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何芬兰将从课程教学转向以场景主题教学?

为何芬兰将从课程教学转向

以场景主题教学?

据报道,全球教育水平和效率排名第一的芬兰,从2016年开始,又在做教改了。

这次推行的新教学大纲中,更加强调融科教学而非分科教学。从学习体系的有效性来说,芬兰一直以来高居全球前列,因为他们在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快速进化迭代。



为何这么牛的芬兰还要做教育改革呢?

既然已经排名第一,教育体系被证明了很不错,为什么还要去改革、去提升呢?

芬兰教育专家认为:主要是因为全球化效应和建设可持续未来的挑战,逼迫学校有所改变。而在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也在改变,需要面对正在开始变革的环境,去改变教育,改变正在教的内容,教学方法,和学校日常管理。

在现在这样一个变革的世界,需要做什么呢?

第一,对存在的认知,第二,去理解周围的世界,第三去管理自我规划,日常生活。

在这种发展过程中,学校逐渐形成了双重身份,一个身份是不断成长的社区,另外一个身份是可以支持学生多元发展的土壤。这个土壤是指知识、技能、价值、态度和信念的总合。这个土壤既可以支持学生自我认知的形成,也让他们生发出让人生可持续发展的多元能力。这样的多元能力也会让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解答那些他们认为有意义的问题。

芬兰教育专家表示,芬兰每十年一次的课改,是基于本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家整体发展战略而制定的。此次课改核心是从教什么到怎么教和怎么学的转变,也就是把原来单纯传授知识的内容,尽量转变成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内容,“增加学科的融合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绝不是学科的消亡”。

芬兰教育部长Marjo Kyllonen解释这场变革 ---- 大家熟悉的分科教育,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等,整套系统都是19世纪确立下来的,已经使用了快200年,为当时做出了贡献,但目前需要已不再相同,我们需要适合21世纪的教育体制。

芬兰2016年新的教育大纲,更加强调了孩子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老师们根据孩子们的求知需求,结合当地的特色实施教学。芬兰强调“通用能力和各学科之间协作的课堂教学,即跨学科教学”。新的教学大纲特别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们甚至可以直接参与试点教学项目的设计规划。

在这一背景下,“现象教学”成为一种现成的、可以迅速推广的教学模式。


什么是基于现象(话题)的教学?

所谓“基于现象(话题)的教学”就是在传统的学科制教学基础上,开设一些实验性课程,围绕学生感兴趣的现象或话题展开教学,又称“主题教学”。

比如“联合国”这个话题,就涵盖地理、历史、语言、宗教、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又如“模拟银行”场景,涉及数学、外语、电脑操作以及人际沟通等技能,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还能锻炼将知识融会贯通并应用于实际的能力。这个需要各学科老师一起备课,为孩子们准备的跨学科课堂教学。

这一教学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交流和表达、自理能力和日常生活技能、多元化的读写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对个人规划的能力等。

“现象教学”和项目学习(研究型课程)有相似之处,即事先设定特定任务目标,学生在合作和探究的过程中实现任务目标。

区别在于:

“现象教学”更加注重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任务目标的选择,更多地来自学生日常所能接触到的“现象”,如设计欧洲旅行方案,这样的项目任务更加生活化和情景化,有助于学生体认和理解。围绕特定的主题,结合项目式、情景体验式和合作学习,实现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比而言,有些项目式学习,所选择的任务目标可能过于偏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如通过合作探究来验证物理或化学领域的一些复杂定律等。这些任务目标往往过于抽象和复杂,学生根本无法通过简单的几节课来完成。更重要的是,现象教学是用硬性的手段(国家课程标准)将部分学科“彻底打通”。

例如:基于“欧盟”这一主题,所编排的课程模块同时涉及地理、历史、社会文化、语言、政治和经济制度等跨学科的知识。


教改之前是怎么样做的?

芬兰伊勒耶尔维综合学校校长莎图·塞佩恩尼特蒂-瓦尔卡马介绍说,她的学校很多年以前就开始尝试“基于现象的教学”。比如,把孩子们带到森林里,辨认植物、用绳子丈量步伐、把捡到的松果按照大小分类等,回来后还会用捡来的树叶和松果做手工。参与策划和教学的包括数学、自然、美术、体育等科目的任课教师。与之类似,老师围绕很多类似话题来组织历史、地理、外语、宗教等科目的教学。

2013年芬兰从赫尔辛基开始了“现象教学法Phenomenon Method”的试验—— 从根本上,这种方法颠覆了原有的分科教学方式,把学生的认知作为教育核心,而非传授的教学内容。从事教育行业的人都明白,这是一个多大的根本性改变。从此,学校教育不再是数学、物理和化学,而是如何帮助学生,认知并形成自己的主见。

一开始,这只是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或者是跨学科教学的尝试,后来被教育研究者进行系统研究,总结规律,冠之以名,从而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有些学校每个学年都会安排一段固定的时间来展开这种“现象教学”,可能是一个星期,也可能是三个星期。至于实施这种教学的时间、频率、范围等,则完全取决于授课教师和学校,教学大纲没有特别规定。

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要求,“现象教学”的话题不再完全是由授课老师选择,学生也可以直接参与到话题的设置中,话题一般是基于实际生活需要。埃斯波拉赫蒂中学校长哈里·科尔霍宁介绍,去年大批难民涌入了欧洲,给当地社会带来了空前的影响。在老师与学生的共同策划下,学校今年开设以“难民”为主题的教学项目,由历史老师牵头,宗教、外语等学科老师配合,带学生参观博物馆,请媒体人士进课堂,还会组织一部分学生到难民问题最严重的德国实地考察。

新大纲还要求,老师不再是站在课桌前传授知识,学生们也不再只是坐在课桌后面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要与学生们一起寻找答案。新大纲还取消了一部分标准化考试,代之以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芬中教育协会副主席、教育专家李栋认为,从强调学什么到强调怎么学,体现出芬兰基础教育工作者注重孩子心理认知规律、个性化发展及遵照教学规律的科学理念。关于这次教改的目的,芬兰议会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席、芬中教育协会高级顾问桑娜·劳斯拉赫蒂一语道破:“世界变化太快了,中小学今天教的知识,几年后可能就会过时,谁也不知道孩子们参加工作时的世界是什么样。”因此,课程改革进一步强调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让孩子长大以后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


新课程让老师怎么教?

在芬兰,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如何利用教学资源,教师有很大的自主权。不管是政府还是家长,对教师都非常信任,这不光是源于芬兰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及长期形成的信任文化,更是源于芬兰高质量的教师培养和培训体系。

从小学到高中,芬兰受聘教师都要具有所教授科目或教育学相关的硕士学位,还要接受专门的教育培训。尤其是小学教师,一般都是全科教师,他们全面掌握各学科知识,同时还懂得如何用孩子们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实施教学。教师多数都是研究型的,他们能把握国家及地方的课程体系,因此具备很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赫尔辛基美湾小学教师丁倩告诉记者,全科教师为开展“基于现象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师们可以充分合作,甚至某一个教师就可以独立完成跨学科教学任务。

芬兰很多中小学已经对课表做了调整,为“现象教学”留出了空间。

芬兰奥克海森小学某班两个学年课程表的对比发现,与2014-2015学年的课表相比,该班2015-2016学年课表,周一、周二、周四、周五都设置了3-4节“现象教学”课,总课时数达到13个。另外,周一、周二下午常规课堂结束后,该校还组织学生开展一些非正式的融合语言、物理、化学、生物与视觉艺术等跨学科知识的“现象教学”活动。

皮尔卡拉地区某小学五年级的两位全科教师(地理和生物教师共同完成),正在实验同上一节课。他们以“欧洲地理”为主题,自主设计和编制了共包含17个课时的课程模块,每周两个课时,前后约两个月完成整个课程模块教学。整个课程模块教学,以一定的项目任务为主线,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给每个小组一定的虚拟货币,让学生设计一个包括交通、食宿、考察所到国家地理风貌及人文社会景观的欧洲旅行方案。方案的设计,需要小组合作与交流,学生要使用平板电脑和网络,搜索不同国家在地图上的位置和实际距离、交通工具的价格、目的地的食宿情况与价格、不同国家的地理风貌和人文景观等各种各样的信息。最终的方案要保证总的计划费用不超过老师给定的虚拟货币总额,时间和行程安排合理、恰当、有趣,整个课程模块教学,涉及地理、历史、生物、数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


举例讲讲“现象教学”的内容

比如,在英语课上,教室白板上挂着的是一幅欧洲大陆地图,孩子们必须用英语说出地图上每个国家的名称和天气情况,比如,芬兰今天阳光明媚,丹麦是雾蒙蒙的。这样学生将学习英语和地理结合了起来,一堂课就学习到了英语和地理两方面的知识。而在另外一节课中,学生们通过竞赛的方式在学校走廊里收集有关非洲大陆的信息。

选择“自助餐厅服务”课题的职业学校学生,可以通过为外国顾客服务锻炼数学、语言、写作和沟通能力;选择模特课题的学生将学习化妆、设计等艺术技能;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学生,可以选择将历史、经济和外语等元素揉合起来的欧盟课题。就连说唱、游戏等也将走进芬兰课堂。

如果是讲二战主题,将会被以历史、地理和数学的观点检视。

1.先问起因,为什么会爆发世界大战?

2.再问有哪些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值得深入研究?

3.再问有哪些地方,可以深入了解这场战争的方方面面?

4.再联系现实,看结果,为什么今天的欧洲是这样,人口比例是这样,经济实力是这样,二战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发现了没有?这其中包括了史实研究、地缘政治、人物传记、地理变迁、国情、统计学、经济学、数据分析等等内容。这显然和仅从历史课本上读几十页文章,是截然不同的。

再举一个例子,由“在咖啡厅工作”的课程“Working in a Cafe”,学生将会吸收关于英语、经济、和沟通技巧的整套知识。

以“古希腊历史”这个主题为例,传统的教育方法,给你几本书,了不起再拉学生去参观一下希腊,写篇文章,就结束了。


“现象教学法”的教学执行流程

以研究古希腊文化为话题进行研究,具体流程如下:

1. 询问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是对以雅典城邦、斯巴达为代表的文化历史感兴趣的,另一组则是对以希腊神话、奥林匹斯等神话故事着迷的;

2. 在两个组内,让孩子自由讨论产生组长,产生想要研究的话题;

3. 汇报想要研究的话题,考虑具体的方法、路径和形成方案,制订学习时间表;

4. 教师提供指导和资源支持;

5. 按规定时间,学生交付学习的发现成果报告,并与大家进行分享;

6. 学生互相评分,教师仅充当裁判,评分包括自评20%,他人评分80%。


现象教学法的效果如何?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芬兰的一些老师就会在传统学科教学之外,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教学。各学科老师一起备课,为孩子们准备的跨学科课堂教学。

在2013年,赫尔辛基已经有很多教师在使用“现象教学法”进行试点。

实施“现象教学法”3年后,芬兰教育部对6万名学生进行了回访,是否对于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感到满意。大部分学生态度积极,甚至希望更多的互动教学,彻底告别传统的知识灌输,而变成主动的学习能力提升。


现象教学在学校是如何具体开展的?

依照国家课程规定,“现象教学”的具体开展,一般是从小学到初中每个年级,在保留传统学科教学的基础上,同时在学年之中专门安排一个或多个学习阶段,每个学习阶段一般为几周,在特定的学习阶段内集中开展学科融合式的“现象教学”,至于在每学年中具体安排几个这样的学习阶段,由各地各学校自主决定。例如这段时间的主题是“欧盟”,涉及经济学、历史、语言、地理等多个学科,下一阶段主题就变成了“芬兰独立100年”,再下一阶段就成了“气候变化”。

如“欧洲地理”主题,共包含17个课时的课程模块,每周两个课时,前后约两个月完成整个课程模块教学。整个课程模块教学,以一定的项目任务为主线,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给每个小组一定的虚拟货币,让学生设计一个包括交通、食宿、考察所到国家地理风貌及人文社会景观的欧洲旅行方案。整个课程模块教学,涉及地理、历史、生物、数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同时非常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及学生自评和互评在过程性、结果性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新的教育改革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需要发展孩子的多元能力,包括七个维度,如下:

第一,思考与学习;

第二,文化认知,互动与交流;

第三,关爱自身,管理自己的日常活动;

第四,多媒体和多形式的识读能力;

第五,信息通讯和技术;

第六,职业素养和企业家精神;

第七,对一个可持续的未来参与和创建。

这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光是确认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正在被学习,同时也是为了能够引导孩子进行真正的学习,不光确保知识和技能能够被芬兰的孩子学习到,同时也为了让青少年在未来继续做一个强有力的人——一个既有芬兰特色,也是国际化的人。

同时改革也是为了让学校去提升孩子的兴趣,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经历成功的感觉。这些学生为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在大框架中学会评估自己的学习进步。学生们会去感受,去经历,而老师们的工作就是去引导和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人。

改革的第二个目标是培养孩子更多在教室外学习,并且去建立信息化学习环境,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一个学习环境应该是安全的,而且它能够激发孩子想要学习。在教室之外我们还会带孩子去户外,去博物馆,去企业,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场景。游戏、一些虚拟场景也应该被视为很好的学习方式,在现代社会当中,科技已经在学习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每一个学科都在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给孩子充分的信息,充分的机会来思考。

改革的第三个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横向的融汇贯通的能力。在各个学科之间融汇贯通的能力非常重要。学习工作生活都需要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知识框架,而且还需要能够在这些不同领域之间融汇贯通。融会贯通的能力包括思考、学会学习,表达能力,多媒体多形式识读能力(产生和解读多样化文本)。这些能力也包括去管理日常生活、关爱自己,还包括企业家精神、社会参与,以及去创建影响力。融会贯通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在国家课程中有所规定,各个行政区划和学校,尽管他们有各自不同的重点,但是他们都认为这个非常重要。

另外,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编程的能力,我们甚至把它编进学科的学习,比如在数学学习中编程已经成为他们的必修模块之一,哪怕是低年级。另外我们规定在学校中,至少每一个学年都有一个明确规划的跨学科,多学科学习模块。每一个学习模块都需要有不同学科的知识去学习不同的主题,在学校层面,学校会有自定义的课程时间,以及把多元化的学习模块给到不同的年级进行个性化的定制。


怎么样才是更好的教育体系?

形成一个更好的教育体系,有三个重点:

第一、建立学习社区

把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社区是此次改革非常重要的目标,我们非常重视学习是有乐趣的,氛围是合作型的,同时我们也希望学生在学校里面享受自治、自主,去培养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第二、合作型的教室

合作型教室就是说这个教室里面可能是几个老师同时存在,跟学生们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根据新的国家核心课程,每一个学校每一个学年都需要有一个学习周期。在这个学习周期里,学生会参与制定学习计划,完成并评估它。而他们平时所学习的学科会在这个学习周期提供观点,概念,方法等等。至于开展哪些课题,哪些主题,如何去融合,这就要看各个学区和学校来进行规划。

第三、形成技能评估体系

技能评估体系是改革最重要的方面。我们进行了一些评估体系的改革。在评估过程当中,因为能力的培养和学科制的学习是互相在一起,所以评估也是同步进行的。不过传统的学校学科还会继续存在,尽管它们的界限会被弱化,之间的合作会不断增强。

我们希望这个评估体系不光是为了促进学习,而参与这个评估体系本身也是一个学习过程,这个评估会让孩子去了解自己在框架中的学习进度,去理解和分析他们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规划,然后让他们有更多的自主权。我们相信这样的学习能力在未来非常重要,而且这样的学习能力只有通过系统化的培养才能够逐渐获得。


未来会发生什么变化?

除了教学内容和组织方式发生变化,传统的导师与学生的沟通形式也将会改变,学生将不再坐在学校的书桌之后,并焦虑地等待被点名到回答问题。取而代之的,他们将在小团体中共同努力并讨论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更多以咨询顾问的身份参与教学,而不是以前的掌控者。芬兰教育系统鼓励集体作业,学校改革将需要大量不同科目教师间的合作。

大约70%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老师已经允诺为下一阶段的新体制进行呈现信息的预备工作,并且,他们的薪水也将因此而增加。

在新的核心课程上,我们也将极力地推进以现象为基准的学习方式,这意味着学生将会去接受一种源自社区,源自周围世界的更加长期性的学习。他们会面对真实问题,去解决和分析真实世界的一些现象。他们的教育会融合系统学习,目标,还有各种学科的内容,这样他们就会一起参与,形成一个共同成长的社区。

以现象为基础的学习,也是实现信息化学习很好的教学路径。在以现象为基础的学习当中,真实的问题是学习起点,这些现象都会被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比如说欧盟、媒体、科技、水和能源。如果在传统的学科学习中,这些命题就会被分割成不同的学科,这样对学生而言是去情境化的,不是最佳的学习方式。

教育将会给人不同的学习,学生可以选择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领域进行学习。在这样一个改革框架之下,它的特点是分权式领导,分权式领导是在一个变化很快的世界中创建一所成功学校所必须的。每个教师,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把学校做成一个学习的社区,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去计划,去实现,去评估他们的学校到底怎么样。

对外而言,学校需要主动去构建一个网络合作关系,对内而言它需要建立一个分享文化。我们广泛的对外连接,可以帮助孩子们与各个不同领域的专家、职业工作者对话。

对内,则要加强分享。而学习的场景不光是在学校,也可以在学校外面,比如说在城市、乡村里,孩子有机会在问题所发生的真实场景中看问题从哪来,如何解决它。

电子信息化会带来很多便利,它会改变教学和学习的方式,也会改变学校的管理方式。我们旨在建立一个电子化的管理流程,然后为学生的学习和老师教学建立电子化的战略。


(转载自  知乎专栏  乐创教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教育报》电子版
“取消学科教育”乌龙新闻背后的芬兰STEAM教育
域外眼/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芬兰新课程改革的经验
满足21世纪学习需要的芬兰教室
看外国怎样培养教师
芬兰正式废除中小学课程教育,成为世界第一个摆脱学校科目的国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