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种有害的亲子关系,说的都有你吗?

亲子关系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很多父母都会意识到这一点,可是在实际的相处中常常会不知不觉的进入一些亲子关系的误区,下面我们列举了3种典型的有害的亲子关系,看看说的有没有你?

伙伴型:

悦悦和爸爸从外面回到家,妈妈正在客厅和一个来串门的邻居聊天。妈妈高兴地迎接悦悦,说:“宝贝回来了。今天在幼儿园开心吗?”悦悦却好像没听到一样,大声催促妈妈:“我要渴死了,快帮我倒水。”然后,打开电视机,坐到沙发上,对客人却好像没看到一样。妈妈帮她倒了水,递到悦悦手中,什么也没说。

可以说,悦悦和妈妈是伙伴关系,也就是妈妈已经远离了她作为教育者的角色。她虽然还担负着教育义务,却已经丧失了教育能力。

5岁的悦悦应该知道,对妈妈提出的问题,应该给予回答,还应该注意到,妈妈正在跟客人谈话,打断她是不礼貌的行为。妈妈应该承担起培养孩子心理功能的责任,应该注意到孩子的错误行为,并给予指正,但是她什么都没做。因为她已经站到了与儿子平等的平台之上,她与孩子成了伙伴,因为她已经没有能力依靠知觉扮演教育者的角色了,而是试图以理性标准判断孩子具备在他的年龄阶段不能有的成熟程度。

这个故事表明,问题出在层次的扭曲上,父母和孩子站在了同一平台上,面对面地挨在一起,没有人可以为对方指明方向。这种对待孩子的方式,在当下被认为是正常的,甚至是很多人提倡的,也就是和孩子做朋友,做伙伴。认为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把他作为一个平等的人。尊重孩子,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人是没错的,但是认为尊重孩子就是和孩子作伙伴,做朋友,却狭隘了。

当大人的交谈完全不避开孩子,孩子理所当然地在任何情况下都坐在那里,被允许听到谈话的内容,这表现出父母已无力承担日常生活的负担,因而希望被当做伙伴的孩子前来帮忙,而且也相当认真地对待他们得表态,不论是涉及人际关系,经济往来还是其他什么问题,尽管这些问题不属于孩子该管的范畴,孩子在这种情况下的表态,已不被看成由于年龄太小而不该有的态度,而是积极的成熟标志,这种状况只有在父母把孩子看做伙伴的关系中才有可能。即使孩子不能理解相关问题而无法表态,或者无法理解问题的内在关联,这种伙伴关系的观点也不会因此而终结。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往往会耐心地给孩子解释,非要把孩子拉入成年人才能理解的问题中去,因而对孩子提出了超负荷的要求。

投射型:

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像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导是解除儿童痛苦增进儿童幸福之正确路线。

——陶行知

还有一种关系,是作为孩子感情投射区的父母,进入了一种需要孩子来满足自身要求的状态。

投射关系分为两种表现形式:

1.把孩子当作自己优劣的测量标杆

处于投射型关系下的父母,他们把孩子的社会行为和学习成绩作为测量自己优劣的标杆。如果孩子在两方面都表现良好,那就是父母的功劳;如果出了问题,则百分百是父母的过错。这里出现了现实权力关系的倒置:父母成了孩子的附庸,他们的自信完全建立在孩子的行为上。

2.孩子的存在就是为了让父母得到爱

嗷嗷待哺的婴儿一来到这个世界,就生活在伊甸园里。不论需要什么营养还是什么愿望,几乎一按电钮就能立即得到满足,一声哭喊就能牵动父母的心。孩子从伊甸园走向自主发展的阶段,愿望不再自动得到满足,但这种发展并不是主动完成的,而是需要父母或其他相关成年人的引导。

但是,处于投射型关系的父母却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自己的职责,因为他们把孩子正常的对立反应当做是爱的丧失,出于自身的需要,他们不能容忍愿望的满足需要等待,但却被孩子看做是被人冷淡,因而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加以改变,如喊叫、哭泣等。

商场里常常看到这样的一幕:孩子哭闹着让父母给自己买一辆玩具汽车。因为家里已经有了类似的玩具,父母于是告诉孩子,今天不能买这辆汽车了,这本是合理拒绝。孩子于是大哭,围观者开始议论:

“不就是一辆小汽车嘛,也不贵,就给孩子买呗。“

”如果你想要一件东西却得不到,是不是也很难过,那为什么还要为难孩子呢?”

“你过去肯定也希望得到这样一辆小汽车嘛!”

这句话正好命中问题的核心,说这句话的成年人,恰好体现了投射型关系的理念。他并不是为了希望得到汽车的孩子,而是在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也就是投射到了自身,他觉得就好像是自己想要买这辆车而遭到父母的拒绝。他进入了孩子的平台,同时也进入了与父母冲突的境地。他为此当然的到了孩子相应的认同,而这种认同恰恰是投射型关系影响下在成年人世界中得不到的反应。

比如,疯狂给女儿买芭比、公主的妈妈,有很大的部分是自己童年对玩具的缺失,以给孩子为借口来变相满足自己的需要。

在投射型关系内,成年人以孩子的角色满足贪欲,而孩子需要为成年人的需求负责。这种对孩子感情的滥用导致了孩子的极端自恋,从精神分析角度看,这类孩子的心理发展仍然滞留在18-30个月的年龄阶段。

共生型:

成年人陷入共生型关系的根源是环境造成的超负荷压力。在生活的重压下,几近窒息的成年人在现实社会中寻求不到生活的意义,因为缺少了一些重要的感觉,如幸福、满足、充实。这些心灵要素已经无法在当前社会环境中形成,所以他们就是图在孩子身上取得补偿婴幼儿护理。

他们不自觉地从孩子的心灵中把这些心理要素取来安放在自己的心灵上,让孩子接管了自己的角色。由于孩子和成年人的心理要素合为一体,因此被称为共生型关系,也就是心灵融合,最终使孩子的幸福变成了成年人的幸福。

成年人通过心灵融合不再区别自己和孩子,代替了孩子感觉、思考和行动,这符合孩子出生后1-10个月的成长阶段,这使得妈妈生活在于孩子共生关系的状态中,因为只有她才知道孩子何时可以吃和吃多少。

10个月以后,成年人要将心灵要素逐渐转移给孩子,才能让孩子正常地发展。这个年龄的孩子开始走路,大大扩展了自己的视野,其中的成效之一就是学会了等待。孩子在行走中了解世界,获得了各种经验。婴幼儿护理

进入共生型类型的父母,会把孩子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有三种反应形式:

1.在父母和孩子心灵融合的基础上,孩子的冲动被父母当做是自身刺激而不再是外来刺激。

2.孩子即使犯了严重错误,也不被看成是故意行为。

3.孩子出现错误行为时,期待父母立即给予物性而不是人性反应。

对孩子影响:由于孩子已被看成是父母身体的一部分,父母与孩子间距离的缺失,使孩子完全丧失了学习的可能性,所以只能把人看做和物体一样,可以任意攀爬、推移或者粗暴对待。

把孩子固定在10-16个月幼儿的心理成熟阶段,尽管年龄在增长,孩子却停留在早期儿童的幻觉当中,认为可以单独存在于世界,并能控制一切,因为他没有真正的生活体验,无法把人和物加以区分。婴幼儿护理

罗列完了上述3种有害的亲子关系后,那么如何回归正常和谐的亲子关系呢?核心是把孩子看做孩子。

恢复正确的关系:把孩子看做孩子

6岁多的阿波罗上小学一年级,他很不喜欢上学,不喜欢做家庭作业。

有一次,老师要同学们把作业本拿出来,放到书桌上检查,阿波罗在老师的重复要求下,问:'为什么?'老师耐心解释说:因为我们要检查家庭作业。但是阿波罗还是没有反应。老师又第三次要求他把作业本从书包拿出来,开始孩子就是回答“不”。老师不能接受这个态度,再三要求下,结果,阿波罗站了起来,一言不发地钻到了桌子下面,整堂课都没有出来,

之后,老师和阿波罗的妈妈沟通,妈妈说阿波罗在家里也这样,她也很无奈,希望老师有相应的解决办法。

事实上,阿波罗还停留在早期婴儿自恋阶段,他只承认自己和自己的种种欲望,完全没有能力对外界的要求作出反应。他在老师的面前的拒绝态度并不是想恶意伤害老师,只是并不把老师看成是对他有任何意义的对象。

出于这个原因,老师要求他拿出作业本对他毫无意义,因为他没有能力把老师看成是应该尊重的对象。此外,他还用自己的行动一再证明,老师处于他的控制中,任何动员他的尝试都会在他的控制下失败。婴幼儿护理

对于这个问题,重要的是理解阿波罗的全面拒绝行为绝不是他自主意识的表现,而是一种由于心理成熟缺失而造成的非意识行为反应。

老师的两难局面,在她多次对阿波罗重复要求时就已经产生了,她这样做实际上是促成了孩子错误的世界观,因为只有第一次要求时,主动权才掌握在理应受到尊敬的老师手上。而同样的要求第一次重复,以及以后的数次重复,都已经使老师变成了可以由孩子任意控制的对象。阿波罗从中“学到”了两点:即使拒绝对方的要求也不担心产生什么后果,他可以轻而易举地控制成年人。妈妈说他在家也是这样,表明,这个男孩到处在表现他的特立独行,而一个正常的6岁孩子,本应该有能力规范自己。

并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毫无判断力的应声虫,对任何指令都无条件接受,只是要培养他的互动能力,也就是说能够给孩子机会,在社会上进行利于自己也有利其他成员的的活动。

为了培养这种互动功能,我们与孩子打交道时,一定要把孩子当做孩子看待。

这就意味着,一方面要有爱心和体贴入微的关怀,另一方面则要有父母或老师的引导和控制意识,也就是成年人需树立正面积极的权威形象。换句话说,孩子必须被允许当孩子,成年人必须愿意当成年人。

猜你还喜欢:

每个孩子都能睡好觉,只要你了解这些!

还在为宝宝吃饭的问题发愁?吃饭问题汇总,从此告别餐桌战争!

宝宝早期阅读计划一览表,太详实了,家长必备!

如果你也有这些育儿困惑,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两个贾说【lianggejiashuo】。听专家讲育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还听得懂孩子的话吗?网络时代亲子关系面临三大挑战
【明镜365】如何解决一个人带孩子的困惑?
父母角色缺位的同伴关系
成年人最重要的社交潜规则:边界感
夫妻关系好,孩子差不了(大数据告诉你夫妻关系对孩子影响有多大)| 自媒体精选
9种方法教你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建立一个坚如磐石的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