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说和为贵
浅说和为贵

  文/李淑章

  “和为贵”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第12则,是孔子的弟子有子所说。这则语录如下: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暂用钱穆先生《论语新解》的标点来断句)

  古今学者对其中多数词语的解释都比较接近,其主要分歧在于断句的不同。而这种分歧也源于对少数词语的不同解释。下面以几位大家的解释为例,略述他们在理解此则语录上的异同。

  先看钱穆先生的解释。钱先生在其大作《论语新解》一书中涉及“有所不行”时写道:此四字连下读,谓亦有不能行处,如下所云。

  钱先生的意思是,“有所不行”单独成句,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合在一起,又成为一句。

  于是,钱先生写出了如下白话译文:

  有子说:“礼之运用,贵在能和。先王之道,其美处正在此,小事大事都得由此行。但也有行不通处。只知道要和,一意用和,不把礼来作节限,也就行不通了。”

  钱先生认为,“斯为美”中的“斯”既指礼也指和。所以,“小大由之”的意思就是,小事大事都得遵守礼或和。而“有所不行”是因为“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杨伯峻先生的理解与钱先生的解释有两点不同:一是杨不像钱那样,让“有所不行”单独成句,而是让它同后面的句子紧紧连在一起;二是杨不认为“斯”字既指礼也指和,认为“斯”字指的不是礼,而是和。

  再看南怀瑾先生的解释。南先生在其大作《论语别裁》中说过这样一些话:

  有子的话“礼之用,和为贵。”这等于礼的哲学。礼是干什么的?是中和作用,说大一点就是和平。这也就是礼的思想。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的,事与事之间彼此有矛盾;中和这个矛盾,调整这个偏差,就靠礼。那么法律也就是礼的作用,法律的原则之下,理国乃至办事的细则,就是礼的作用。 

  这段话说得非常好!言简意赅,古为今用。

  接下来,他又说:……小大由之,无论大事小事,都要由礼的精神来处理,失去了礼的精神就不行,一定出毛病。

  请读者注意,南先生这段话与钱、杨两位先生的理解有所不同,那就是南先生认为“小大由之”中的“之”只是指礼的。

  3位先生尽管有些分歧,但有两点是相同的:一是他们都认为,“小大由之”是有子所肯定的;二是他们都认为,“有所不行”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另外,南朝经学家皇侃的《论语义疏》和宋人邢昺的《论语注疏》都把“和”讲成了音乐,认为有子所阐述的是礼与乐的关系。因为他们未讲出足以服人的道理来,故认同者寥寥。

  以下略陈陋见,以博读者一哂。

  首先,我觉得上述语录应这样断句: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理由何在?

  第一,从有子阐述道理的思路来看,他对“和”是一分为二的:有子认为,和,既有较普遍的适用性,也有在某些情况下的不适用性。而且,纵观全文,有子阐述的主要对象不是礼,而是和;他的中心意思是说,这个和,非常可贵,意义非常重大;但也有其局限性。

  第二,在句式的连贯上,我也想做一些简要分析。

  1.“斯为美”这句话中的“斯”,指的是和,不是礼。一是紧承上文的和为贵,二是同后文说的知和而和相照应。

  2.这则语录共4句。在语法上,前两句和后两句是转折关系:意思是,虽然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但是,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前两句之间是并列关系,都是说和的可贵与美好的;后两句之间也是并列关系,都是说和的局限性的。

  “小大由之”与“有所不行”之间是假设关系,意思是,如果小大由之(小事大事都一味用和来处理),那就会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与亦不可行也之间也是假设关系,意思是,如果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那亦不可行也。“小大由之”中的“之”也是指和,而不是指礼的。

  第三,还想从词的语境义上做一点探讨。

  这则语录中,和字共出现了3次。学者们把前面和为贵中的和字,讲成调和、和谐、中和、平和,甚至讲成恰当、适当等等,这都无可厚非;因为在这里,它的内涵实在太丰富了,谁也无法从现代汉语中找出某一个词正好与它对应。

  而后面知和而和中的两个和字,其含义就有所不同了。学者们对此似乎并未进行过分析。我认为,第一个和字,应是名词,它表示和的表面意义;第二个和字,应是动词,它所表示的是实现和的行动。

  根据我的粗浅分析,“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似乎是说:(如果你只是)懂得和的表面意义,就想用和处理问题,而忘记了用礼来节制它,那也是行不通的。“不以礼节之”中的“之”,还是指和的。

  现在,我试译这则语录如下:

  礼的施行(实行、运用)呀,和(调和)是最宝贵的。先王之道(学说、主张)就认为,这和是很美好的。但是,(如果)不管小事大事,一切都用和来处理,那就有行不通之处;(还有,如果只是)懂得和的表层意义,就用来解决和这类的问题,而不用礼来节制它,那也注定是行不通的。

  我与上述3位先生的最大分歧有两点:

  第一点,3位先生都认为“小大由之”是有子所肯定的,而我却认为是有子所否定的。

  第二点,3位先生都认为“有所不行”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而我却认为“有所不行”的原因是“小大由之”,而“亦不可行也”的原因是“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因为行不通的原因有两个,所以,在“不可行也”之前才加上了“亦”这个副词。

  再啰嗦一句,“礼之用”中的“之”是助词,这里做宾语前置的标志;所以,“礼之用”也可译为施行礼(的时候)。

  最后,我觉得,如果我们能够联系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思考,有子的这段话并不难理解。

  你看,我们讲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一般情况下这当然是非常美好而令人向往的。但是,不能一切都讲和谐。比如从街上闯进学校一群暴徒,你用和谐行吗?这时,你就要立即报告学校领导,或者打电话给110,迅速把这群暴徒制服、抓走。

  另外,我们国家从来是坚持和平的,但我们不是一味地为和平而和平,当我们国家的主权受到侵犯时,我们就不能再客气了;这时,“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句话,就派上了用场。要知道,讲和平必须受原则的制约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天学一句《论语》《学而篇》(12)
《论语》里最容易让人误读的句子之“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论语|学而 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新解 “学而第一篇”第11、12章
论语第十二句 何谓礼?恭俭庄敬而不烦 则深于礼者也
《论语 ·学而第一》讲要选录-0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