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呼吸衰竭中医病因病机
呼吸衰竭是指由于外呼吸功能的严重障碍,以致 动脉血氧分压 (PaO₂) 低于正常范围的低限, 伴有或不 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₂) 增高的病理过程。  正常人在静息时的 PaO₂随年龄及所处海拔高度而 异 。 成年人在海平面一般以 PaO₂< 50mmhg、="" paco₂=""> 55m mHg 作为判断呼吸衰竭的标准。 美国 1998 年出版 的 《 肺脏病学》将高碳酸性呼吸衰竭定义为 PaCO₂ > 45mmHg; 而低氧性呼吸衰竭定义为当吸氧浓度≥60% 时。 PaO₂<>
 呼吸衰竭从西医观点看 , 病因繁多 , 主要有气道阻 塞性疾病 、 肺实质浸润性疾病 、 肺水肿性疾病 、 心血管 疾病、 胸壁与胸膜疾病、 神经肌肉系统疾病, 而最多见 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和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及肺性脑病 等疾病过程 中。 
中医学无呼吸衰竭这一病名 ,但对其症状的描述 却可上溯至先秦时代。呼吸衰竭的患者多以呼吸困难 为主症 , 轻则呼吸费力 , 重则呼吸窘迫 , 属 “喘证 ” 、 “痰 饮 ” 、 “肺胀” 、 “心悸” 、 “水肿” 、 “惊厥” 、 “闭证 ” 、 “脱证” 等多种危重症范畴 ,常表现为喘 、厥 、 痉 、闭 、 脱等特 点。成书于先秦时的《 内经》 对其症状就有描述 , 如《 灵 枢 · 五阅五使》 篇说: “故肺病者、 喘息鼻张” ; 《 灵枢 · 本藏》 篇谓: “肺高则上气肩息” ; 《 灵枢 · 胀论》 篇亦云:“肺胀者, 虚满而喘咳” 。 可见《 内经》 已指出了肺病呼吸 困难的症状, 即咳、 喘、 胸肺部膨满。而东汉时期的《 金 匮要略 ·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 篇则云: “上气喘而躁 者, 属肺胀, 欲作风水, 发汗则愈, ⋯ ⋯ 咳而上气, 此为 肺胀 , 其人 喘,目如脱状 , 脉浮大者 , 越婢加半夏汤主 之, ⋯ ⋯上气面浮肿, 肩息, 其脉浮大, 不治, 又加利尤 甚 ”。 可见张仲景对肺病呼吸困难有了进一步的描述 。  除 了咳 、 喘 、 膨满外 , 还有上气 、 烦躁 、 目如脱状几项 , 多 有浮或浮大的脉象。 至其所谓欲作风水 , 似指病情进一 步恶化, 即可发生全身浮肿, 而成为今之所谓肺心病。  明代王肯堂的描述则更为具体 , 《 证治准绳 · 杂病》指 出: “喘者, 促促气急, 喝喝息数, 张口抬肩, 摇身撷肚” ,明确描述了其病喘的症状和体征。而对呼吸衰竭病因  病机的认识 , 虽没有直接的论述 , 但从对痰饮及肺胀的 论述中有所涉及。 如《 金匮要略 · 痰饮咳嗽病》 篇有云:“其人素盛今瘦 , 水走肠间, 沥沥有声 , 谓之痰饮 , ⋯ ⋯ 咳逆倚息, 短气不得卧, 其形如肿, 谓之支饮⋯⋯ , 膈上 病痰 , 满喘咳吐 , 发则寒热 , 背痛腰疼 , 目泣 自出 , 其人 振振身瞒剧 , 必有伏饮⋯ ⋯ , 膈间支饮 , 其人喘满 , 心下 痞坚, 面色黧黑⋯ ⋯ ”。可见张仲景是将痰饮作为此病 的病因之一。隋朝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 咳逆短气候》  叙述其发病机理则更为详细 :“肺虚为微寒所伤则咳 嗽, 嗽则气还于肺间则肺胀, 肺胀则气逆. 而肺本虚, 气 为不足, 复为邪所乘, 壅痞不能宣畅, 故咳逆, 短乏气 也” , “肺主于气, 邪乘于肺则肺胀, 胀则肺管不利, 不利 则气道涩 , 故气上喘逆 , 鸣息不通 , 诊其肺脉滑甚 , 为息 奔上气” 。 指出肺本虚是其主要病 因, 复为外邪所乘 , 以 致肺胀气逆。而明代秦景明在《 病因脉治》 中亦谓: “肺 胀之因, 内有郁结, 先伤肺气, 外复感邪, 肺气不得发 泄, 则肺胀作矣” , 进一步指出内有郁结的病因。 古代医 家对本病的论述虽然均是片言只字,但于其病症、病 因、 病机皆有叙及 , 而本虚标实 、 痰郁气结之机已为共 识 。 
纵览当今中医大家对本病的认识, 概栝之, 可认为 病变在肺 , 继则影响脾 肾肝 , 后期病及于心 。本病属本 虚标实之证, 本虚即肺 、 肾、 心、 脾、 肝虚损, 为产生本病 的主要原因 , 而感受外邪是引起本病 的主要诱 因; 痰浊 壅肺 、 血瘀水阻是其产生变证 的主要根源 。痰瘀互阻、  虚实互患的病理恶性循环 . 最终伤及阴阳气血 , 累及五 脏 。现分述如下 。 

1 病邪侵袭    肺失宣肃
本病病位在肺, 肺主气, 为宗气出入之所; 司呼吸,为气机出入升降之枢纽。《 灵枢 · 邪客》 篇指出: “宗气 积于胸 中出于喉咙 , 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即表明肺主气 , 司呼吸 , 与大气相通。肺在 内, 助心以行气血 , 为 全身脏腑功能活动的生化动力。而肺又为娇脏, 外合 皮毛, 六淫之外邪袭表, 如感受春温、 暑湿, 或吸入毒 气等, 上干于肺 , 致肺失宣降、 清肃则发为气逆; 而毒 热过盛, 正不胜邪 , 易致温毒内陷, 毒热酿痰, 痰热壅 肺, 肺失宣降; 急慢性疾患影响于肺, 致肺气受阻, 气 津失布, 津凝痰生, 阻遏气道, 气机不利, 肃降失常; 血 热互结 , 严重跌仆损伤 、 沸水烫伤 、 火焰烧伤 , 以及产 后恶露留滞, 均可导致瘀血留滞,气机逆乱 , 败血上 冲, 上干于肺 ; 肺血郁滞, 津液失运, 或溺水为患, 致水 湿内停, 滞留于肺 , 肺失肃降, 呼吸出纳失常。以上病 邪毒热影响肺之宣肃功能, 发为喘促, 形成呼吸衰竭 之实证。 


2 肺病及脾    肝肾心虚
《 素问 · 咳论》 指出: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 也” 。 本病病位在肺, 但 日 久必及其它四脏。 其机理为咳 喘 日 久 , 久患痨瘵 , 肺胀 , 或痰饮久羁 , 或水饮内停, 皆 能进一步伤及肺气, 致肺气虚, 肺虚则咳喘益甚。肺气 不足 , 无力推动血液运行 , 心气虚衰 , 血行不畅 , 心脉瘀 阻, 而发为心悸气短 、 颈筋暴露、 面唇青紫、 舌质紫暗等 症。若饮食不节, 脾胃受损 , 脾失健运, 水湿停聚成痰,痰贮于肺则咳嗽痰多。或致水聚成饮 , 宿于膈上, 每遇 风寒或风热犯肺,外邪引动内邪,气道不利而发作咳 喘, 此乃脾病及肺。 况且土为金母, 脾气虚弱, 水谷精微 不足以奉养肺金 。 也可引起肺虚。反之肺病 日久。 子耗 母气, 也可损及于脾, 互为因果。 肺为肾母 , 肺虚则母 不荫子 , 肺虚及肾而成肺肾两虚。肾主水 , 肾虚则水泛 为痰 ; 肾主纳气 , 助肺呼吸 , 肾虚则呼多吸少 , 均有损于 肺 , 肺 肾同虚则病势更为深重 。 而毒热内炽 , 伤及阴血 ,  肝 阴不足, 虚风内动 , 或因清浊之气不能纳吐 , 壅盛之 邪热内陷, 蒙蔽清窍, 引功肝风, 症见神昏谵语、 惊厥抽 搐、 嗜睡、 昏迷等。心脉通于肺 , 肺朝百脉, 宗气贯心脉 而行呼吸; 上络于心, 心阳根于命门之火, 心脏阳 气的盛衰与肺肾系密切, 肺肾虚可致心阳亦虚, 形 成呼吸衰竭之虚实夹杂证 。 


3 痰瘀 阻肺   热邪犯肺
在本病的发生、 发展过程中, 痰、 瘀、 热既是病理产 物, 又是致病因素。 脾失健运、 肺失布津、 肾失蒸化皆可 致水湿停聚成痰 , 此外热灼津液也可成痰。 痰贮于肺使 肺之气机进一步紊乱。就本病而言,既然咳喘反复不 愈, 其痰必然深痼于肺内, 难以祛除。正如《 医宗金鉴》  所谓: “伏饮者, 乃饮留膈上伏而不出, 发作有时者也;即今之或值秋寒 , 或感春风 , 发则必喘满咳吐痰盛 , 寒 热, ⋯ ⋯世俗所谓吼喘病也” 。肺朝百脉,肺之气机不 畅, 则血行涩滞 , 百脉皆瘀; 再者, 寒热之邪或痰饮阻 遏, 血运失畅; 又或心阳虚衰, 不能温运血脉, 亦可致血 滞而成瘀 , 瘀阻于胸 内, 心肺气机进一步受阻 ,加重 了 病情。热的成因, 或因于体虚常感受外邪, 或因于痰瘀 蕴结, 郁而化热, 热邪犯肺, 灼津成痰, 痰涎壅盛, 阻塞 气道 , 又因肺虚无力主气 、 肾虚无力纳气 , 则吸气艰难 ,而致呼吸衰竭。 



4本虚标实    相互转化
本病在本 为肺脏虚损及其它脏腑虚损 ,在标为痰 瘀热结 , 而其病机则相互转化。急性呼吸衰竭发病急 ,变化快, 多以邪实为主, 初起邪壅肺气 , 且以湿热毒邪 内陷迫肺最为常见。毒热入里, 既可直接迫肺, 又可灼 液成痰 , 形成痰火互结 。肺 与大肠相表里 , 肺气壅塞可 致腑气不通 , 腑热熏蒸于肺 , 又可转化成腑结肺痹 。此 时如治疗得当, 正能胜邪, 毒热得泄, 可截断病势的发 展。 若病势控制不力, 毒火弥漫, 气机逆乱, 可迅速出现 邪扰神明, 肝风内动之症。后期累及于肾, 加之毒热为 阳邪 , 最易耗气伤阴 , 轻则气阴两伤 , 重则气 阴两竭 , 甚 至因邪盛正衰 , 正不敌邪 , 而成内闭外脱 、 阳气欲脱 ( 大 汗淋漓 、 四肢厥冷 、 脉微欲绝 )之危候。另一方面 , 热入 营血, 血热搏结, 或气壅痰凝, 或气虚血滞, 均可形成血 瘀 , 瘀血随经上攻于肺 , 可进一步加重呼吸困难和紫绀 之症。慢性呼吸衰竭为慢性发病 , 病程较长 , 病机多为 正虚标实 , 虚实夹杂 。 初起病缘于肺 , 咳喘不已 , 肺病及 脾 , 久病及 肾, 肺 、 脾 、 肾俱虚 , 复感外邪 , 正虚邪盛 , 病 情恶化, 可见痰浊或痰瘀蒙蔽心窍, 或引动肝风; 最后 可致心肾阳衰, 肺气欲绝, 阴阳离决。 但在不同阶段, 虚 实会有所侧重 , 或可相互转 化。如肺虚不能主气 , 出现 气短难续 ; 肺病及脾 , 子盗母气 , 则脾气亦虚 , 脾虚失 运, 聚湿生痰, 上渍于肺, 肺气壅塞, 气津失布, 血行不 利, 可形成痰浊血瘀。病机呈现以邪实为主, 或邪实正 虚互见。迁延不愈 , 可 累及 于肾, 其病机则呈现肾失摄 纳, 痰瘀伏肺之肾虚肺实之候。 若脾肾阳虚, 水邪泛滥 ,上凌心肺, 又可加重喘促、 紫绀, 甚至导致心肾阳衰, 肺 肾暴脱, 化源欲绝 , 气息微弱, 呼吸殆停之喘脱证。 
综上所述, 中医学认为本病病位在肺, 与肾、 脾 、肝 、 心密切相关 , 以肺 、 肾、 心 、 脾 、 肝虚损为本 ; 痰 、 瘀 、  热为标 。 肺虚气失所主 , 肾虚气不归纳 , 痰瘀热壅阻 , 肺 气肃降无权是其主要病机。 而且, 虚实夹杂贯穿于呼吸 衰竭的全过程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肺病证 >肺痨
「杏林微科普」认识慢性肺病的共同病机——“肺虚夹邪”
咳与嗽分开辨治效更好
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病机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集卷四(周仲瑛)
《医宗金鉴》咳嗽总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