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禅解《黄帝内经》素问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

内义】天地之前为太极混元。清升浊降,清为天,浊为地,天地太极内分为天阳地阴。地阴交天阳生天体日太阳为少阴,天阳交地阴成地气为少阳。少阴少阳相合而生地上万物。地气随应日太阳之动而生四季气变。太阳至南回归线回返时,地气随之亦返,北半球万物开始复苏,季节气性为太极四分之少阳,气候渐温,春季开始。太阳至赤道线时,地气亦已冒出地表,万物生长,季节气性为四分之太阳,气候渐热,夏季开始。太阳至北回归线时,地气在北半球最盛,万物已繁茂,时至夏至。太阳开始从北回归线南归时,地气在北半球亦开始降下,经历入伏湿热而转为清凉,季节气性为四分之少阴,气候渐凉,北半球秋季开始,枝叶枯落。太阳由北回归至赤道线时,地气由北半球已入地而在南半球已出地,北半球开始入冬,季节气性为四分之太阴,气候寒冷、树木生机与地气同步回落并藏于根。此时,南半球开始入夏。如此来回往复,往复一周即为一年,一年亦为太极,太极内分为四则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若分为五则一年分春夏长夏秋冬五季。

万物之所生,实为少阳地气与少阴日太阳两气之交合,日太阳与地气又皆源于天地,故万物之所生,亦为天地两气之和。人食入口,化成尿粪汗等出,体重不变故,人的食物归根结底,即是地气和太阳两气之和,亦是天地阴阳的和气。

人为天地阴阳所和之中元,中元不离天地阴阳且含天地之阴阳。天地阴阳之变,亦在中元体内生阴阳之变,与天地阴阳之变相同,故人应天地之变,天人本一。人以神识为主,本与天地同心的神识却生诸多妄识与妄念,使得人心多与天地乖违,少有顺其道时,自戕元气,故人寿短暂、轮回无端。

原文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表意】春季的三个月,称作发陈。天地进入生发阶段,万物开始复苏、欣欣向荣。这个阶段人们应当晚睡早起,起后在庭院缓步而行,任由头发披散着、放松舒展身体各部位,使自我意志随应春气自然生发。促生而不行杀、多给与而不夺取、多犒赏而不惩罚,这就是与春气相应的意志形式,是培养生发力的方法。若与春气的生发相逆,则容易伤肝气,到了夏天就会发生寒变,这是因为可供长盛的生发之力太少的缘故。

内义】一年为一太极,内分为四,则为少阳春气、太阳夏气、少阴秋气、太阴冬气。少阳春气,其性生发,与人体肝气相应,行舒散之功。春当缓动趋静,以待肾志之发自然。

禅解】任何一即为太极。太极可由一始而可内分至九,亦可内分六十四。作为理论,即可分为九个层次的理,当分为六十四时,亦可为六十四卦理论。

一年四季气性分明,故以四分而论之太极。少阳、太阳、少阴、太阴为阴阳四分,与六气八卦之名虽有相同,但不完全一样,故在使用这些名词时要分清是四分之名还是六分或八分之名。四分之少阳气,为阳交阴所成,阳在阴中,如震雷、如六气之相火,气急而烈。故少阳气不可受阻,若郁则生热火而人易怒。人之急,因欲在先、事在后而欲生不达所致,人急则四分少阳之肝气应而生怒,怒则肝气耗而伤肝。所以在春季应当披发缓形、放松身心、无欲无求而使肝气和缓,则肾志之精随天地少阳生发的节奏自然生出受化。如此,所生之志即为奉长者,实为济心之肾气,坎中之真阳也。济心之肾气盈盛于肝系统,不仅肝系统得到充分的滋养,而且积累了大量的在夏季转化成心气的资材。到了夏季,转化成的心气充盛,即离之二阳,为离之真阴所化。如果生发之志少,此时心气就会虚羸火弱,即为五行生克生乱而病显心气之寒证。生发少是因肝气乱所致,其乱则肾阴生发不实、舒散功能没有得到良好的巩固而肝气虚。到了秋季,气性敛收,肝气不能承应而显肺金之克,如此则肝气更加郁滞,就会生肝病或使已生肝病加重。

原文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表意】夏季三个月,称作蕃秀。天地阴阳气相交,万物皆开花结果。这一段时期,人们应当晚睡早起,享受温煦的阳光,控制自我意志随应夏气而不生怒,使得精神饱满、营卫和而汗泄于外,犹如所爱在身外一样。这就是与夏气相应的意志形式,是培养长盛力的方法。若与夏气的长盛相逆,则容易伤心气,到了秋天就会发生寒热交争的疟病,这是因为可供敛收的长盛力太少的缘故,到了冬天就会病重。

内义】太阳夏气,其性长盛,与人体心气相应,行濡布之功。夏当户外运动以汗出,促使表层之火外散而无郁。水克火,到了冬季,心源诸病会加重。

禅解】四分之太阳气,为二阳重叠,其性广布清彻、无处不有。心与之相应,心气实而广行濡布,强化微循环末端的输泄能力。皮肤层面的营卫之和即是这种输泄能力的代表。如果违背心的太阳气性,即少动而多静于屋内、汗不出,缺乏锻炼,则心气郁而容易生内热伏于体内。到了秋季,气性收敛而使伏热奋起,左冲右突,成为热邪,热邪外发则与卫气相争而或热或寒,使得体内气血的匀布性受到严重的破坏,气乱而病丛生。到了冬季,气性凝结,逼使热邪归心脉而使心病危急。

原文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表意】秋季三个月,被称作容平,天高风急,清冷肃杀。这个阶段人们应当早睡早起,闻鸡起床,平心静气而不扰肾志。如此收敛神气,则不应秋气的肃杀而使身心处于放松和缓的状态。意志不外越而守于内,可使肺气清平而无恙。这就是与秋气相应的意志形式,是培养敛收力的方法。若与秋气的敛收相逆,则容易伤肺气,故敛收不足而内藏阴精少、其化之阳不足,到了冬季闭藏、阳更不足而发生中寒腹泻。

内义】四分少阴秋气,其性缩敛,与人体肺气相应,行敛收化阴聚下之功。秋当静虑缓志以敛神。火克金,到了夏季,肺源诸病会加重。

禅解】四分之少阴,阳中阴。阳在外、阴在内,与春之少阳相反,一阴复生,地气降下。阳化风扰于外、敛收成阴而聚下于内。此时若多兴奋且虑生于外,则扰肾精生发化阳济心,耗肝气以行升散,正与天地敛收相反。如此则生无端耗损而失正常阴阳循环之机,此即气乱。气乱则五脏六腑不能随四时的气易而各司其职、不能各行其道以达当收之功,此即病生而趋死。秋季敛收之道,实为化外在之阳成阴精的过程,是夯实身体的季节,应当多处静谧。细观则知,地气升为阳,地气降为阴,地气升则肾精化阳升散,地气降则阳化阴聚下。故肾精与地气同,本质为四分之少阳气。亦可推知,肾精为元阳交阴所成,阴即水谷化生之阴精,元阳交阴精而藏于阴,此即肾精。

原文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表意】冬季的三个月,被称作闭藏。此时水结冰、地坼裂,人们应当不扰动肾阳,早睡晚起,在太阳已经升起的时候起床,视肾阳为宝物,谨小慎微地护持,使其始终处于藏伏状态,其用也小心翼翼,就像生怕被别人看见一样。防寒保温,但热也不能达到出汗的程度,以免过多耗散阳气。这就是与冬气相应的意志形式,是培养闭藏力的方法。若与冬气的闭藏相逆,则容易伤肾气,到了春天就会发生诸多阳气不发的痿厥病症,这是因为可供生发的肾精太少的缘故。

内义】人之阴阳气血循环,以及生命状态的健康与否,是以肾精为核心。肾精由元阳交于水谷之精而成,属后天四象之少阳,即六气之少阳龙雷相火。一年四季的肾精之用决定人的体质强弱,每日的肾精之用决定日常的精神状态。

禅解】人体的一切,根源于肾精。天交地而生少阴地气,在人即为肾精,肾精与地气同步。地气随日而升降,其动有以年为周期的四季之动,或为五季之动、六分之动、八分之动,乃至细分可为六十四分之动。不单是如此,亦有以日为周期的如上之动。人的肾精自然也是如此。衡量其动之标尺,竟然为天体日太阳!伟哉古圣!古人用太阳作标尺,以度量地气升降而知肾精之用,是何等的聪慧!

原文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表意】天的气性清静光明,运化万物、健运不息、无有终时。若天德显现,则日月之德就无从显现。有阳则必有阴,天德有显,则必然有其对立面的邪害显现弥漫于天际。如此,阳气闭塞不通而无下,地气藏隐而无上,云雾不凝而弥散于空中,不能化作雨露降下,天地阴阳不交,万物生命不能延续,不延续即如树木多会死亡。邪恶之气得不到发散,风雨没有节制,雨露不下,茂盛的禾苗不能长成,频繁出现暴风雨,天地四季没有规律,违背自然规律,万物生长未及一半就都已死绝。天地阴阳之道,唯有圣人能够顺应自然的变化,所以不会发生重病。所以,万物不失,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生机。

内义】天地阴阳与人之阴阳气性相同。

禅解】此段以天地作喻,表人之气乱。天阳地阴为混元太极内分所致,既生阴阳,则必生四象,天地阴阳无有不交时,若有不交则世无存。人之太极,在受精卵发育成胎儿出生的过程中,形成的元阳作为太极的阳仪,元阳包含于新生儿整体中;新生儿发育成长直至死亡,就是太极阴仪的形成过程。人与天地太极无有二致,但人有后天自主意识,多违道而少顺道,易生气乱。人若气乱,则如上述而命不保。人之天,为元阳;人之地,为身形;人之日为心,人之月为肾。元阳藏于肾而成肾精,化四气之少阳,与地气之少阳同。因地气随日而易,故肾精亦随日而易。肾精为生命之源,春夏生发布散于人体,以壮身形;秋冬敛收闭藏于肾内,以实根本。肾精不化气于身形,则肾水寒而无发,肝气无升散、心气无濡布、肺气无敛收、脾气无中和、肾气无聚下,如此则气血弥漫不精,升降失机、火水未济而水火终离,元阳只耗无藏,故保肾精即为保元阳。肾精上济于心而气血匀和于人体,终为五脏六腑的协同之结果,又人体一切均以心神为主,心动则迁一发而动全身,违道之动必生非法之耗,其耗必损肾精而多耗元阳,元阳耗损过急则人寿短,故长寿之道根于静心保真。

原文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表意】违逆春的气性而妄作,则人体少阳气不生,肝气不舒内郁而发生病变;违逆夏的气性则人体太阳气不长,心气不濡反涣而心虚;违逆秋的气性则人体太阴气不收,肺气不降反逆而燥且张;违逆冬的气性则人体少阴气不藏,肾阴独沉于下。

内义】肝气性属四象之少阳,应春气而行生;心气性属四象之太阳,应夏气而行长;肺气性属四象之少阴,应秋气而行敛;水谷阴精为肾阴,与元阳和而成肾精,其气本性藏阳,应冬气而和元藏于肾阴而成肾精,其性属四象之太阴。肾精随缘化气故,肾精与肾气同,入血以嗣全身气血。

禅解】此处少阳太阳太阴少阴是太极四分之气,与人体肝心肺肾四脏相应。四分之气,少阳性生、太阳性长、少阴性收、太阴性藏,本如是,是道之理。正是因为这种道理的存在,才能在太极一分为四的情况下始终能够保持太极一的本然全貌,故虽然也是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的概念,但这类概念下的逻辑结果都是必然的,没有或许其他的可能余地。这种模式的概念集合就是道学。大自然如此,但人则非,因有妄而非道故,违逆于道而行乖。人行多乖则容易气乱而病生趋死,最终即为寿短之格局。

原文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表意】四时的阴阳气性,是万物之所以产生及持续存在的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夏护养身体的阳气、在秋冬护养身体的阴气,这样就会使自身的阴阳与天地阴阳相应不背,所以能够与万物一同沉浮于大自然而不断地运动发展。违逆阴阳的道理,就相当于戕伐自我的根本,损坏自我之所以产生的本然真实。所以说,阴阳四时是万物终而复始的存在过程,是存在与消亡的根本。违反这种自然规律,就会灾害丛生;顺从则重病不生,这种状态被称为得道。对于道,圣人顺道而行,愚蠢的人只知道叹服道的伟大。顺从阴阳的规律就会生存,违背规律就会死亡;顺从规律就会得到治理,违背规律就会发生混乱。不顺从规律而违背规律,称之为内格。因此,圣人治病不治已成之病、治未成之病;不治已成之乱、治未成之乱。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病已经形成之后再用药、乱已经开始了再进行治理,就如同渴了挖井、临战而铸造兵器,这样岂不是太晚了吗?

内义】真,即是大自然必然规律,是春夏秋冬之能使,被称作道,道即是真。顺道是自我之所以产生及存活的根本原因。治病以治未病为上,病若不及于其传,则时过境迁而可自得复原。所以说,养成顺应阴阳四时的生活习惯,是避免疾病成为乱根的的基础。内格,即人体内部生理无端的自相戕伐,其结果就是气血大乱。

禅解】人类因道而有,心神的原始存在使人类产生了意识,人类意识的存在又使人具有了自主独立性,人的行为完全受意识的支配。因为意识的作用,除了本然的一些行为外,如饿了吃饭、困了睡觉等,其他方面都存在分别决择的意识过程,产生了自以为是的自我意识系统。自我意识系统是由从小呀呀学语开始而获取的人类知识与对自我感觉的判断总结所构成。人之所以寿短,问题就出现在人类知识!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对自然世界有各种各样的认知,将这些认知作为知识,一代一代地传授与发展,其中也有一些没有被传承下来的。细观于此,就会发现人类知识并不是对世界真实的完全反映,即便是完全正确,也只如大象的一个鼻子、一只耳朵、一条腿而已。用这种残缺不全的知识指导自我的行为,显然必定会漏洞百出。尤其是现代医学,除了解剖学,其他很多方面都是实验室统计的结果,甚至是为了商业利益而杜撰出来的。那么,人到底应该如何是好呢?自远古时期,在中国就有一种知识被称为道学,提出了道的概念。道即是圣人上观天文、下察地理、中就自身内在的觉知所总结归纳出的人类意识最高级别的哲学系统,在老子之前就有了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论。道以人类意识中最为基础的数字概念作为框架,由一至九搭建出太极、阴阳、三才、四时、五行、六气、七星、八卦、九宫的塔系理论,形成从九个层面认知事物的思维模板,以达到格物致至而致知的效果。而这个塔系理论的核心就是阴阳,也因此而形成了自古即有之的中医学。以具象思维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是以抽象思维的哲学为指导,中医的发扬,亦必然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为具体落实。中医学是以抽象思维为范式的人体理论系统,源于道。中医理论的发扬,必然以其理明为基础,概念准确统一是必然的前提。所以说,研究中医、掌握中医、发展中医,离开了道学则无有是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甲六覆而终岁
四时调气从志
黄帝内经中认为养生应遵守四时规律
读素问钞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浅析
班易熟茶,班章与易武的气韵合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