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些被现代考古推翻的「史实」

博闻通识,知古鉴今。有品、有趣、有态度。

1。

我们中学都学过《史记·陈涉世家》,其中记载秦法严苛,致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讲的是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下令征发淮河流域的900名劳役去渔阳戍边(今北京密云),陈胜吴广二人为管理劳役的屯长。队伍走到蕲县大泽乡(安徽宿县西南)的时候,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误了期限,按(秦朝的)法律都应当斩首。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现在即使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于是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起兵反秦。大家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组成一支农民起义军。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秦法误期当斩”也成为通论。


但是在1975年11月,在湖北省孝感地区云梦县出土了一批秦竹简,因为地下水的恒温作用,所以保存较为完好。经过考古学家整理,共计共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等,其中大部分是法律条文,记载了秦代施行的二十几个单行法规的条款原文,共记载法条六百条。

其中就有秦律中《徭律》部分条文的抄录,记载就有“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水雨,除興。”


这段意思是为国家征发徭役,如耽搁不加征发,应罚二甲。迟到三天到五天,斥责;六天到十天,罚一盾;超过十天,罚一甲。降雨不能动工,可免除本次征发。


也就是说,根据出土的秦简记载,国家征发徭役,对迟到者最高处罚只不过缴纳价值一副盔甲的罚款,而且因为大雨导致的迟到和误工,是不会进行处罚,而且会取消征发的命令。


这一记录和陈胜吴广起义时声称“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截然相反,到底是秦律出错还是秦律的规定只是故作仁慈,实际并未执行,还是陈胜吴广故意扭曲法律,为鼓动起义而故意夸张了徭役迟到的惩罚,亦或是秦二世修改了秦法,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2。

虽然这一考古发现并不能推翻《史记》的相关记载,但却带来了很多研究和思考的空间,一定程度上推翻了人们对秦法的认知。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阿房宫田野考古发现,在阿房宫的夯土层上根本找不到被火烧的红土。找不到红土就证明阿房宫根本没有被火烧的考古学证据。


据报道,发现这个证据后,当时考古队队长李毓芳都不敢把这个结果公布,因为阿房宫被项羽所烧已基本成为共识了。最后等整个田野考古结束后,综合各方面证据,阿房宫根本就是一个烂尾楼,刚刚开建,也不存在被火烧的说法。楚人一矩,可怜焦土也不过是后世人的想象罢了。

3。

说起老子五千言,大家都知道是《道德经》,这样叫了两千多年了。其实,在秦汉以前老子五千言的篇章次序,并不是现在《道德经》这样,道篇在前,德篇在后,次序正好是相反的,叫《德道经》更合适。


这是胡说吗?不是。先从1973年的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发现说起。40多年前,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帛书《老子》有甲、乙两种版本,皆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尤其乙本在两篇后分别有“德”“道”二字,明确分出篇名。


帛书《老子》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写本。汉文帝叫刘恒,或许因为他的名字的缘故,他当皇帝后的版本,与之前的版本就不同了。


帛书《老子》道篇第一章“道可道也,非道也;名可名也,非名也”,与现在通行本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同。古代著书行文要避皇帝的讳,皇帝的名字常人不能用,所以到了文帝刘恒这儿,“非恒道”就变成“非常道”了。这也说明,帛书《老子》成书至少是在汉文帝之前。


另为佐证的是,在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老子德道经》写本,也以《德经》为上卷,《道经》为下卷,不分章,与今天流传的《道德经》上下二卷(《道经》在前,《德经》在后)次序不同。1970年代出土的银雀山竹简,比敦煌本早八九百年,也是《德经》上,《道经》下。不仅如此,先秦韩非子《解老》《喻老》亦言德在前。


同时,这些出土的古书除了上为《德经》,下为《道经》外,有一些词语,和我们目前经常看到的版本也有细微的差别。若细细品读就会发现,最明显的差别是,流世的通行版本更符合“儒家”的思想,而出土的古书版本才更适合“道家”的思想,可以一词一句,境界天壤之别。


由是,可以怀疑,老子的五千言在流世的漫长过程中,被儒学大家做了“手脚”,才使得《道德经》中有很多与儒家相通的思想境界。


那么,大概什么时候出现了《德道经》到《道德经》的逆转,以及词语思想的儒家化?不得而知,一个大概的推断是汉武帝时期。汉武帝继位的第八年,即公元前134年,开始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时的儒生根据统治者的封建统治和独尊儒术的需要,偏离了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儒学原意,出现了为封建帝王服务,愚忠皇权,禁锢百姓思想的犬儒文化,并开始大量改写古代经典,其中就包括老子五千言,不但修改了一些内容,还将德篇与道篇的次序也颠倒了,导致后人只知《道德经》而不识《德道经》。

4。

郭店楚简《老子》的出土,则碾压了冯友兰和钱穆“孔子前老子后”和“庄子前老子后”的观点。


郭店楚简老子出土于郭店楚墓,根据其它出土文物,考古学家将墓葬时代定在战国中期,而《老子》的写作时间一定早于此墓下葬时间,另外郭店老子主要阐述的是无为自化的主题,既没有所谓的愚民和小国寡民的思想,也没有对儒家和法家的批判,所以冯友兰和钱穆等人的立论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另外,从前大多数人认为,老子无为而治纯属空想,但上博简《恒先》的出土,让人们意识到老子的无为而治,是建立在万民的自为上的,自为自化也是道家非常重要的概念。


《恒先》堪称道德经的姊妹篇,如果老子强调的是“无为”,那么恒先强调的是“自化”,它可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主要论述宇宙生成论,下半部分主要论述政治哲学,同时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对应关系,即上半部分的宇宙生成论是下半部分政治哲学的根据。而在这两部分内容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恒先》“自生自作”的观点,它通过论述宇宙生成论中的“自生”,最后导出“自为”之政治哲学的合理性。


如果把视野扩展到与“自生”相关的各种表现方法,扩展到“自然”的问题,那就可以发现,“自生”决非孤立的现象,相当多具有道家倾向的文献,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从各种各样的角度、全方位地、极其详尽地讨论过和“自生”、“自为”、“自化”等相关的问题。


从生成论角度讲,“自生”指的是包括人在内的万物并不是被故意“生”出来的。从政治论角度讲,“自生”指的是包括人在内的万物必然“自为”,所以最高的政治一定是“无为”。

5。

天水放马滩的出土简牍和纸张,推翻了史记中关于苏秦张仪的各种记载,推翻了蒙恬制笔和蔡伦造纸的传统说法,推翻了十二生肖起自于汉代的说法,推翻了人死后变鬼的观念是从印度传来的说法。


天水放马滩出土了从战国晚期到秦汉时期的文物,其中的木板地图是世界最早的成熟地图,上面已经有了等高线;其出土的纸地图和毛笔推翻了蔡伦造纸和蒙恬制笔的传统说法;其出土的战国《日书》中已经出现了十二生肖和十二平均律,战国竹简《墓主记》上已经有了彼岸世界的描述,而且再次明确记载张仪对手是犀首,苏秦生活的年代晚于张仪,史记中苏秦和张仪斗法纯属关公战秦琼——乱弹琴。

6。

良渚遗址的发现推翻了中华文明是从夏朝开始的成见,把中国文明的起源推进到了4800年前。


常所说的城市、文字、金属器文明三要素中,金属器最不靠谱,因为中西亚使用金属的年代超过了7000年,但那时中西亚并未进入文明时代,大约5000——4500年前,冶铜技术传入中国新疆甘肃一带,但这些技术掌握在一些原始部落手中,也未进入文明时代。而美州大陆,基本上就没有金属器,但人家也有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至于文字,印加人还处在结绳记事状态,但人家也算文明,所以文明的标准,最靠谱的就是城市了,不过,也不是随便一个土围子就可以判断为文明,还要看城内外有没有巨大的工程、精巧的奢侈品、明确的社会分工和等级、复杂的意识形态。


按此标准的话,显然,中国最早的文明是良渚文明,该文明在5000年前就开始大规模推广犂耕,4800年前就开始建造巨大的运河和拦河大坝,4600年前开始修建良诸古城(面积仅次于石峁,名列中国史前古城第二),同时还修建了宏伟的莫角山宫殿以及反山汇观山等贵族王陵。另外,该文明还出土了各种精美的丝绸、漆器、王器,甚至还有若干连字成句的文字,可能还出现了一神教,所以应该是中国最早的文明。


良渚文明毁灭后,其文化向山东半岛、中原、河套、甘青、四川、两湖、岭南扩散,山东龙山文化、陕晋石峁陶寺文化、甘青齐家文化、两湖石家河文化、中原二里头文化(据说是夏)、四川三星堆文化都受到良渚强烈影响,以运河、丝绸、漆器、玉器、稻米为特色的东方文明,可以说就是良渚开创的。

7。

贾湖遗址的发现,推翻了母系社会在前父系社会在后的谬论。


贾湖文化距今最早9000年前,文物以七孔骨笛和刻有符号的龟甲为代表,虽然可能不属于华夏族群,但其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一开始就以撑杆跳的方式跃上了一个难以想象的高度。她那发达的农业,精巧的器物,以及让人眼花缭乱的科学艺术、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堪称中国新石器早期文化的典范和榜样,并引领了当时中国新石器文化的潮流,后来又通过融合、扩张和迁徙,把她的文化内核播之四面八方,成为了远古时代“中国文化圈”的精神导师,并对中华文明的起源起到了启蒙和催化的作用。


但就是这么一支最先成熟的新石器农业文化,其社会性别比却相当高,可能存在杀女婴的野蛮习俗,巫师基本上由男性担当,婚姻以对偶婚为主,一般是女方跟随男方居住。

8。

敦煌文书中各种结社契约的发现,推翻了中国古代民间组织不发达的成见。


中国古代民间结社有很悠久的传统,但史官系统却很少记载,幸亏敦煌藏经洞让敦煌民间结社的资料得以保存下来,让人们在熟悉的政治史之外,了解到了社会更普遍的情况。


根据敦煌遗书,唐宋年间敦煌地区的民间结社,全体社人大会是最有权力的,也是最高权力的运作方式。制定章程、修改章程,决定接纳或开除成员,都要社员大会决定。结社的章程(社条)是最受尊重的,任何人没有超越社条的权力。社人是平等的,结社的领导人(三官)是选举产生的,他们在社条规定的范围内从事组织工作。结社内部各种帐目是公开的,所以没有办法黑箱操作。民间结社是自愿前提下的民间组织,章程是共同制定共同遵守,结社的目的是通过组织互助,解决众人都会遇到的生活困难。


来源:网易新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紫宸道:老子道德经帛书甲本——道经!
1973年考古界秘闻:我们今天读的《道德经》,其实已被篡改2000年
央视采访考古专家:《道德经》应是《德道经》
敦煌写经 英藏S6825v老子道经 想尔注
敦煌写经英藏S6825v老子道经想尔注
你知道《德道经》么 (图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