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庆小语获奖课例系列展播 | 专家点评(吴忠豪)
编者按

重庆市小学语文第十一届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以“树立单元整体教学意识 构建教学评一致的语文课堂”为研究方向,45支参赛团队贡献了研究智慧,阅读和表达两个序列一共评出18节一等奖课例。本着以赛促研的宗旨,大赛结束后各团队展开了系统深入的反思,通过学术沙龙以课说理,并邀请了浙江教研室柯孔标老师,上海师大吴忠豪教授,北京师大伍新春教授、易进教授,西南师大魏小娜教授,江苏特级教师吴勇老师等专家对课堂进行了一对一点评,以开放和求真的态度谋求重庆小语新发展。此次展播,将推出18节优秀课例的教学设计,以及6个学术沙龙对话要点和6位专家的精彩点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研支撑学科改革,我们一直在路上!


评课专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吴忠豪

这是一篇一千多年前日本的作家写的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老师上出了这篇课文的诗情画意,体会到了优雅的闲适,学生心旷神怡,上得行云流水,非常美。

这堂课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

一是老师抓住了朗读,通过朗读读懂文章的结构,写了四个特别的地方,在朗读过程中落实课文中词语的理解。老师特别用红字打出难读和难理解的生词,让学生认读理解。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闲适”“闲逸”和“心旷神怡”,在具体的语境当中让学生体会。特别是通过语境,让学生交流你在什么时候感到“闲适”,什么时候感到“心旷神怡”,像这样的词语理解,不仅仅是去理解意思,还让学生体会在什么语境中可以用这个词。我觉得词语教学最高的境界就是让学生学会词语的运用,通过老师的教学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这样,以后学生在特定语境当中会用这个词,这样的教学是非常有效的。

二是老师在朗读的过程当中,让学生读懂文章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感情,让孩子体会到在文字当中渗透的情感。这堂课,老师最重要的就是抓住了让孩子理解文字背后的画面。通过朗读读出画面,朗读贯穿始终。通过朗读,理解文章结构,通过朗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朗读,读出文字背后的画面。

三是这堂课对这篇课文的要素“体会文章的动态描写”,进行了非常巧妙的活动设计。如何让孩子去读出画面,让孩子去理解动态描写,这是这堂课的重点。整个过程中,老师最花力气的,就是读熟课文后,怎么去读出文章里面的画面,这个环节花了19分钟。老师的文本解读有相当的深度,怎么去顺着文字想象画面,怎么去关注文章当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我在听课的时候,看到老师分为这样三个层次。以第三段为例,让学生去想象,顺着文字想象画面,关注文章里面的动态描写。

第一个层次:想象画面。通过文字还原出她想象的画面,这是一种策略——图像化策略,把文字还原为生活中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画面去理解文章的意境。学生在回答的时候比较完整的理解出、描绘出文中所描绘的画面。

第二个层次:关注文章的动态描写。这幅画中谁在动归鸦、大雁,风声、虫鸣,这样的动态学生还比较容易理解,特别是老师引导学生去关注夕阳,夕阳看起来好像是静态的,课文怎么把它写成动态的,夕阳西沉,这一沉之后是夜幕降临,这样的变化看得出是动态描写。它们怎么动?同样是写大雁飞、归鸦的飞,它们动的是一样的吗?进一步去体会大雁、归鸦的心情,从中体会到关爱、温暖、友情等等。通过画面体会文章的心情。之后进一步带领学生感受在哪里动?原来这样的动,是在夕阳夕照西山,是在夜幕降临这样的背景下动,有了这种背景,学生可以对这个动的画面的美体会得更加深刻。通过在读中体会,体会画面,体会动的不同,体会动态描写当中大雁、归鸦的心情,然后联系背景,这样一层一层把文章里面的动态美解读得非常深刻,让孩子不仅体会画面,而且体会到画面当中描绘的一种意境。最后总结出谁在动,怎么动,在什么背景下动。像这样的解读,备课时老师的解读有相当的深度,可以让孩子对文本的语言文字、思想情感、包括对动态描写、静态描写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这堂课体现出执教老师、包括备课组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应该说整堂课在统编教材怎么能够落实语文要素做出了很多努力,花了很多功夫,可圈可点。

听课停下来,也有两个问题值得讨论:

第一个问题:如何让孩子认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这个问题对孩子来说,它的价值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可能要思考我们对教材怎么把握、怎么理解。动态描写、静态描写这个语文要素,教给孩子的价值何在?学生对春天的描写,课文写了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白了,太阳出来之前天渐渐变白了,云彩是红的。这种情景学生看来是静态的。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把这样一个静态描写成了动态。怎么写出来的呢?一点儿一点儿,鱼肚色的天空,这个白是有变化的,天逐渐在变。云彩在太阳出来之前是红的,作者怎么写出来的呢?染上了微微的红晕,还有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一个染上,一个飘着,把静态的景物写成了动态,能够使人身临其境,如见其形。这是作者写得高明的地方。归鸦飞、大雁飞,在空中飞的动态是显而易见。怎么把静态的景物写成动态,这个可以让孩子去认识、认知,就是静态和动态有什么区别。什么是静态、动态,学生理解起来不难,作者的高明之处就是把静态的景物写成了动态。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去发现作者是怎么写的,怎么把静态写成动态?如果从这样的思路去让孩子理解静态描写、动态描写,是否更有价值?这是我听课时的一个想法。

第二个问题:回到课文的语言上,如何写出动态。老师落实到教的时候,也尽可能抓住文章当中语言的表达。老师抓的是叠词,描写心情的词语。这些都不错,课文中有些叠词用得是很独具匠心的,非常合适,对表达人物的情感,对写出景物的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这样一些叠词和描写心情的词语,对孩子来说,更有价值的,我觉得应该是遣词造句的经验。就是这个动态、静态、这个美景,四季之美,四季的情境的美,这个情境,怎么写出她的美,我觉得可能从语言的推敲、语言的学习来说,怎么去发现课文语言和学生语言的差异,就是孩子的语言表达和课文语言表达的差异很大,这个差异正是学生需要学习、需要积累的。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的时候,更应该引导学生去关注文章里面用得好的词,和它组成的优美的句子。我们看,夕阳斜照西山,学生语言怎么说,太阳下山了。接下来是天黑了,不是写天黑了,夕阳西沉,夜幕降临。一比较,学生马上就能发现这个当中的语言的差异。对我们的语文课,这样的课文最有价值的是什么?动态描写、静态描写其实是一个方面。我觉得更有价值的是这些语言艺术,就是作者遣词造句的经验。这些词你会不会用?作者用了什么好?作者不是这样写这句的,她改变一种写法,是这样一种优美的语言。对孩子的语言就是一个从俗到雅,从简到丰,从短到长的发展过程。如果老师在这方面如果长期加以引导,学生更有长进。

语文课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理解当然也需要。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要他运用,并提高他运用的能力,语言建构的能力是不是更有价值?课堂中怎么在有限的时间里合理分配?放在文本内容、画面、情感的理解上,当然也可以,也是惯用的方式。我认为,如果向表达倾斜,是不是更加符合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高语言建构能力这样的课程性质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墨小语|听吴忠豪教授评《四季之美》
真研丨吴忠豪:反复朗读 内化语言
吴忠豪教授:语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
教研资讯 | 大道至易、至简——吴忠豪教授在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联盟2016年年会上的讲话
吴忠豪教授关于当前语文教学转型及一些问题解决的专题报告
语文教学屡遭诟病高耗低效 专家称要让学生参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