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聤耳(化脓性中耳炎)

聤耳
聤耳,中医病名。有两个概念,其一泛指耳窍中流脓的病证。其二仅指耳中出脓带黄色的病证。《诸病源候论》卷二九:“劳伤血气,热乘虚也,入于其经,邪随血气至耳,热气聚,则生脓汁,故谓之聤耳。发生于中耳部的急性或慢性化脓性耳病。因有耳窍流脓,所以又叫耳脓。现代医学称之为化脓性中耳炎。
一、聤耳的病因是什么?

病因
本病的形成,多由外感风热或风寒郁而化热,上焦风热壅盛,与气血搏结于耳窍;或因风热表邪失治,内传肝胆.致肝胆火热内盛,循经上蒸,内外热毒搏结于耳窍,热盛肉腐,蚀肌腐膜,化生脓汁而成。引起聤耳的病因可有多个方面,而暴病多属产症,久病多 属虚证。实证多由肝、胆、三焦湿热火毒熏蒸所致;虚证多由肾经虚损所致。
二、聤耳如何辩证治疗?
1.风热上壅证候:病初起,耳内疼痛,胀闷闭塞感,听力下降。检查见鼓膜潮红,表面标志不清。并见周身不适,头痛,发热,微恶风寒,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冶则:疏风清热、解毒消肿。主方:蔓荆子散(《兰室秘藏》)加减。方药:蔓荆子、生地、赤芍、菊花、桑白皮、木通、前胡、赤茯苓、薄荷、银花、甘草。
发热风寒者,加荆芥、防风;口苦咽干、脉浮弦者,加黄芩、夏枯草。
2.肝胆火热证候:耳内剧痛,如钻如刺,鼓膜红肿外突,或已芽溃溢脓。全身并见发热,面部潮红,烦躁易怒,口苦咽干,渴欲饮冷,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治则:清肝泻火,解毒排脓。主方: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方药:栀子、龙胆草、生地、车前子、泽泻、木通、当归、黄芩、柴胡、甘草。
大便秘结者加酒制大黄、玄明粉;耳内痛甚者,加赤芍、丹皮、乳香、没药;鼓膜穿孔过小,脓液引流不畅者,加皂角刺、穿山甲;脓液量多者,加桔梗、白芷。

3.脾虚邪滞证候:病程长,间歇性或持续性耳内流脓,脓液黏白或黏黄,量多少不一,无臭味。检查见鼓膜紧张部中央性穿孔,鼓室黏膜肿胀色淡,听力稍减退。全身并见面色不华,头昏沉重,倦怠乏力,腹胀,纳差,便溏。舌质淡胖,苔白微腻,脉缓无力。治则:健脾渗湿,扶正祛邪。主方:托里消毒散(《医宗金鉴》)加减。方药:黄 芪、皂角刺、银花、桔梗、陈皮、白芷、川芎、白术、茯苓、党参、泽泻、石菖蒲、炙甘草。
纳差腹胀便溏者,加薏苡仁、砂仁;脓液粘黄、加黄芩、蒲公英、野菊花;脓液黄臭,加穿山甲、泽兰、马勃。
4.肾虚骨腐证候:耳脓量少,污秽而臭,经年累月不瘥,听力显著减退。鼓膜紧张部后上或松弛部边缘性穿孔,可见或掏出豆腐渣样腐物或见有暗红色肉芽长出。全身并见头晕神疲,腰膝痠软,手足心热,心烦多梦、咽干口燥,舌质偏红,苔薄少,脉细数等肾亏虚之证,或形寒肢冷,面色晄白,夜尿频数,舌质淡胖、苔白润,脉沉弱等肾阳 亏虚之证。治则:补益肾元,扶正祛邪。
5.偏肾阴亏虚主方:知柏地黄汤(《景岳全书》)加减。方药:知母、黄柏、熟地、淮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木通、夏枯草、穿山甲、皂角刺、桃仁。
6.偏肾阳虚主方:附桂八味丸(《金匮要略》)合阳和汤(《外科全生集》)加减。方药:附片、肉桂、熟地、淮山、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鹿角胶、炮姜炭、麻黄、白芥子、红花、山慈菇。
温馨提示:

医学双博士杜小正
杜小正教授对聤耳治疗效果显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疗法治百病——脓耳(化脓性中耳炎​)
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
急性中耳炎和“夜哭郎”
中医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中医疗法治百病——暴聋
化脓性中耳炎的中医治疗(谭敬书教授经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