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正华 | 数字化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要义、要素与要径


新时期如何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应积极探索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学校与社会和家庭教育密切配合、良性互动,打造个性化与终身化、数字化与网络化教育体系。

家校社协同育人不仅可以提高教育效果与质量、扩大其规模,而且可以整合三者资源,并将立德树人始终融入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种教育,为全民和终身教育服务。

数字化时代是数字信息产生价值的时代。数字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宏观政策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各个角落,使其教育模式变革、教育理念更新和教育体系重构。随着教育数字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探索信息技术支持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开展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数字化时代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核心要义



数字化时代,协同教育必须基于5G信息技术平台充分发挥家校社三大主体作用,借助现代技术构建三位一体教育模式,能够使协同教育得到可持续发展。

有学者指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重点在“协同”,提供一个家校社等多元主体能够共同融入协同育人的空间和平台,使其为协同育人供给舒适宜人的中小学环境。当今社会,协同教育涉足的骨干领域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学校教授知识,家庭协助学校教育顺利开展,社会巩固教育提升,这就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各主体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和进步。三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在帮助学生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尊重儿童的个性、心理和健康,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确保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完成协作教育。

为贯彻协同育人的基本理念,要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联动,构建现代协同育人体系。所谓协同是指多个不同的子系统,为了完成同一任务而相互协作的过程。各个子系统内部合作,一起推进事情的进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协同的成效让各个子系统都有所获益和共同进步,进而使得共同目标完成得更好。

以教育系统为例,学生极易受校内与校外这两个教育子系统的影响,这两者看似独立,却密不可分。从培养学生的目标上来看,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系统是一致的,都旨在把学生培养成才。因此,家庭、社会、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虽然属于不同的子系统,但共同的利益点都是为培养优秀的时代新人而奋斗,这就要求双方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协作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总而言之,在育人上,应该从各个子系统入手,考虑到各自系统的优缺点,各自发挥应有的长处,一起协同合作,最终形成“1+1>2”效果。

(一)秉持“知、情、意、行统一”

思想,在教育理念上协同协同育人的过程通常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和谐发展的过程。

对学生进行教育,首先,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去认识,“知”是协同育人的基础,没有“知”,就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就会出现行动上的盲目,情感上的冲动,意志上的动摇;其次,要让学生在情感上去体会、理解和感受,学生的情感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协同育人不只是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更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身感受,同时,教师和家长要用情感去征服和感化学生的心灵;再次,通过训练,实现意志与行为的统一。

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要接受理论、思想知识,同时也要将所学习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数字化时代可以有更多方式、更多途径让学生体验生成,达到知、情、意、行更加便捷的统一协调。

学生的全面成长、全面健康,应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共识。要摒弃原有的教育观,即学生什么都不要管,只要学习好就行。学生只要把学习搞好,就一切都好了。事实上,“知、情、意、行统一”思想告诉我们,包办即意味着代替学生的学习,代替即意味着扼杀学生的成长。

(二)树立现代“终身生活教育”观,在教育方式上协同

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他反对教育与生活相孤立,主张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他曾指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与教育同步,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相一致,他强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教育必须根植于生活,生活需要什么就教什么。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所追求的是高尚的、连续不断的生活,是一种精神上的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本应有的东西,不是外加之物,教育与生活二者不可分割。

“终身教育”理论指出,一个人从教室步入生活,是一个教育供给到学习者需求的转变过程,促使其从“生活与学习分离”到“生活与学习的统一”。慕课/微课的出现,致使终身教育的形式有了实体化和虚拟化,信息技术和教育更加深度融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处理、知识与沟通技术成为生产力来源。它囊括了学校、社会等教育形式。

数字化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一定是源于生活、融入人生、服务终身。传统的家庭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我讲你听、居高临下的教育。而数字化时代学生懂的不一定比家长少,因此应转化为平等的教育方式,要坚持平等协商、示范引领和启发诱导。

(三)把握“生态系统论”思想,在教育管理上协同

文化生态学是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提出的。“适应环境”与“文化生态系统”是其基本的理论。所谓适应,不是简单的顺从,而是充分利用自然去改造环境,最终通过一定的调适、改变以适应环境,进而实现一定功能和目标的过程。文化系统的形成离不开系统中的每一个成员。

处在社会中的个体,通过周围个体、传统文化、生活环境中学习并形成其个人独特的生存对策。这些生存对策又通过人际间传播,注入传统信仰、社会经验中。在众多对策中,一个群体通过人际间关系影响和环境检验,最终获得一个统一的“最佳模式”。

家庭、学校、社会整体应构成一个学习生态,学生自由适应、自动成长,数字化支持下的教育生态应该更有优势,更具潜力。同时系统论指出,研究系统的目的不仅仅是认识其规律和特点,更为可贵的是要利用研究的规律和特点去优化系统从而服务人的目的、满足人的需求。因此,数字化时代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也理应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育人现实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

不难发现,现代学生更早懂得学习规划、时间控制等,往往学习更轻松,效果更突出。有了这些良好的管理习惯,学生学习就有了“能力上的支撑和保障”。

数字化时代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体系要素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内涵是协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强调学校与家长、所在社区一起为学生健康成长担当责任,通过密切交流与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实现最佳育人效果的教育活动及共同育人的目标。

这种育人体系弥补了传统教学教育的缺陷,突破了仅对学生实施学校教育的限制。要想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需要三者在观念上达成共识,理解教育的本质,正确看待孩子的成长。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都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数字化时代的家校社协同育人,要求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注重创新引领、生态变革,打造个性化、终身化、网络化、数字化及智能化的“五化”教育体系,构建一个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皆学的学习型社会。数字化时代的协同育人体系,需立足协同学理论,打造学校、家庭等多元主体一起参与的育人体系,为共同育人目标凝聚强大合力。这就要求多元主体间要彼此积极互动、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全新交流互动体系。

(一)打造数字化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新平台

探索教育改革新发展阶段,如何用教育数字化技术手段,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体系?

开辟新渠道、创立新平台、构建新模式,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大数据平台,形成教育数字化共同体;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打破传统的教育路径依赖;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社区,搭建新的教育发展空间,建设即时、泛在、精准的教育数字化传播网络,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使用畅通的数字化渠道,建立家校社教育共同愿景,凝聚教育合力、达成教育共识,形成畅通有序的协同育人新平台。

教育部门要会同社区、妇联等部门,办好家长学校或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建设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幸福家园驿站、“好父母成长营”,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形成减负共识。

比如设置“父母宝典”微信公众号,以文字加视频、音频的方式呈现通识性课程、专题课程、个性咨询课程、亲子活动课程四种课程形态,以满足双亲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隔代教养家庭、多子女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等不同家长的需求,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掌握先进的育人理念和科学的家教方法。学校可在网上平台设计“微约单”,让每个班的孩子家长都可以通过“微约单”申请于某时间段约某科老师进行交流,再由班主任每月一次汇总协调后,通过平台将信息反馈给家长,孩子的作业情况、课余学习生活情况是约谈的主要内容。

(二)构建数字化时代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新体系构建以“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创新数字资源供给模式,丰富数字教育资源和服务供给,大力提升教育数字化应用水平,以教育数字化增加家校社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新体系。

为使各个求学阶段的学生和各种类型的学校得到更好的学习资源,实现“专用资源服务”转变到“大资源服务”,可借助大数据现代工具收集互联网上大量的科研、教育及文化资源,这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可见一斑。

数字化背景下,就是要加大课程资源开发,即网络环境下家长学校开展教育、培训或指导的内容资源。主要包括:以家庭教育为主题的微课、网络直播课、音频、PPT、文稿等资源。内容包括:为生之道——生理保健、心理健康、安全适应;为人之道——生命角色、人格志向、交往修养;为学之道——学习品质、综合素养、自主专长。

为了盘活各类教育资源,学校可成立由学校行政、家长代表、社区人士、学生代表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小组,共商落实“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施方案,家校社发挥协同效应,实现优势互补,探索数字平台建设。

比如建立“中小学在线学习中心”,依托空间汇聚各类终端、应用和服务产生的数据,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支撑,构建作业智能管理及设计应用模式:明确联动工作机制,采取“众筹作业资源—作业数字转换—智能作业布置—作业智能批阅—作业精准辅导”的“五环”工作流程。

教育部门还可与博物馆、图书馆、音乐馆等携手,合作编写相关教育资源包。整合馆校等各方资源,力求为学生定制独特的美育体验、科技教育等。比如设置“博物馆在线”,以网上展厅、H5网页展示等更加直观、便捷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精品展览图片与展品信息,让学生突破时空、地域的限制,“云”上畅游博物馆,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与人文精神。

(三)营造数字化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学习场

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场域正在迅速扩大。探索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一种全程、全方位的教育,以及智慧、协同、共育的家校社学习场,是迈向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发挥互联网优势建立家庭与学校的有效沟通机制和平台,发挥学校老师的作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网络直播、线上咨询、专题讲座、家访指导、亲子活动、网络自学、混合式学习等家校互动模式。采用“互联网思维”建设与应用资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用户思维”。内容简约可视化的“简约思维”,顺应时代变化的“迭代思维”,学习行为数据分析的“大数据思维”,善用现有平台共建共享的“平台思维”。

学校可以整合艺术、科技、体育、劳动、研学旅行等资源,与相关社会力量、场馆共建,及时研发“家庭日”亲子活动资源包,确定每周一天“家庭日”,“家庭日”的亲子活动有:同走一条研学路、共读一本幸福书、开启一场艺术之旅、共享一场运动之趣、体验一回家务之乐。社区推出为外来务工者子女提供无偿服务的“课后吧”。

“课后吧”由“学习吧”“美术吧”“阅读吧”“乐器吧”等组成,环境温馨舒适,不仅有湖南师范大学的志愿者为孩子们辅导作业、教学乐器和做手工,家长们也轮流参与管理。这样的家社协同育人学习场,将极大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增进亲子感情,锻炼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四)探索数字化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机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就是要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育人优势,推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厘清各自的责权边界,同时做到各尽其责。

其中,学校因具备系统化、制度化的教育教学平台,在协同关系建立中应起到主导作用,成为勇担当的“改革者”;家庭提供孩子成长最重要的能量,应言传身教、浸润滋养,成为高质量的“陪伴者”;社会具备充分的资源条件和多样的实践基地,可起到育人的依托作用,成为有作为的“服务者”。各教育主体要探索优势互补、互相借力的新机制,从而形成学校主导、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新格局。

探究数字化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机制的推广使用,要从功能、影响、相互关系等多方面建构联合机制,以家校共同目标为利益点,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形成“1+1>2”的整体强化效果。通过优化数字化平台、丰富协同育人的数字化内容、提升协同育人的数字化功能,摸索出适合家校社协同更好发展的行动方式。

我们要在借鉴和运用相关的数字化理论和方法,应用智能技术和互联网等数字化手段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的环境下,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机制,即:多方联动机制,成立由学校行政、家长代表、社区人士、学生代表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小组;服务指导机制,办好学校和社会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平台;长效保障机制,做好专门协调与专项治理,做到督引结合、堵疏结合。

图1 数字化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机制

数字化时代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行动要径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因此,其关键还在于要加强合作,探索实践路径。“双减”政策带来最明显的变化是,减少了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孩子的课余时间更多了。

如何度过闲暇时光?如何让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更有趣味、更有意义?这就需要从教学提质、作业减负、课后服务等多方面来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具体路径。

数字化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应将“数字化”作为其根本的出发点,明确当前智能技术和互联网深度融入协同育人全过程的环境下,不断完善“活动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从构建机制、明确步骤、深挖渠道、健全评价等方面开展行动。

(一)家校社协同育人长效机制要做到“三化”

数字化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应该构建一个“三化”的工作机制。

一是工作方式多元化,创造一个学生主动想要学习的氛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当家作主”。通过开展“一对一”定向帮扶、营造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答共同学习一起进步之学习氛围,让尖子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更好影响其他学生,使其可持续健康成长。

二是使知识获取具象化,为学生长效学习搭建平台。采取虚拟动画、专职教师、创新实验室和社区特色场馆等措施推进学风建设、学科竞赛和科学研究,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创新活动,能够使其将学习理论应用于实践,打造理论与实践教学、创新创业与科研相结合,形成具有信息科学要素的教育管理体系及全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人际交流常态化,强化规范及促进师生积极交流与互动,构建学生主动提问学习模式。学校要重视学风建设,组织家庭和学校不定期开展家校座谈,针对学习与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经验让他们面对面交流与互动,从而更好促进学校学风建设水平的提升。

随着互联网发展,微信群、钉钉打卡等线上交流日益方便和快捷,家长和学校可利用这些平台在第一时间知晓学生的最新动态,包括学习情况和生活境况,在了解情况后能够积极解决困难和满足需求,确保求学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学校可根据各个阶段的学生,制订不同类型如辅导或讲座的学风建设计划,举办AI+机器人夏冬令营等活动,促进师生积极互动。

学校和家庭可通过联谊,利用当代多媒体直播等方式向彼此展示学生学习动态和风格,使其两者间的联系更加细化,为学生开展更加精准到位的相关活动,充分发挥两大主体协作教育的影响力;家庭和学校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在一起,共同推动形成有效的协作教育合力,推动学风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行动步骤要明确“四步”

若要构建起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带动学校和家庭、社会等一起融入协同育人体系,促进多元主体为共同目标凝成合力,需要依靠协同学理论。

多元主体间要相互推动和促进,从而构建新的互动模式。与此同时,依靠微传播等信息技术平台,家长学校间要加强沟通与合作,积极互动和交流,这也是契合当前学生特点协同育人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完全符合当前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步,明确共同目的,促成合力协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共同培养目标在于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这也是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行动方针的关键所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思想上,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达成共识,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校应主动承担主导地位,科学、规范、合理地教育学生,家长应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进行合理补充并在生活实践中对教学效果稳固强化。家庭和学校要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使命,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应保持“同行”关系。总之,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家校社应优劣互补、相互衔接、有效协作,促使学生将教育影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二步,改善沟通方式,实现信息畅通。家校沟通受阻的原因可能在于家长在平时忽略了与学校老师沟通的重要性,只是当学生在学校有特殊情况时,家长才被迫与老师沟通。

在这种严重缺乏前期沟通的情况下突然沟通,在一定程度上会存在交流困难。此外,家长一般离学校较远,这也是家校沟通受阻的原因之一。所以,实现家校信息畅通是推进家校合作工作的关键一步。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着手:

一是学校角度,老师在平时要注重与家长分享学校信息,及时分享孩子在学校的动态,这样可以预防很多问题的发生。换言之,老师要改变以往的沟通方式,不再是只有问题发生时,才与家长取得联系。

另一个是家长角度,家长不仅只和孩子联系,也要从老师的角度了解孩子。因此,家长有必要主动与老师定期地进行沟通,摒弃孩子的学习只是学校的责任与义务的传统观念。家长和老师的有效沟通,不仅有助于老师开展教学工作,也有助于家长调整教育孩子的方法。总之,只有校内、校外更好地实现双向沟通,才能达到共赢。

第三步,搭建数字平台,促进同台发力。在数字化高度发展的当下,学校在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活动中,不仅需要做到思想统一,还要落到实处。同时也要适度利用网络媒体工具,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构建有利于家校社联合协同的育人平台。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借学校官网开通专栏,以帮助学生家长更好了解学校教育方针及实施方案等信息。

也可以建立QQ群和微信群等线上即时沟通渠道,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情况、思想动态等。最后,学校还可以借助微信平台或者软件平台,协助相关部门开通公众号、开发家校社协同育人客户端。

以上一些网络媒体工具的开发,都旨在通过便利家长了解学校及学生情况,引导家长从被动到主动,让家校沟通更自由、更平等、更及时、更透明、更互动,最终促使家校社协同育人收获实效。

第四步,培育信任机制,增强协作凝聚力。由于职能和定位不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可能存在矛盾和相互间不信任情况。因此,在数字化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中应建立信任机制,以增强家校社协作凝聚力。

首先,要认准双方所处的地位,明确双方地位平等。尽管学校和家庭可能在教育场所和职能定位上不同,但二者是相互独立且平等的主体。因此,二者之间不存在否定的情况。

其次,为了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在协作育人时,家校要始终秉持包容的态度,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以增进合作,尤其是在双方出现矛盾和冲突时。

再次,家校应增进互助,加强凝聚力。为了更好地达到育人目的,学校和家庭应搭建育人共同体,尤其是在遇到危机事件时,双方应该共同协商、共同承担,而不是相互推卸责任。只有双方依赖和互助,才能协助共同体持续发力。

此框架也是一种教育研究的实践探索,通过优化数字化平台、丰富协同育人的数字化内容、提升协同育人的数字化功能,摸索出适合数字化时代家校社协同更好发展的行动方式。

(三)家校社协同育人重要渠道要做到“三主”

在终身学习理论指引下,倡导构建学习型家庭、社区和学校,促使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空间和席位,促使学习型家庭的呈现,并实现主要由学生为主的家校社教育的一体化,最终实现教育共建、共治和共享。协同育人要厘清思路、整合资源、全面布局,数字化时代要致力于推进“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体制,探索适应于本土的协同育人路径,摸索可供借鉴的协同育人范式。

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应坚持“儿童为本、协同育人、多向互动”三原则,让学校成为培养完整生命的孵化器,让教师成为人与世界美好关系的构建者,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最好助力者。为此,要做到“三主”

学校要主导。在社区学院,学校应对学生学习生活安排承担起主导责任,尤其是假期,在放假前精心设计好假期生活指南,并告知社会及家长。“双减”政策向纵深推进,学生假期作业负担轻了、校外培训少了,学校应引导他们更多参与体育锻炼、劳动实践及社会志愿服务,提升社会责任感与综合素养。

家庭是主体。家庭是社区学院的基本组织单元,是负责学生学习生活的责任主体。家长应在学校指导下,合理规划孩子生活起居、学习锻炼等事宜并认真实施,努力营造学习氛围浓厚、和睦友善、积极上进的家庭环境。

社会是主阵地。社会是学生假期学习、生活、成长的主阵地,是学生放松身心的“大乐园”、开拓视野的“大课堂”、开展实践的“大舞台”。全社会都应为假期学生的成长提供帮助、指导与服务。

(四)家校社协同育人评价机制要做到“三性”

为让数字化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更有成效,更具推广,需要通过健全评价体系来反馈、衡量与评判,以确保不足之处得以及时改进。具体要做到“三性”:

一是评价主体及对象的丰富性。学生可对为其提供教育或服务的单位及人员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反馈到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单位;家长、社区、企事业单位可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及过程性资料由学生带回学校,作为学校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参考或依据;对于青少年宫、红色研学基地、两馆一厅等假期学生最为集中的教育场所,政府相关部门可请专业的第三方人员对其教育成效进行评价。

二是评价内容及方式的针对性。各方对学生表现的评价首先应突出品德及文明礼仪习惯,并加强对体育、劳动教育、美育的评价。教育主管部门、学生对家庭教育及社会各方的评价应重点关注育人导向、安全健康保障、项目整体设计的科学性等。评价可采取网络问卷调查、实地调研、面对面访谈、查看视频录像、观看现场展示、评阅书面材料等多种方式进行。同时,评价要以过程性和定性评价为主,结果性和定量评价为辅。

三是评价结果及应用的科学性。学生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及国家民族的未来,相关评价须客观、公正并得以科学运用。学生个人表现及家庭教育评价结果,宜采取个别当面反馈方式;涉及学生教育的社区及企事业单位的评价结果可公开,以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对影响学生成长的各类问题,应责令、督促整改到位。

总之,要构建全链条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健全协同育人工作协调机制、沟通衔接机制、干预督促机制。探索建立各具特色的家校社沟通平台,把学校、社会丰富的教育资源链接起来,探索依法督促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履行家庭教育责任或接受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干预。大力推广“家校共育”试点经验,因地制宜探索完善协同育人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统筹规划、关系协调和资源整合作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合力。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创新实践基地作用,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有效机制和模式,大力宣传推广鲜活经验和做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注:本文刊发于《新课程评论》2023/07-08「专题」栏目。本文摘要、关键词与参考文献等详情见纸刊。

文 | 刘正华

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级教师,理论研究员

评新课程,论大教育。《新课程评论》设置「名家」「专题」「前沿」「研究」「纵横」「弦歌」等栏目,刊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以理性、建设性助力教育发展,展示一线教育教学成果,加强学术交流对话。

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为:42-145

一  本  朴  素  的  教  育  杂  志

责任编辑 | 杨志平

微信编辑 | 罗怡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善用数字技术破解“成长的烦恼”
家长孩子共同成长 家校社共育英才
连云港市青口中心小学家校社共育行动方案
建立家校社良性互动教育体系
“双减”催生家校社协同教育生态
魏传礼:家校社协同育人 你我他共享成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