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宋香炉形制分类及造型特征研究

摘要:中国的香文化溯至春秋战国,承自秦汉,完善于唐宋时期,而所用之各异香炉亦成为唐宋社会生活与文化之缩影。现存可见与图像可考的唐宋香炉数量众多,面貌纷呈。本文以唐宋香炉为研究对象,从设计学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形制分类及造型特征研究。综合考虑香炉基本造型和细节特征,将其分为仿古、仿生、长柄、球、单足和多足六大类型,每一型亦可细分为各式,通过型与式分析将唐宋香炉的造型谱系得以廓清。在形制分类的基础上,对唐宋香炉各类型演变关系的分析比照,进行其设计原型的追溯考释,并对由唐到宋香炉造型的来源、演化与设计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唐宋;香炉;类型分析;造型特征

中国的香炉文化追溯至春秋战国,发展于秦汉,完善于唐宋时期,而所用之各异香炉亦成为唐宋时期社会生活与文化的缩影。元、明、清时期的香文化由繁荣至没落。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代表性香炉样式,如汉代的博山炉;唐代的多足形香炉、球形香炉、长柄形香炉;宋代的鼎式炉、鬲式炉、簋式炉、奁式炉等仿古形香炉。不同时期的香炉设计也有着其明确的时代特点,如秦汉时期的香炉主要为青铜和陶制的,形制较为单一;唐代以金银香炉设计而瞩目,形制繁多,且工艺精湛;宋代香炉则多瓷制,瓷香炉与宋代其它瓷器一样流芳至今。香炉设计见证了中华工艺美术史的辉煌篇章。

一、概念范畴界定

图1 春秋战国 青铜燎炉

史料记载,“炉”字最早载于《周礼·天官冢宰》“宫人寝室之中,供有炉炭。”[1] 可见,香炉具伊始起于燎炉(如图1),用于燎火取暖,后经人投置植物香料用以杀蚊驱虫、去除污秽、敬神礼佛,逐渐演变成现代意义上的香炉。宋人丁谓在其著作《天香传》中对香文化有“香之为用从上古矣”[2]的描述,证明了中国人悠久的用香历史。

熏香风俗的萌起和发展,使香炉成为枝繁叶茂的形制体系。在秦汉以前,基本都是使用未经焚烧的天然香料来进行香熏活动,以佩戴、煮食、熬制、酿酒为主,并无香炉之说,顶多称之为“炉”,而非“香炉”。到西汉开始,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外来香料的引入,香具也开始随之发展。大部分外来香料都需要通过焚烧来达到熏香的目的。而在唐宋之前,香料属于昂贵的奢侈品,因此,汉代及魏晋时期的香炉形制极尽奢华,形制单一。而到了唐宋时期,香料的使用渐渐开始普及,平民百姓也可使用外来香料,唐、宋时期是香文化发展的鼎盛与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香炉或改良或创造,将香炉设计推向了精细化、系统化的历史阶段,以后朝代在形制上再无突破性创新。而中国古代香炉的主要材质和工艺,也在这一时期得以充分发挥。唐宋时期的香炉装饰又因不同阶层的审美差异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面貌。

图2 香器皿用具分类 

本文所研究的香炉为用香时所使用的器物,是香具里最主要的部分。香具即用香所需要的工具,而用香时使用的工具又分为香炉具和香工具。香炉因使用目的、使用场所以及焚烧方式等因素的不同,经历朝演变,至唐、宋两朝发展出品种多样、形制百态的款式,如:手炉、香斗、香筒、卧炉、熏球(即香毬);用香所需的辅助工具包括:香插、香盘、香盒、香夹、香箸、香铲、香匙等。造型丰富的香炉,既便于使用不同类型的香品同时也是精美的饰物。[3]本文将研究范畴界定为香炉具,按其形态特征分为:仿古形、仿生形、长柄形、球形、单足形、多足形等六个大类(如图2)。为现存可见与图像可考的唐宋时期香炉共256件。对每一件香炉参考史料描述及相关数据记载进行形制复原、绘图,然后再对其进行分类。在充分考虑分类的包容性与以往学者研究的延续性基础上,重点突出唐宋时期香炉形制的面貌特色。

二、唐、宋香炉的形制分类 

形制——物体的形态和构造,指事物存在的样貌,或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是可以把握、可以感知的,或者是可以理解的,具有主观性,亦具有客观性。艺术设计的主要任务是造型,是利用一定的材料使用一定的工具和技术为一定的目的而创制的结构。设计在一定意义上是作为艺术的造型设计而存在和被感知的,即是一种“形式赋予”的活动。[4]通过对唐、宋香炉进行形制分类研究,对于我们理清唐、宋香炉的造型、工艺、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器物造型的起源就是模仿其他物象的模拟成型,包括模拟动物、植物、器物,故本文以香炉形态的取象标准并结合以往研究学者的命名方式进行分类命名。

唐、宋时期是我国香炉发展的鼎盛时期,经考古发现唐、宋香炉数量众多且形制多样。综合唐、宋时期香炉结构特征,可将其分为仿古形、仿生形、长柄形、球形、单足形和多足形六大类。仿古形香炉,本文将研究对象界定为经典致敬仿青铜器造型的宋代瓷香炉,分鼎、奁、鬲、簋等四式;仿生形香炉可以分为动物仿生和植物仿生两种样式,仿生香炉炉身以动物、神兽和植物为造型依据,属于仿生设计的经典案例;长柄形香炉,可以分为鹊尾式和镇柄式两种类型,是佛教寺院的供养器具之一,又称行炉;球形香炉,分圆球形和类球形两类,其中圆球形最具代表性的香毬,也是极具特色的香炉形制,是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设计典范,具有极高的科技含量;类球形大部分都是宋代时期的瓷质香炉,如北宋的百瓷熏炉,也极具高度的审美性。单足形香炉可以分为直口式和翻沿式两种,其中直口式又可以分为有盖式和无盖式,受到了战国时期豆形铜灯和汉代博山炉的影响,形成独特的单足形式,盖部装饰在唐代多为莲花、卷草等植物镂空,宋代则多为几何镂空;多足形香炉可以分为有盖式和无盖式,其中有盖式包括有钮和无钮二式,无盖式包括束口和敞口二式(如图3、图4)。

图3 唐宋时期香炉形制分类

图4 唐宋时期单足形、多足形香炉形制分类

早期的香炉一般设有炉盖,以便形成一个较为密闭、封闭的空间,同时达到熏闷香品和防止香灰、火灰散出的目的。后经历代发展,制香方式有了新的进步,香线、合香等复合加工香品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随之衍生了出无盖熏炉。而在古时,此类无盖熏炉一直未有准确的学词称谓,使得人们常常将熏炉与香炉混淆使用。后人为了将二者区分开,才以香炉命之名。由于多年来人们对于香炉与熏炉概念的混淆,因此在本文中提出敞口香炉的概念,香炉即为敞口香炉与熏香炉的总称。

1、仿古形香炉

仿古香炉主要指在宋代风靡一时的对三代青铜器的模仿其香炉形制。其中有奁式炉、鼎式炉、鬲式炉和簋式炉这四种常见的仿古形制,且大多为敞口香炉。鼎、鬲二式也有少量唐代仿形香炉,材质有陶、铁、瓷等。其中鼎式香炉又分为两种,区别在于炉底形态和足的形态。

仿古香炉与宋朝兴起的金石学有着密切的关系。“金”主要指殷周时的青铜器,“石”主要指秦汉以后的石刻。最早将金石资料作为新史料独立运用于学术研究的是北宋仁宗时期刘敞的《先秦古器图》。之后又有吕大临《考古图》,该书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古器物图录。《宣和博古图》也是宋代金石学代表的著作,同类型的著作还有北宋欧阳修著的《集古录》以及赵明诚和李清照共同著作的《金石录》。到了北宋时期,君主提倡经学,倡导恢复礼制,社会上出现古物收集整理的热潮,其中最热衷于仿古器物研究的是宋代文人。在这股仿古热潮中,三代时期的青铜礼器尤其被重视和推崇,这也导致了宋代出现大量的仿青铜器物造型的香炉器具。

三代青铜器造型的器物中,宋代主要仿周代器物。因为周代器物保存较完善而且十分重礼制。宋太祖建立王朝后,为了巩固统治、维护统一,崇尚礼制。将鼎作为礼器,鬲、簋作为食器,这股仿古流盛行开来。在目前所梳理的香炉资料中奁式、簋式暂未见到唐代仿形,仅有宋代瓷香炉仿形而制。

仿古形香炉在借鉴传统经典造型的基础上加以适当改变,既承袭古器精髓,又融合当朝审美。宋代仿古香炉既具有宋代瓷器细腻占朴、淡雅隽永、清新含蓄等审美特征,又保留了三代时期传统器物造型的基本特征。宋代香炉从繁至简经历了一个过程,线条简约,流畅而简洁,纹饰简单,不加繁重装饰,追求一种优雅的造型和婉约的风格,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

以鼎式炉为例,“鼎”来源于饮食器具“鬲”、“釜”等。从最原始时期的“鬲”、“釜”等器具来看,鼎是由此转变的。鼎在古代是有极大的用途,无论是烹煮饭菜,还是祭祀等都能派上用场。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鼎也由食器慢慢向礼器转变。宗教祭祀的盛行,鼎作为礼器被附上神秘色彩。鼎演变为圆底、蹄足或是附耳等样式。鼎式炉舍弃了繁杂的装饰,保留了宋代陶瓷器具的主要特征。青铜鼎较少带盖,因此宋代绝大多数的鼎式炉也是不设置炉盖的,即为敞口香炉。虽然早在隋唐时期就出现了无盖的香炉,但从数量上仍然以设置炉盖的熏炉为主。宋代的这种仿古造型特征的敞口陶瓷香炉在后世有了长足的发展,对后世的香炉造型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三代时期的鼎大致分两种:三足圆鼎和四足方鼎,而宋代鼎式炉的复古之风多为对三足圆鼎的模仿。(图5)为商代后期的三足圆鼎,双立耳,鼓腹,三柱足。颈部饰六凸棱,腹饰菱形云雷纹及乳丁,足饰蕉叶纹。器内壁有一“尹”字。[5]与宋代哥窑鼎式三足炉(如图6)两者造型相似,只是后者在前者基础上对局部细节进行了改良设计:唇口,垂腹,上附两耳,下承三驻足,上腹部突起炫纹一道,通体青灰色釉,釉面开冰裂纹,外第残留六个圆形支钉烧痕。宋代鼎式炉材质大多以瓷为主,已知的出土地点多分布在河北和四川,亦有少量江西和山东出土。(见表1/1 、1/2唐、宋时期鼎式炉列表)。

图5 商代后期尹鼎

图6 宋代哥窑鼎式三足炉

表1/1 唐、宋时期鼎式炉列表

表1/2 唐、宋时期鼎式炉列表

2、仿生形香炉

仿生形香炉的炉身形制为植物、动物或传说中的神兽造型。中国古代造物中多动物造型的设计,这与古人对自然的崇拜有关,如王琥教授所言:“凶猛野兽代表了强大的征服力,驯养家禽代表了丰富的繁殖力。这两者恰恰是早期人类最希望获得的基本能力。”[6]仿生形香炉中的动物式种类很多,根据取象标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本土现实存在的祥禽炉,如:鸭炉、鸳鸯炉、鹤形炉等;另一类是外来传入加之想象的瑞兽炉,如:狮子炉、神话中的狻猊炉、甪端香炉等。仿生形香炉中的植物形种类较少,有据可证的有唐代和辽金时期的莲花形香炉等。与动物造型相比,植物造型更多以纹样和装饰的形式出现在香炉的某个局部,而较少整体仿照。从出香方式上看,动物形香炉比植物形香炉复杂,有兽口衔香、兽口吐香和兽身散香三种方式。兽口衔香,即将香料放置兽口中熏燃;兽口吐香,是将香料放置炉身中,因兽口与炉身想通,熏香之气可从兽口散出;兽身出香,一般是炉身式兽形熏炉,出气孔多设置在兽背或羽翼中。仿生香炉不仅造型设计模仿动物形态,出香方式也模仿动物的出气方式,由腹部到嘴呼出。

唐朝动物形仿生香炉多狮子造型,如在唐代黄堡窑址出土的一尊狮子香炉(如图7),通体为圆雕狮子,高37厘米,形态威严,不怒自威。又如福建博物馆藏唐天佑四年鎏金铜炉(如图8),炉身平底直腹,五兽足,炉口花式大宽折沿,覆钵式炉盖,顶端立一张口出烟的蹲狮,通高40.1厘米,铭文写道“狮子香炉”。狮子与佛教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佛教中是佛陀释迦牟尼的化身。佛堂中供佛或者地宫中陪葬经常使用狮子形状的香炉。狮子神情凶猛为百兽之王,也象征皇权和威仪。在朝堂舞宴时用狮子形状的香炉镇舞宴铺在地上的“地衣”,防止跳舞时地衣皱起。秦韬玉有诗云:“地衣镇角香狮子,帘额侵钩绣辟邪。”[7]这是对当时情景的生动描述。唐代狮子香炉多为金银材质,也有瓷制的。如现藏于瑞典乌尔里瑟港远东艺术博物馆的晚唐邢窑白瓷莲花形狮盖香炉(如图9)便是晚唐邢窑白瓷代表之一。此炉通高18厘米,全器分为盖与身两部分,一扶绣球蹲狮立于盖上,狮口微张。炉身为三层覆莲瓣状,喇叭状炉底。

图7 唐代狮子香炉图

图8 唐天佑四年铜鎏金狮子香炉

图9 晚唐邢窑白瓷莲花形狮盖香炉

图10 南宋余姚官窑青釉狻猊香炉

受到宋代整个社会文气的熏陶,狮子香炉的形象也经历了从唐代凶猛到宋代温顺的变化过程。如南宋余姚官窑青釉狻猊香炉(如图10),由炉盖炉座两部分组成,炉座为四层仰莲式须弥座,莲花盛开状为炉腹。莲蓬为炉盖,盖顶狮形坐兽,张口仰视,炉烟自口中出。

宋代的很多香炉都是模仿禽类的造型,如鸭子,鸳鸯,仙鹤等,这些形象都是文人雅士钟爱的传统文化意象。禽类的生动活泼是自由和灵动的象征。这些禽类也会出现在文人的画作中,不管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都栩栩如生。虽然置身于大自然中的禽类与巨大的世界相比十分柔弱,但是他们却能自由自在的生活,这是文人士大夫的理想生活和向往。

图11 辽 莲花宝子柄炉

辽金时期出现了一些完整的莲花仿生形香炉,为植物形仿生香炉的代表。莲花形香炉仿照莲花茎叶相连的状态,炉柄曲折,生出莲花炉身及宝子向上,覆莲叶向下为座。如在内蒙古赤峰宁城头道营子乡埋王沟出土的辽代莲花宝子柄炉(图11),莲茎为柄,莲炉、莲花宝子、莲叶座各一,线条舒展优美。

3、长柄形香炉

图12 唐代铜狮尾行炉

长柄形香炉流行于北朝至宋代,是佛教寺院的供养器具之一。为配合敬香礼佛肃穆的场合,在礼佛之时需手握香炉以表尊敬。它的传统造型基本由炉身,炉¬座与炉柄三部分组成,加以榫卯连接及装饰构件(如图12)。长柄形香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叫法,最早被称为鹊尾炉,唐代称为行炉,这是由炉柄形制来区分的。

“香炉有柄可执者曰鹊尾炉”,[8]鹊尾炉是长柄形香炉中使用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目前已知最早载于南朝王琰的《冥祥记》,“费崇先少信佛法,常以鹊尾炉置膝间”,[9]便可知鹊尾炉与佛事相关。隋开皇中文帝赐辨志禅师“鹊尾香炉四十九只”,也是供奉佛事。唐时新罗国先康大王优礼国师朗慧和尚共八事项,其中第三项为“秉鹊尾炉缔生生世世缘”。[10]可知自南北朝至唐代,鹊尾炉在佛家仪式中有重要意义。

唐代出现镇柄炉,柄端下折向外作出圆环或近圆形台,上置镇以平衡炉身。以镇的不同,分为狮子镇与塔式镇等类型。目前发现的狮子镇柄炉,最早出土于长沙赤峰山初唐墓。唐代狮子尾镇造型,皆蹲踞、立尾。从考古资料来看,塔式镇柄炉与狮子镇柄炉出现时间十分相近。

长柄香炉的形制来源于西亚,先秦到汉代之间传入中国。隋唐以后,西域风格渐渐出现在香炉的制式上,古印度风格也有所体现,这些都表明唐朝香炉已经摆脱了博山炉的形制垄断。隋唐时期长柄形香炉在行香仪式中开始广泛使用,长柄香炉的设计与古印度风格有关。在大量的佛教壁画中都能看见长柄形香炉,如敦煌壁画中常有飞天或供养人手持长柄形香炉,造型装饰华丽,体现了长柄香炉在佛教文化中的重要性(如图13)。

图13 敦煌壁画中长柄香炉使用图

4、球形香炉

球形香炉因形制分成香毬与类球形香炉,唐代出现许多金银香毬,宋代较流行陶瓷类球形香熏。唐代也有类球形香炉,但结构与香毬内部结构不同。

4.1香毬

香毬又称香囊,包括被中香炉或被中香毬。香毬最早的记载于《西京杂记》中:“长安巧妇丁缓者,为常满灯,七龙五凤,杂以芙蓉莲藕之奇,又作卧褥香炉,一名被中香炉。本出房凤,其法后绝,至缓始更为之,为机环转运四周,而炉体平,可置之被褥,故以为名。”[11]香毬是汉代发明家丁缓发明的,在唐代大量生产与使用,是最能代表唐代工艺美术方面成就的典型器物之一。唐代时期的香毬大多是金银材质,分为四大类:一、被中香毬。这种香毬主要在床上使用,作为熏被之用,下面有一个托盘。二、手持式香毬。这是根据明清时期人民使用的暖手炉改造的,所以还称为暖手炉。最为典型的是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唐代熏球。三、袖香毬。明清时期还生产出一种香毬,叫做袖香毬,在小私囊中放入香毬,所以还称为香袖。四、被人们悬挂在房梁上的是悬挂香毬。这类香毬一般是银制,有一根可以悬挂的绳子,用来熏屋,熏床等。因而常被人称为“闺阁之香”。古代达官贵胄在出行时会将其挂在车上,被后人誉为“香车宝马”,最具代表性的是1963年陕西西安沙坡村出土的唐代花鸟纹鎏金银香毬(如图14)。

图14 唐代花鸟纹鎏金银香毬及内部结构

香毬腹径从4.2cm-18.8cm不等,主体部分由上下两个半球组成,分别为球身与球盖,两者以铆接的方式链接。香毬的内部皆有一个用于放置香品及燃香的小香盂与轴心线相互垂直的内外两层持平环支撑,保持小香盂平衡。香毬的内部结构在所有的香炉中是独一无二的。无论香毬如何滚动,内置燃香的小香盂都不会发生倾倒,里面燃烧着的香料都不会洒出,香烟依然可以从香毬的镂空处缓缓溢出。香毬的内部结构体现了设计者极高的智慧,西方类似结构的陀螺仪于16世纪才出现。香毬的设计体现出科学的造物观和高度的艺术审美价值,香毬装饰主要有植物纹样以及动物与植物的组合纹样。在直径几厘米的圆球上,装饰纹样的布局和处理非常的精美细致。不同种类的香毬,有着不同的尺寸、纹样,适用于人们生活。

4.2类球形香炉

图15 宋代越窑香熏

图16 宋代青白瓷熏炉

类球形香炉一般呈半球形或椭球形,内部结构没有唐代香毬精巧。宋代类球形香炉较普遍,材质多为瓷质,炉盖上部镂空卷草纹,香气从镂空的卷草孔中溢出。类球形香炉形制十分小巧,深受宋代文人的喜爱。如宋越窑香熏(如图15),通高15.4厘米,半球形炉盖,炉身刻画成上下两半,上盖部分饰有三瓣卷叶缠枝镂空,下为矮圈足,釉色青绿,釉质润泽。又如宋代青白瓷熏炉(如图16),文人刘敞形容其为:“蓝天仙人采寒玉,蓝光照人莹如烛。蟾肪淬刀昆吾石,信手镌花何委曲。濛濛夜气清且嫮,玉缕喷香如紫雾,天明人起朝云飞,仿佛疑成此中去。”[12]将青白瓷香炉溶入夜色的沉静与秀逸表现得淋漓尽致。

5、单足形香炉

单足形香炉可以分为直口式和翻沿式两种,其中直口式又可以分为有盖式和无盖式,翻沿式并未发现有盖的形制。

单足翻沿式香炉受到了战国时期豆形铜灯的影响,取形于“豆”并逐渐演变而来。例如商代后期豆,圆体,直口、直壁,浅腹,高圈足。口下有凹槽一圈,腹饰涡纹,足饰弦纹二圈(如图17)。豆是一种食器,最早出现在商后期,盛行于战国时期。从该豆的造型、纹饰及铸造工艺看,在青铜豆中具有较为原始的特征。[13]香具与灯具作为中国最具特色与历史传承性的器具,他们具有共同的渊源。我国最早的香具与灯具都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单足翻沿式香炉因其简洁实用在宋代大量生产与实用。器形大致类似,但由于宋代瓷器烧制工艺与纹理的处理,不同的单足翻沿式香炉会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装饰手法有黑釉,白釉,刻花等。部分单足翻沿式香炉采用植物纹样进行装饰,即炉盖或炉身形制模仿植物形态,如莲花、海棠、南瓜、竹节等,其中尤以莲花形居多。

图17 商代后期青铜豆

图18  宋代介休窑豆式炉

单足翻沿式香炉多见于北方民用,南方鲜见。此炉为开敞式,无炉盖,炉高约为十厘米,平展大沿,下接直臂炉膛,细腰,喇叭座。单足翻沿式香炉是深膛式,开敞式,为了让更对的空气进入,使香料充分燃烧,因而设计成无盖的样式。单足翻沿式香炉省事方便、形态简洁,多为民用。单足翻沿式香炉在民间特别流行,(如图18)宋代介休窑宽沿式单足炉,香炉的口沿为厚唇,自然下垂,形成小坡度,厚唇宽度为3厘米,圆形炉心深约6厘米,内里露胎,施釉均匀,白中泛黄,釉面带有密密麻麻的细小开片。底座呈喇叭状敞开,不施釉,露出灰白色的胎骨,足底还遗留三只烧制时所用的支钉。

图19 初唐龙钮博山香炉

图20  初唐凤钮博山香炉

博山炉是中国汉代最具特色的香炉之一。博山炉最为鼎盛的时期为汉朝。其享有盛誉的原因:一是其饱满的水滴状炉体,二是上层铸重叠的山峦,这来源于对山峦的模仿与想象,三是承盘的设计,这可以用来盛水辅助香料的使用。这种实用的设计体现绿色设计的理念。此后的历朝历代都在对博山炉有传承与再设计。唐宋时期的博山炉是在继承传统样式的基础上形成的。高耸的山形层峦叠嶂以及动物的穿梭,整体感官气势非凡。若隐若现的烟镂孔依山势而刻,出烟时非常漂亮。整个器形较先前更为圆润。(如图19、图20)初唐龙、凤钮博山炉,器呈豆形,盖为镂孔的山峦,山势突兀耸立。盖顶有揷榫以备揷入龙、凤形钮。炉身外壁有凸起的莲瓣八枚,承柱呈八棱形,底有承盘。盖与炉身有纽可以相联结。类似的造型虽然东汉时已出现,但山峦的式样、浮凸的莲瓣、盖顶的龙、凤形钮等特征,都不同于汉代所流行的式样。此款博山炉属于单足形直口有盖式。宋朝博山炉在传统的样式基础上去繁存简,结合了全新的材质,将原本精雕细琢的金属博山炉变成了讲究意象之美的瓷博山炉。因其足部的变化本文将其分在了多足形有盖样式。

6、多足形香炉

魏晋南北朝时期,多足形香炉开始流行。唐朝时期多足形香炉发展到鼎盛。多足形香炉是唐、宋时期最为典型的香炉造型之一,也是本文研究种类中数量最多的。分为有盖式和无盖式两类,其中有盖式包括有钮式、无钮式两种,无盖式包括束口式、敞口式两种。

图21  唐代兽面衔环六足银香炉图

图22  唐代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熏炉

唐代出土及传世的多足形香炉,最具特色的是有盖金属器。大部分是以兽面、兽足结合云纹、如意纹或植物纹饰镂空的装饰精美的金银器,且足有三、四、五、六等数量。六足香炉主要以西安临潼庆山寺地宫出土的兽面衔环铜香炉为代表(如图21)。炉整体由盖、炉身、六个兽足组成,盖顶以梅花与桃形的纹饰镂空,炉身为直腹;五足式以法门寺出土的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熏炉(如图22)、鎏金象首金刚铜香炉为代表。唐代金属香炉中,多足香炉的制作精美尤为突出。钮多为莲钮,但也有狮钮、象首金刚钮,如法门寺出土的象首金刚镂孔五足朵带铜香炉。盖或钮部为镂空的花草纹或网状纹,有的在炉身侧面装饰兽面衔环,足部为兽足。而宋代多足炉材质多为瓷器,以兽面装饰居多,风格也更为写意,少了精雕细琢多了意象悠远。另一重要的香炉是景德镇窑影青釉人面纹博山熏炉(如图23)。此博山熏炉由于莲花底座下设四足,本文将之归为多足形带盖熏炉。与之相近的香炉有三件,可见当时兽面装饰在宋瓷多足形香炉中很流行。另有宋代定窑兽面五足熏炉(如图24),亦为兽面装饰。浙江宁波天封塔基地出土南宋也有少量青铜器传世。

图23 宋代景德镇窑影青釉人面纹博山熏炉 

图24  宋代定窑兽面五足熏炉

唐朝多足炉的尺寸多偏大,出土的地点多为佛寺。造型精美,体量较重,多足炉在唐朝多为佛寺中供佛所用。装饰纹样在唐代早期和晚期不同,唐早期多足炉的镂空多忍冬纹,唐晚期则多萱草和蝶等纹饰。在钮盖等细节也有所不同,宋朝钮出现葫芦形,而唐朝则没有。

三、唐、宋香炉的造型特征

1、承续与交融:唐朝初期香炉的主要特点

唐代立国初期百废待兴,社会各行各业均遭受重创。此时香炉主要在社会上流阶层使用,普通百姓对用香知之甚少。较少有人从事香炉制造行业,香炉制造技术大多集中于宫廷御用工匠群体。唐代初期的香炉继承了两汉时期的香炉造型,形制与汉朝相比少有创新,主要以汉代博山炉为主。

唐代初期的用香习俗基本沿袭汉代。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点燃香料,另一种是不燃香料。前者多使用香鼎、香炉等器物,将香料放置其中燃烧;后者则多用香毬(或称香囊),将香料放于香毬,任其自然挥发其芬芳。香炉形制只局限于以上两种,其中,最常使用的香炉就是由汉代流传下来的博山炉。它由炉盘、炉盖和炉座三部分构成,一般在炉的座下还有承盘。

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期唐代社会稳定发展。香炉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原来只存在于宫廷贵族之中的用香文化逐渐往社会各阶层扩散,越来越多人开始接触香文化。随着异域香料的不断传入,香料种类开始繁多。人们开始尝试香料的更多使用方式。社会对不同形制不同功用的香炉也有了需求。这一时期的唐代香炉形制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汉朝的特点,但是新的香炉形制也在形成之中。唐代初期的香炉形制处于新旧事物继承与交融的阶段。

2、精工与奢溢:唐中晚期香炉的主要特点

唐朝中后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空前发展的黄金时期,堪称中国封建王朝之盛世。在此期间,中国的香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并逐步趋于成熟。除上述客观原因外,海外市场中不断涌入的进口香料以及唐朝佛教文化的盛行都推动了这一时期香炉形制的发展与进步。这一时期的香炉形制表现为繁盛与奢溢,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2.1形制复杂多变

《唐大和尚东征传》记载:天宝年间,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舶深六七丈。”[14]从路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输入的大量外域树脂等香料,改变了古人直接焚燃草本香料的用香方式。从而衍伸出形制各样的香炉具,以不同的方式焚燃香料。唐朝在历代香炉具的基础上,或改良、或创造,衍伸出许多香炉具形制。此时期香炉总体造型趋于精致细腻、富丽堂皇。如多足熏炉、熏球、长柄香炉、兽形熏炉等早期已有的形制,都是于唐朝开始流行并流传至今。其中三足熏炉产生于魏晋时期,发展至唐朝出现了五足炉甚至六足炉。此类熏炉的造型特点为体型较大,由炉盖、炉身和若干兽足组成,足间或带有朵带,炉盖或饰有钮,通体纹饰丰富且精细,多为金属所制。

2.2体量亦大亦小

唐朝的香炉具从体型上看,分为大型香炉具和小型香炉具两种。因佛教的盛行,多种香炉具以佛教供养器的身份出现在佛教文化中。此类香炉具体型偏大,高度一般在29.5~56cm之间。如上文提到的多足式熏炉、塔形熏炉等。塔形熏炉整体形制呈宝塔状,一般由炉盖、炉身和高圈足组成。高度一般在3.2~66cm。如法门寺出土的。小型香炉多为家用或把玩,体型在4.5~20cm之间。

2.3仿生元素丰富

唐朝产生了大量以动植物造型为题材的香炉具形制,如兽形熏炉、莲花香炉等。 狮形熏炉和莲花香炉是在唐朝浓厚的佛教氛围中产生的熏炉形制。作为佛教的吉祥之物,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意味着供养人虽处于五池之中然身心无染。莲花元素不仅频繁应用于形制之上,还应用在纹饰中。唐朝香炉具形制也蕴含着对自然的热爱。作为器物题材创作的重要源泉,山、动物、植物等,都是大自然中的重要生命,是人们灵感的来源和参照。

2.4工艺精湛细腻

唐朝香炉多元化的形制、精美的造型、华丽的装饰都与唐代社会繁荣昌盛的大背景密不可分。唐代种类繁多的香炉中,从形制结构和器物外表的纹饰来看,最富有艺术价值且做工最精致是金银香毬。在法门寺出土的熏球制作精美,十二簇做工精细的团花,分别置于上下半球,团花里面有四只蜜蜂装饰,位于口沿出的蔓草纹,旋转缠绕,技法极其精湛。线条明快、图案简洁且生动。 

3、创制与简雅:两宋时期香炉的主要特点

宋代的经济、科技、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迸发出灿烂夺目的成就。香文化在此时发展至鼎盛时期。在宋朝,香完全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皇室用香量极大,贵族、官贵、富户甚至市井民众平时用香量亦十分惊人。宋朝同域外香料贸易来往密切、发展迅猛。因宋朝海上香料贸易的兴盛,称海上丝绸之路为香料之路。宋朝的香贸易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予批准,香药贸易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宋代设立香药局,有专门提供香料售卖的香铺和制作篆香的香人,还有在酒馆里为顾客提供熏香的香婆。在这种全民用香的背景下,宋代香炉制造一度发展到顶峰,创造出了许多新的形制。总的来说,宋代香炉形制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3.1形制简约大方

宋朝兴起了“理学”。《朱子语类》有载“《大学》一书,皆以修身为正,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皆是修身内”[15]。理学强调格物致知,修身养性,崇尚纯朴、自然、含蓄。这种观念深刻影响到宋人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行为举止等方面,体现在香文化上宋人喜爱清雅、质朴、简易的瓷香炉。除此外,宋朝香品发展出了一种新形势,线香应运而生。由此出现了很多无盖炉或炉盖简易的香炉,如筒式炉、鬲式炉等。线香的使用逐渐增多,这是导致宋朝香炉形制趋于简易化、轻型化的原因之一。

3.2体量小巧精致

在宋朝焚香、烹茶、插花、挂画并称为文人四艺,香炉作为焚香的载体慢慢成为宋代文人的赏玩之物。在熏香过程中文人追求雅致情怀。宋代陶瓷香炉变得小巧精致,迎合文人的审美。宋代制香工艺技术较之唐代有很大发展,香料被加工成上等的合香制品。同前朝直接焚燃香料不同,合香不需要大量的空间和充分的氧气便可焚燃,在体量小的香炉内也能正常使用。

3.3崇尚古典隽永

仿古式小型香炉是宋代最具特色的一类香炉具形制。此类仿古式形制的香炉广泛流行与宋朝时期金石学的热潮有关。金石学主要研究古代的青铜器和石刻,前身是中国考古学。“金石学”的兴起掀起了宋人收藏和鉴赏古玩的风气,仿古式香炉蔚然成风。宋朝关于“金石学”的著作非常多,社会崇尚古典隽永的风尚。这是宋代仿古式香炉具备受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

四、结论

唐宋香炉形制的发展正是对传统生活方式和传统器具造型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香炉设计史上的高峰。不管是唐朝的大气磅礴还是宋朝的隽永典雅,都是在传统香具形制基础上的创造和改良。

唐朝的经济、政治、文化水平高度发展。对外交流频繁,舶来品的传入与中国本土的文化进行融合后形成了具有唐朝特色的香炉形制。而宗教的推动使得香炉体现出形制复杂多变、仿生元素丰富、工艺精湛复杂等特征。皇权贵胄对于佛文化的推崇,使得佛用香炉在唐朝发展壮大。受佛教文化影响,香炉有佛教提倡的莲花,狮子,如意等形象在香炉的装饰纹样与形制上被大量运用。唐代金银加工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对香炉的生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唐代皇族与达官显贵,都将熏香风气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出现了各种熏香仪式和礼仪。正是由于唐代的发展,后来香文化的普及成为一件自然的,也是十分必然的事。

宋朝香文化和香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瓷香炉的制作上,这与宋代官方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的大发展有关。宋朝文人地位的提高,宋理学的盛行以及文人朴素秀美的审美情趣对瓷香炉的素雅美感有着重大影响,宋金石学的盛行使得香炉形制出现仿古潮,是对传统器物形制的再创造。宋朝文人对于道教的推崇,也使得博山炉的形制有了新的创造。宋代的香炉具有形制简约大方、体量小巧精致、崇尚古典隽永、材质精美细致等特征,香不再是皇权贵胄的特权,香炉使用的阶层趋向越来越广,在整个社会阶层中得以普及。宋代瓷炉以其朴实简单的风格,反应出材质与功能的适配性,器物造型与功能的合宜性,装饰与功能的一致性,这是一种朴素的造物设计理念。宋代作为中国香文化及香炉造物发展史上的辉煌时期,其所取得的成就成为后世很难逾越的高峰。

作者简介:魏洁,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设计遗产传承与再生、品牌形象系统创新设计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考古札记】魏洁:唐宋香炉的形制分类
熏炉鉴藏:闻香识熏炉(图)隋唐兴起斗香活动 宋代熏炉流行鸭兽造型
一炷烟中得意,九衢尘里偷闲
先秦与汉代的香器_
张庆:古代熏香琐谈|文史知识
跟着扬之水闻香识古人|美到窒息的唐宋香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