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匡胤是如何策划陈桥兵变的,权谋高手,心思缜密

插画 黄袍加身

>> 简述

>> 谣言相当于一条爆炸性新闻

>> 理由精准且选择余地小

>> 煽动情绪

>> 站在道理一边

>> 细节要把握好

>> 如何评价赵匡胤

简 述

——

'陈桥兵变’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乎不流血的兵变,这一切都要得益于赵匡胤,是他完美的策划才实现了这一结果。

纵观整个过程,各个环节把控的都很好,以下文字具体分析一下,策划一场兵变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丨丨 谣言相当于一条爆炸性新闻

在古代没有新闻媒体,一切都要靠口口相传,谣言是口口相传最快的。在赵匡胤还没有兵变之变,他就已经开始做了谣言的工作。

后周世宗柴荣刚死,坊间就有谣言“点检做天子”。我们现在说是谣言,其实在当时叫做谶(chen)语,谶语是一种迷信,但是对人的影响非常大,比如著名的谶语“亡秦者胡”。

所以,当'点检做天子’的谶语出来之后,人们的思维就开始向这方面靠拢,都在期待,甚至有一种盼望它成真的心态。不但在坊间,当时的士兵也都听到了谶语,他们都在心里不约而同的想到了赵匡胤,他真的会成为天子吗?

这条谶语也为赵匡胤带来了苦恼,当然是假装的苦恼,他去找了韩通,向他诉说自己的苦恼。韩通当时的职位是负责开封的防务,唯一有兵权,并且是十分忠于柴荣的人。赵匡胤去找他,是向他表明心迹的。

果然,赵匡胤骗过了韩通,让韩通放松了警惕。

插画 大军出征

丨丨 理由精准且选择余地小

接着,就需要掌握兵权,没有兵权一切都是泡影。虽然当时赵匡胤是殿前都点检,但是没有领军出征的调令,他是带不走军队的。所以他需要策划一场战争。

策划战争可不是那么容易的,除非赵匡胤去通敌,告诉契丹人,你们假装过来攻打我们,然后我领兵之后也假装攻打你们。赵匡胤是不能这样做的,因为如果他通敌,他就会失去民心和军心,他绝不可能成功。

那还有另外一条路,就是让边关的守将谎报军情。这是一条方法,但是防守契丹的几个守将跟赵匡胤不是很熟,人家是边防军,赵匡胤是禁军系统,不会听赵匡胤的话。所以谎报军情这个事情只能找自己人假扮。

想要做一份假情报,对于赵匡胤来说并不是很难。那么理由有了,军情到了朝廷,朝廷就一定会让赵匡胤去吗?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当时的统兵大将有三个选项,第一人选就是赵匡胤。第二人选是韩通。第三人选是李重进。韩通和李重进都有不适合的理由。韩通虽然具备统兵大将的资格,但是他的主要工作是保护开封的安全,所以他不能轻易离岗。

李重进也具备统兵大将的资格,但是他此刻人在扬州,没有赵匡胤方便。因为契丹人已经来了,不给你那么多的时间慢慢挑将军。所以赵匡胤就断定,只要军情到了朝廷,肯定让他领兵。

插画 士兵请命

丨丨 煽动情绪

想要兵变就一定要得到士兵的支持,这个是肯定的,否则就军队人心不齐,容易节外生枝。当时的士兵心里都有一种情绪,就是皇帝太小,自己在外面打仗,出多大力,有多大的功劳皇帝都不知道,那岂不是白白卖命了?

五代十国时期的士兵就是这样,没有好处使不动他们。在柴荣御驾亲征'高平之战’的时候,大将樊爱能就能带着部队逃跑,何况是现在呢。

于是就有人在队伍中煽动这种情绪,士兵们的情绪越来越高涨,最终,由大将高怀德代表大家,请求立赵匡胤为天子。

在煽动情绪的过程中,赵匡胤又策划了一场迷信活动。他找到了会看天相的一个人,说天上有两个太阳,一上一下正在打架,表示天无二日,天下只能有一个天子。这种迷信的说法,也从中助推了士兵们的情绪。

赵匡胤是十年的老兵,他知道士兵们心里想要什么,所以这点他把握的很好。

插画 士兵们威胁

丨丨 站在道理一边

谋反的大罪,是一种非正义的行动,在法律上是不允许的。从道德上讲,这是有违人臣之礼的,是不光彩的,所以赵匡胤需要美化自己。

因此,兵变的前一天晚上,赵匡胤喝醉了。他什么都不知道。等到第二天黄袍加身的时候,他也一直喊着'我是被逼的’。

这样做就推卸了责任。目的就是从道德上说的过去。

等到了开封,找来了两个宰相,赵匡胤哭着对两个宰相说:“都是士兵们逼我的,我能有什么办法呢?”

插画 黄袍加身

这也是一种表态,就是要告诉宰相,我'真的’是被逼的。我的道德还是良好的,我还是周朝的忠臣。

从古至今,一直讲究顺理成章。没有道理就不得民心。所以赵匡胤被士兵逼上皇位,在宰相面前哭泣,并不是可有有无的。

在后来,赵匡胤出兵灭蜀,灭南唐,他都煞费苦心的寻找出兵借口。因为南唐后主李煜做的实在太好,找不到借口,最后赵匡胤不得不说一句强词夺理的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在对待太后和小皇帝的态度上,赵匡胤做的也很好。不但没有伤他们,而且给予足够的尊重,这也是向天下人表明,他顺利继承的合法性,而不是血腥的抢夺。

插图 出征

丨丨 细节要把握好

整个兵变过程的大框架已经基本好了,但是有小细节也要注意,这些,赵匡胤做的也很好。

第一:黄袍要准备好。在赵匡胤陈桥兵变之前,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曾经也兵变一次,在那时,赵匡胤还是郭威身边的一个小兵。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就是模仿郭威的。当时郭威准备仓促,来不及做黄袍,他的士兵从旗杆上撤下一块黄旗披在他身上。

可能赵匡胤记住了这一幕,所以自己兵变的时候不能弄的太寒碜,一定要有个像样的黄袍。

第二:诏书要提前准备好。赵匡胤登基非常的仓促,他登基的时候都已经是下午了。但是再忙,登基肯定要有诏书才行。就在大臣们以为他没有诏书的时候,一个翰林学士从袖口中掏出了诏书,当场宣读。

插图 出征

这场面,恐怕是把各位大臣都吓坏了。提前准备好禅让诏书,那肯定是有预谋的。

第三:盯住韩通。韩通是京城唯一握有兵权的人,如果有人反抗的话,只能是韩通。赵匡胤猜的一点都不错,他事先已经派人盯住了韩通。当韩通听说赵匡胤造反,准备回家调兵平叛的时候,被盯梢的人一刀给砍死了。韩通也成为了整个兵变当中唯一牺牲的人。

第四:让韩令坤先带出一部分兵力。在整个'陈桥兵变’的过程中,有一个细节大家容易忽视,就是在赵匡胤出发之前,他先命令韩令坤带走了一部分兵力。

赵匡胤其实是做好两手准备的,如果事情进行的不顺利,需要打仗,那么韩令坤的部队就可以抵挡北方来的敌人。

所以等赵匡胤登基之后,对韩令坤的赏赐是最高的,虽然他没有一起去开封。

插图 柴荣

丨丨 如何评价赵匡胤

在五代十国那个乱世,最受苦的是百姓,只有停止战争,百姓们才能过上好生活。赵匡胤是个仁慈的人,当他看到国家如此的时候,心中肯定有一种胸怀天下、为百姓谋福的想法。

而这,8岁的小皇帝柴宗训做不到。赵匡胤觉得自己能做到,他有一种使命感,为了这种使命感,他不得不推翻后周,自己当皇帝。

为天下人谋福,必须要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否则,无从谈起。这应该就是赵匡胤兵变的原因。

不可否认,对权利的贪恋肯定是有的。

插图 周恭帝柴宗训

如果赵匡胤不篡位,就不会有别人叛乱篡位吗?这个不好说,在那个时代,反叛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幸好是赵匡胤,因为他当皇帝会比别人好一些。


参考文献 《宋史·太祖本纪》

请在下方评论区留下您宝贵的评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的玩笑之:谣言,最终都变成真的了
陈桥兵变:看似儿戏般轻松,实则凶险无比,稍有不慎满盘皆输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历史阴谋大揭密,谁是导演
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六)疑窦丛生
彻底颠覆陈桥兵变,我心里赵匡胤
赵匡胤黄袍加身早有剧本,唯有两人投机加戏,注定终身不得重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