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盆景艺术美的“三种境界”

“立体的画,无声的诗”高度概括了盆景艺术的美学特征:画意与诗情的完美结合,同时也指出了欣赏盆景艺术的“门道”,即一件成功的盆景作品,必须具备古人论诗所提出的三境:“物镜、情境、意境。” 

一切文学艺术都属于形象思维范畴。诗歌、绘画、盆景等在创造中,由于形象思维的作用,景(重在状物的物境)与情(重在抒情的情境)的统一而形成意境。意境是艺术作品形象思维的具体形式与结果。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说:“春秋代序,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四时的嬗递,冷暖的增减,都会在人的生理和心理上产生影响;而风光的绮丽、环填的迁异、亲友的聚散、事业的得失……无不在人的心灵上引起程度不同的震撼。看似平常的一事一物,却往往是灵敏度极高的“导火线”,使深藏于心底的炽热感情突然爆炸,从而引发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古人把这个现象称之为“情与景会,意与象通”,进而产生特定的意境。

在由情与境相统一而构成的意境中,情自始至终居于主导地位, 即“情为主,景为宾”。在艺术作品中的意念与哲理,都必须“带情以行”,意是情意,理是理趣,是渗透了作者感情的结晶。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在此讲的是诗词中的景语皆情语,借用于盆景也完全恰如其分。 

诗词有诗词的语汇,盆景同样也有自己独特的语汇:主干的三弯九拐,枝盘的聚散疏密,主峰的高悬陡峭,坡脚的曲折蜿蜒……处处都洋溢着作者的情.以情造景,以景拟人,使景人格化、感情化,景即是情,情即是景,情景交融,成为联系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纽带,达到感情上的交流与共鸣。 

盆景之景是作者以象征手法寓情于景,因此使用的素才务必完全符合所寓之情的要求。如使用的主要素材树和石的品格、姿态、特征等等,都应考虑到中国人民的传统审美习惯和当代审美趣味,比如松树,它象征着品格上的不屈不挠精神,在姿态上则力求昂扬挺拔,古朴苍劲,枝繁叶茂,流畅自然。

意境的表现极为注重“返璞归真”式的质朴、平淡、自然。“但见性情,不睹文字”,“初发芙蓉,自然可爱”。要求达到“池塘生春草”的“籁”境界。从这个角度讲,盆景艺术与诗、画艺术完全是相通的。古代诗人、画家一再强调:朴,要“大巧之朴”,淡,要“泊后之淡”,自然,却不废旖旎,天籁,需辅以人声,“既雕且琢,复归于璞”,最终从“有我之境界”,升华到“无我之境”。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有了新的思想,新的感情,因此,对盆景艺术也提出了新的审美要求,在作品的立意上、结构上、布局上、技法上、造型上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尝试,特别呈对传统规律类树桩盆景的造型规范、造型技法的突破与创新,借鉴自然类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种盆景艺术的全新形式:传统与现代的巧妙结合。在立意上坚决摒弃过去在盆景作品中的消极倾向,努力追求一种积极的、清新的、健康的境界,表现今天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广阔胸襟。

  盆景艺术的“回归自然”乃大劈所趋。但是,这种“自然”,无疑应该是经过艺术家加工之后的自然,只是与呆板、僵化的模式相对而言,绝不是取消盆景创作中合理的、必需的造型技法和造型规范。著名作家梁实秋在《盆景》一文中就曾明确指出:“艺术与自然是相对的名词。凡是艺术皆是人为的。西谚青云:Arts est celarn arten(真艺术不露人为痕迹)。”

  其实,盆景艺术从来都是反对“呆板”,崇尚“自然”的,都在努力追求空间力学的张扬和空间关系的和谐。如树桩盆景在留枝选片过程中,尽可能处理好明暗的对比,虚实的互补,阴阳的转换,刚柔的相济,厚薄的搭配,聚散的错落……枝与干、枝与枝、枝与叶、叶与叶之间的形式大小、层次高低、叶片疏密、距离远近等等,都应作到左顾右盼,相反相承。创作一件盆景作品,有了深远的立意、完整的构思、优质的素材之外,还必须有娴熟的造型技巧,才有可能做到“达意”、“传神”,以情动人,争取更多的知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意境 山水画创作之灵魂
意境美是盆景艺术的最高境界
意境:山水画的生命
名家讲堂丨盆景造型的基本理论之(三)——造型的艺术手法
任征诗词意境营造(四)
漫谈中国画的意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