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美联储又加息了,现在是5.5%,利差扩大,影响几何?
今天早上,美联储宣布——再加息25个基点。

这是美联储自去年启动加息以来的第11次加息,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升至5.5%,是200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上几次加息到这么高的水平,不是引发了互联网泡沫危机,就是拉爆了次贷危机,

但这次情况好像有点不一样。

去年还有人把美国的这轮通胀比作上世纪80年代的大滞胀,今年没人说了。

现在看,美国的情况,比大滞胀那会儿,要好太多了:


我们说,滞胀有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物价上涨,收入下降(失业上升)。

为了应对物价上涨,央行必须加息。
这又会加剧失业,并引发流动性危机,导致房价下跌,股市下跌。
所以沃尔克当时可说是承受了来自整个社会的巨大压力,
这些压力不光来自华尔街,也来自工薪阶层,当时甚至有农场工人把工程车开到美联储大楼前去堵他。
但也正因为他的坚决加息,帮助美国成功解决了通胀问题。
之后又配合里根的一系列“新自由主义”措施,使美国率先走出“比烂竞赛”的泥潭——不光赢了冷战,还赢了之后持续20年的“低通胀、高增长”。
沃尔克自此声名大振,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美联储主席。

现在鲍威尔加息的压力,比沃尔克当年要小太多了,你看他加息到高位,美股有问题吗美债有问题吗?

失业率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一直稳定在很低的水平:
那他现当然会选择再“打一梭子”,你说他是“收割”也好,是维持“抗通胀”预期也罢,总归他有政策主动性,有更多牌可以打。
这里不是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更不是要扫某些“赢麻人”的兴,是要把他当成“过河石头”,再摸一遍。
就经济说经济——现在回过头去看,鲍威尔和耶伦在应对疫情冲击后的一系列政策,是相当成功的。
大家印象比较深的,一是无限量化宽松,二是全民发钱,再一个就是加息抗通胀。
这三连招,一环套一环,都用得颇为正确:
1)无限量化宽松,起到了非常好的“预期管理”效果,维护了资本市场的稳定。
因为在碰到疫情的时候,资本市场的第一反应,通常是“避险”。
而美联储的策略,就是让投资者觉得没有避的必要——你抛掉的资产(股票、债券、证券化产品),都会被他接住。
所以2020年的时候,股市危机只短促地爆发了一下,很快又拉出了一波牛市。
这也让我们看到——资本市场的涨跌,完全就是资金流动效应,基本面只是用来辅助说故事的。
其实故事也是用来做预期管理的,预期你的预期,才是资本市场的制胜秘诀。
然而量化宽松,对应的是货币超发和债务扩张,
听上去是三件事,实际上是一回事。
而且整个过程,都是在加剧贫富分化。
这个逻辑一定要搞清楚,搞不清楚的,可以去看看我在知乎发的那篇《为什么超发的货币很少进入工资?》
量化宽松、货币超发的结果,一是助推资产价格,二是累积债务。
请问谁有资产?
富人!
债务由谁来扛?
工薪阶层!
注意,不光房贷由工薪扛,国债、政府债、企业债,也都是由工薪阶层在扛。
因为它们的还款保障分别是税收和经营利润,本质上都是打工人创造的现金流。
恒大2.4万亿负债,有几分需要许老板自己承担?影响他大额分红、高位套现么?最后谁承担代价?
所以量化宽松大水漫灌的结果,一定是贫富分化。
分化到最后,打工人没钱,全是负债,就会压缩消费,导致市场需求低迷,使经济陷入衰退循环。
个情形你现在是不是很熟悉?
所以美国当时搞了什么?全民发钱,特别是给那些失业家庭发钱,让他们去交房贷,去消费。
这样一来,资本市场和消费循环就能维持住,而不至于陷入通缩的消极循环。
现在知乎上也有很多有识之士在呼吁发钱,然而总有人质疑——钱从哪儿来?通胀怎么办?
首先,量化宽松的钱从哪儿来,那么给民众发的钱,就从哪儿来!
本质都是货币超发,只不过是货币的两种不同流向罢了。
前者是流到资本市场,去助推富人的资产泡沫;
后者是流到消费市场,去丰富工薪阶层的消费生活。
但起到的作用,则截然不同。
因为消费循环会创造就业,而资产泡沫只会制造债务风险和实体萧条。
那通胀怎么办?
拜托你搞搞清楚,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消费通胀。
即活跃的需求端。
但这种事吧,想想也就算了,就目前这个收入水平和放个假还要调休的消费环境,消费通胀属于想屁吃。
再说了,就算真的通胀,加息就能抑制通胀,不是吗?
事实证明,通胀比通缩好,通胀说明需求还在,说明增长预期和信心还在。
有人又急了——加息的话,那债务怎么办?
消费通胀,对应的是收入通胀。
意思是消费上涨的时候,大家的收入也在上涨。
一个人的支出,是另一个人的收入嘛。
收入上涨,债务压力就可控。
比如你2010年买房,月供5000,当时你收入只有6000,是不是觉得压力山大?
但2017年,你收入涨到了20000,还觉得压力大么?
你再回忆一下资产通胀的情形,也就是房价上涨、生活成本上涨,但收入不涨的时候,比如2021-2022年的上半年,是不是相当于收入通缩?
因为你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就会减少,收入又进一步减少……
这种情况,才是切切实实地增加债务风险。
当然美国的消费通胀很复杂,既有全民发钱的原因,也有全球供应链重塑和能源价格上涨的原因,但你摸这一圈石头,至少可以知道——量化宽松和大水漫灌之后,必须要采取措施,调整收入分配。
要么收资产税,把水从资产端收回去,进行二次分配;
要么把水龙头对准工薪阶层,再开一次。
美国人是第一招第二招都有,这倒不是说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更公平,而是他们非常清楚,只有这么做,才能维持资本主义秩序不倒,从而可持续地提取工薪阶层的劳动价值。
回到现实问题——美联储加息,对我们影响几何?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进一步拉开了利差,制造了更大的汇率压力。
现在美国的无风险利率来到了5.5%,而我们的银行存款利率则降到了2-3%,
这3个点左右的利差,加上美元相对rmb升值的预期收益,足以引得国内大部分有产阶层蠢蠢欲动
而且美债收益还不止利息差和汇率差,现在美国的通胀率,已经超预期地降到了3%:

预计再有个把月,就能回到2%的目标区间,届时美联储便会停止加息,并缓慢转入降息,那么美债的票面价格就会上涨

这是一件确定性非常高的事情,如此低风险高概率收益,会吸引很多很多人前去掘金……
要知道外hui管制,管得住穷人,可管不住富人。
假设你在一线城市有房,就算你如何坚信它能保值(反正我不这么认为),但你心里其实也很清楚——它很难再涨价了,对吧?
那你试想一下,那些有渠道有门路的富人,会不会抛掉这些已失去涨价预期的资产,去追逐高确定性的美债呢?
所以我很不李姐,为啥以前网上有个热火朝天的争论——保房价 or 保汇率?
似乎只要牺牲汇率,就可以保住房价。
这不扯犊子吗?汇率保不住,什么资产价格,都保不住!
前面说了,资本市场的涨跌,是由资金流动决定的,资金从A国向B国流动,是怎样的过程?
肯定是有人抛掉A国的资产,去换成B国的货币嘛,自然是A国的资产会掉,汇率也会掉
接下来你肯定想问,现在该怎么办?
能立竿见影起效果的策略,有两个:
1)发钱。
消费是最不需要提振和鼓励的,更不需刺激,只需要有钱。
现在的问题就是老百姓没钱。
你说要解决分配问题,对,但太慢了,那需要各种方面的利益博弈,最快的方式就是发钱,这样能更快救起环。
有消费循环起来,就业才会起来,大家的收入就会涨起来……从而转入一个积极循环。
2)拉股市
只有拉出赚钱效应,才能吸住那些蠢蠢欲动想要跑出去追逐美债收益的资金。
你肯定想知道——为什么拉楼市不行?
首先是股市规模小,现在的位置也够低,拉动的成本低,风险低。
只要拉出上涨趋势,那些在银行沉积的存款,便都会跑出来跟风,羊群效应一起,目标就达成了;
但拉楼市,不光成本高,风险更高,相当于给开发商和炒房客解套,给国家上套。
而且楼市的羊群效应已经疯过了,短期需求被严重透支,这个连你和我都知道,大资本不可能不知道。
其次,股市是有财富效应的,你在股市赚了钱,就会去多花钱,促进消费市场的繁荣。
而楼市因为住房有刚需属性,房价越涨,年轻人就越需要节衣缩食来存首付,是逆向的财富效应。
再次,楼市天然带杠杆,拉上去就是增加债务风险。
这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制造问题。
最后,楼市是间接融资,银行作为信用中介,作用非常关键,所以它这里的杠杆,是刚兑的。
也就是说,你预期银行是一定不会出问题的,你买的期房,银行的存款,都不会有问题。
实际上是会有问题的,比如开发商欠银行的钱可能会还不上,打工人的房贷,也可能会断供,所以银行的资产身不是稳定的。
但它对你的承诺却是刚兑的,银行一旦出问题,就造成整体性的信用危机——如果刚兑的银行都不能信任,那你还能信任谁?
信用的毁灭,只消一瞬,但信用的重建,却要很久很久很久很久。
日本为什么“失去了三十年”?就是因为他们的危机,不只是泡沫危机,还是信用危机。
但股市就不同了,股市泡沫的危害并不大,因为非刚兑,大家都接受了“投资有风险”这个事实,不哭不闹,愿赌服输,跌了再拉,拉了再跌,很正常,亏了也只能怪自己太贪。
而且股市流动性强,即使有杠杆,银行也能灵活走位,确保自己不亏,比如你融资炒股,一旦跌到风险位,钱补交保证,银行能直接给你平仓——你可以亏掉底裤,他都不能亏!
以上,现阶段,拉股市比啦楼市,要理想得多。
但不论发钱还是拉股市,都还是治标不治本。
为什么要发钱?因为分配秩序有问题。
那为什么分配有问题呢?
为什么要拉股市?因为现在没有资本收益的增长点,资金无处可投。
为什么没有增长点?为什么人们不敢买房,不敢创业?
问题很多,需要一样样去解决,我们作为时代洪流裹挟下的普通人,需要分辨的是这洪流在奔向哪里。
要知道再高层的翻云覆雨手,也会被更高层的经济规律和人性法则所掌控,看清了这些规律和法则,便能任凭风起浪,稳坐钓鱼台~!
祝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盛全球投资最新指南投资者必读!
tiger
投资者或需谨慎三个可能雷区
加息几次对股市而言是其次 更重要的是背后动机
美国不断收割越南,越南连续8个月抛售美债,幕后推手正在浮出水面
张明:美国长期利率攀升的原因及其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