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绫、罗、绮、锦、帛、绢都有啥区别?

以蚕丝为原料的纺织品起源于中国,远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已发明丝织技术。1958年在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发现的公元前2700多年的丝织品,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丝织实物,其中有未炭化而略显黄褐色的绢片,残长2.4厘米,宽1厘米,还有已炭化但仍有一定韧性的丝带、丝线等。经测定原料为家蚕丝,绢片是平纹组织,经纬密度为每厘米52根和每厘米48根,证明中国的缫丝和织绢技术当时就拥有相当的水平。

1958年湖州钱山漾遗址出土的家蚕丝绢片

湖州钱山漾第三次发掘出土的丝带

商代开始出现绮、纱、缣、纨、縠、罗等品种,西周时期产生了用两种以上的彩丝提花的重经织物“经锦”,战国时期丝织品的纹饰从几何纹发展为动物纹,色彩更加丰富,丝织技术日益完善。汉唐时期中国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受到各国的普遍欢迎。此时丝织生产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技术上出现了新的创造,纹饰也达到高度的艺术水平,除织花外,印花、绣花、手绘、织金等技术也运用于丝织生产。

 种类太多,傻傻分不清楚

绫罗绸缎是日常生活中对丝织品的通称,并非一个完整的分类方法。今天,丝织品则依据组织结构、原料、工艺、外观及用途分成纱、罗、绫、绢、纺、绡、绉、锦、缎、绨、葛、呢、绒、绸14大类。

织物的组织结构

织物组织结构是指在织物内经纱和纬纱相互交错或彼此浮沉的规律。最基本的组织结构有平纹组织、斜纹组织和缎纹组织三种。其他复杂的结构均由此三原组织衍生。

平纹

经纱和纬纱每隔一根,相交一次,上下交错构成织物。

斜纹

经纬交点连续成斜线的组织称为斜纹组织。相比平纹组织,斜纹组织的经纬交织点少。

缎纹

每间隔四根以上的纱线才发生一次经纱与纬纱的交错,且这些交织点为单独的、互不连续的、均匀分布在一个组织循环内。织物表面具有较长的经向或纬向的浮长线。

中国古代丝织品主要有绮、锦、缎、绫、缣、纱、縠、罗等重要品种。

01

古代丝织物的通称,也指平纹的生丝织物。


西汉马王堆T型帛画

02

古代对质地紧密轻薄、细腻平挺的平纹类丝织物的通称。平纹类织物早在新石器时期已经出现,并一直沿用至今,历代又有纨、縞、纺、绨、絁、紬(绸)等变化。

03

绸字原写作紬,指抽茧绪加捻成线织出的平纹织物。清代的绸有江绸、宁绸、春绸、绉绸等,指平纹地或斜纹地上显花的暗花织物。民国时期,大量的平纹素织物也称为绸。今天,绸成为丝织品的通称。

04

纱是最早出现的丝织物品种之一。古代的纱根据其本身组织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表面有均匀分布的方孔,经纬密度很小的平纹薄形丝织物,唐以前叫方孔纱。一种是和罗同属于纱罗组织,以两根经线为一组(一地经,一绞经)起绞而成的,密度较小的织物。

一般素纱采用“一绞一”(一根地经、一根绞经)纱组织

暗花纱

纱在南北朝以前都是素织,后来花织逐渐增多,宋以后益为繁盛。由于纱薄而疏,透气性好,古时应用较广,是各个时期夏服的流行用料。纱织物的名贵品种很多,如轻容纱、吴纱、三法纱、暗花纱等。宋代亳州所出轻容纱,在全国最为有名,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形容它“举之若无,载以为衣,真若烟雾”。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过一件表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重49克,用极细长丝织成的平纹素纱禅衣。此件薄若蝉翼的纱衣,织作之精细,令人惊叹,是古代纱织物中的珍品。


05

罗是质地轻薄,经纱互相绞缠后呈网状孔的丝织物。商代出土的罗织物残片,证明中国在3000年前已开始生产罗。秦汉以后,罗织物日臻精美,成为流行织物。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绫纹花罗,织造方法极为复杂,反映了汉代罗织物织造技术的水平。唐代罗多为花罗,如贡品中的单丝罗、瓜子罗、孔雀罗、宝花罗等。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白地绿花罗,织制得极为精致,是唐代花罗中的精品。到了宋代,罗织物更是盛极一时,需求量大增。仅仅是润州(镇江)官方设置的“纱罗务”,每年生产的贡罗就达10万匹以上。此外,成都的大花罗,蜀州的春罗、单丝罗、婺〔wu务〕州的暗花罗、含春罗、红边贡罗和东阳花罗,越州的越罗,都精美异常,在全国享有盛名。

通体扭绞罗

  不通体纽绞罗结构图

罗织物的组织结构较为奇特,它不是靠互相平行的经纱,通过经纬交织来形成组织。而是靠互不平行的地经和绞经,有规律地绞转后与纬线交织在一起,形成网纹状组织和外观。从织物表面看也没有纵横的条纹。古代的罗织物分为通体扭绞(图1)和不通体扭绞(图2)两大类,前者多半用四根经线为一组织造,没有筘〔kou扣〕路。后者多半用二根经线为一组织造,显现筘路。由于通体扭绞的罗织造时不用筘,工艺较复杂,产量也较低,明清以后逐渐消失。不通体扭绞的罗却因织作方法比较简便,生产效率较高,售价便宜而在明代以后大为流行。

东汉,新疆民丰尼雅遗址出土

新疆博物馆藏,这件罗织物残片长30厘米,宽5.5厘米,素织无纹。


朱红菱纹罗局部马王堆 一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明清时期罗的品种增多,主要有暗花罗、花罗、织金罗、妆花罗、织金妆花罗等。明代妆花罗和织金妆花罗中的五彩妆花纬及捻金线多采用挖花技术,以各色彩绒纬管与长跑纬同时织造。在北京明定陵出土的衣物中,如四合如意洒线绣四团龙补罗袍、大如意云缉线绣斗牛补罗袍、织金云龙杂宝暗花罗裙、本色莲花牡丹罗裙、缠枝莲暗花罗、串枝莲罗褥等,都是这时有代表性的罗织物。

06

缎是指地纹全部或大部采用缎纹组织的丝织物。缎纹组织是在斜纹组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组织特点是相邻两根经纱或纬纱上的单独组织点均匀分布,且不相连续。因单独组织点常被相邻经纱或纬纱的浮长线所遮盖,所以织物表面平滑匀整,富有光泽,花纹具有较强的立体感,最适宜织造复杂颜色的纹样。


五枚暗花缎

缎纹组织的这些特点与多彩的织锦技术相结合,成为丝织品中最华丽的“锦缎”。宋朝张元晏对一件缎制服装作有生动描述:“雀鸟纹价重,龟甲画样新,纤华不让于齐纨,轻楚能均于鲁缟,掩新蒲之秀色,夺寒兔之秋毫。”很能反映缎织物的特点和它的可贵之处。



缎纹是基础组织中出现最迟的一种。缎在古代曾写作段,也有叫纻丝的,但至今尚未发现宋代以前的缎织物实物。《唐六典》中将缎与罗、锦、绫、纱、紬等并列。明清文献多按地名称呼,如川缎、广缎、京缎、潞缎等;有按用途分的,如袍缎、裙缎、通袖缎等;有按花纹分的,如云缎、龙缎、蟒缎等;有按组织循环分的,如五丝缎、七丝缎、八丝缎等;有按织法分的,如素缎、暗花缎、妆花缎等。北京明定陵出土的纻丝,就是做工、质地均极讲究的五枚缎丝织物。

07

绮是指平纹地起斜纹花的提花织物。绮的斜纹显花组织有两种:一种是由提花经丝浮线形成斜纹组织。另一种则是在原斜纹组织的两根经斜纹浮线之间隔一根平纹经线,即是在花部组织上形成一根经斜纹组织点和另一根经平纹组织点的排列分布,也可以说是斜纹和平纹的混合组织。

图绮结构图

平纹地斜纹花绮

绮的名称出现较早,《楚辞》中就有“纂组绮绣”之句。到了两汉时期,平纹地暗花织物即被称为绮,与锦、绣等被同列为有花纹的高级丝织品。《释名》:“绮,倚也,其文欹斜,不顺经纬之纵横也,有杯文形似杯也,有长命其彩色相间,皆横终辐此之谓也”。汉魏以来有许多绮的记述。《乐府陌上桑》:“緗绮为下裳,紫绮为上襦”。晋代将绮作为官服,三品以下不得穿杯纹绮服,六品以下得穿七彩绮。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商代玉戈上的雷纹绮印痕和瑞典远东古物博物馆所藏的青铜钺上的回纹绮印痕以及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和河北藁城商代遗址出土的粘在青铜器上的斜纹绮,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织花丝织标本。

此件绮织物的印痕残留在一件商王朝时期的玉戈(图下方)上,花纹较为简单,呈S形雷纹图案,图案由一些直线相互垂直构成,遍地密布,十分均匀。织物以平纹组织为地,三枚经花显花,此外还有一枚经组织相夹在图案各直线之间。这种类似的织物在商代其它器物上也有发现,1937 年,瑞典学者西尔凡女士就在藏于远东古物博物馆的一件商代青铜钺(图上方)上发现了一种回纹图案的绮织物印痕。

古代绮除双色绮外,都是用生丝织造后染色。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西汉杯纹绮,质薄透明,有的于菱形中填饰对鸟、对兽纹样。南北朝时,几何纹绮出现了比汉绮复杂的弧线结构。唐代绮的纹样更趋写实,如新疆尼雅遗址的出土物有骆驼、马、葡萄等图案。宋绮的花纹组织浮线加长,花明地暗,花纹则以中型几何填花者为多。宋以后绮这一品种便不多见。

西汉·黄褐对鸟菱纹绮'乘云绣'残片


菱纹绮局部 一号墓出土  

08

绫是斜纹地起斜纹花的丝织物,是在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初期的绫常和绮混称,从织物组织来看,两者有其相似之处,但又并非完全一样。相似的是绫、绮织品,表面都有斜纹花,质地都较轻薄。不同的是绮为经线显花织物,绫为纬线显花织物,绫比绮花、色变化多得多;再则绮织品表面显类似缎织物的纹路,而绫织品表面则多半显山形斜纹或正反斜纹,因而古书《释名·释采帛》有“绫,凌也,其纹望之如冰凌之理也”的说法。冰凌的纹理与山形斜纹相似,富有光泽,以它来形容绫的风格特点极为贴切。

素绫组织

素绫为不提花的斜纹单层织物。其外观如冰凌纹理状

提花绫组织

  提花绫即斜纹组织为地,上面用提花方法起暗花纹。大致有暗花绫、二色绫、妆花绫等品种

汉代的绫织物已十分精美,是当时价格最昂贵的丝织品之一。三国时,由于马均改革简化了绫织机,绫织物的产量开始大幅度提高,织出的纹样也更加复杂。唐代是绫生产的高峰时期,统治者不仅在官营织染署中设有专门用来生产绫织物的“绫作”,还规定不同等级的官员服装要用不同颜色、不同纹样的绫来制作。唐代的绫织物品种见于文献的有独窠、双丝、熟线、鸟头、马眼、鱼口、蛇皮等名目,被白居易誉为“不似罗绡与纨绮”的“缭绫”更是名噪一时。丝绸之路沿路有很多唐绫出土,日本的正仓院和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珍品中也有唐绫。宋以后,绫除了用于服装外,开始大量用于书画、经卷的装裱。


09

锦是指用联合组织或复杂组织织造的重经或重纬的多彩提花丝织物。简单的织物只需一套经线与一套纬线相互交织就够了,而锦要用到多套经线或纬线,称为“重组织”。

锦字由“金”和“帛”组合而成,表明它是古代最贵重的织品。汉·刘熙在《释名》中说:“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惟尊者得服之。”意思是说织锦工艺复杂,费工多,其价值相当于黄金,只有贵人才能穿。锦的出现,对纺织机械、织物组织甚至整体纺织技术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织锦技术的高低,可反映各朝代或各地区的纺织技术水平。

使用彩色经线来表现花纹的称为“经锦”,使用彩色经线来表现花纹的称为“纬锦”。

战国、西汉以前的锦均为经锦,这种锦是以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经线和同一组纬线交织,经线多为二色或三色,一色一根作为一副(如颜色较多,也可使用牵色条的方法),纬线有交织纬和夹纬,夹纬把表经和里经分隔开,用织物正面经浮线显花。1959年新疆民丰尼雅遗址发现的东汉“万事如意锦”就是一种典型的经锦。

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

  此锦于1995年出土于新疆尼雅遗址M3号夫妇合葬墓,采用1:3平纹经重组织,藏青为地,绛、白、黄、绿四色显花,其中黄绿两色分区交替,以小单元的云纹为主要题材,图案经向循环为3.8cm,纬向通幅不循环。云纹间织有铭文“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应为中原地区官营丝织作坊专为地方王侯织制的婚礼用锦,非特殊人物不可能得到此类织锦。该墓主人正是当时西域三十六国之—精绝国的国王。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

此锦在出土时用作死者的护膊,采用当时常见的平纹经重,但其表里经比是1:4,整个图案不分色彩区域,均以兰、绿、红、黄、白五色织出,经密达220根/cm,图案的经向循环有84根夹纬,远远大于普通的汉魏织锦。其图案总体采用山状云作骨架,沿织锦纬向连续铺展。自右边起依次有两鸟、独角兽和虎,并作以铭文“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在铭文旁还有两个圆点纹代表五星中的两星。同墓所出的另一残片可以确定属于同一织物,上有云气纹、羽人纹、星纹和“讨南羌”三字铭文。这件织锦代表了汉魏织锦的最高技术水平。

南北朝以来,纬锦开始大量生产,逐渐取代了经锦。纬锦是用两组纬线或两组以上的纬线和同一组经线交织而成。经线有交织经和夹经,用织物的正面纬浮线显花。1967年新疆阿斯塔那发现的在大红色地上起各种禽鸟花卉和行云图案的唐代锦袜,就属于这一种纬锦。

织造时,经锦只用一把梭子;纬锦用梭较多,但它不改变经线和提综程序,只改变纬线的颜色,就能织出花型相同颜色各异的图案,因此可以说纬线显花是提花技术的一大进步。

从目前出土的织锦看汉唐织锦最具特色,水平也最高。三国时的蜀锦、宋锦、元代的织金锦、明代的云锦等都是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有特色的织锦。

10

缂丝

缂丝,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成的平纹织物,在古代最初叫织成,后来因其表面花纹和地纹的连接处有明显像刀刻一般的断痕,自宋代起又叫刻丝、剋丝、克丝。它实际上是一种以蚕丝为经线,各色熟丝为纬线,用结织技术织作的一种高级显花织物。

图4 缂丝结构图


缂丝的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达官贵人祭祀天地和参加重要典礼的礼服就是用它为衣料制成的。晋以后缂丝织作技术有了较大进步,织品日臻精细,出现了一些以佛像、人物和各种物体作纹样主题的织物。同时,它在织物中的地位也大为提高,除了皇帝的衮服逐渐地改用缂丝外,在其他需要织物显示尊贵的地方也一律以缂丝充任。至宋代,缂丝不仅在织作技术方面达到了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制作原则上,也起了很大变化,即从单纯制作服用的织物,发展为兼作专供欣赏的纯艺术品。宋、元、明、清四代出现了许多具有熟练技术的缂丝名匠,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南宋的朱克柔、沈子番、吴煦,明代的朱良栋、吴圻等。他们都有不少传世佳作,如朱克柔有《莲塘乳鸭图》、《山茶》、《牡丹》等,其作品特点是手法细腻,运丝流畅,配色柔和,晕渲效果好,立体感强。沈子番有《青碧山水》、《花鸟》、《山水》、《梅花寒鹊》,其作品特点是手法刚劲,花枝挺秀,色彩浓淡相宜。这些名家之作,不但可与所仿名人书画一争长短,有的艺术水平和价值甚至远远的超过了原作,对后世影响很大。

缂丝紫汤荷花

蒙元,内蒙古达茂旗明水墓地出土,内蒙古博物馆藏
    此件缂丝出自内蒙古汪古部落墓葬中,年代应在蒙古时期。原件为一缂丝靴套,顶端有吊带,便于拴在裤带上。在紫色地上缂织出花叶和花卉纹样,花为荷花、桃花等,叶有裂叶,如牡丹叶状,与史料记载中的缂丝紫汤荷花基本吻合。类似的缂丝织物还见于北京双塔庆寿寺海云和尚墓中的莲塘鹅戏缂丝,和这件缂丝的风格完全一致,其年代为1257年。近年来,西方各大博物馆均有类似的缂丝织物收藏,风格均非常一致,因此可视作同一时期的产品。

十字花形缂丝

 唐,青海都兰出土,青海考古研究所藏
    缂丝是通经断纬的织物,即将经线绷于织机上,用多彩的纬线按纹样设计的要求在不同色彩区域内进行挖织,这样,尽管缂丝只是最普通的平纹组织,但其图案色彩的变化却可以随心所欲。缂丝在吐鲁番和都兰两地均有发现,前者且有垂拱元年(688年)文书伴出,窄如绦带,而都兰所出者以小形宝花为主题,宽5.5cm。此件缂丝的经线为本色,其断纬处不仅根据色彩需要而缂断,而且在同一色区内也有缂断,纯粹是为了表现雕镂之效果,也显示出缂毛的风格在缂丝初期的应用。

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局部

缂丝虽属平纹织物,但它的织法是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织成的,较特殊纬丝按照预先描绘的图案,各色纬丝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不贯通全幅,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别挖织,使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类似刀刻的形象,这就是所谓'通经断纬'的织法。其成品的花纹,正反两面如一。

宋代庄绰曾在他写的《鸡肋篇》中对缂丝的织造特点作过详细描述:“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棦之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线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缕之象,故名刻丝。如妇人一衣,终岁可得,虽作百花,使不相类亦可,盖纬线非通梭所织也”。其中所谓“盖纬线非通梭所织也”就是指断纬而言。

11

縠(hú)

以强捻丝织造的薄型织物。织后煮练定形,织物表面因抽缩而呈现凹凸绉纹,即后世所称的绉纱。长沙马王堆西汉墓曾出浅绛色縠。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区第 105号墓出土唐代狩猎纹绿色染缬纱,经纬均经强捻,不同捻向相间排列,织物表面形成条纹和横档,也属縠类织物。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的绉纱,表面绉纹较汉唐时期更加美观。縠的手感弹性好,不会因汗湿而粘附身体,结实舒适。

12

缣(jiān)

双根并丝所织粗厚平纹丝织物。甘肃敦煌发现过写有“任城国亢父缣一匹,幅广二尺二寸,长四丈,重廿四两,值钱六百一十八” 的汉缣。缣与绢、绨、缦、纨、缟均为平纹织物,其中纨、缟为薄型或超薄型织物,缣和绨则比较厚实。


参考资料:

【1】姜淑媛 中国历代丝织品种发展简史

【2】黄能馥陈娟娟 - 中国丝绸科技艺术七千年:历代织绣珍品研究

【3】晓婷 中国纺织品发展简史及古代纺织机具

【4】沈莲玉 中国历代纹织物组织结构织造工艺及织花机的进展

【5】中国数字科技馆-中国丝绸博物馆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silk/pz00top.html

——完——
图文由【博古格物】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丝绸品种样式
绫 罗 绸 缎 识 别 指 南
小说素材
华服时课|古代织物组织结构的升级演变
绫罗绸缎有分别——生活常识之:衣
教你如何区分绫、罗、绸、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