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色娘子军”创始人原为北燕皇室后人!冯氏回辽千年祭祖,激励辽人当自强!

开发海南冯冼家族居首功

“红色娘子军”创始人原是北燕皇室后裔


                                             引文:



                    “北燕”来归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有四百多个王朝,国祚仅28年、偏居辽西的北燕国,外界知之甚少,但这个短命王朝的历史贡献,却是不容忽视的。

2017年4月11日至13日,十几位来自岭南的冯姓宗亲将来辽祭祖,这是北燕冯氏时隔1580年后,第一次正式的回辽祭祖,他们带回了久远的“辽宁记忆”,带回了诸多漂泊省外、名垂史册的“辽籍伟人”:冯融、冯宝、冯盎、冯元一(高力士)、冯子材、冯白驹……

这些人的千年归来,将告诉您如下的震撼史实:开创中华体制、缔造中华血统的北魏冯太后,心系辽乡。



名闻天下的“岭南圣母”冼夫人,是冯家或者形象的说是“辽宁媳妇”。



自秦汉赵佗后,中国历史上差点出现了称雄南中国的第二个“南越王”,他的名字叫冯盎。



被后人描污成“为李白脱靴”的高力士,原名冯元一,竟是赤胆忠心的大唐“二当家”。



鉴真六次东渡,助其梦想成真者,叫冯崇债、冯若芳;在近代华夏的百年屈辱史上,有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老将军,为饱受列强群殴的苦难中国赢得了唯一一次对外战争的胜利,他就是获取“镇南关大捷”的冯子材。



这些为国人刻骨铭记的伟大冯氏,皆为北燕皇室后裔,祖籍辽宁北票,称雄辽宁朝阳,他们的千年归来,为而今低迷的辽宁故土,带回了尊严,带回了面子,带回了远方亲人的祝福,他们今天是广东人、海南人、香港人乃至东南亚人,却用自己苦难而感人的英雄事迹,激励故乡亲朋:辽人,当自强!




                      正文:


公元436年,割据辽西的弱小北燕被强大的北魏所灭。国破家亡之际,北燕王子冯业率一枝宗室浮海万里赴广东,这之后,北燕冯氏在岭南大地开枝散叶,与当地豪门冼氏联手平叛安邦、发展生产,将游离中央政权长达600年之久的化外海南正式归入华夏版图。在已逝的千年岁月里,迁入岭南、海南的北燕冯氏人才辈出,创立功业无数,从与冼英(冼夫人)联姻的冯宝,到革命功勋冯白驹,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红色娘子军剧照(资料片)

       

1
冯冼联姻创功勋  “遥领”海南归版图


据广东高州北燕后人冯廷勋介绍:“冯氏有在国内有九大望族,或者说九大望郡,分布在山西、河北等地,而广东的高凉冯氏一族则来自辽宁。我们的先祖冯业,是北燕昭成帝冯弘的皇子。北燕被北魏所灭,冯业授父命,带领皇亲国戚与近卫亲兵300人从辽宁熊岳一带上船,渡海投奔了南方的刘宋王朝,被封在广东新会,在新会高鹤古劳镇登岸,冯业是进入广东的第一位冯姓,传了4代人到冯宝,冯宝与岭南冼氏联姻,繁衍了后来的广东高凉冯氏子孙,传到我这代,已是第45代人了!”


冯宝与冼夫人在岭南被尊称为“合和神”(张松摄)


冯冼联姻,使先进的汉文明迅速在俚人地区传播,使高凉地区的俚人社会移风易俗,过去那种“好相攻击”、“侵掠旁郡”的野蛮恶习逐渐消失,代之以“乐樵苏而不罹锋镝”的安定局面,出现了“士相以为诗歌,蛮中化之,蕉荔之圩,弦诵日闻”的文明风尚,乡里闹市间,传来琅琅读书声,曾经的贫困之地,转为后来的繁荣富庶乡。

冯冼联姻,不仅开发岭南、普及文明,而且还广布信义、远播威名,令当时孤悬海外的儋耳(今海南岛)百姓慕名来投,海南岛从此并入华夏版图,这是冯冼家族为中华民族立下的不朽功勋!

翻阅海南岛的历史可知,虽然从秦汉开始,中央政权就一直致力于对该岛的控制与管辖,这期间,两位伏波将军(西汉的路博德与东汉的马援)先后赴琼平乱,但岛内豪强依然时降时叛,中央政府对这块化外之地经常处于尴尬的“遥领”状态,所谓的“遥领”,即名义上归附,言及有效统治只是徒有虚名。直到冯冼家族势力深入海南岛后,才终结了该地区长达600多年“久乱无统”的无政府状态,才将这块群雄并起的割据之地真正化入华夏版图,其历史意义非同凡响。

据《北史》和《隋书》记载,梁朝武帝大同(公元535~546年)中,冼夫人请命于朝,故置崖州,“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峒”,这是“海南”称谓的最早记录。

冯冼家族辖治海南期间,从大陆组织移民来开发海南,促进了当地生产的发展,据海南学者据冯仁鸿考证,历史上的北燕冯氏先后有十位始祖渡琼,他们都是冯宝或冯盎的后人。

冯冼文化专家冯学均表示,冯冼家族进入海南后,推广牛耕和铁制工具,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发展坡地作物,同时兴修水利、建道修桥,发展农业生产力,解决了海南岛的经济问题。冯冼家族还在海南宣传爱国思想、守法思想、团结思想、知礼思想、读书思想等,让俚僚人从有语言没文字的落后状态中走出,使先进的中原文化在海南传播开来。因此,冼夫人在海南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为纪念冼夫人,海南出现了“军坡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二隆重庆祝,参与者达数百万人。日本学者小叶田淳在其《海南岛史》一书中,将冯冼家族管辖海南岛的时期称为“海南岛黎明的起始”。

据了解,到2020年,海南岛内的冼太庙有望达到400座,冼太庙中不仅供冼夫人,还供冯宝、冯盎等开拓海南的冯氏功臣,冯冼家族为中华民族创立的丰功伟绩泽被后世,为海南人民永远铭记并纪念!

       

2
入琼始祖存争议  冯家悬疑难定说


据清光绪年间所出的《冯氏家谱》记载,冯氏入琼的“鼻祖”名叫冯背,此人乃冯宝、冼夫人之孙、冯仆第三子、冯盎的胞弟。冯背曾任广东连州通判,后入琼任琼州通判,其子冯世禧在唐代授任总兵,镇抚万、陵、崖等州郡,定居会邑(原乐会县,今属琼海市)肇泉仙塘村。

不过,查阅史料却发现,冯宝与冼夫人只生育一子冯仆,冯仆娶冼姓女子为妻,生育三子:冯魂、冯盎、冯暄(还有一种排序是:冯魂、冯暄、冯盎),不见冯背的名字,冯背是谁?他真的是冯宝、冼夫人的后裔吗?

若按《冯氏家谱》所记,既然冯背是冯仆的第三子、冯盎的胞弟,那此人无疑是冯暄,因为冯魂乃冯盎长兄,所以唯一可选项只能是冯暄,那么,冯暄与冯背会是同一人吗?不过,依据冯暄的生平事迹可知,他的活动区间仅在岭南一带,未见其赴海南出仕做官的记录,另外,冯暄究竟是冯盎的兄长还是弟弟?说法也不一。

中华冯氏网透露这样一条信息:冯宝和冼英(冼夫人)生冯仆、冯价(也称冯玠)二子。目前不知该信息源自何处,但如若属实,相当惊人!这就是说,除了正史记载的冯仆外,冯宝、冼夫人还有一个叫“冯价”的儿子,如果冯价真实存在,那么冯背有无可能是冯价的儿子呢?

关于冯背神秘身世的考证,自然牵引出一个关键话题:北燕冯家最早来琼是何人?目前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是冼夫人的夫君冯宝,广东高州学者张均绍先生持此观点;第二种观点认为,冯宝并未到过海南岛,冯家入琼第一人是冯宝的孙子冯盎,他是随同祖母冼夫人一道前来戡乱平叛的,只是具体时间不明,海南学者冯仁鸿持此议。海南冯冼族人认为,冼夫人不但来过海南,而且逝于此地,一度葬于今澄迈县老城镇石村附近,后来才归葬粤西的,但衣冠冢仍在石村,这里也是冯盎子孙最早聚居的村落,至今仍是清一色的冯姓村民,是名副其实的海南冯氏第一村。第三种观点认为冯背确是冯家入琼始祖,只是关于此人身世的记载互为冲突,难究其详。海南省文昌市冼夫人文化学会会长、民俗专家冯学在认为,称冯背是冼夫人的孙子、冯盎的胞弟,乃记载有误,冯背应是冯盎之子。冯盎生有三十多个儿子,只有几人有记载,其他人则无考。如果冯学在的说法成立,而冯背又被认定为冯家入琼始祖,那么,当年随同冼夫人渡海赴琼的冯家人,很可能不是冯盎本人,而是冯学在所说的冯盎之子冯背。

目前,冯氏后裔分布于海南各地,其中琼山琼海和澄迈为主要聚居地,总人口约12万。

        

3
家族兴旺遭人妒  狠出毒手武则天


北燕冯家在岭南站稳脚跟后,经冯冼联姻、百年生聚,逐渐开枝散叶,由当年浮海南渡的300人一跃发展为隋唐时代广东地区的第一望族,怎奈天有不测风云,风光八面之际,也是大祸突降之时,下此毒手的,是夺取李唐江山创建大周王朝的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晚年预感危机四伏,唯恐大权旁落,成天疑神疑鬼以致心智大乱。为绝后患,她传旨各路官员将那些发配各地的反叛“流人”就地处决,这一残酷旨令殃及无辜,忠心报国、安分守己的冯冼家族居然被无良小人诬告,称冯宝、冼夫人的后裔,高州刺史冯君衡包庇“流人”。武则天早就密谋削弱岭南冯冼家族的势力,又嫉妒冼夫人的威名,便借机强加罪名于冯冼家族头上。

武则天派“讨击使”领江淮骑兵杀入高凉地区,将冯冼家族控制的地盘强行拆分,化大为小;武则天任由唐军大肆杀戮,冯君衡、冯子猷、冯梧等冯氏子孙据说均惨遭毒手,冯君衡年仅十岁的儿子冯元一受刑入宫,沦为宦官;武则天还歹毒到“裂冠毁裳”、挖坟掘墓,连冯宝、冼夫人的葬地都不放过……

翻阅《阳春县志》等地方史料,当年冯冼家族被洗劫、摧残的场景如光阴回放,触目惊心:公元698年,武则天改大周年号为“神功元年”,随即派大军杀入冯冼家族掌控的高凉地区,先在春州西城县杀了冯梧;后“马踏”高州良德城,杀了冯君衡并俘其子女……

武则天下令尽毁冯宝、冼夫人墓,冯宝墓被夷平后,残缺墓碑被农民当入门阶石用。冼夫人的食邑宋康县被撤销,其圣母尊号也被武则天削夺,因为武则天自封为“圣母皇太后”,冼夫人因德高望重被百姓尊称为“圣母”,这令武则天满腔妒火,有道是“天无二日”,世间岂可有两位圣母?

武则天纵容唐军在高凉地区拆城烧村。冯智戴任唐春州刺史时所建的春州城,削剩仅6尺高,持竹竿或小梯子即可翻越;阳江县城是南恩州刺史冯智戣(kuí)驻地,全城拆毁无踪,成了个栽种刺竹的围寨,至北宋绍圣四年“始筑土城”;电白县霞洞圩西的城池,拆得只剩护城河,今为一片鱼塘和小溪,村民住宅屋顶还有隋唐旧瓦……冯冼家族的根据地或拆或撤,族人四散奔逃,原来的州郡设置被调整得面目全非,这也给后世的冯冼文化研究造成了极大的阻障与疑难。至今日,关于冼夫人的出生地、安葬地等历史悬疑仍未彻底解决,尚存在高州说、电白说、化州说、阳江说等诸多版本,各地学者争议不休,不谐之音纷沓入耳,而造成此混乱的始作俑者,正是武则天。

因这场惨烈浩劫,繁荣富庶的高凉地区尸骨遍地、无人掩埋、瘟疫横行、野兽出没,唐初春州人口(即明清的阳春县)共三万三千,至明初洪武年间,已过去近七百年,全县人口仅恢复到二万二千人。当地经济大倒退,库粮一空、铁矿停产、人迹罕至、交易寥寥,城乡没有一家商店。

原高凉地区的冯冼子孙非死即逃,据说西逃至广西、北逃至江西、东逃至江苏,不少人改名易姓,苟全性命于乱世,直到明代天下一统,洪武皇帝朱元璋褒封冼夫人为“高凉郡太夫人”,逃散各地的冯冼后裔才陆续返归高凉故土……

幸运的是,因隔着一道琼州海峡,天高地远皇权难及,此前移居至海南的一枝冯冼后人才免于罹难,冯冼家族的香火才得以保全。较之粤西地区离散回迁的冯冼子孙,海南的冯冼家族显得更为正宗,以军坡节为代表的冯冼文化保存得更为原汁原味。

       

名人辈出门庭显  革命功勋冯白驹



直到中唐时,海南的冯冼家族仍为南方豪族,据明代嘉靖朝《广东通志》载:“冯姓自冯盎遂为高州大姓,子孙历仕州郡者数十人,唐末犹为富室。”唐宪宗时,海南冯氏犹有唐赐“紫金鱼袋”的人。紫金鱼袋是一种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废除,唐、宋官衔常有此名。紫,指紫衣;金鱼袋,用以盛鲤鱼状金符,一般佩于腰右。按官阶,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大红)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得佩紫金鱼袋者,是尊贵身份的象征。

海南冯氏历代名人辈出:冼夫人的孙子高罗总管(兼儋州、崖州、振州)冯盎、琼州通判冯背、冯盎长子唐左武卫将军冯智戴、唐崖州都督云南公冯世接、唐振州别驾冯崇债、唐万安州首领冯若芳、明代女诗人冯银、刚正不阿的明代进士冯颙(yóng)、私立琼海中学(今海南中学)创始人有“海南宗师”之誉的冯官尧、中华革命党的发起人之一冯裕芳、琼崖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的冯平……

近现代海南地区最有名的北燕冯氏后人,非冯白驹莫属。冯白驹(1903—1973),海南省琼山市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别名裕球、继周,琼崖革命武装和根据地创建人,被誉为“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

冯白驹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独立二师师长、广东省人民抗日纵队琼崖独立总队总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军区暨43军政治委员、中共海南区委第一书记、海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海南行署主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广东省、浙江省副省长等职。

1949年下半年,华南大陆全部解放。国民党军海南防卫总司令薛岳把败退海南的国民党陆海空三军总兵力10万余人重组,构筑成“伯陵防线”,企图固守海南。冯白驹率领麾下的琼崖纵队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渡海作战兵团,里应外合一举解放海南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新中国建立后,一部名为《红色娘子军》的经典电影风靡大江南北,这支“红色娘子军”就是冯白驹于1931年亲自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特务连,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支女子连队,为海南革命和妇女解放事业做出了特殊贡献。有人说,电影里的党代表“洪常青”,原型就是冯白驹。


“红色娘子军”政委洪常青的原型是北燕皇室后人冯白驹(资料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海南冯冼家族
谒冯宝冼夫人纪念馆
海南有262所冼夫人庙
澄迈石石矍村——海南冯姓第一村
冼夫人有怎样的功劳?
专家说,高凉冯冼氏都是俚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