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习报》封面人物·15



简  介

吴金瑜  华东师大物理教学论硕士,上海市物理特级教师、特级校长,华东师大理解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是国内享有一定声誉的理解教育首创者之一。曾获上海市十佳青年校长、上海交大教育金奖、全国艺术教育十大最有影响力校长等。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闵行外国语中学校长兼书记。

    近年来,吴金瑜独立主持过8个国家级、上海市级课题研究,其中《理解教育研究》、《基于一种新知识分类的课堂教育》等一批课题成果在国内产生一定影响;其在省部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各类论文六十多篇,撰写出版了《走向理解》、《200万分钟教育对话》、《基于理解的知识分类与课堂教学范式》、《基于理解的零距离德育》等多部著作,并应邀在全国各地作了百余场报告。

文化理解与文化理解视域下

的中学外语教育

                                            —— 吴金瑜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导致各个民族文化的融合加速,人类真正开始进入全球化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各个国家与民族学习彼此的语言成为推进这种全球化的必然途径与手段,也是促进各个民族与国家相互理解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故外语教育就成为每一个国家与民族今天必然的选择。

但是,外语教育是在母语背景下进行的,故其难度与效率与初始的设想是如此的遥远,故对外语教育效益的提高一直是每个国家外语教育研究的主题。与此同时,今天我国的外语教育的教育功能未得到充分的体现,更多体现在外语的教学功能上,也就是说,更注重语言本身的交流功能教学上,而忽视语言的育人功能,特别是忽视对外语背后的文化的理解。所以,在我国中学,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很多中学生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外语,但涉及到该外语国或民族的文化特性等却一无所知,或知之不多,不能很好地进行文化层面的理解沟通,更不用说借助各种平台传播中国文化。当前,国际上不少国家对中国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偏差和认识误区,这固然有对方固步自封未能以发展眼光看待中国的发展进步有关,但与我们缺少林语堂、辜鸿铭这样博通中外文化的人才对外发音也是有莫大的关系。

所以,在今天这样的时代,中学外语教学转型为外语教育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也是今天中国外语教育的一个方向。那么,怎样的外语教育方式与途径才能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才能让更多的象林语堂、辜鸿铭这样博通中外文化的人才脱颖而出?

通过长期的中学外语教育过程实践,以及我们对世界与我们中国成功外语教育的比较研究、教育哲学的思考,我们从文化理解视域这个角度去思考外语教育,提出了基于文化理解的中学外语教育,并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闵行外国语中学进行了成功的教育实践。限于篇幅,本文仅仅从理论层面来阐述这种外语教育模式。




一、文化与外语教育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看,文化是对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 美国的“人类学之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给出了一个西方文化的经典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有一切的能力与习惯。 

所以,文化是人所创造并以人为主要载体得以解释与实践,即人是文化的核心因素;其二,由于人的生命存在于活动的基本特征,文化是被人不断创造、解释着,同样,由于文化的这一特性,决定了文化具有改造人的特性,也即文化可以使某人或某一人群的人生特征发生改变。所以,人之道,文化之道也。

不同民族国家,由于其存在发展的背景与过程不同,故其文化的内涵是有巨大差异的,加拿大著名社会人类学家盖·瑞驰(Guy Rocher)的文化冰山模型(Iceberg  Model  of  Culture)能较好说明这个问题,如下图所示。

 

瑞驰把人类的文化分为三部分,其中水面可见部分(Visible Part) 主要是人们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外在表面的行为方式 (ways of life)、仪式(rituals)、语言文字(language)等方面,只占人类文化的10%。

       而水下隐藏部分(Hidden)包括人们的思想意识层面(thinking)和人类内在的情感、态度、气质、价值观(feeling )等,占人类文化的90%。 而这恰恰这时是一种文化的主体。

显然,在这种文化模式中,我们能感觉得到的的人们的行事方式、语言、仪式等文化表象的内容是这座冰山下的思想、价值观、态度气质等的外在表现,同样我们可以说,文化内在的思想、价值观、态度气质等是可以以人的行为、语言等方式表现出来。

事实上,各民族国家的文化模式的形式是相似的,即都如盖·瑞驰(Guy Rocher)的文化冰山模式,但具体的内容却又是千差万别的,而作为冰水文化模式中水面上最重要的一部分,语言也是不同的。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故其具有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同样,教育对文化也有巨大的作用,文化因为教育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甚至文化的形态因为教育而发生改变。

而本文要研究的外语教育是指通过各类显性或隐性的教育活动(含教学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外语的基本语言功能,如听说读写之类的,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外语学习,理解外语背后所承载的外国深层文化,同时,与祖国文化比较,发现民族文化之优势,吸收外民族文化之优点,辐射传递中华民族之优秀文化,从而使自己能成长为一个具有民族情怀的世界公民。

从上面我们对文化、语言及其外语教育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外语教育与各民族的文化模式的内涵是有直接与密切的关系,厘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外语所对应的文化模式的特点,对外语教育效益的提高是正相关的。



二、文化理解

  由于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巨大,作为文化外在表现的各民族的语言同样存在巨大差异,故学好对方的语言一定是基于对对方文化的理解才有意义。所以,我们这里的理解更多是哲学解释学上的理解。也就是说,这里的理解“不再是圣经解释学中“真意”的破译术,理解的对象是人类及其生活”(莱伊马赫(Friendrich  Daniol  Ernst  Schleiermacher,1768—1834)); “理解历史、传统以及文本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作品的本意,而是为了理解人类历史生活进行整体的自我认识,而是为了研究和理解我们自己”(狄尔泰),理解成为人类认识自己的方式; “理解并不是主体诸多行为方式的一种,而是此在自身的存在方式”。[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一卷,第302页]

所以,由于历史与人类生活方式过程不同的原因,人类不同的文化模式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今天人类正在走向地球村,不同的文化需要融合,生活在不同文化模式中人正在迅速走向对方!这就需要一个文化理解的过程。

何为文化理解?如上图所示,AB两种文化模式通过文化交流达到相互的交融,交融部分即是文化理解部分。这里特别强调的是,A了解B的文化模式并不是A达到文化理解,同理,B了解A的文化模式也不是B达到文化理解。为什么?

根据海德格尔的解释学观点,文化理解不是B理解A,或A理解B,而是A(B)进入对方的视域(horizon),通过某种方式达到“视界的融合(fusion of horizon)”,并且通过Dasein(此在)(人)才能昭示出来,而不是存在(自己)。

当然,文化理解最终落实到的还是人,是人对他文化的理解。同样,说明人对他文化的理解不仅仅是人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的是他文化对人这种理解的反映。

由此至少给我们三个方面的启示。其一,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只有当此人到达彼人的文化视域(horizon),并通过某种形式的交流,达到“彼此视界的融合(fusion of horizon)”,彼此的理解才可能达成,也就是可能达成文化理解。 其二,文化理解需要彼此语言的交流,但更需要我们进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模式。故对文化理解来说,不是此文化对彼文化的同化,而是不同文化模式的融合。



三、文化理解视域下的中学外语教育模式

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如何达到文化理解,从中我们也可以明确地看到,达到文化理解的人一定是在理解本民族文化模式的基础上对他民族文化模式的理解,并通过文化融合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的人才是我们认为的像林语堂、辜鸿铭这样的跨文化人才。 

现在,一个问题产生了,要达到文化理解,必须要进行交流,什么方式最有效?显然是语言交流!因为民族的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外显的最重要的表现方式。同样,另一个问题产生了,学会了另一个民族的语言就一定达到对对方文化的理解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语言不是文化的全部!而且语言有时只是文化的一个表征符号,不同的文化情景,语言的解释又是不同的。

所以,只知文化表象的语言,而不知语言的文化内涵,并未完成真正的外语教育。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提出了文化理解视域下的中学外语教育。

根据上面的讨论,我们建构起如下的基于文化理解的中学外语教育概念:让中学生在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在学习外国语言的同时,融入到这种外语背后的文化中去,通过充分的交流,了解、理解这种外语背后的文化模式,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掌握外语外在的交流功能及内在的文化意义,从而使他们今后能够游刃有余地穿梭于中外不同文化之间,成长为高素质的世界公民,并发展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优秀使者。

对于基于文化理解的中学外语教育,我们认为要处理好如下几个问题。

1.对今天的中国中学生来说,要处理好祖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在较好理解本民族语言与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基于文化理解的中学外语教育。

首先,我们从语言本身来说,外语教育理论思想库模式、阈限理论和依存理论均论证了第一语言的优势对外语学习是有帮助的,特别是依存理论认为外语的水平部分取决于母语的语言能力水平。所以,我们提出的基于外国文化理解的外语教育模式首先要求学好母语,并深入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模式。

其次,从我们的教育目标来说,我们不是为了培养外国公民,而是为了培养为我们民族振兴、人类发展需要的未来人才。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的是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具有民族情怀的世界公民。所以,在这种外语教育模式中,我们首先要求我们的学生理解本民族的文化模式,具有较高的本民族语言修养。

2.基于文化理解的外语教育不排斥学好外语语言本身,相反,基于文化理解的外语教育的最好的基础是良好的外语语言基础。

首先,语言本身是文化最重要的内涵之一,也是人类情感、生活方式、思想、信仰等的外在表现方式之一。故学好语言,本身就是对代表这种语言的文化的一种理解,同时,通过语言可对这种文化模式有一个表象的认识。

其次,语言是文化的表现方式之一,故语言的意义也是由文化所决定的。

所以,基于文化理解的中学外语教育既重视外语的语言功能教学,更重视外语教育的育人功能。

3.基于文化理解的外语教育不是单向地去了解、理解、包容外国文化。

对一种他文化的理解不仅仅是融入对方的文化模式,更重要的是通过交流实现相互了解而非单向了解,并且是相互尊重条件下的价值认同!故在进行基于文化理解的外语教育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价值认知水平开展不一样的教育方式,切不可一刀切!同样,我们在开展这种方式的教育实践时,让学生开展不同文化模式间的充分交流是必须的。同样,我们从思想库理论得到启示,对外国文化的理解也会促进我们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同时会让我们的学生融合两种文化的优势,成为优秀的跨文化人才。

4.基于文化理解的外语教育最终是要使学生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

这里我们要特别提出的是,基于文化理解的中学外语教育是否成功,学生在掌握外语语言的交流功能的同时,了解了更多的语言背后的文化是我们这种教育模式成功的重要标志,但不是全部,甚至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的学生能否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基于自己的民族文化,了解、理解、包容外国文化,最终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闵行外国语中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袁良平:校长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领导力
推荐阅读:中学语文教学应向深层的思维图式与精神图式掘进?胡立根
课题研究专题网
外语的学习,无论哪个年龄的学习能力是一样的
取消全民强制学习英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