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麻黄你的最大用量是多少克呢?

麻黄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温,味辛、苦;归肺、膀胱经。其基本功效有发汗解表、平喘止咳、利尿退肿。多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临床常用量为2~9克。

李成年重用麻黄治小儿大叶性肺炎

湖北中医学院李成年教授善于用大剂量麻黄配合石膏治疗小儿大叶性肺炎。在五版《中药学》教材里标出麻黄常用剂量为1.5~10克,或者说是10克以下。李氏使用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大叶性肺炎时,麻黄用到了30克,而石膏用到了120克。用石膏凉性有效地牵制了麻黄的温热之性,充分发挥了麻黄宣肺平喘之功效,对小儿大叶性肺炎喘息症状的控制效果十分显著。另外,大剂量使用石膏也充分利用了其凉性降温的作用,配合麻黄的辛散之力,共奏清散内热、宣肺平喘之功。临床用之平喘迅速,降温平稳,屡试屡效。

如治朱某,女,五岁半,1987年4月12日初诊。其母代诉;1周前不慎感冒,症见恶寒发热,头昏头痛,鼻塞流涕,偶尔咳嗽。遂口服维C银翘片及止咳糖浆,无效。3天后高热,体温高达39~39.8℃。当地卫生院以抗生素治疗收效不显,转黄梅县中医院治疗。入院时症见形寒、壮热、精神萎靡、微喘。查体;体温39.6℃,双下肺有明显的湿性啰音,其他未见异常。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证属风寒束表,内郁积热,热郁于肺,肺不得宣,肺气上逆。治以宣肺泄热,方用麻杏石甘汤投之,处方;麻黄30克,杏仁9克,石膏120克,甘草9克。3剂,取水1500ml,煎取汁1000ml,趁温热少量频服。1剂后小儿体温降至38.4℃,中间没有体温的反弹。第2天再服第2剂,服药后体温降至37.8℃。3剂后小儿体温恢复如常,诸症皆失,观察1天出院。后追访无体温反弹现象发生。

此后工作中,李氏也曾多次使用此方治疗风寒束表、内郁积热型的高热(相当于大叶性肺炎之类的高热),均获痊愈。

余国俊重用麻黄治痹证

四川名中医余国俊认为,麻黄为治疗风湿痹痛的良药。如治一男患者,46岁,1987年1月5日初诊。患者坚持常年冷水浴10余载,极少生病。2个月前出差北方,跋涉奔波,左足外踝曾扭数次(未扭伤)。返家后因久坐、熬夜而受凉,感觉左小腿肌肉酸痛,未曾介意。25天前的黄昏,左小腿疼痛加剧,不时痉挛,不敢伸直,不能站立。当即热敷,搽麝香舒活灵,贴麝香虎骨膏,服吲哚美辛、布洛芬等,挛痛渐渐缓解。但半夜时挛痛增剧,患者呼痛、呻吟达旦。

翌晨请一中医来诊,医予以艾灸、针刺,并疏重剂芍药甘草附子汤,服2剂而剧痛略减。复诊于西医外科,怀疑为“缺钙”“痛风”“小腿肌肉损伤”“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损伤”等。但经实验室检查,血钙、尿酸均在正常范围;经×线摄片,亦未见左腿诸骨关节之异常。既无法确诊,便只能对症治疗,而予以消炎镇痛药及维生素。不得已改延一老中医诊治。老中医细察精详,熟思良久曰:“此为小腿伤筋、风寒侵袭之证。”治疗方案为;①内服舒筋活血汤加减,药用羌活、独活、川芎、防风、秦艽、牛膝、孔香、没药、血竭等,1日1剂;配服三七粉、云南白药、跌打药酒。②外用祛风散寒、除湿活血中草药,煎水趁热熏洗,1日3次。③艾灸、针刺左腿、足有关穴位,1日2次。诸法兼施,综合治疗23天,仍无明显起色。

刻诊;左腿足畏寒,肌肉萎缩,不敢伸直,伸直则挛痛。右侧卧时疼痛稍轻,如左侧卧或仰卧,则疼痛难忍。下午、夜间疼痛增剧,不时痉挛。上午疼痛较轻,且能弯腰屈背,扶杖而移动几步,但不敢直立,直立则剧痛不已。纳可,舌脉无明显异常。证属阳虚阴盛、寒凝腿络之痛痹,治宜温阳消阴、祛寒通络。处方;

①取阳和汤之意,合麻黄附子细辛汤;生麻黄50克,熟地黄100克,北细辛30克,熟附片100克。3剂。煎服法及禁忌;熟附片先用文火煮沸1小时,纳诸药,再用文火煮沸40分钟,连煎2次,约得药液500ml,分5次温服,1日1剂。忌食醋、水果及其他生冷食物。②山茱萸500克,用白酒2000ml浸泡7天以上,备用。

二诊;服药1剂,左小腿疼痛显著减轻。服完3剂,坐卧时左腿已能伸直,且能扶杖徐行百步,但仍不能长时间直立。效不更方,原方续进3剂。

三诊;左小腿疼痛消失,已能较长时间直立,可弃杖缓行数百步,唯觉左腿足较沉重、不灵活。嘱其每日午、晚饭后各饮山茱萸酒50ml,连饮15天。1个月后随访,已经康复如初。

《外科证治全生集》之阳和汤(药用熟地黄、白芥子、鹿角胶、肉桂、姜炭、麻黄、生甘草),功擅温阳补肾、散寒通滞,主治一切阴疽、贴骨疽、流注、鹤膝风等阴寒之证。清代外科名医马培之赞曰:“此方治阴证,无出其右。”余氏早年治疗阴疽、痛痹、寒喘、阳虚腰腿痛等阴寒之证,便喜用本方。因嫌使用原方剂量见效较慢,便逐渐加重方中麻黄至30克(原方仅用1.5克),疗效乃显著。后来阅历渐多,遂借鉴近代名医祝味菊(人称“祝附子”)用本方时喜加附子之经验,而加熟附片,更加北细辛,即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以增强温阳散寒之力,奏效果然快捷。

近年来留心验证、筛选实用效方,而着意于精方简药,功专效宏,便只取方中麻黄与熟地黄2味(实为本方之主药)。发现凡治疗阳虚寒凝、络脉痹阻之重症,麻黄须用至50克左右,熟地黄用100克以上,方显出破阴祛寒、通络活血之高效,且益信该书“麻黄得熟地则通络而不发表”之说不诬。

余氏临床体验,麻黄煮沸40分钟以上,即使用至100克,亦不会发汗,何来大汗亡阳之虑?值得重视者,大剂量麻黄经久煮后,其发汗解表之功几乎荡然无存,而通络活血之力却分毫无损。今人使用麻黄,多取其发汗解表之功,而忽视其通络活血之力。其实麻黄通络活血之卓效,《神农本草经》里就有记载,该书谓麻黄“破癥坚积聚”。

麻黄,一般方书均列在解表散寒药之首。其实,麻黄的作用十分广泛,除用于外感风寒外,《神农本草经》言其“破癥坚积聚”。《日华子本草》谓“通九窍,调血脉”。《现代实用中药》认为“对关节疼痛有效”。据此,我们要放开眼界,不断探索和研究麻黄未发现的作用。

董长富重用麻黄治痹证

名老中医董长富善于重用麻黄治疗风湿痹证。如治王某,女,39岁,医生。从1962年起手指关节肿痛,渐延及腕、膝、踝关节,初服抗风湿类中西药,尚能缓解疼痛。至1970年两手手指、腕、踩、膝关节肿大畸形呈梭状,屈伸受限,行走困难。患者罹患缠绵十载,痛楚万分,给董氏写信索方。根据信中描述脉证,拟越婢加术汤合乌头汤加减。处方;麻黄120克,生石膏500克,生白术60克,红花12克,威灵仙9克,乌头15克,防风12克,甘草9克,生姜15克,大枣15枚。

患者视麻黄120克,用量较大,不敢服用。踌躇10余日,觉得将处方各减一半试服。服后汗不出,心不烦,夜睡甚安,未见有不良反应。于5天后,决定按照上方原量内服。约11时许心烦、汗出如水洗,疲惫无力,旋又入睡。次日关节肿胀全消,周身如去千斤重,行动自如,遂以益气养血、补益肝肾、活络祛风法,连服20余剂,恢复正常。

董漱六重用麻黄治哮喘

名老中医董漱六擅用麻黄配伍治疗哮喘。董老认为:麻黄有发汗解表、平喘利水之功,列辛温解表药之首,有治哮平喘圣药之称。麻黄治哮,重在配伍,功效卓著。合桂枝发汗散寒;合石膏宣肺清热;合桑白皮清肺达邪;合葶苈子宣肺下气;合射干祛邪化痰定喘;合厚朴理气宽胸平喘;合党参益气调脾,宣肺定喘;合熟地黄滋肾纳气,温肺止咳;合附子温肾阳,宣肺气,化痰治喘。既适用于寒哮、热哮,亦可应用于实证、虚证,通过不同配伍又可用于各种类型的哮喘。至于麻黄剂量,轻症用1.5~3克,重症用3~9克,最多可用至15克,应用得法,并无不良反应。对实证顽固病例,剂量一定要重,轻则无效。小儿用量一般较成人减少,若剂量减少过多,则会影响疗效。因婴幼儿服药重在头煎,且有浪费现象(如拒服、呕吐等),加之小儿发病急,变化快,宜速战,剂量过小则疗效不著。对高血压的哮喘病人,只要配伍得当,一般亦无不良反应。

如治张某,女,3岁。系人工哺乳,体元不足,每感时寒,支气管肺炎反复发作,且并发哮喘。今诊形疲面黄,鼻流清涕,咳不畅,痰白呈泡沫状,喉间有痰鸣音,伴气息急促,自汗出,手心热,纳少,便稀,舌淡,苔薄白,脉濡滑。证属寒邪外束,痰浊内阻,肺脾不和,外卫不固。治拟宣肺化痰、益气调脾法,方用小青龙汤合玉屏风散加味。处方;连节麻黄4.5克,桂枝3克,白芍9克,干姜2.4克,五味子3克(杵),细辛2.4克,黄芪9克,白术9克,防风4.5克,陈皮4.5克,半夏6克,鹅管石9克(煅、杵、包)。3剂。

二诊;药后咳喘渐平,痰亦少,汗仍多,舌质转红,苔薄,脉濡滑数。处方;将上方连节麻黄减为3克,去干姜、五味子、细辛、半夏、陈皮,加桑白皮9克,地骨皮9克,焦六神曲10克,浮小麦30克,大枣5枚(去核)。3剂。3剂后,咳喘己止,喉间痰鸣消失,汗亦少,纳可便调。

图书信息:

图书名称: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2:寻找中药重剂取效的秘诀

图书作者陈云志,刘俊

出版公司:人民军医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02月 

版权说明:

以上文章来源搜集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感谢原作者辛苦劳动,如果侵权请告知,将下架处理。请勿用作商务用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麻黄用量多少克
中药麻黄性味归经、功效作用及应用
大汗用大剂麻黄取效之验谈
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中医十大名方——小青龙汤
夏日话麻黄丨“植麻黄之地,冬不积雪”
裘沛然先生治咳心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