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知青岁月(26):麦收时节见英雄

正在收麦子的联合收割机(康拜因)和拉粮的蹦蹦车

01

每年的9月,北大荒真成了“北大仓”。一望无垠的小麦地,金波起伏,丰收的时刻来到了。

联合收割机轰动着隆隆欢声,把一座座小山似的麦秆“吐”在了麦茬整齐的大地上,在它的另一头“吐”出的是初步处理的带种皮的全麦麦粒。

这些混杂了麦叶和麦秸的麦子被解放牌汽车拉到连队的晒麦场中,经过扬场机的鼓风喷射处理,轻柔的麦叶等被吹到四周,直落而下的都是金灿灿的去掉了杂物的麦粒了。

兵团老农工们对扬场机似乎特别有感情,他们说:“只有看到麦子从扬场机中落下来,心里才真是踏实了!”

扬场机喷出来的过程,甚是壮观,真的好像就是“天上一道虹,地下一层金”的感觉。

02

与此同时,一挂挂牛车和马车随着阵阵的鞭梢声,在麦尘四布的田地中出现了。每挂大车上都摽着杨木桍杠,小红旗插在车旁上,马儿欢叫,鞭儿清脆,显得十分威武。

这些彪悍的车老板们来到麦地里,把大鞭往车辕上的鞭套上一插,一声招呼,跟车的知青们都跳了下来,拿起闪着乌光的四股杈,像投梭镖一样,雄猛地把杈子投向高高的麦堆,杈子坚实的晃了几晃,稳稳地扎进了麦堆之中。

最前面的那个哈尔滨知青大跃一步,双腿成弓步,腰微弯,左手在前,右手握后,使劲一挑——好家伙,他挑起了这座小麦堆的一半!

麦秆在四股叉中呈现一个巨大的圆锥体,唿扇唿扇地直挑过他自己的脑顶,像是古代皇帝出巡时,罩在头顶巨大的幡盖一样。

说心里话,他挑起的是我们一年的血汗,从开荒建点到现在的一切血汗!他挑起的是兵团战士“敢向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雄心壮志!

此时他的形象是那样的英雄:直挺起腰板,高擎着一片金黄色的麦秸编织的云彩,背靠着一轮红日。他双眼笑成了一条缝,随着 “一、二、三、四!”口令,又轻轻地、轻轻地把这片云彩甩上了大车。

车老板随即用棕色的二股木杈巧妙地挑开“云彩”,使它化成了一道道黄绸,满满的铺上车顶。就这样,一层云,一层绸,越堆越高。

高高的麦杆不一会便装满了车,一挂车足足装有五个小山般的麦秆,甩上结结实实的大绳,用力一勒。“绞锥”哗哗一拧,便紧紧的压在了车身上。

跟车的知青拉起捆在麦秆堆上的绳头,使劲一攀,便跃上了车顶,身子望麦子上一躺,甭提多少舒服了。整个身子就像跌进了海绵床一样,一下子被麦杆埋了起来,柔软,舒坦、清香……这如花似锦的丰收景色真是令人陶醉!

此时,西方的地平线上,露着一块浓黄色的霞光,在它的上面,却压着一层层浓密黑蓝色的乌云,这是下雨的前兆。整个麦地依然人欢马叫,抓紧收割。

03

那些没了穗头的麦秆有一部分运到了畜牧排的铡草班,把这些麦秆尽快铡成草料,也是重要的工作。

连队畜牧排有五六十头牛马,它们每天除了放牧时吃青草外,还要夜里喂料,也就是“马无夜草不肥”的道理所在。光每天这些牛马消耗的草料就有几吨之多。所以,畜牧排给牲口铡草料是每天必须完成的工作。

畜牧排的一个上海男知青(可惜我忘记他的名字了)是铡草的“好手”。他戴着宽边眼镜,微微翘起的鼻子上有几个雀斑,牙齿却洁白如玉。每次铡草,他都是光着膀子,汗流浃背的站在低矮的草棚里,双手扳动着大铡刀,一上一下,节奏分明地铡着麦秸。

实际上,铡草要紧的不是“刀手”,而是给铡刀入草的人。给这个上海知青做帮手“入草”的是当地一个土生土长姓周的老职工。

老周在伪满洲国时被日本人抓过劳工,饱经风霜。虽然上了年纪,可身板还很硬实。大高个,宽肩膀,走路一步是一步,稳稳实实的。头上戴着一顶卷折了的旧黄帽子,两只满是皱纹的眼角里闪动着乌黑的眼珠,两把胡子在鼻子下面向一把叉子似地向外翘起,牙掉了很多,唯有一只黄色的大门牙还立在那里,一张口便露了出来。

他穿着一件深蓝色的衣服。虽然不识几个字,但上衣小口袋里却露着半截红色的《毛主席语录》,胸前佩戴着一枚挺大的毛主席像章,上衣钮扣上拴着一个细小的麻绳,一直通到右边口袋里,那是他的宝贝疙瘩——上海知青送给他的打火机。

小腿上用黄布打着绑腿,两腿总是倂不拢,有点罗圈腿的样子。他是一个急性子的人,性格刚强。但是他遇事有左右逢源的味道,总是说:“这事得两说看”,从来没有个正式态度。

铡草这个活儿,不是谁来干都可以胜任的。不但讲究力气,还要讲究配合。“入草”的要跪在地上,两只手紧紧的卡住麦捆,十指牢牢抠紧,食指靠近刀床,左膝在下,右膝压草,随着铡刀的节律,一起一伏,忙而不乱。

上海知青则双手按紧刀把,两脚分开,稳牢脚跟,挺胸起刀,弯腰落刀,刀刀见底,毫无差错,出来的都是一寸左右的草料。一个下午两个人能铡60多捆,没有人能够超过他们。

04

除了人工铡草外,连队还有一台苏联老大哥造的老式铡草机,虽然总出故障,但是大家还是喜欢得很,因为这毕竟可以大大节省我们的劳力。

机器开动起来,要不断地往它的“肚子”中喂料(麦秆、玉米秸等),吐出来的都是整齐的可以牛马吃的细草料了。喂料的活儿自然都是知青,而且经常是女知青们来做。

一个上海姑娘是“喂料”的能手。她总是穿着一件深蓝色灯心绒外衣,沾满麦芒的两条小辫子随着身体的摆动而不断地甩动,下身穿着一条上海人最普通的棕色紧腿裤,显得整洁、协调、紧凑。

她见人就笑,两个深深的酒窝像盛开的花朵。面色红润,双目明亮得像蓝天上的白云一样洁白。她是一个要强的姑娘,不希望人们看到她疲惫的样子,总是说:“我能行!我能行!”

她拿着铁叉,不断地叉起麦秆,甩进铡草机中。时而转过身子,用手背轻轻擦了一下额角上的汗珠,轻轻地嘘一口气;时而笑呵呵地召唤着伙伴。

后来她被评上了“五好战士”,在一次宣讲报告会上,她说的一句话,让我们所有的知青感动。她说:“每次干活儿,我累得都要哭。但是当你有一个伟大事业作为了自己奋斗目标的时候,你就会把劳动当作休息!所以,我始终笑对艰苦!”

05

行文至此,我不由想起了当时流传的“毛主席诗词”的篇章:

志存胸内跃红日,乐在天涯战恶风。

似水柔情何足恋,堂堂铁打是英雄。

尽管这后来证明不是毛主席的作品,但却是我们当年在艰苦岁月里的激情表达和力量的支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南作家‖【不翼而飞的月饼】◆胡述玺
村居生活系列之——麦收(三)
烟火童年(四章)
「作家新干线·散文」鲁天才|铡草
陈豫闽 | 饲 养 室(推 荐)
七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