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钱穆《阳明学述要》读书笔记


  一、宋学里面留下的几个问题

  关于本体论与修养论的两部分问题,其全体一致的见解是“万物一体”与“变化气质”。

  首提“万物一体”主张的是周濂溪的太极图说,次之是张横渠的西铭。

  “万物一体”只有三种说法,即惟神论、惟物论、惟心论。

  周濂溪的太极图说,是从惟物的观点上说明“万物一体”的。寻因于物外,是自然主义的旧论调。

  张横渠的西铭只说著天地万物之与吾为一体,却没有罗列证据,说出其所以然。横渠西铭原名订顽,顽则是麻木不仁。

  二程推尊西铭,从自己心坎上说起,只叫人反认心体,便已得到,如程明道的识仁篇,即“万物一体”只从心上说。

  天地万物与我一体是宋儒所公认,只是怎样去认识或说明,才有异同。即周张自身也有不同。周濂溪的通书,便多从心性上来讲,横渠的正蒙,便多讲阴阳无形了。这一歧趋,直到南宋朱晦庵和陆象山,才明白的分裂、对峙。

  朱子讲格物,承著濂溪太极图说与横渠正蒙的精神。象山只说立心,说自省自觉,说心即理,万物皆备于我,比较与二程尤其是大程为近。他们的所谓理,便是万物一体之理,一个要即物而格,一个要反求之心。

  朱子认“万物一体”之理,是外面的实在本体如此,并非吾心以意会之的。证明之路两条,一是格物,即凡天下之物而格之,以求至乎其极,便可明得万物一体之理。二是读书信古。若是“以意谓之”则是空虚的、危险的。

  照理论说来,天地万物是与我一体。但事实上,小我之私与天地万物之隔阂,如何打通,泯化小我,还复大我。横渠正蒙提出“变化气质”。

  照明道的说法,变化气质,无异于革除旧习惯而养成新习惯,小我之私只是心理上相沿的一种习惯,一种思想上的积习。

  宋儒意见,人生一起习惯,皆从躯体起,所谓气质,即指躯体而言,治怒、治惧,是变化气质的实际工夫,克己是泯小我,明理是复归大我,便有“存天理、去人欲”之说,明道的诀窍在于“敬”,即“敬胜而邪”。

  敬的持守以前,须还有一番“致知”的工夫,即“明”的工夫。

  程伊川讲到“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二程所说“敬义夹持”“明诚两进”,至南宋则成朱陆分垒。

  二、明学的一般趋向和在王学以前及同时几个有关系的学者

  明学的一般倾向是“重行”而“轻知”。宋儒重修养方法胜过一切智慧,至明代尤见极端,切实、单纯、重行不重知。第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二种倾向是“一元论”,明儒讲学,要行为著实而有力量,只求单纯的理论,明显的目标,打扫一路,勿生旁歧。第三是一种“折衷融合”的学风。第四是他们的“各立宗旨、互争门户”。

  1、吴康斋

  胡敬斋、娄一斋、陈白沙的先生。白沙与阳明为明学两大宗。黄梨洲评:“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至阳明而后大”。阳明从娄一斋问学,娄一斋为姚江学之发端。

  康斋之学,只在实践躬行上用力,不轻著述,最努力的是“变化气质”一事。

  2、陈白沙

  白沙体会到了当时的三个问题:一是当时学者用心所在,全不管外面天地民物,也不理会种种智慧思想,一意向自身自心吃紧;二是宋儒未决难关,心是属于我的,理是属于外的,二者如何凑泊合一;三是他从静坐中认识自己心体,做把柄,然后可以体物理,稽圣训,应酬日用,才有一个原委,有一个衔勒。

  白沙走了明道的老路,只谓“此心存久自明”“澄然无事则定,定则明”“只要心中无事,自然能循理”。只讲“感而遂应”。不讲如何能应得恰当,逃不出伊川的“敬”。故其学生湛甘泉特重“随处体认天理”。

  3、湛甘泉

  阳明宗旨到良知,湛甘泉宗旨随处体认天理。只是朱子大学格物补传的赘文,但亦摆脱不掉白沙的笼罩,甚至落入阳明一边。见解还见真切,言论模棱鹘突,搔不到痛痒。

  4、罗整庵

  遵守程朱,反对陆象山、杨慈湖,对白沙也有批评,但又不能贯彻他从分殊见理一的精神。

  黄梨洲评其论理气最为精确,论心性则颇与论理气自相矛盾。

  整庵论理气是一元,而论心性却是二元论,讲工夫还存在存养、省察的两边徘徊,只落了“敬、义夹持”“明诚两进”的窠臼。

  三、阳明成学前的一番经历

  四、王学的三变

  黄梨洲所说阳明学成后第一变,即主张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必须如此用功,才见得自己良知本体。第二变始专提“致良知”。第三变即是从狷到狂,从狂到中道。

  五、王学大纲

  1、良知

  良知即是天理。天理只从人心上发,除却人心不见天理。那个为天理本源的人心,便叫良知。人心即是天理,更不烦有所谓凑泊便是王学对宋儒传统大问题得出了简而直捷的答案。

  2、知行合一

  知行本体合一,知行不合一,只为有私欲隔了,要复那不曾隔断的本体,便是阳明承续宋学大传统所在。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实是宋儒“变化气质”的最大成效。

  3、致良知

  致良知即是彻根彻底不使一念不善潜伏胸中的方法。理之发见处,即所谓“良知”。故“知行合一”岂不是一个“敬”字。致良知岂不是一个“义”字。“敬义夹持”至此便浑化为一。

  4、诚意

  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诚意之极,知行自见合一,便是真能好恶的良知。

  5、慎独

  6、立志

  7、事上磨练

  王学既不偏在心,也不偏在物,在心物之间点出一个感应来,超于朱陆。

  “心无内外”,只须在“事上磨练”做工夫,这是王学折衷朱陆,打通心物内外两端的精神所在。

  六、阳明的晚年思想

  1、拔本塞源之论

  讲良知之学,易侧重于个人、内心、人与人之相同处、伦理问题的一部分等方面,而拔本塞源论则扩大于人类全体,扩大及于人生一切知识才能与事业,涉及人与人之相异处,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的一切问题上。

  阐发人类最高可能的平等性,以及为人群分工服务的个别的自由性,实为拔本塞源论的骨子。

  2、大学问

  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明明德则亲民。良知即为至善之极则,阐发为大学三纲,分述、格、至、诚、正的几层工夫。

  讲王学则注重敦本尚实、反朴还淳的行,但阳明讲学,洗不掉“大学为入德之门”的见解,脱不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话头。

  但大学明明说“身、心、意、知、物”,阳明却偏说“其实只是一物”。大学明明说“格、致、诚、正、修”,阳明却偏说“其实只有一事”。大学明明有先后次序,阳明却偏说“虽有先后次序之可言,实无先后次序之可分”。

  3、四句教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是无善无恶之心,意是无善无恶之意,知是无善无恶之知,物是无善无恶之物。

  “四无说”适于导上根之人,“四有说”适于导中根之人。

  七、王学的流传

  《明儒学案》列为浙中王门、江右王门、南中王门、楚中王门、北方王门、闽越王门及泰州各派,再传而后又有止脩、东林、蕺山。

  1、王龙溪

  力持“四无”之说。江右罗念菴为龙溪诤友,龙溪纵放、简易,念菴艰厉、谨严。后来学龙溪的人自入魔道,却不能怪龙溪。

  2、王心斋

  王心斋是泰州学派的开山,最著名的是所谓淮南格物说。以“反己”为格物,以“止至善”为安身。

  泰州派始终不免把我抬得过高,把天地万物看的过轻,后来专要在吃饭、饮茶、运水、搬柴上显个神奇,求个圣蹟,所以黄梨洲要说“跻阳明而为禅”。遂令良知流为狂禅。

  3、罗念菴

  江右王门代表。用一“诚”字来释“良知”。发挥“致良知”的意思,深斥当时借著“悟得本体即是工夫,直下承当不犯手脚”的一般高调。

  清初王学,算只有浙东一派,远承阳明遗绪,黄梨洲著《明儒学案》,从此讲良知的渐渐脱离了本体而有侧向工夫,脱离了大同而侧向万殊,直到章实斋讲史学。黄梨洲同时有颜习斋敦尚实行,实斋同时有戴东原,提高情感。立论还是近于王学所包的部分。所以黄梨洲弟子万季野和颜习斋弟弟李恕谷论学极相得。焦理堂讲孟子,全取戴说。此后讲王学的,能把浙东和颜、李及戴、焦三派,融合汇合,再归之浙中、江右、泰州,万派归宗。

  八、阳明年谱

  王守仁,字伯安,学者称阳明先生。(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阳明书法欣赏:烙印二王风韵更趋自由挥洒 | 书法欣赏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明代哲学之二:王阳明2
王阳明:五百年来第一人。
南大哲学史讲义第十二讲——王阳明哲学思想
大成子:我心光明王阳明 王阳明心学精华
论王阳明的_万物一体说_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