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墨教归真》:《淮南子》记载的墨家|顾如

十二、《淮南子》记载的墨家

《淮南子》由汉代淮南王刘安招集宾客集体创作。唐代刘知几评价《淮南子》说:“其书牢笼天地,博极古今,上自大公,下至商鞅。其错综经纬,自谓兼于数家,无遗力矣”。《淮南子》以道家为宗,综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构筑了一个以道论为主体的思想体系。是一部杂家(黄老)的集大成之作。自东汉以后,直到宋代,在我国文化史上一直没有专门研究、整理《淮南子》的著述问世。清代兴起考据之学,学者们渐渐注意到《淮南子》这部重要典籍。孙诒让等人都对此书做过校勘工作。

1、《俶真训》

夫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六合所包,阴阳所呴,雨露所濡,道德所扶,此皆生一父母而阅一和也。是故槐榆与橘柚合而为兄弟,有苗与三危通为一家。夫目视鸿鹄之飞,耳听琴瑟之声,而心在雁门之间。一身之中,神之分离剖判,六合之内,一举而千万里。是故自其异者视之,肝胆胡越;自其同者视之,万物一圈也。百家异说,各有所出。若夫墨、杨、申、商之于治道,犹盖之无一橑,而轮之无一辐。有之可以备数,无之未有害于用也;己自以为独擅之,不通之于天地之情也。

周室衰而王道废,儒墨乃始列道而议,分徒而讼,于是博学以疑圣,华诬以胁众,弦歌鼓舞,缘饰《诗》、《书》,以买名誉于天下。

孔、墨之弟子,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世,然而不免于儡,身犹不能行也。又况所教乎!是何则?其道外也。夫以末求返于本,许由不能行也,又况齐民乎!诚达于性命之情,而仁义固附矣。本性舍何足以滑心!《俶真训》

解析:

这些内容称孔儒之徒都是骗子,嘴巴上能说却不能践行。都自称解读《诗》、《书》,自以为是。认为其中原因在于孔墨“其道外也”,“以末求返于本”。又认为“诚达于性命之情,而仁义固附矣”。可以印证几个问题:

其一,《孟子》认为在修身方面,杨朱(道家)为己重视内修,墨子为人重视外修。《淮南子》倾向道家,所以认为孔墨都“其道外也”,未能“诚达于性命之情”。

其二,“其道外也”所描述的孔子之道与孟子“义本于内”有所不同。钱穆先生说所谓先秦法家才是儒家主流,可以得到一个印证。因为魏秦那些法家、荀子等也是“义在外”的主张。

其三,“诚达于性命之情,而仁义固附矣”,其中包含了性善论。否则诚达于性命之情,如何就能获得仁义之心?儒家《中庸》篇也是这种认识,结果推导出了圣人为天下立法,“非天子不议礼”主张。这里面的关键在于儒家认为人与人至少在人性层面是相同的。所以圣人可以为人们制定整套的善、制度等等。而墨家为了破解这种逻辑,提出了人在人性这个层面已经不同。请参考《大取》第1.5段「为暴人语」。而现代学说为了破解这种逻辑,主要提出了“智力不及”。《淮南子》的破解方法类似,也是智力不及,包括后人不可能读懂圣人等。请参考后文。

2、《主术训》

汤、武,圣主也,而不能与越人乘干舟而浮于江湖;伊尹,贤相也,而不能与胡人骑騵马而服騊駼;孔、墨博通,而不能与山居者入榛薄险阻也。由此观之,则人知之于物也浅矣,而欲以遍照海内,存万方,不因道之数,而专己之能,则其穷不达矣。故智不足以治天下也。桀之力,制觡伸钩,索铁歙金,椎移大牺,水杀鼋鼍,陆捕熊罴;然汤革车三百乘,困之鸣条,擒之焦门。由此观之,勇力不足以持天下矣。

摄权势之柄,其于化民易矣。卫君役子路,权重也;景、桓公臣管晏,位尊也。怯服勇而愚制智,其所托势者胜也。故枝不得大于干,末不得强于本,则轻重大小,有以相制也。若五指之属于臂,搏援攫捷,莫不如志。言以小属于大也。是故得势之利者,所持甚小,其存甚大;所守甚约,所制甚广。是故十围之木,持千钧之屋;五寸之键,制开阖之门。岂其材之巨小足哉?所居要也。孔丘、墨翟,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论,口道其言,身行其志,慕义从风,而为之服役者不过数十人。使居天子之位,则天下遍为儒、墨矣。

吴起、张仪,智不若孔、墨,而争万乘之君,此其所以车裂支解也。夫以正教化者,易而必成;以邪巧世者,难而必败。。

解析:

《淮南子》是为统治者谋,与《老子》言君道相较又滑向了儒家。因为道家,导致《老子》被称为“君人南面之术”,让人感叹。

“故智不足以治天下也”。此句与墨家《尚同》篇开篇之言相通。也是破解儒家圣人至诚,故能为天下立法的门径。然而随着知识的积累,人类每隔一段时间都自以为掌握了真理,儒家式狂妄难免反复滋生。

“摄权势之柄,其于化民易矣”、“夫以正教化者,易而必成”。此句称“化民”、“教化”,都表现了为统治者谋特点。与墨家主张相反。墨家认为君王、贤者等应该向百姓学习。“摄权势之柄”主张也与墨家不同。墨家是相抗衡的主张,君王之权势只是为了抗衡犯罪。儒家认为君子们比老百姓有德,所以要教化万民。此句以权势化民,与儒家认识相同。而且墨家主张「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用于治道,也就是不教化别人,而代之以「辅」。

最后注意一下“服役者”这个词。历史记载里有“墨之役者”缠子,此处将真正守孔墨之道的人都称为“服役者”。这应该是“服役者”、“役者”之意。也可以认为是直接跟随儒墨大师学习的那些人。

3、《齐俗训》

夫儒、墨不原人情之终始,而务以行相反之制,五缞之服,悲哀抱于情,葬薶称于养,不强人之所不能为,不绝人之所能已,度量不失于适,诽誉无所由生……故制礼义,行至德,而不拘于儒、墨。

解析:

此处批儒墨的丧葬之法都不近人情,认为应该“不强人之所不能为,不绝人之所能已”。前句应该对应儒家,后句对应墨家。《淮南子》的意思大概是他高兴怎么样就怎么样,不应该有制度。这就低估了人与人互相之间的联系。墨家认为王公大人士君子等人厚葬害民,百姓厚葬则害己。必须要有制度。《淮南子》的主张貌似自由、中肯,实际上抵抗不了王公大人士君子们的私欲。实行的结果必然是害民。

3、《道应训》

孔子劲杓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知。善持胜者,以强为弱。故老子曰:“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

惠孟见宋康王,蹀足謦欬,疾言曰:“寡人所说者,勇有功也,不说为仁义者也客将何以教寡人?”惠孟对曰:“臣有道于此,人虽勇,刺之不入。虽巧有力,击之不中。大王独无意邪?”宋王曰:“善。此寡人之所欲闻也。”惠孟云:“夫刺之而不入,击之而不中,此犹辱也。臣有道于此,使人虽有勇弗敢刺,虽有力不敢击,夫不敢刺不敢击,非无其意也。臣有道于此,使人本无其意也。夫无其意,未有爱利之也。臣有道于此,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欢然皆欲爱利之心。此其贤于勇有力也,四累之上也。大王独无意邪!”宋王曰:“此寡人所欲得也。”惠孟对曰:“孔、墨是已。孔丘、墨翟,无地而为君,无官而为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颈举踵,而愿安利之者。今大王,万乘之主也。诚有其志,则四境之内皆得其利矣。此贤于孔、墨也远矣。”宋王无以应。。

解析:

此处又并尊孔墨。其中“善持胜者,以强为弱”。符合墨家主张。墨家主张自身必须有足以抗衡的能力,是为「兵立反」。如果国小做不到,则应该结好大国做为后盾。《淮南子》将《老子》的守弱解释为“以强为弱”,应该也是正确的。

4、《氾论训》

今儒、墨者称三代、文武而弗行,是言其所不行也;非今时之世而弗改,是行其所非也。称其所是,行其所非,是以尽日极虑而无益于治,劳形竭智而无补于主也。今夫图工好画鬼魅,而憎图狗马者,何也?鬼魅不世出,而狗马可日见也。夫存危治乱,非智不能;道而先称古,虽愚有余。故不用之法,圣王弗行;不验之言,圣王弗听。

夫弦歌鼓舞以为乐,盘旋揖让以修礼,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所立也,而墨子非之。兼爱尚贤,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而杨子非之。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趋舍人异,各有晓心。故是非有处,得其处则无非;失其处则无是。丹穴、太蒙、反踵、空同、大夏、北户、奇肱、修股之民,是非各异,习俗相反,君臣上下,夫妇父子,有以相使也。此之是,非彼之是也;此之非,非彼之非也。譬若斤斧椎凿之各有所施也。

禹之时,以五音听治,悬钟鼓磬铎,置鞀,以待四方之士,为号曰:“教寡人以道者击鼓,谕寡人以义者击钟,告寡人以事者振铎,语寡人以忧者击磬,有狱讼者摇鞀。”当此之时,一馈而十起,一沐而三捉发,以劳天下之民。此而不能达善效忠者,则才不足也。秦之时,高为台榭,大为苑囿,远为驰道,铸金人,发适戍,入刍槁,头会箕赋,输于少府。丁壮丈夫,西至临洮、狄道,东至会稽、浮石;南至豫章、桂林,北至飞狐、阳原,道路死人以沟量。当此之时,忠谏者谓之不祥,而道仁义者谓之狂。逮至高皇帝存亡继绝,举天下之大义,身自奋袂执锐,以为百姓请命于皇天。当此之时,天下雄俊豪英,暴露于野泽,前蒙矢石,而后堕溪壑,出百死而绐一生,以争天下之权,奋武厉诚,以决一旦之命。当此之时,丰衣博带而道儒、墨者,以为不肖。逮至暴乱已胜,海内大定,继文之业,立武之功,履天子之图籍,造刘氏之貌冠,总邹、鲁之儒、墨,通先圣之遗教,戴天子之旗,乘大路,建九斿(líu),撞大钟,击鸣鼓,奏《咸池》,扬干戚。当此之时,有立武者见疑,一世之间,而文武代为雌雄,有时而用也。

解析:

这些段落称孔墨之道不受君王所用。提出“夫存危治乱,非智不能;道而先称古,虽愚有余。故不用之法,圣王弗行;不验之言,圣王弗听”。其中包括经验主义,主张必须经过实践考验。第二个段落,提出“譬若斤斧椎凿之各有所施也”。大意是治理不同的人群、地方要用不同的方法。第三个段落,再提出作为要依从时节。

5、《说山训》

魄问于魂曰:“道何以为体?”曰:“以无有为体。”魄曰:“无有有形乎?”魂曰:“无有。”

为儒而踞里闾,为墨而朝吹竽,欲灭迹而走雪中,拯溺者而欲无濡,是非所行而行所非。今夫暗饮者,非尝不遗饮也,使之自以平,则虽愚无失矣。是故不同于和,而可以成事者,天下无之矣。

曾子立孝,不过胜母之闾;墨子非乐,不入朝歌之邑;曾子立廉,不饮盗泉;所谓养志者也。。

解析:

“为儒而踞里闾,为墨而朝吹竽”。儒家以做官为志向,墨家非乐。此处认为儒者住在陋巷,墨者吹竽,都是没有践行自己的志向。正确的做法是处处小心不要违背志向,也就是所谓养志。这两个内容意义都不大。

我们需要注意《说山训》这个篇名和全篇第一句话:“魄问于魂曰:道何以为体?”。从这里我们可以领悟什么是“山”。所谓“山”也就是文中的“体”。《大取》曰「次山比」。其中的“山”字也是此意。

6、《说林训》

扬子见逵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墨子见练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

解析:

看来杨墨都认为前人走错了。而杨墨的前人只有儒家。

7、《人间训》

夫徐偃王为义而灭,燕子哙行仁而亡,哀公好儒而削,代君为墨而残。灭亡削残,暴乱之所致也,而四君独以仁义儒墨而亡者,遭时之务异也。非仁义儒墨不行,非其世而用之,则为之禽矣。

解析:

此处所说“代君”,应该不是春秋时代的代国。代国在墨子出生同时被赵襄子所灭。此处说的代君,应该是汉初受封的代王刘仲。在河北、山西一带(燕赵之地)。因为未能抗击匈奴入侵而被降为侯爵。可能就是本段所说的“残”。其子刘濞被封为吴王,后来发起了“七国之乱”。

8、《修务训》

且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养其欲也;圣人践位者,非以逸乐其身也。为天下强掩弱,众暴寡,诈欺愚,勇侵怯,怀知而不以相教,积财而不以相分,故立天子以齐一之。为一人聪明而不足以遍照海内,故立三公九卿以辅翼之。绝国殊俗、僻远幽间之处,不能被德承泽,故立诸侯以教诲之。是以地无不任,时无不应,官无隐事,国无遗利。所以衣寒食饥,养老弱而息劳倦也。若以布衣徒步之人观之,则伊尹负鼎而干汤,吕望鼓刀而入周,百里奚转鬻,管仲束缚,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

夫墨子跌蹄而趋千里,以存楚、宋;段干木阖门不出,以安秦、魏。夫行与止也,其势相反,而皆可以存国,此所谓异路而同归者也。

故夫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玉石之相类者,唯良工能识之;书传之微者,惟圣人能论之。今取新圣人书,名之孔、墨,则弟子句指而受者必众矣。故美人者,非必西施之种;通士者,不必孔、墨之类。晓然意有所通于物,故作书以喻意,以为知者也。诚得清明之士,执玄鉴于心,照物明白,不为古今易意,摅(shū)书明指以示之,虽阖棺亦不恨矣。。

解析:

第一个段落,内容与《尚同》篇前半部分差不多。缺少了描述尚同过程——即立法过程——的后半部。第三个段落则称孔墨为圣人。

9、《泰族训》

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解析:

统治者欣赏这些东西。所以刘安挑出这些东西作为记载。

10、《要略》

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解析:

《淮南子·要略》篇后面大段儒者增写,没有参考价值。本段内容亦在其中。《淮南子·要略》“故著书二十篇,则天地之理究矣,人间之事接矣,帝王之道备矣!”。已经做了全书内容的最后总结。然后又追加了著书目的:“其言有小有巨,有微有粗,指奏卷异,各有为语。今专言道,则无不在焉,然而能得本知末者,其唯圣人也。今学者无圣人之才,而不为详说,则终身颠顿乎混溟之中,而不知觉寤乎昭明之术矣”。也就是说,《淮南子》的著作目的是祥加解说“道”之本末、昭明混溟。

而《淮南子》“今《易》之《乾》、《坤》,足以穷道通义也……”开始,其后内容都是增写。突然由黄老变成了儒家。与《庄子·天下》篇遭遇类似。大概是刘向等儒生所为吧。汉武独尊儒术之后,他们需要对道家的作品做些手术,攫取所谓正统地位。当今欲剔除道家、黄老作品中被儒者增写、修改的部分,实在是一个大工程呢。类似修改甚至见于《荀子》。前文力捧秦国是圣王之治,突然多出几句“殆无儒也”。经常读这种经典的人,怎么悟不出“历史只是个任人玩弄的妓女”这个“真理”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淮南子》卷12道应训诗解5惠盎因便去勇去力有爱利心蹈仁赴义
易中天对墨家、法家、儒家、道家的总结
学者刘清平
“儒与侠”:浅谈先秦诸子中相爱相杀的“儒墨之争”
《中国哲学简史》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
读书笔记五十三《墨子与墨家》墨学去哪儿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