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磅视频)白立新:道为体,德为用——解读《道德经》前十章


白立新

致良知四合院创始人


什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密码?老子五千字的《道德经》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智慧秘密?对现代企业经营又有何种启示?6月25日,白立新老师在“致28”月度学习会上对《道德经》前十章的解读,或许会引领你达至妙不可言的境地。



“道”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密码。对待这份中华文化的核心密码,我们务必要升起足够的敬重。我们说,中华文化浓缩起来有九个字:修身、齐家、治国、“利天下”,这九个字的背后就是“道”。


唯有我们尽量靠近、触及、拥有“道”,我们的这颗心才可以与天地相印,有足够的能量、智慧去推动我们的事业,成就他人,也成就自己。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克服某种对“道”的恐惧,不要认为它遥不可及。阳明先生讲“道即良知”,“道”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只要我们努力提升自己的心量、能量、品质、境界,就会逐渐抵达“道”。

 

阳明先生龙场悟道,悟到的便是《中庸》的第一句话:“天命之谓性”。阳明先生讲“天理即良知”,也就是说,当我们的良知恢复清澈时,就可以与天理、天道、天命相印。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我们的心灵品质,就像喝咖啡一样,除非亲自体证才有切实收获,否则说来说去都还是别人的。圣贤的“道”永远与我们没有关系。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事情,自己的内心需要自己去体证。自己拥有了“道”,就可以拥有与天理、天命相印的那份能量和智慧。

 

虽然“道可道,非常道”,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要离开文字。一旦脱离,我们就会失去抓手和台阶,所以必须借助圣贤的文字。这就是我们要读《道德经》、读阳明先生原文的原因。通过阅读原文直接与圣贤对话,直接与伟大的灵魂对话,不仅仅是我们通往中华文化的路径,也是西方精英培养的路径。


所以,阅读《道德经》就是与老子对话,阅读《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就是与阳明先生对话。同样的,如果你从市面上买一本阳明先生相关的书,不管是关于他的思想、传记、生活还是其他,那都是在跟书的作者对话。你读谁的书,就是在与谁对话。惟有通过圣贤的文字,我们才有机会慢慢感受背后的东西。文字背后的东西就是那杯咖啡的味道,是你心中可能会成就的那份品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第二章非常重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本质上是讲,世间万事万物皆有阴阳,一切都由阴阳和合而成。

 

企业能够获得长足发展,一定既有阴、又有阳,是阴阳和合的成功。我们既要有卓越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也要有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产品和服务,这些我们看得到的东西,可以叫做“阳”;看不到,但大家能感受得到,比如你的领导力、情怀,团队的氛围、企业文化,可以叫做“阴”。阴阳平衡、阴阳和合才能展现出真正的生命力。

 

有和无、高和低、上和下、长和短……任何事情都是手心和手背的关系,手心手背相和谐,便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与阳也像我们的双脚,不会永远处于静态的平衡,而是一直保持动态的平衡状态。当市场快速发展时,我们跑马圈地,追随市场的节奏快速奔跑,生意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这时候我们突然发现,自己脚步太快了,而灵魂没有跟上,那我们现在就要抓紧时间来提升自己的心灵品质。所以我们学习阳明心学,让自身充满力量,让自己心明眼亮。

 

而当我们有足够的内在力量时,又可以抓住新的机会。左脚,右脚,一脚一步,扎扎实实走下去。不只企业如此,我们的家庭生活、个人健康也是同样,甚至天下大势、格局,无不如此。




第三章


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所谓“道心立,人心平”。《道德经》第一章讲“道心”,第三章讲的是“人心”——我们这颗参杂着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的人心。

 

“不尚贤,使民不争”。我们要有“利天下”的心,但不要去贪图君子、贤人的名分。“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告诉我们不要贪图那份利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让我们远离“儿女情长”。名、利、情,这是缠缚我们人生最多的事物,如果我们要靠近天理良知,靠近那颗道心的话,就要把这样的东西放下。

 

两千五百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简明扼要、点到为止,抓到了缠缚我们一生最核心的三个绳索——名、利、情。


五百年前,阳明先生用“八颗心”(怠心、忽心、躁心、妒心、忿心、贪心、傲心、吝心)更进一步展开地阐述了这三个字。名、利、情,为人心所具,是捆住我们的绳索,遮住我们双眼的有色眼镜。当我们解开它们,将它们摘掉的时候,“道心”便可以开始“立”起来,清澈的良知便能够开始呈现。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经》第四章讲的是“道”的“能量”。“冲”,可以理解为“充”,充满、充电。“道”的能量充盈于天地之间,装满我们的心田。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就像有泉之水,用之不竭、取之不尽。这便是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得来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圣人的能量和智慧,我们心中原本就有,只因为被名、利、情遮住了,所以才生出这么多烦恼、困惑。


那我们要如何挣脱这些枷锁呢?答案就是这十二个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就是解除这些绳索,即达至良知;“和其光,同其尘”就是启用良知,和光同尘,随顺万物,根据周边的环境去启用我们内心的良知和能量。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橐龠”指风箱。风箱里虽然看不到东西,但因为有空气,所以没有办法被压缩,空气这边推进来,那边就被推出去。一推一拉之间,风便进进出出,所以“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因此《道德经》第五章,讲的是组织的能量。不管是企业、社区还是社群,任何一个组织的本质都是心与心的链接。30个人所形成的核心团队,3000名员工所形成的企业氛围,3万个供应商和客户所链接而成的群体,乃至3千万、3亿网民所共同形成的空间……其核心,都是人与人、心与心的链接。

 

当这种关系一旦链接起来的时候,便是“虚而不屈”,虽然看不见,但这份能量,这种良善的环境、氛围已经存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有任何想法或者创意,就仿佛一颗石子投入湖面,可以激起一片涟漪,大家都会迅速起而应之,一呼百应,这就是“动而愈出”。

 

同样,假如我们的企业文化,与客户、网民的关系不够良善,甚至结怨,一旦遇到问题,负能量就会扑面而来。


这就是企业文化和氛围,是人与人、心与心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是心与心的链接。这份链接看不见、摸不着,但只要有一个信号输入进去,它便会放大若干倍地输出,“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玄牝”指母牛,它代表一种生命力。“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我们的这颗心不死,精神便不灭。阳明先生说颜回“死而不亡者寿”,虽然颜回的生命结束了,可是他的精神一直在流传。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什么是“玄牝之门”?就是我们的心门。宋朝张载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天地立心”,就是要找到天地的根。那个路径就在我们心中,因而我们要打开自己的心门,才能靠近天理,与天道相印。所以古代修为很深之人,“心开悟解”,就是把自己的心门打开,冲破名、利、情等束缚,让心中的智慧呈现出来,让光明照耀自己,也照耀他人。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在《道德经》中,但凡谈天地,都是在讲圣贤。张载说的“为往圣继绝学”,“绝学”是断绝了的学问,但事实上四书五经、《道德经》等等的文字并没有断绝过。那我们断绝的是什么呢?断绝的是对圣贤思想的践行。

 

中华文化的本质是圣贤文化,鼓励后世人们以圣贤为榜样,以圣贤行为行,朝着圣贤的方向去努力。圣贤的思想千百年来照耀中华大地,这就是“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日月并非为了照耀自己而生,它们普照大地,滋润万物,所以“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圣贤之道,就是要我们超越自己,超越那些名、利、情。当我们的心被打开,当我们拉着圣贤的手,愿意为祖国和人民健康工作六十年,这就是一种靠近天地,天长地久的态度。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在这里告诉我们,成就他人才能成就自己,所以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八章中讲了水的“七善”,这七种品质,一定是大家梦寐以求的境界,也一定是我们希望自己的高管、员工所能拥有的品德。

 

如何才能拥有这样的品德呢?老子告诉我们:“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众人喜欢钱多、事少、离家近;而“处众人之所恶”,就是要到这样一个地方——你会很辛苦,你要很卖命,但又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看到成果。


所以对我们来说,艰难的市场环境,正是真正成就大英雄的时刻。“处众人之所恶”是成就自己的最好道场。就像一颗种子,是把它放在高山上长得快?还是放在粪土里长得快?当然是后者,粪土里才可能长出生命力健壮的禾苗。

 

“上善若水”,水还有一个重要的品质是随方就圆,换句话讲,叫顺其自然。《道德经》将之称为“道法自然”,也称“顺势而为,因时而谋,应势而动”。这告诉我们不要用蛮力,即便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并愿为之付出努力,但也不要使用蛮力,要顺其自然,让一分的力量,产生十分、二十分的作用。

 

就像水,它可以自然而然流到下水道,经过土壤的过滤,慢慢又回归大海,这便是一份“自然”。同样,水也可以蒸发到天空,凝聚成云,再变成雨落到地上,这也是一份“自然”。

 

人性也是如此。我们的同事、客户,他可以自然而然地堕落,也可以自然而然地升腾。每个人对崇高感和成就感,都有一份隐秘的渴望。当我们顺应这份渴望的时候,就可以点燃人们心中的良知与善。同样,如果我们顺应人们的贪欲,就会纵容人性的恶。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我们有位企业家在学习这一章的时候,对“功遂身退”有比较大的感触。他说,当我们名利双收,感觉“得少为足”,觉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时,其实那不叫“功遂”,也不能“身退”,只能叫“金玉满怀”。

 

这位企业家说得非常好,“金玉满怀”,心中装满金和玉,仅仅是成就了一颗大大的贪心。当我们的心远离天之道,阴与阳不平衡,生命就无法活出应有的光辉和伟岸,也无法展露我们内心的光芒。

 

所以“功成”的评判标准,不是我们今天拥有了怎样的名利和地位,而是我们心中的理想、梦想,我们“利天下”的这份情怀,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当我们可以与天长地久的“天道”相印,即便人生像阳明先生一样57岁匆匆而过,也可以如他一般,留给后人五百年,甚至五千年的光彩。阳明先生的离开才是真正的功成身退,他向我们展示的是天之道。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在第十章的时候,对前面所讲的“道”和“德”做了一个小结。

 

离道而言德,是为不德。道为体,德为用。


有了体,就有了源与根,“德”才能源源不断。在这章中,老子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展现出了六种德的境界,当我们通过体会、领悟前面的一到九章,逐渐靠近天理良知、逐渐拥有“道”的时候,就会展示出这六种德性。

 

但是,如果没有前面九章做基础,我们只是去学习这六种德性,虽然也会有所收获,可这份收获就像无源之水,不可长久。所以,我们的心灵品质是树根,起心动念是树干,行为习惯是枝叶花果,这三个层面构在一起,才形成了一棵生命之树。这也是《道德经》、阳明心学,以及古圣先贤们所一直教导我们的——种一颗大树。利益天下,惠及子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读《道德经》(62)——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
继张载“为天地立心”后,王阳明为“人”也立了一个“心”
人生没有偶然,一切都是注定
顿悟
道德经圣解(六十三)
老子没有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