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利:社工小组发展历程与社会工作专业元素的体现

文/宋利

北京市海淀区扬帆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兼职社工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6级社会工作研究生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口在全社会人口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如何提高广大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群体水平,已逐步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现代社会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的现代化进程加速,使得原本生活节奏慢的老年群体日益边缘化,尤其是随着我国科技发展进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使得不少老年人在面对现代化的科技产品时,常常遭遇不会使用的尴尬。那么,如何有效应对老龄化社会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就显得尤为关键。在军休社区为老服务中,社工基于老人需求开展微信学习小组服务,动员老人参与到学习使用微信,随着服务开展次数和频率的增加,我们开始由单次的微信服务变为微信系列服务。在微信学习小组系列服务的开展过程中,更多的老人们参与到互动学习中来,并且随着微信学习小组中小组领袖的发掘,开始发展成社区组织,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社工专业元素被挖掘和应用,微信小组也逐渐成熟,服务效果不断强化,在促进老人成功老化。积极老化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开展微信小组研究背景   

人口老龄化己经成为当今全球社会人口结构转型中的一个客观趋势,按国际通行标准,60岁及其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达10%,或者65岁及其以上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7%,即为老年型人口结构,进入老龄社会。伴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衰竭,中国人口结构也进入了深刻转型阶段,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则显示,截至2010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己经上升到13. 26%,较之于2000年的数据提高了2. 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 87%。人口生育率的快速下降与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使得中国仅仅用了18年的时间就由成年型人口结构进入了老龄化人口结构阶段,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人口转型,由此可见,中国的人口结构老龄化进程呈现出快速推进势头,可以说,中国的人口结构老龄化来势凶猛。[1]

  那么,如何有效应对老年社会的到来,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从而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就显得尤为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老年群体需求的有效满足不仅关系老年人自身的切身利益,同时亦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衡量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和关键指标。在老龄化趋势下,实现健康老化和成功老化成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成功老化”,不仅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延缓社会老化和生理老化过程,同时可以增强老年人自身的自理、自立的时间和能力,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老年人的智慧、经历和创造力是我们整个社会的一笔宝贵财富,他们在实现白己价值的同时,也能为社会继续做出新的贡献,所以,成功老化的研究具有深入探讨的价值和无限发展的空间,成功老化的思想认为:老年人的整个晚年都将处于人的老化的过程,但人的老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个体的成功发展是个体对环境的积极适应,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得与失的平衡。

 二、开展微信小组服务的理论指导

   1.用进废退的理论   

用进废退这个观点最早是由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他在《动物的哲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进化学说(被后人称为'拉马克学说'),他认为生物体的器官经常使用就会变得发达,而不经常使用就会逐渐退化。就像大脑,越是勤思考勤运用,便越灵活;而越是懒惰不动脑,大脑便会像生锈的链条,难以正常运转。对老人们来说,如果不对现代科技产品进行了解和学习,就难以跟进时代脚步。通过开展老人对科技产品的使用的相关培训,让老人开始接触和使用这些科技产品,增加老人的脑部运动,让老人参与到新的学习中来,老人的认知和思维得到新的变化。

   2.赋权和增能

   赋权增能理论涉及两个方而的基本内容,即“赋权”和“增能”,二者是相辅相成和辩证统一的。赋权一系列社会活动等来赋予老年人享有平等享有自己的权利以及拥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其中主要包括个体层面的赋权、人际关系层而的赋权和社会参与层而的赋权。“增能”是在老年人基本权利得以保障的前提下,把老年人视为具有开发潜能的社会个体或群体,他们通过主动接受教育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培养自我社会认同感,提高参与社会的主体意识,提高适应社会角色变化的能力及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能力,提高晚年生活和生命质量。老年人是权利和权力、赋权和增能的有机统一体,“赋权”是要赋予老年人的基本权利,而“增能”是老年人自身生存发展的能力或潜力[2]。对于老人来说,他们由于老人因为认知衰竭,跟不上社会步伐;年龄增加,接触社会新鲜事物的机会比较少,这些都导致老人缺乏自信心,通过赋权增能视角,在开展服务过程中,社工要充分发掘老人自身资源,不要把老人视作一个“被动接受”的个体,鼓励和老人去主动接受现代科技产品和新鲜事物,逐渐树立起自信心,改变传统的认知思维,更好的跟上社会变化的步伐。

三、微信小组的服务目的和意义

   微信基于现代科技,不仅是一款有效的沟通聊天软件,而且本身具有操作简单,信息量不大,又比较大众化的应用软件,开展微信学习小组,直接目的是教老人学会使用微信,让老人掌握这一便利的现在聊天工具,在老人学习和反复练习使用微信的过程中,开发老人的自身资源,促进老人的思维和认知上的变化,也让老人通过微信使用加强与别人的交流,扩大自己的交际圈,更多的参与到社会互动和交往中去;微信学习的间接目的是通过微信小组系列服务,发现小组领袖,通过小组领袖的带动,在微信学习小组结束后,社工撤离,这些老人仍然自己自发组织学习,并且通过学习提高自身操作后,他们自发为社区在家不能出来参加微信学习小组或者其他原因没能参加微信学习小组的老人进行志愿者服务,这样不仅使那些在家里的老人也能够通过微信学习改变自身的单一的生活方式,加入到更大的社会交往圈子中来,同时也是这些社区领袖和志愿者实现了自身的价值的同时,也将自己的社区自助组织建立起来,为更多的老人提供更多的服务,帮助社区更多老人走出家门,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和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提升自我效能感的同时,也改变传统的认知思维,促进老人社会交往上的变化。

   四、微信小组发展历程中社工元素的体现

    在完成调研,需求分析和组员招募后,微信小组首先在北京某军休所落地,第一次小组只开展了一节,主要是以微信的基本操作为主,采取知识讲座的形式,志愿者在讲台上讲,老人在下面边操作边记笔记,老人接受能力有限,这样的小组形式导致很多跟不上节奏的老人听不懂志愿者的讲解,老人知识再行为上有了变化,掌握了一定的微信操作功能;第二个阶段,微信变成以不同主题为阶段的系列服务,老人开始有了回顾和反馈的时间、互动和分享开始频繁的出现在小组中,小组的形式,志愿者的辅导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第三阶段,寻找微信中老人们感兴趣的、又有可延续性的部分,发掘小组领袖,继而在小组领袖的带领下,逐渐成为社区自助组织,组员以志愿者的身份去服务更多的有微信学习需求的老人,实现由小组服务到社区组织“孵化”的转变。

1、微信小组由单一服务到系列服务——发掘资源和互动分享

   从需求出发,针对老人的需求提供服务。经过军休所实地调研走访,社工了解到很多军休所内的老人对手机的基本操作如打电话发短信等,掌握情况较好,社工们也发现有些老人的智能手机里也下载了微信,但是大部分老人都不太会使用。社工们跟老人们深入交流之后发现,老人的子女有时也会埋怨他们不用微信,平时交流困难,因此老人们自身也有学习微信的强烈需求,很期望能够有人带他们一起学习使用微信。经过进一步的需求调查,社工确定了老人们想要学习的关于微信使用的具体内容,并将这些内容划分成不同板块,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为军休老人提供服务。

   带着教会老人使用微信,促进老人之间互动的目的,社工为老人开展微信学习小组,小组内容以促进老人之间的相互学习,活动结束后评估发现,老人基本掌握了微信的使用,但是由于是单次的小组服务,组内互动也不强,老人缺乏跟身边老人交流学习的过程,缺乏反复的练习和强化,在小组结束不久后,基本就遗忘了微信的操作步骤,导致微信学习小组的目标达成度不高,小组带来的效果并不明显。经过服务改进,社工将微信小组单次服务变成四次服务,每周一次,连续四周。在这个过程的变化中,增加了老人在学习时间维度和小组互动维度上的变化,老人在这个过程中,有了持续的学习过程,通过微信公众号信息的浏览的新事物的接触,老人之间能够进行充分的互助学习,老人之间沟通和交流方式也产生了变化,最后这些都给老人的认知和思维带来了积极地影响。参加学习的老人在认知上:了解微信使用功能;态度上:逐渐增强自信心;行动上:对微信使用逐渐熟练。

 2、小组形式由集中学习到分班、分组模式学习的变化——角色转化和发掘领袖

   微信在经历了有单节次到系列的服务变化后,老人的学习方式和志愿者的讲解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传统上微信讲解,都是老人坐在一排排的座位上,志愿者在讲台上讲解,这样容易造成学习进度慢或者听不清楚讲解的老人慢慢选择不听,另一种结果就是,老人遇到不会的,就会陷入无秩序的讨论中,导致小组秩序混乱,小组进程受到影响,老人之间的互助也变得比较单一。通过分组学习,每组老人大概6—8人,每组都有一个比较熟悉操作的老人,同时每组会有一个志愿者专门负责帮助老人,在这个过程中,老人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和互帮互助都在小组内部进行,社工志愿者走下讲台,走到老人的小组进行答疑,老人由不听到听,并在学习讨论时间积极参与讨论,纷纷将自己擅长的方面分享给组员,学习氛围浓厚,老人自身的成就感得到满足,自身价值得到周围老人和志愿者认可。志愿者通过观察老人组内讨论和分享情况,发掘小组中微信使用比较熟练和比较有微信的强者,逐步培养小组强者。老人在这个过程中的变化,在认知上:由了解功能到自己能够自由的分享微信知识给周围人;态度上: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自我认同感;行为上:熟悉使用微信到参与到小组讨论和分享中。

3、微信小组由学习小组到社区自助组织产生的过程——鼓励和支持

  在微信学习小组系列课程中,随着服务不断深化,分组学习的互助基础上,社工在培养小组领袖的同时也在积极发现强者,在微信小组第三次的时候,社工志愿者开始鼓励小组领袖带领小组自发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小组领袖中逐渐成长出社区领袖,领袖基于微信学习小组开始自发组织进一步的微信学习,在小组结束前,志愿者要鼓励小组领袖带领组员付出实践,从小组学习到做出行动变化,让组员感受到小组给予的支持和帮助。在微信小组结束后,微信学习自助组织在社区工作人员帮助下逐渐成型,组织内部成员对于微信掌握水平已经达到较好水平,在社区领袖带领下,他们自发成为志愿者,对那些因身体残疾或者其他原因不能来参加微信小组的老人进行入户探访教学的特色服务,实现了开展微信学习小组到社区组织培训的转变。参加学习的老人在认知上:由接受微信学习到主动帮助有需要的老人学习;态度上:由提高自我认同感到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行动上:由与组员相互讨论学习到自发走进志愿服务社区其他老人。

五、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社工元素的体现

  1、服务的连续性,营造互动氛围

   与其他聊天工具相比较,微信学习的特点主要有:微信本身的信息量不大,操作也想对简单;但是微信的更新速度很快,新功能不断增多,这导致老人容易遗忘。同时在单次的微信小组中,老人缺乏信息反馈和互动的过程。从单一服务到系列服务,每次服务时间周期为一周,不仅可以在每次课程中更好了解老人的需求,连续的服务过程也会与老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不断加强,社工和志愿者在与老人的“一对一”的服务中,运用倾听的技巧,逐步帮助老人恢复自尊自信,提升自我效能感;社工和志愿者遵循“个别化”的原则,针对学习进步不一样或者有个别化需求的老人提供及时的服务,保证老人在学习过程中“不掉队”;军休社工积极帮老人分组,参与到老人学习和讨论中,老人与老人,社工志愿者与老人,老人与军休社工在学习中,互帮互助,营造了互动学习的氛围,加深了彼此的关系,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关系。

  2、植入专业理念,开展专业小组服务

   微信小组作为一种专业的社工小组实践,不同于一般微信小组的区别主要在于:小组避免了传统讲座的形式,采取志愿者走下讲台走进小组,和老人在小组中一起学习讨论,在学习形式和授课方式都充分体现了社会工作中真诚信任、良性互动的理念。在一系列的小组过程中,社工运用赋权的理念,让老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微信学习和讨论分享中;在服务的开展中,采用分组讨论学习的模式,社工和志愿者进组答疑,与老人在学习过程互动,实现志愿者与老人的“跨代互动”。“军休社工人员”,“专业社工”和“社工志愿者”的相互协调和合作的服务模式,不仅带来了新的小组工作方法,更多的是为微信小组服务植入了更多的社工理念。对于军休老人的微信服务来说,社会工作的价值更主要在于一种专业理念的植入,使“社工元素”融入到小组服务的过程。

  3、鼓励组员采取行动,帮助组员由小组走进社区

   开展微信小组的服务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老人对微信使用需求的满足,更在于推动小组内群体的参与,建立社区自治小团体和社区居民组织,培育社区领袖和发展老人资源。在社区自助组织的培育中,社工以微信小组为依托,遵循社区自助组织培育原则,从寻找老人对微信中最感兴趣的“公众号”使用和分享入手,来培养老人的学习兴趣,在社区工作人员配合下,鼓励小组领袖带领组员做出行动,并在小组结束后定期去给老人答疑,解决老人在维持自助组织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对于微信小组结束后的老人,如何走向自治组织的难题是,老人们不敢或者不愿意做出行动,社工要给予小组领袖和组员鼓励和支持,提高小组整体对老人的支持,在老人做出行为的改变时候,要及时鼓励,肯定他们的能力,并与军休社工商量,给自治组织中老人制造更多的机会,并帮助老人订立组织规范,逐渐树立老人的自信心。

六、服务成效评估

  在进行小组模式改变和社工元素的植入以后,我们进行了服务成效评估,通过服务结束后与老人的面对面交流以及后续的跟进服务,我们发现微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老人的生活方式,促进了老人与老人,老人与家人以及老人与社区服务人员的互动和交流,也促进老人自身认知行为的改变,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方面:

   1.老人自信心得到了提升,个人生活变得丰富。

老人们开始以为他们是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变化,老人只能被动的接受这一变化,随着微信小组的开展和服务的持续性,老人对微信的使用逐渐熟练,不仅通过微信与其他人开始聊天和活动,也得到了子女的认可,老人自我效能感提高了。通过与周围没有参加微信学习的老人比较,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了,通过微信咨询和各种形式公众号的了解,他们感觉到自己与社会越来越融入,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也充分地得到了利用,自我归属感和存在感产生了显著的变化。

   2.改善了家庭关系,实现良好的社区互动。

微信小组改变了老人的人际交往方式,老人的子女由于工作等原因,不能经常陪在老人身边,平时的交流可能只能通过见面或者电话的形式交流,微信的使用改变了这一局面,在服务开展过程中,社工发现有的老人们会收到子女发过来的照片,向老人讲述自己正在经历的事情,还有的老人在微信中观看自己孙子、孙女活动表演的小视频,满足了老人对孙子、孙女的想念,同时老人与子女之间的互动增多了,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在社区互动中,老人们通过微信群聊组织大家郊游,分享游玩时候的照片,有文艺的老人经常还会在照片后面赋诗一首,抒发自己愉悦的心情。在社区互助中,会有老人在微信群中求助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知道解决的老人会在群聊积极献计,帮助其他老人解决困难。

   3.认知行为上的变化。

通过微信学习小组服务的不断深化和服务的推进,老人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老人对微信的使用和了解不断加深,在与周围老人的互帮互助中,老人发挥自己所长,实现了自我成就感的满足,自身价值得到认可;同时通过微信改善了与子女的家庭关系,促进了与子女的联系和交流。从长远上看,老人们通过对微信的不断使用和深入学习,以微信使用为信息媒介,老人逐渐拉近与现代化社会的距离,有利于缓解老人因为年龄原因导致的“认知衰竭”,带来认知和行为上的改变。

七、总结  

经过半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微信小组已经开展三十余次,直接服务老人六百余名,间接服务千余人,随着服务的不断深入,微信小组的服务模式不断变化,服务理念不断提高,融入了更多的社工元素。社工撤出微信小组后,老人不仅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兴趣群,在群里讨论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艺术作品,还建立了一些生活小服务的群聊,大家一起在里面分享生活经验。老人的微信群聊和自发学习小组在社工撤出后仍然在继续运作,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受益。在不断持续的学习和实践中,老人逐步深入到微信学习和探索中,生活中有了更便捷的了解社会信息和培养自己兴趣的方式,无论是社会交往还是个人生活的方式都得到了较大的变化,同时老人学习行为的改变促进了老人认知和思维的变化,老人对这个信息更新如此之快的社会不再感到害怕,不再抱怨自己被社会抛弃,而是主动与社会建立联系,丰富自己的养老生活,距离实现“积极老化”,“成功老化”的养老目标更进一步。【整理编辑:时英平】

备注:

[1] 何雨.人口快速老龄化与中国城市养老新平衡模式[J].上海城市管,2011(5)

[2] 王梦云.翟洁《赋权增能理论视域下我国老年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河北大学成人教学学院学报,2016(3):11-1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通过线上支持性小组,实现社区“隐蔽”长者的社会连结?| 社工课
【益快讯·兴东】从保健“老师”到防骗“老师”
范英:养老院的萤火虫——老年人志愿者培养小组|案例
滕州市承接省实验区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项目十二月成果展示
“漂流花朵”外来务工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案例
留守儿童小组工作案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