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会道理都懂,却又做不到?

这是静之兄第838篇原创,累计原创148万字

01

今天我们讲《传习录》第5条。

在这一条里,徐爱因与黄宗贤、顾惟贤等其他同学争论知行合一的问题,谁也说服不了谁,所以请教王阳明,请他来裁决一下。

有人可能会说,知行合一有什么难理解的,我们都会呀,这是王阳明的核心思想之一,指的是知道的要和做到的一致起来,也就是俗话讲的想到要做到嘛。这确实是一种理解,因为在我们的身边,有太多的人想要做很多事却又做不到。

比如,我有一位朋友,深受痛风之苦,知道要少吃肉、少喝酒,可是一旦到了酒桌上,仍然忍不住大块吃肉、大口喝酒,而且每一次还都很会劝自己:没关系,就这一次,下不为例。于是,就在不断的下不为例中,他每年基本上都要犯两次以上的痛风,每次犯病,都非常痛苦。这就是典型的知行不合一了。

还有一个例子,一位朋友的弟弟,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人了,早年迷上了网络游戏,从此也不出去工作,一个人宅在家里啃老。听朋友说,他也非常不满意自己的状态,也想戒掉游戏,做一个正常的人,无奈就是做不到。他的父母,都是七八十岁的人了,讲起这个儿子,都会忍不住掉眼泪。这也是典型的知行不合一。

02

然而,王阳明却说,这种理解是错的,从来就不存在知行不合一的情况,真正的知道了就一定会去做,知道了却不去做的,并不是真正的知道,这就是所谓的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这就把人给搞糊涂了,在我们看来,如前所说,身边确实存在着很多知行不合一的现象,王阳明却说从来就不存在知行不合一的情况,这怎么解释?

原来,问题出在对知的不同理解上。王阳明讲的知行合一、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其中的知字,是良知的意思,是对天理的觉知。之前说过,天理也叫道,是老天赋予给人的一种判断是非的天然能力,因此,良知也就是天然无染的是非判断能力。阳明心学所谓的致良知,就是要去除私欲的污染,恢复内心天然的是非判断能力。

举个例子,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这就是良知在起作用,告诉我们身体需要吃和睡。当我们觉知到饿了,自然是找到什么就吃什么,只要这个东西能吃,当我们觉知到困了,自然是找个地方倒头就睡,这就是知行合一。在这一点上,看婴儿是怎么做的就明白了,所以老子总是强调要向婴儿学习,就是希望我们学习婴儿完全按照良知去做事。反之,我们从没有看到一个婴儿,明明饿了,还笑嘻嘻的说自己一点都不饿,或者明明饱了,还要哭着喊着继续吃下去。

03

说到这里,可能又有人会质疑:我就经常饿了不吃饭,困了不睡觉,这不就证明知行是可以做到不合一么?

那么,我们就可以问个问题: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您明明饿了还不吃饭,明明困了还不睡觉?我们以吃饭来分析一下,主要有几种情况:一是因为工作忙,以至于没空吃饭或忘了吃饭;二是条件不允许,吃不上饭。讲到这里,估计脑子转得快的人马上就会想到:哦,这是因为知道和做到是两件不同的事情,我们讲的不是同一回事。其实不仅如此,做和做到,也不是一回事。知行合一里面的行,是去做,并非做到。知行合一强调的是知道后就会立刻去做,而不是讲知道之后就能立刻做到。就像饿了要吃饭,饿了是知,找饭吃是行,吃到饭是做到。

04

又有人可能会说:我确实感觉到饿了,但就是不想吃饭,这又怎么讲?

不想,似乎并没有做,在我们的看来,也是属于知的范围。但这种看法,其实是错误的。思考,也是一种行为。只要过了脑子,不管是想还是不想去做一件事,也无论最后有没有变成外化的具体行动,都是行,也就是说都做了。这就是佛教里面经常讲的思行。知行合一,指的是觉知和行思是同时发生的。

感觉饿,这是良知在发挥作用,在感觉饿的同时,立刻就会意识到要吃饭,这就变成了行,到此,知行就合一了。可是,感觉饿,并且意识到要吃饭,却不想吃,这就相当于在自然的知行合一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不想吃的行为。为什么我们会违背天理,明明饿了还不想吃饭呢?无外乎是饭菜不合口味,比如没有肉,或者都是我们不喜欢吃的菜;或者心情不好不想吃。而这些不想吃的行为,就是王阳明所指的私欲。

私欲的出现,把原本简单、容易理解的知行合一复杂化了。因为私欲的参与,就把知和行人为的分作两件事,这是一种假相,却是我们普遍理解的知行不合一。因此,那么多看来知行不合一的现象,实际上是私欲在从中作祟,在思维层面的知行合一和随之外化的具体行动中间切了一刀,狸猫换太子,把符合良知的外化行动换成了被私欲控制的外化行动。

比如说,我的那位患了痛风病想要少吃肉、少喝酒的朋友,之所以忍不住放纵自己,就是因为被口欲控制了,把良知思行的少吃肉、少喝酒这一具体行动换成了照样吃喝。我朋友的弟弟,之所以明知要戒网瘾,却很难做到,也是因为被渴望成功的欲望控制了,把良知思行的戒网瘾这一具体行动换成了依旧沉迷。他们都是私欲的俘虏,都很可怜。

05

很多人都问过我同样的一个问题:你说的都很好,道理我也都知道,可就是做不到,怎么办?

以前我不知道怎么去帮助他们,只能念叨“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意思是他们其实并不是真懂,要继续学习,直到把它搞懂后,自然就会做了。这些人跑回去后,想了半天,还是不知道怎么做。直到真正理解了知行合一的真谛后,我才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病根,并可针对这一病根开出具体的药方。

如前所说,王阳明认为在思维层面,知行是永恒合一的,从来不存在知行不合一的情况,然而,由于私欲的介入,把后面本应顺其自然发生的外化行动换成了受私欲控制的自私行为,才让人看起来似乎存在知行不合一的现象。如此一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这句话的意思便是:本来应该按照良知去行动,却因为私欲的存在,把良知给遮住了,换成了自私的行动,这样良知就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了。

因此,如果道理都懂,却做不到,并不是因为不懂道理,而是因为存在私欲,只要把具体的私欲去掉,自然就会去做了。打个比方,我们懂得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随便冲孩子发火,可总是做不到,孩子一有点错误,就大发脾气。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做不到是因为私欲在使坏,从而把精力全部放在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上,尽量的多懂一点管理情绪的技术,结果学得越多越痛苦,旧的问题没有解决不算,还多了压抑自己的新毛病。如果把精力放在去掉导致情绪的私欲上,比如对孩子要求过高、过于严格等,就会釜底抽薪,很自然的就把情绪问题解决了。

当然,这里面也有做和做到的区别,懂得道理,意味着会依着道理去做,却不代表一定能做到,这一点前面已经讲过,就不再赘言了。

06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对我们为人处世是一个巨大的警示。王阳明提醒我们,对于不好的事情,想都不要去想,你一旦想了,就代表做了,对外有没有具体的行动,只是时间问题。

之前,我们总以为,自己心里有点不好的想法,只要没有做出来,就没有关系。法律上面也讲要重视证据,如果只有犯罪动机,却没有犯罪事实,就不犯法。因此,我们总有一丝侥幸,认为反正自己怎么想的只有自己知道,再怎么龌龊,也没人知道。

这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只要你想了,就意味着在思维层面做了,至于有没有形成外化的具体行动,倒成为次要的了。就算当前没有形成具体的行动,也并非没有隐患,只是环境不允许而已,只要环境允许,一定会做出来。这就像身体里的癌细胞,平时对身体没影响,但一旦心理或是生活习惯恶化,它就马上跳出来,危害我们的生命。

我们看新闻,经常说某某打老虎因为贪腐被抓了,很好笑的是,很可能前一天,他们还声嘶力竭的在廉政大会上要求下属们要廉洁奉公,结果第二天就被打脸。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他们内心有不好的想法,人前的环境不敢贪,没人的环境拼命贪,最后被欲望埋葬。

有句话说“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很多男人以此为标榜,理直气壮给自己的好色打掩护,说是只要没做就没错,在心里想一想美女有什么罪?殊不知,这正是埋下了罪恶的种子。只要会这样想,就在心里做了,一旦碰到合适的环境,难道不会顺水推舟的对外行动吗?

07

总结一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实际上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知行本来就是合一的,只要想了,不管有没有对外行动,都是行;第二层,之所以存在知行不合一的情况,是因为私欲参与进来,把本应顺其自然的外化行动换成了自私的行为。

这就是知行合一的真相。不知为何,当我知道这一真相后,后脊梁一阵发冷,因为若想做一个好人,不仅行为上要约束自己,在心里也要端正思想,这样才算知行合一。佛家讲要善护念,也是这个道理。

附录:《传习录》5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

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却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功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甚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上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

去年今日文章:《春节该给孩子多少红包?》

静之兄,专注传习阳明心学

建议通过意念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知道”和“做到”,究竟哪一个更难?
王阳明: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而不行,便不真知
阳明心学的价值:知行合一(谨以此文献给欲求解脱而不可得的人)
2018.12.27自在人生《缘聚缘散》10
王阳明心学教你如何读书,读书的五重境界,你修炼到第几重了?
《传习录》明解(第5条)——知行如何合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