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真正的养生,是养心

慧忍劝言:养生一词,是现代社会十分流行的说法。造就了无数的商业化、产业化链,开美容店、卖茶叶、洗浴房、沐足、卖仪器更有甚者卖机械的挂着养生的牌子。这些浓浓商业气息太呛了,结果……最终伤害的是养生那些人们。养生绝对是好的,但一定要知道养生是什么!--慧忍

养生的前题是认识生存与死亡,健康与疾病,衰老与寿考,是表现人机体的发展过程。

在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经常谈到“养生”之道。在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里,叫做道生,亦有人把它叫做“摄生”、 “养性”。大致的内容:一是预防疾病,二是保障健康,三是延年益寿。

慧忍一句话括之就是,通过一些自身的自然规律方式方法调整人的机体,让身体有抗病能力,让寿命延长。

任何一种生物,它的生存都具有两种基本要求:一是把外界摄入的养料与空气变化为能,以维持生命之延续;一是使用生殖能力,把历代遗传得来的“基因”,一代一代繁衍下去。历史实践告诉我们: “适者方能生存”,说明生存是要有条件的。 “有生必有死”,说明“永生”是不存在的。

生存是有条件的。《黄帝内经》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提示人们离开不了自然界的输入和食物养料的供应,没有它就不能生存。《内经》又说: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它提出生命的延续,是有限度的,即使超越了百岁大关,还是要去的, “永恒不死”是不可能的。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但是讲究养生之道,来延长寿命却是可能的。

“疾”从外得,如矢之中人, “病”由内生,如丙之内燃(丙即火也)。患苦为疾,疾甚为病,疾病的含义大致相似,总是人体违和的一种不健康现象。所以疾病两字常常联在一起。

《金匮要略》第一卷里就说: “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后人根据这个原理,从整体出发,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向,如“肝病实脾,脾病治肝”,都是从预先估计疾病之影响,而提前做好预防性治疗的。这里牵涉到疾病发生、发展的因果规律,也就是疾病和健康的相互关系。

祖国医学认为疾病是人体和一切致病因子作斗争的产物。中医的术语叫做“邪正相搏,病由以生”。针对外来致病因子,包括微生物的感染、自然界气候的变化……中医有一套“祛邪疗法'。针对机体内部的紊乱,中医也有一套“本体疗法”。其中包括增强体力的强壮疗法,排除障碍的通利疗法,调节偏胜的平衡方法。 “补法”只是强壮疗法中的一个环节。补些什么?中医又是利用阴阳学说来加以发挥。阴代表一切客观存在的物质,阳代表一切功能上的表现。阳以阴为体,阴以阳为用。所以一切物资缺少都曰阴虚,一切功能衰弱皆是阳虚。物质潴留丧失利用价值名曰阴滞。功能异常亢进则名曰阳亢。补法分滋阴和扶阳两大类。补充机体需要的物质名曰滋阴。例如补血养营生津增液填精充髓等方法都属之,欲言增资是也。振奋机体各种衰弱的机能名曰扶阳。例如益气强神补气轻身健脾强筋骨等皆属之,俗谓之“蓄能”是也。阴阳是相对的,阳太旺则阴消,阴太盛则阳困。所以阴虚之人不应扶阳,阳衰之人不合滋阴。如果补错了,非惟无益,而又害之。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说: “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中医经常用阴阳两字来引证人体内在的矛盾的斗争的动态,并以此来指导治疗。

综合古籍记载和现实生活长寿之人的自我感觉,古人所留的阴阳平衡说才是最实在的有效养生方法。

长寿在于人为

能否长寿,完全在于个人的保养。仔细看看袁了凡的《立命篇》,便很清楚。现在人们总以为古人身体先天强盛,所以长寿者多,殊不知现在也有很多人是长寿的,只因大家各居一方,无法一一知道而已。

其他地方的人不说,就我亲眼、亲耳所见所知到的人中,李应麟活到114岁,徐正芳、胡若显年龄也都在百岁以上,其余活到八九十岁的人很多,不胜枚举。

其实寻求长寿的方法大致只有两点:一是内心仁慈宽厚,一是生活起居注意保养。这两点就像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强弱寿夭

曾有些所谓修行问过我“人最初没有什么两样,同受阴阳之气,抱持形体与精神意识为一体,靠饮食与呼吸维持生命的活力。但后来有愚也有智,有强也有弱,有长寿的也有短命的。这是人的原因,还是天的原因呢?”

慧忍只能凭个人所知所学解释说:“人的形体与智力在于天,而人的体质强弱与寿命则在于人。天道在于自然,男女交合在于自身的控制。胚胎时期得到充足的营养,生下来乳汁充足,生长发育时期饮食富有营养,壮年时节制声色,就会健康而长寿。如果胎儿时期营养不良,生下来乳汁不足,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不足,壮年时纵欲于声色,则身体虚弱而短命。如果从怀胎到生长过程中一直有充足的营养,再加上引导养生之术的修炼,寿命将不可估量。”

因为我曾阅《道机》上记载:“人的寿命有长有短,并非生下来就命中注定的,而是由于对身体的保养不谨慎造成的。平时饮食过饱或过饥,过度地放纵嗜好与欲望,违背阴阳变化的规律,精神上不能安静纯一,以致精气耗尽,诱发各种疾病,所以难以长寿。”

而且在《医灯续焰·尊生十二鉴》也曾录:身体以安顺平和为根本,安顺平和则有赖于保养。根本既然稳固,疾病怎么会产生,夭折又怎么会出现呢?养生之道,没有超过这个原则的。

草木没有知觉,尚且需要依靠灌溉。何况人为万物的精灵,岂不有赖于保养的呢?然而保养的方法数以万计,简而言之,其根本的方法有三个:一养神,二守气,三防病。

忘掉情欲,戒除思虑,恬静无为,清净虚无,内外无所依恋。这样的话,则神不耗于内,心情不为外界迷惑,天真而无杂念,神自然安宁。这是养神。

使元气聚于中丹田,稳固回归天真的精气,三焦安定,耳、眼、鼻三对感官若无,感觉既已全无,浩然之气顺和,则气自然安宁。这是固守真气。

饮食适宜,温凉适度,外出时注意免遭八方病邪侵害,睡眠起床顺其自然,不能勉强,则身体自然平安无病。这是防病。

养生之道虽然非常玄妙深奥,但并不崇尚怪端异说。儒、释、道三教,都是教导人们修身正心,立身行己,从而做到无所欠缺。

人们大都纵身于七情六欲,为喜怒哀乐所主宰。时间久了,身体就会枯瘦,头发就会萎落,病痛便会随之而起,到了此时才开始寻找药物借以恢复精气、调理命脉,实在是可悲和愚蠢呀!只有只有懂得养生的人,才可以延年益寿。

我们不防看一看眼下之现实生活,世人若与人不合,办事不成,就怨天尤人,常受仇怒、嫉恨的困扰,无一刻能享受太平,这哪里能安身保命、顺应时事呢?心地诚实则面色温和,气息平和则言词委婉,也一定能够感动别人。

若别人不了解自己,不必急切地要求他人了解自己;别人与自己不合,不必急切地要求他能与自己相合。察觉别人耍奸使诈,不必说出来,这才有无限余味。

苦乐逆顺原本就在身外,以这样的态度来加以对待,是较为恰当的。世人之所以达不到道的境界,就是由于有各种浮想的纠缠束缚,而得不到解脱。

如能具有天生慧眼,看破红尘世故,那么虚名薄利就会被看成累赘。古代的人之所以能适应适合自己的环境,而不能适应众人都能适应的环境,这是因为对自己十分尊重。

人生于世间,要见识高远;若能见识高远,就不会被眼前浮浅的事所迷惑。白天观察世事的盛衰,夜间观察气运的消长。根据世事的盛衰,使自己的出入与它适应;根据气运的消长,使自己的进退与它相随,这样便会有祸可以避免,有灾害可禳避。

不然,整日昏糊地奔忙,哪有不被时势所害的道理?应时刻保持清醒。眼睛稍未看清楚,脚下稍有偏失,心中稍有点迷惑,就会落入陷阱中,哪里能出得来呢?如果身陷其中,再后悔以前做错的事已经晚了。因此,君子贵在洞察细微。

上古精通养生之道的人,经常教导人们,对于外界的虚邪贼风,要注意适时回避,情志要安闲清静,不要贪欲妄想,以使体内的真气调和,精神内守,疾病还会从哪里来呢?

所以,意志安闲,少有欲望,心境平定而无恐惧,适当劳动而不过分疲倦,正气便会调顺,每个人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每个人的愿望都能得到实现。吃东西不论精粗都觉得甘美,不讲究穿着,随乡入俗,安分守己,其民风就称得上淳朴。

因此,嗜好和欲望不能损害自己的眼睛,淫乱邪说不能诱惑他的心志,无论是愚蠢的、聪明的、贤能的、不贤能的,所有这些人都对外界事物没有恐惧心理,这就符合了养生的道理。所以他们的年龄能达到100多岁,动作没有一点衰老的迹象,这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养生之道,使天真之气得以保护而不受危害的缘故。

我国中医讲的治病就是让“精、气、血”平和。场效应是客观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生物场是相互沟通影响的。这些并不深奥,从养生的角度,懂得心静平和,远离烦恼,打牢养生的基础,这是养生的起步。

人,必须让自己身心平和,才是真正的养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养生健康长寿
养生大全(转载)
养生之道——“清心”养生法
故事: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态,但善于养生的人,却可以延缓衰老
中国古人如何长寿抗衰老?
中医基础理论-养生与防治---养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