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初级药学(师)——相关专业知识
相关专业知识
考点1  药物剂型
药物剂型的重要性
①不同剂型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②不同剂型改变药物的作用速度;③不同剂型改变药物的毒副作用;④有些剂型可产生靶向作用;⑤有些剂型影响疗效
微粒的性质及特点
微粒的大小及测定方法
微粒分散体系中常用几何学粒经、比表面积粒径、有效粒径等表示。这些粒径的测定方法有显微镜法、Stokes沉降法以及吸附法等;测定纳米级粒子的大小常用电子显微镜法和激光散射法
粒径的动力学性质
布朗运动
微粒的光学性质
丁铎尔现象
微粒的电学性质
电泳、微粒的双电子层结构
物理稳定性
热力学稳定性、动力学稳定性、絮凝与反絮凝
考点2  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
药物溶剂的种类
(1)水:水是最常用的极性溶剂,其理化性质稳定,有很好的生理相容性,根据制剂的需要可制成注射用水、纯化水与制药用水来使用
(2)非水溶剂:醇与多元醇类,如乙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200(400、600)、苯甲醇等;醚类,如二乙二醇二甲基醚等;酰胺类,如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等;酯类,如乳酸乙酯、油酸乙酯、苯甲酸苄酯等;植物油类,花生油、玉米油、芝麻油、红花油等;亚砜类,如二甲基亚砜,能与水和乙醇混溶
药物溶解度
指在一定温度(气体在一定压力)下,在一定量溶剂中达饱和时溶解的最大药量,是反映药物溶解性的重要指标。溶解度常用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或100g溶液或100ml溶液)溶解溶质的最大克数来表示
药物溶出速度
指单位时间药物溶解进入溶液主体的量。溶出过程包括两个连续的阶段,首先是溶质分子从固体表面溶解,形成饱和层,然后在扩散作用下经过扩散层,再在对流作用下进入溶液主体内
考点3  液体制剂的简介
分类
按分散系统分类
液体类型
微粒大小/nm
制备方法
特征
溶液剂
溶解法
分子或离子分散的澄明溶液,体系稳定
溶胶剂
1~100
胶溶法
胶态分散形成多相体系,聚结不稳定性
乳剂
>100
分散法
液全微粒分散形成多相体系,聚结和重力不稳定
混悬剂
>500
分散法和凝聚法
固体微粒分散形成多相体系,聚结和重力不稳定性
按给药途径分类
(1)内服液体制剂:如合剂、糖浆剂、乳剂、混悬液、滴剂等
(2)外用液体制剂:①皮肤用液体制剂,如洗剂、搽剂等;②五官科用液体制剂,如洗耳剂、滴耳剂、滴鼻剂、含漱剂、滴牙剂等;③直肠、阴道、尿道用液体制剂:如灌肠剂、灌洗剂等
质量要求
均匀相液体制剂应是澄明溶液;非均匀相液体制剂的药物粒子应分散均匀,浓度应准确;口服的液体制剂应外观良好,口感适宜;外用的液体制剂应无刺激性,有一定的防腐能力,保存和使用过程不应发生霉变;包装容器应适宜,方便患者携带和使用
考点4  混悬剂
稳定剂
(1)助悬剂:①低分子助悬剂:如甘油、糖浆剂等,在外用混悬剂中常加入甘油;②高分子助悬剂:a.天然的高分子助悬剂:主要是树胶类,如阿拉伯胶、西黄蓍胶;b.合成或半合成高分子助悬剂:纤维素类,如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丙基纤维素,其他如卡波普、聚维酮、葡聚糖等;c.硅皂土;d.触变胶
(2)润湿剂:最常用的润湿剂是HLB值在7~11之间的表面活性剂,如聚山梨酯类、聚氧乙烯蓖麻油类、泊洛沙姆等
(3)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考点5  乳剂稳定性
乳剂属热力学不稳定的非均相分散体系,乳剂常发生下列变化:
(1)分层:乳剂的分层系指乳剂放置后出现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的现象,又称乳析。分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分散相和分散介质之间的密度差造成的
(2)絮凝:乳剂中分散相的乳滴发生可逆的聚集现象称为絮凝。发生絮凝的条件是:乳滴的电荷减少,使ζ电位降低,乳滴产生聚集而絮凝。絮凝状态进一步变化也会引起乳滴的合并
(3)转相:由于某些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乳剂类型的称为转相,即由O/W型转变为W/O型或由W/O型转变为O/W型。转相主要是由于乳化剂的性质改变而引起的
(4)合并与破裂:乳化膜破裂导致乳滴变大称为合并。合并进一步发展使乳剂分为油、水两相称为破裂
(5)酸败:乳剂受外界因素及微生物的影响,使油相或乳化剂等发生变化而引起变质的现象
考点6  灭菌与无菌制剂常用的技术
灭菌制剂
采用某一物理、化学方法杀灭或除去所有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胞的一类药物制剂
无菌制剂
采用某一无菌操作方法或技术制备的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胞的一类药物制剂
物理灭菌技术
(1)干热灭菌法:干热灭菌法包括火焰灭菌法和干热空气灭菌法。适用于耐火焰材质(如金属、玻璃及瓷器等)的物品与用具的灭菌,不适合药品的灭菌;干热空气灭菌法系指用高温干热空气灭菌的方法,适用于耐高温的玻璃和金属器具以及不允许湿气穿透的油脂类(如油性软膏基质、注射用油等)和耐高温的粉末化学药品的灭菌,一般规定为:135~145℃灭菌3~5小时;160~170℃灭菌2~4小时;180~200℃灭菌0.5~1小时
(2)湿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包括:①热压灭菌法:系指用高压饱和水蒸气加热杀灭微生物的方法。适用于耐高温和耐高压蒸汽的所有药物制剂、玻璃容器、金属容器、瓷器、橡胶塞、滤膜过滤器等。116℃(67kPa)、40分钟;121℃(97kPa)、30分钟;126℃(139kPa)、15分钟。影响湿热灭菌的主要因素有: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蒸汽性质;药品性质和灭菌时间;其他。②流通蒸汽灭菌法:系指在常压下,采用100℃流通蒸汽加热杀灭微生物的方法。灭菌时间通常为30~60分钟;③煮沸灭菌法:煮沸时间通常为30~60分钟;④低温间歇灭菌法:该法适合于不耐高温、热敏感物料和制剂的灭菌
(3)过滤灭菌法:适合于对热不稳定的药物溶液、气体、水等物品的灭菌。常用的除菌过滤器有: 0.22μm或0.3μm的微孔滤膜滤器和G6(号)垂熔玻璃滤器
(4)射线灭菌法:主要包括:①辐射灭菌法:系指采用放射性核素(60Co和137Cs)放射的γ射线杀灭微生物和芽胞的方法。适合于热敏物料和制剂的灭菌;②微波灭菌法:适合液态和固体物料的灭菌,且对固体物料具有干燥作用;③紫外线灭菌法:适合于照射物表面灭菌、无菌室空气及蒸馏水的灭菌
考点7  注射剂(小容量注射剂)
分类
(1)溶液型:包括水溶液和油溶液,如安乃近注射液、二巯丙醇注射液等
(2)混悬型:水难溶性或要求延效给药的药物,可制成水或油的混悬液。如醋酸可的松注射液、鱼精蛋白胰岛素注射液、喜树碱静脉注射液等
(3)乳剂型:水不溶性药物,根据需要可制成乳剂型注射液,如静脉营养脂肪乳注射液等
(4)注射用无菌粉末:亦称粉针,是指采用无菌操作法或冻干技术制成的注射用无菌粉末或块状制剂,如青霉素、阿奇霉素、蛋白酶类粉针剂等
给药途径
(1)皮内注射:注射于表皮与真皮之间,一次剂量在0.2ml以下,常用于过敏性试验或疾病诊断
(2)皮下注射:注射于真皮与肌肉之间的松软组织内,一般用量为1~2ml。皮下注射剂主要是水溶液(3)肌内注射:注射于肌肉组织中,一次剂量为1~5ml。注射油溶液、混悬液及乳浊液具有一定的延效作用,且乳浊液有一定的淋巴靶向性
(4)静脉注射:注入静脉内,一次剂量自几毫升至几千毫升,且多为水溶液。油溶液和混悬液或乳浊液易引起毛细血管栓塞,一般不宜静脉注射
(5)脊椎腔注射:注入脊椎四周蜘蛛膜下腔内,一次剂量一般不得超过10ml。脊椎腔注射剂必须等渗,pH在5.0~8.0之间,注入时应缓慢
(6)动脉内注射:注入靶区动脉末端,如诊断用动脉造影剂、肝动脉栓塞剂等
(7)其他:包括心内注射、关节内注射、滑膜腔内注射、穴位注射以及鞘内注射等
考点8  输液(大容量注射剂)
主要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输液剂大生产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澄明度、染菌和热原问题
澄明度:注射液中常出现的微粒有炭黑、碳酸钙、氧化锌、纤维素、纸屑、黏土、玻璃屑、细菌和结晶等,主要来源是:①原料与附加剂;②输液容器与附件;③生产工艺以及操作;④医院输液操作以及静脉滴注装置的问题
染菌:输液染菌后出现霉团、云雾状、浑浊、产气等现象,也有一些外观并无变化。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尽量减少制备生产过程中的污染,严格灭菌条件,严密包装
热原反应:尽量使用全套或一次性的输液器,能为使用过程中避免热原污染创造有利条件
考点9  片剂
特点
(1)片剂的优点:剂量准确,含量均匀,以片数作为剂量单位;化学稳定性较好,因为体积较小、致密,受外界空气、光线、水分等因素的影响较少,必要时通过包衣加以保护;携带、运输、服用均较方便;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产量大、成本及售价较低;可以制成不同类型的各种片剂,满足不同临床医疗的需要
(2)不足之处:幼儿及昏迷患者不易吞服;压片时加入的辅料,有时影响药物的溶出和生物利用度;如含有挥发性成分,久贮含量有所下降
分类
(1)普通片:药物与辅料混合、压制而成的未包衣常释片剂。其片重一般为0.1~0.5g
(2)包衣片:在普通片的外表面包上一层衣膜的片剂。根据包衣材料不同可分为:糖衣片、薄膜衣片和肠溶衣片
(3)泡腾片:含有泡腾崩解剂的片剂。所谓泡腾崩解剂是指碳酸氢钠与枸橼酸等有机酸成对构成的混合物,遇水时两者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从而使片剂迅速崩解
(4)咀嚼片:在口中嚼碎后再咽下去的片剂。常加入蔗糖、薄荷、食用香料等以调整口味,适合于小儿服用,对于崩解困难的药物制成咀嚼片可有利于吸收
(5)分散片:遇水迅速崩解并均匀分散的片剂(在21±1℃下水中3分钟即可崩解分散,并通过180μm孔径的筛网),加入水中分散后饮用,也可咀嚼或含服
(6)缓释片或控释片:能够控制药物释放速度,以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的一类片剂。具有血药浓度平稳、服药次数少、治疗作用时间长等优点
(7)多层片:由两层或多层构成的片剂。一般由两次或多次加压而制成,每层含有不同的药物或辅料,这样可以避免复方制剂中不同药物之间的配伍变化,或者达到缓释、控释的效果
(8)舌下片:将片剂置于舌下,药物经黏膜直接且快速吸收而发挥全身作用的片剂。可避免肝脏对药物的首过作用,如硝酸甘油舌下片
(9)口含片:含在口腔内缓缓溶解而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片剂。常用于口腔及咽喉疾病的治疗,如复方草珊瑚含片等
(10)口腔粘贴片:贴在口腔黏膜,药物直接由黏膜吸收,发挥全身作用的片剂。适用于肝脏首过作用较强的药物
(11)植入片:将无菌药片植入到皮下后缓缓释药,维持疗效几周、几个月直至几年的片剂。如避孕植入片已获得较好的效果
(12)皮下注射用片:经无菌操作制作的片剂。用时溶解于灭菌注射用水中,供皮下或肌内注射的无菌片剂,现已很少使用
(13)溶液片:临用前加水溶解成溶液的片剂。一般用于漱口、消毒、洗涤伤口等,如复方硼砂漱口片等
(14)阴道片:供塞入阴道内产生局部作用的片剂。起消炎、杀菌、杀精子及收敛等作用
辅料
(1)稀释剂:如淀粉、糊精、可压性淀粉(预胶化淀粉)、乳糖、微晶纤维素、一些无机钙盐(如硫酸钙、磷酸氢钙及碳酸钙等)糖粉、甘露醇、山梨醇等
(2)润湿剂与黏合剂:淀粉浆(常用浓度为8%~15%)、聚维酮(PVP)的纯溶液或水溶液、糖粉与糖浆、聚乙二醇、胶浆及纤维素衍生物,如甲基纤维素(MC)、羟丙基纤维素(HPC)、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乙基纤维素(EC)等
(3)崩解剂:干淀粉、羧甲基淀粉钠(CMS-Na)、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CC-Na)、交联聚维酮、泡腾崩解剂等
(4)润滑剂:硬脂酸镁、微粉硅胶、滑石粉、氢化植物油、聚乙二醇类、月桂硫酸钠(镁)等
考点10  包衣片剂和胶囊剂
包衣片剂
薄膜包衣材料
(1)高分子包衣材料:①普通型:HPMC、MC、HEC、HPC;②缓释型: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和乙基纤维素;③肠溶:醋酸纤维素酞酸酯(CAP)、聚乙烯醇酞酸酯(PVAP)、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羟丙基纤维素酞酸酯(HPMCP)、丙烯酸树脂EuS100、EuL100等
(2)增塑剂:甘油、丙二醇
(3)释放速度调节剂:又称释放速度促进剂或致孔剂
(4)固体物料及色料::聚丙烯酸酯中加入滑石粉、硬脂酸镁;乙基纤维素中加入胶态二氧化硅等
胶囊剂
特点
①能掩盖药物的不良臭味、提高药物稳定性;②胶囊剂中的药物是以粉末或颗粒状态直接填装于囊壳中,不受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胃肠道中迅速分散、溶出和吸收,一般情况下其起效高于丸剂、片剂等剂型;③液态药物固体剂型化;④可延缓药物的释放和定位释药
分类
硬胶囊剂、软胶囊剂
空胶囊的组成:明胶是空胶囊的主要成囊材料。为增加韧性与可塑性,一般加入增塑剂,如甘油、山梨醇、CMC-Na、HPC、油酸酰胺磺酸钠等;为减小流动性、增加胶冻力,可加入增稠剂琼脂等;对光敏感药物,可加遮光剂二氧化钛(2%~3%);为美观和便于识别,加食用色素等着色剂;为防止霉变,可加防腐剂尼泊金等
考点11  半固体制剂
软膏剂
概念
药物与适宜基质均匀混合制成具有适当稠度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分类
(1)按分散系统分为溶液型、混悬型和乳剂型
(2)按基质的性质和特殊用途分为油膏剂、乳膏剂、凝胶剂、糊剂和眼膏剂
基质
软膏基质的要求是:润滑无刺激,稠度适宜,易于涂布;性质稳定,与主药不发生配伍变化;具有吸水性,能吸收伤口分泌物;不妨碍皮肤的正常功能,具有良好释药性能;易洗除,不污染衣服。常用的基质有三类:油脂性基质、乳剂型基质及亲水或水溶性基质
附加剂
(1)氧化剂:①第一种是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没食子酸烷酯、丁羟基茴香醚(BHA)和丁羟基甲苯(BHT)等;②第二种是由还原剂组成,其还原势能小于活性成分;③第三种是螯合剂,通过优先与金属离子反应。这类辅助抗氧化剂有枸橼酸、酒石酸、EDTA和巯基二丙酸等
(2)防腐剂:对抑菌剂的要求:①和处方中组成物没有配伍禁忌;②抑菌剂要有热稳定性;③在较长的贮藏时间及使用环境中稳定;④对皮肤组织无刺激性、无毒性、无过敏性
常用的抑菌剂有:醇类(如乙醇、异丙醇、三氯叔丁醇、三氯甲基叔丁醇等);酸类(如苯甲酸、丙酸、山梨酸、肉桂酸等);芳香酸类(茴香醚、香兰酸酯等);汞化物(如醋酸苯汞、硼酸盐、硝酸盐);酚类(如苯酚、苯甲酚、麝香草酚、对氯邻甲苯酚等);酯类(如对羟基苯甲酸酯);季铵盐(如苯扎氯铵、溴化烷基三甲基铵等)
考点12  凝胶剂和栓剂
凝胶剂
概念
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制成均匀、混悬或乳状液型的稠厚液体或半固体制剂
分类
凝胶剂有单相凝胶和双相凝胶之分。其中单相凝胶分为水性凝胶和油性凝胶。水性凝胶的基质一般由西黄蓍胶、明胶、淀粉、纤维素衍生物、聚羧乙烯和海藻酸钠等加水、甘油或丙二醇等制成;油性凝胶的基质常由液状石蜡与聚氧乙烯或脂肪油与胶体硅或铝皂、锌皂构成。在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是水凝胶为基质的凝胶剂
栓剂
处方组成
栓剂基质:①室温时具有适宜的硬度,当塞入腔道时不变形,不破碎。在体温下易软化、融化,能与体液混合并溶于体液;②具有润湿或乳化能力,水值较高;③不因晶形的软化而影响栓剂的成型;④基质的熔点与凝固点的间距不宜过大,油脂性基质的酸价在0.2以下,皂化值应在200~245之间,碘价低于7;⑤应用于冷压法及热熔法制备栓剂,且易于脱模
基质的分类:
(1)油脂性基质:①可可豆脂;②半合成或全合成脂肪酸甘油酯
(2)水溶性基质:①甘油明胶;②聚乙二醇(PEG);③聚氧乙烯单硬脂酸酯类;④泊洛沙姆
添加剂:硬化剂、增稠剂、乳化剂、吸收促进剂、着色剂、抗氧化剂、防腐剂
考点13  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技术
基本概念
固体分散体制备技术是将难溶性药物高度分散在固体载体材料中,形成固体分散体的新技术,难溶性药物以分子、胶态、微晶或无定形状态分散在另一种水溶性或难溶性,或肠溶性材料中形成固体分散体
特点
利用载体的包蔽作用,固体分散体可延缓药物的水解和氧化,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和刺激性;可使液态药物固体化;当采用水溶性载体制成固体分散物时,难溶性药物以分子状态分散在水溶性载体中,可大大加快药物的溶出,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和溶解度,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当采用难溶型载体制备固体分散物时,可以达到缓释作用、改善药物生物利用度;当采用肠溶性载体制备固体分散物时,可以控制药物仅在肠中释放。但由于药物在固体分散物中处于高度分散状态,不稳定,久贮后易发老化现象
类型
①简单低共熔混合物:药物仅以微晶形式分散在载体材料中成为物理混合物,但不能或很少形成固体溶液;②固态溶液;③共沉淀物
考点14  缓释、控释制剂
缓、控释制剂释药原理
缓、控释制剂释药原理包括:溶出原理、扩散原理、溶蚀与扩散相结合的原理、渗透压原理和离子交换作用
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
设计缓、控释制剂应考虑的因素
(1)与药物理化性质相关的因素:①药物溶解度:一般而言,溶解度大于1.0mg/ml的药物较易制备缓、控释制剂;溶解度小于0.01mg/ml的药物,剂型设计难度较大;②药物稳定性;③油/水分配系数:药物油/水分配系数大,脂溶性大,水溶性小;④其他性质:相对分子质量在500~700的药物较易制成缓、控释制剂
(2)与药物动力学性质相关的因素:①药物的吸收:在胃肠道整段或较长部分都能吸收且不会引起较大不良反应的药物是制备缓、控释制剂的良好候选药物;②生物半衰期:生物半衰期(t1/2)为2~8小时的药物最适合制备缓、控释制剂;③药物代谢:首过作用大的药物,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制成缓、控释制剂生物利用度比普通制剂低
(3)与药理学性质相关的因素:①药物剂量:单次给药剂量0.5~1.0g是普通制剂的最大剂量②治疗指数(TI):治疗指数是指最低中毒浓度与最低有效浓度的比值
(4)与生理学性质相关的因素:①昼夜节律;②药物的运行状态;③食物的影响:改变胃肠道pH;改变胃肠蠕动;食物-药物或制剂相互作用;血流状况的改变;胃排空速率改变;影响药物的首过效应等
缓、控释制剂设计的内容
①药物的选择;②缓、控释制剂给药时间的设计:若药物的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宜设计12小时给药一次的缓、控释制剂;若药物除小肠外,在大肠也有一定吸收,则可考虑设计24小时给药一次的缓、控释制剂。缓、控释制剂峰谷浓度比显著小于普通制剂,一般t1/2短、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可设计12小时服药一次;t1/2长、治疗指数大的药物,可设计24小时给药一次的缓、控释制剂;③缓、控释制剂剂量的设计:经验方法、利用药物动力学参数
考点15 药物制剂稳定性
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
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处方因素和稳定化方法:①pH的影响;②广义酸碱催化;③溶剂的影响;④离子强度的影响;⑤加入表面活性剂;⑥处方中赋形剂和附加剂
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环境因素和稳定化方法:①温度;②光线;③空气(氧)的影响;④金属离子的影响;⑤湿度和水分的影响;⑥包装材料的影响
药物制剂稳定化的其他方法:①改进剂型与生产工艺;②制成稳定的衍生物
考点16  医院药事与医院药事管理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的内容
组织管理、法规制度管理、业务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经济管理和信息管理等
医院药事管理的常用方法
调查研究方法;目标管理法;PDCA循环法;线性回归法;ABC分类法
考点17 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的组成与职责
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的组成
二级以上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委员由具有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临床医学、护理和医院感染管理、医疗行政管理等人员组成
成立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组的医疗机构由药学、医务、护理、医院感染、临床科室等部门负责人和具有药师、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组成
医疗机构负责人任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组)主任委员,药学和医务部门负责人任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组)副主任委员
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的工作职责
①贯彻执行医疗卫生及药事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审核制定本机构药事管理和药学工作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②制定本机构药品处方集和基本用药供应目录;③推动药物治疗相关临床诊疗指南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制定与实施,监测、评估本机构药物使用情况,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指导临床合理用药;④分析、评估用药风险和药品不良反应、药品损害事件,提供咨询与指导;⑤建立药品遴选制度,审核本机构临床科室申请的新购入药品、调整药品品种或者供应企业和申报医院制剂等事宜;⑥监督、指导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放射性药品的临床使用与规范化管理;⑦对医务人员进行有关药事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合理用药知识教育培训;向公众宣传安全用药知识
考点18  调剂管理
处方的概念与组成
概念
指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以下简称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以下简称药师)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患者用药凭证的医疗文书
组成
(1)处方前记:包括医院名称、就诊科室、门诊病例号、住院病例号、就诊日期、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和处方编号等,处方前记也称为处方的自然项目
(2)处方正文:以Rp(拉丁文Recipe“请取”的缩写)起头,正文包括药品名称、剂型、规格、数量、用法和用量等。所开药品单价和总计金额通常也标明在正文中,也可列在前记或后记
(3)处方后记:包括医师、配方人、核对人、发药人的签名和发药日期等
普通处方用白色,急诊处方用淡黄色,儿童处方为淡绿色,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颜色为粉红色
处方制度与书写规则
处方制度
(1)处方的权限:经注册的执业医师在执业地点取得相应的处方权。经注册的执业助理医师开具的处方须经所在执业地点执业医师签字或加盖专用签章后方有效,并在乡、民族乡、镇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执业,在注册的执业地点取得相应的处方权
(2)处方的书写:处方必须书写清楚、正确,内容完整、无缺、无误才能调配。处方如有修改,应由处方医生在修改处签字或盖章,以示责任。调配处方时,如发现处方书写不符合要求或有差错,药剂人员应与医师联系,更改后再调配,不得擅自修改处方
医师开具处方应当使用经药品监督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新活性化合物的专利药品名称和复方制剂药品名称。处方剂量一律以公制表示,并且应为常用量,如超过常用量,应由医师在剂量旁重签字后方可调配
(3)处方的限量: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必须注明理由。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的处方用量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开具麻醉药品处方时,应有病历记录
(4)处方的有效时间:处方为开具当日有效。特殊情况下需延长有效期的,由开具处方的医师注明有效期限,但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3天
(5)处方的保管规定:每日处方应分类装订成册,并加封面,妥善保存。普通、急诊、儿科处方保存1年,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及戒毒药品处方保存2年,麻醉药品处方保存3年。保存期满经医院领导批准后登记并销毁
书写规则
(1)书写处方时,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诊断填写清晰、完整,并与病历记载相一致;每张处方限于一名患者的用药;字迹清楚,不得涂改;如需修改,应当在修改处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医师开具处方应当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新活性化合物的专利药名称和复方制剂药品名称
(2)书写药品名称、剂量、规格、用法、用量要准确规范,药品用法可用规范的中文、英文、拉丁文或者缩写体书写,但不得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患者年龄应当填写实足年龄,新生儿、婴幼儿写日、月龄,必要时要注明体重。西药和中成药可以分别开具处方,也可以开具一张处方,中药饮片应当单独开具处方
(3)开具西药、中成药处方,每一种药品应当另起一行,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一般应当按照“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上方,并加括号,如布包、先煎、后下等;对饮片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
(4)药品用法用量应当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常规用法用量使用,特殊情况需要超剂量使用时,应当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药品剂量与数量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剂量应当使用法定剂量单位。书写处方时,除特殊情况外,应当注明临床诊断;开具处方后的空白处画一斜线以示处方完毕;处方医师的签名式样和专用签章应当与院内药学部门留样备查的式样相一致,不得任意改动,否则应当重新登记留样备案
360pskdocImg_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药学职称相关专业知识300多道易错题难记题总结
《工业药剂学》试卷六
制剂工艺
药剂学(本) 选择题复习资料
「西药」2017执业药师考前模拟(一)
GSP培训试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