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彻底颠覆陈桥兵变,我心里赵匡胤

陈桥兵变是个快要被谈烂了的话题,但是本文所讲的陈桥兵变绝不是大家熟悉的那个老生常谈的内容。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深度剖析事情背后真实的,甚至可以说是骇人听闻的,是完全颠覆历史传统观点的写照

第一,陈桥兵变发生的背景。周世宗柴荣临死之前做了周密的安排,这些安排为什么仅仅维持了半年就被打破,周世宗具体是怎么布置的。

第二,陈桥兵变的具体过程。

第三,陈桥兵变九大疑点。

我们先来看看陈桥兵变发生的背景。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在临死之前,周世宗安排了三方辅政的格局辅佐继位周恭帝柴宗训,周恭帝是周世宗柴荣的第四个儿子,当时只有七岁。

再来详细的分析下这三派力量的对比,第一派势力--外戚。自古以来皇帝都喜欢靠外戚的力量维护自己的统治,周世宗在不利的政治形势下,也选择了这条路。本来周世宗的原配夫人符皇后死后就一直没有立皇后,但由于符皇后的父亲是当时势力很大的地方军阀符彦卿,周世宗在临死前几天把符皇后的妹妹,也就是符彦卿的另一个女儿立为皇后。此举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靠老丈人的力量维护年幼的周恭帝的天下。说起这位符彦卿可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有三个皇帝都做过他的女婿-周世宗柴荣,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当时符彦卿被封为魏王兼天雄军节度使,天雄军在哪里,就是著名的河朔三镇,我们来看看地图,河朔三镇就是卢龙镇,承德镇(今河北正定)和魏博镇(今河北大名)。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向北可以抵御北**辽,向南可以监督京城开封,一旦朝内有事,不搞定天雄军是不可能成功的。

第二方,顾命大臣。周世宗临死前任命宰相范质王溥为辅政大臣。范质是个直性子,而且奉公廉洁,长期担任宰相的位置。王溥的资格更老,这个人早在郭威时期就做了宰相,周世宗即位后契丹大举入侵,满朝文武只有王溥力主周世宗御驾亲征,帮助刚刚即位的周世宗稳定了局面,不但立了大功而且很忠诚。这是第二方势力。但是这一派都是文臣,没有兵权。

第三方,禁军。禁军驻扎在京城,是后周战斗力最强的军队。禁军包括两只部队,一支叫殿前司,另一只叫侍卫司。周世宗首先解除殿前司首领张永德的兵权,安排他最信任的赵匡胤担任殿前都点检。又把侍卫司首领李重进派到地方担任节度使,安排韩通担任侍卫司的副首领,调动军队的权利就在韩通手里。由此可见,周世宗把原来禁军的两位最高领导都换了人,而且还让他们互相牵制,有制兵权的没有调用权,有掉兵权的没有制兵权,表面看起来这样天衣无缝。谁知这恰恰成为赵匡胤利用的一个弱点。

周世宗安排了三方势力辅佐自己的儿子,以为后周天下可以高枕无忧,却没想到,他死后仅仅半年,三方辅政的格局就此彻底打破,老柴家的天下改姓了赵。

史书记载陈桥兵变发生的过程很快很短暂,仅仅5天就结束了,按照正史的记载事情的经过非常可疑,我们来看看这五天都发生了什么。

公元960年(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文武百官正在向年幼的周恭帝皇帝朝贺,忽然传来一个消息,说北方的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关于这个消息的来源是整个事情的关键之一,后面我们要详细分析。)当时主政的是符太后,也就是周世宗临死前新立的符皇后,她刚刚二十多岁,又是一介女流,毫无主见,听说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质。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推脱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赵匡胤立即掉动军马准备出城。

正月初二,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京城出了一股留言,“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

”,这个流言瞬间传遍了整个京城和禁军,但是非常奇怪的是,皇宫却没有听到这个消息。

正月初三,赵匡胤带领大军出城,走到陈桥驿这个地方,一路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此时天色已晚,就驻扎在陈桥驿,当天赵匡胤喝醉了酒醉卧于军中。

这个时候,据《宋史》记载,军中有一个善于观天象的人散布流言说“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就是说天上出现两个太阳在搏杀。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君,这个流言很动摇军心。于是军中众将就聚集起来商议,大家认为,与其给年幼的皇帝卖命不如拥立赵匡胤为天子。于是众将就先去找赵普和赵光义,说明来意,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赵普说“太尉赤忠,必不汝赦”,意思就是赵匡胤是绝对忠诚于柴家的,如果他酒醒了听到你们要拥立他为皇帝,肯定不会宽恕你们。但是众将认为另立天子的话一旦出口,已无退路。所以在众将坚持下,赵普和赵光义一边派人保护赵匡胤的家属,一边派人通知京城禁军另外两个高级将领石守信和韩申琦早做准备,这两个人也是赵匡胤的铁哥们。接下来的一切就等着赵匡胤酒醒。

正月初四,清晨,赵匡胤舒舒服服的睡到自然醒来,接下来的事情在司马光的《沭水纪闻》和《续资治通鉴长编》都有记载,等赵匡胤酒醒,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有个人拿着一件黄袍披到他身上,大家跪在地上参拜新天子,这就是著名的黄袍加身,于是赵匡胤喝点酒睡了一觉就糊里糊涂的被皇帝了。至于这个拿黄袍的人是谁,史书没有说。黄袍加身的记载,虽然源自正史,但是不管别人怎么想,笔者觉得这个事情根本就不符合逻辑,可疑的地方太多,后面我们要详细分析。赵匡胤严令部下不得惊扰皇帝和太后,然后大军仍然如来时一样,不扰民,非常有秩序的从仅仅四十里外的陈桥驿回到京城。

赵匡胤造反的消息传到朝廷,满朝文武皆惊得不知所措,宰相范质握着王溥的手,直掐到出血说“仓促遣将,吾之罪也”,王溥已经惊的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所有人中只有一个人非常冷静,就是侍卫司的首领韩通,一得到赵匡胤造反的消息,立即就准备跑回家里组织抵抗。没想到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一个人,追着韩通杀,韩通跑到家里来不及关门,就被来人一刀砍死,接下来杀了韩通一家。

正月初五,举行禅位大典,这个时候才发现仓促之际没有准备好禅位诏书,没想到翰林学士承旨(官名)陶谷从靴子里掏出个诏书就念,居然早就准备好了,赵匡胤对这件事情的反映,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是“太祖甚鄙之”。整个政变只用了不到五天时间,几乎不流血,因为只杀了韩通一个人,所以说几乎不流血。

接下来进入本文的核心部分,九大疑点。在整个陈桥兵变中,赵匡胤似乎毫不知情,置身事外。难道他真的什么也不知道,睡醒一觉就成皇帝了?以正常人的智力不用脑袋想,用脚趾头想也能觉出不对劲。

第一大疑点,北**契丹的入侵。

契丹和北汉到底有没有在显德7年正月入侵后周,经过仔细的查阅文献,笔者发现这个事情非常诡异,正史中记载这件事情有,但是也有一些文献记载没有。其实这个事情有没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入侵的军队后来怎么样了呢?

据《宋史.卷一》记载,“镇州郭崇报,契丹与北汉皆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的记载也是:“契丹与北汉皆遁去。”难道契丹和北汉没有任何成果,被赵匡胤一披黄袍都吓跑了么?正史中的权威资料《宋史》《旧五代史》《资治通鉴》虽然都记载了这次入侵,但是这些文献的史源并不可靠,为什么这么说,大家要明白一点--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旧五代史》是北宋初年修录的,也就是说赵匡胤自己修录的。令两部是根据《国史》的资料,《国史》是宋太宗的儿子宋真宗时期修录的,而国史依据的资料是《太祖实录》,也是赵匡胤时期修录的,所以正史的关于契丹和北汉军队逃跑的记载都不可信。

我们还不如看看《辽史》,相对来说《辽史》可以不忌讳这件事,应该比较可靠。据《辽史》记载,当时辽国王子谋反,忙的一塌糊涂的时间,所以辽史根本没有记载出兵后周的事情。所以基本可以确定契丹和北汉入侵的事情是虚造的。谁制造的呢,答案不言而喻,当然是老赵本人了。

赵匡胤为什么要制造这个谣言的,理由也很简单,赵匡胤虽然是禁军的最高首领,但是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利,调动军队的权利在韩通手里。而一旦军队调出京都,军权就在赵匡胤手里了。

第二大疑点,兵力部署问题。在陈桥兵变之前,赵匡胤派韩令坤领兵守边,韩令坤虽然是侍卫司的人,但是韩令坤是赵匡胤的发小,和赵匡胤的私交非常好。又派殿前司副点检慕容延昭去河北,这个慕容延昭是赵匡胤的铁哥们。赵匡胤在政变之前,派了两个自己的人去河北和边界干什么--理由很明显,控制住符彦卿,魏王符彦卿当时是天雄军节度使,天雄军我们前面讲过,如果在京城发动政变,不先搞定天雄军是不保险的。赵匡胤先安排自己的人控制住天雄军,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整个陈桥兵变过程中,身受周世宗重托的符彦卿没有任何动作的原因。一来,陈桥兵变进行的太快太顺利,以至于符彦卿还没反映过来,政变已经结束了;二来,即使符彦卿反映快,想抵抗,但被赵匡胤占了先机,他也不敢轻易动手。

第三大疑点,流言。京城都知道这个流言,出师之日,策点检为天子。后来军中又有人根据天象散布二日争斗的流言。这是偶然事件还是预谋?

第四大疑点,醉酒问题。赵匡胤何许人也,在笔者心目中,赵匡胤是在整个两宋时期,最有军事才能和统御才能,最能打仗的一个人。像赵匡胤这样的人在大敌当前之下别说喝醉,就是睡觉也是枕着刀,怎么可能喝得酩酊大醉?而且军中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这个醉的境界实在是太完美了,答案只有一个“无心喝醉酒,有心装醉人”。

第五大疑点,禅位诏书和黄袍。

先说黄袍,黄袍这个东西在那个时期可不是一件普通物品,皇室以外任何人私藏黄袍是要杀头的,军队中怎么可能有黄袍,这件黄袍是哪里来的。即使是临时做一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此事在历朝历代都有人质疑,还有人作诗曰:“黄袍不是寻常物,谁信军中偶得之”。

再说诏书,翰林学士承旨陶谷的诏书是怎么来的?翰林学士承旨是个官名,这个官就是给皇帝起草诏书的,所以陶谷起草诏书不奇怪,但是他怎么知道赵匡胤需要诏书呢,而且需要的是禅位诏书呢?这个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第六大疑点,当京城流传拥立点检为天子的流言后,据司马光的《涑水纪闻》记载,赵匡胤回到家里说“外间汹汹如此,将若之何”。这个时候史书记载的赵匡胤母亲的反应也很有趣,据南宋人写的北宋史 《东都事略》记载,其母曰:“我子素有大志,今果然。”《涑水纪闻》的记载和《东都事略》大同小异,赵匡胤的母亲说“我儿平生奇异,人皆言当极贵,何忧也,言笑自若。”所以后来有名人岳正为此做诗曰:“家母素知儿有志,他人却道帝无心。史官兼载非相牾,后人那知费讨寻。”如果赵匡胤真的没有称帝的念头,事发之后他的母亲怎么能表现的如此淡定?

第七大疑点,韩通被杀。韩通得到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消息立即回去布置,史书记载韩通是在回家的路上碰上一个人,追着韩通杀,跑到家里被杀了,然后接下来杀了他的妻子儿女。韩通是个有名的武将,武艺肯定不会差,在冷兵器时代被一个人追杀最后跑到家里还是丢了性命,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杀他的人绝对不是偶然碰上的,此人不但武艺高强,而且是早就准备好的。韩通是赵匡胤集团之外,唯一可以调动军队的人,被解决的如此干净利落,若非预谋已久,能有其他解释么?

第八大疑点,赵匡胤有异志其实早有人看出来,在周世宗柴荣还活着的时候,右拾遗杨徽之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杨徽之对周世宗柴荣说“以为上有人望,不宜点禁兵”,认为赵匡胤在禁军的名声人缘太好,不适合掌握军权,但是周世宗没在意。还有一个人,就是被杀的那个韩通的儿子韩伟也提醒他父亲要提早提防赵匡胤,但是韩通也没有听。可见,要瞒过天下所有人并不容易。

第九大疑点,陈桥兵变的两个重要人物,赵普和赵光义。

赵普这个人在历史上也非常有名,半部《论语》治天下脍炙人口。关于陈桥兵变,赵普还写了一本书叫《飞龙记》,但后来证实,《飞龙记》中的记载多有谎言。而赵光义在这个事件中表现的非常积极,和他哥哥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符合实际么?这里要提到一个叫王禹偁的文学家,他是《太祖实录》编写者,因为秉笔直书,招致宋真宗的不满而被贬官。后来这个王禹偁写了一本书里面说到,陈桥兵变的时候赵光义根本就不在陈桥,赵光义当时是在京城。如果这个事情是真的,那正史中整个陈桥兵变都是在撒谎,赵匡胤在撒谎,赵普在撒谎,赵光义也在撒谎。

综上所述,陈桥兵变其实是一个目的明确,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阴谋。如果说这个阴谋是一部大片的话,赵匡胤在其中扮演了三个重要角色--总策划,总导演兼男一号。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怀疑笔者是心理是不是太阴暗了,把赵匡胤说成是如此不堪的一个阴谋家。而笔者要说的是,这恰恰是我们研究历史的目的所在,几千年来沧桑变化,一切都在变,只有一个东西是永恒的,就是人性,人性是不变的,所以历史告诉我们的真实情况虽然残酷,我们还是要接受它,这才是治史最难的地方也是治史的精髓所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桥兵变”唯一死者,死后还被利用,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几大疑点-今日头条
陈桥兵变的幕后真相(柴荣-赵匡胤)
大宋开国,陈桥兵变背后的真相,开创不流血就建立一个王朝的奇迹
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六)疑窦丛生
赵匡胤是如何策划陈桥兵变的,权谋高手,心思缜密
二十六史精选故事528、赵匡胤一觉醒来做皇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