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鉴赏知识汇总

目 录
第一章概述 2
一.关于考试: 2
二.关于诗歌: 5
(一)诗歌的分类: 5
(二)诗歌的形象: 8

(三)诗歌的语言: 18
(四)诗歌的表达技巧: 21
(五)诗歌的思想感情: 24
(六)什么是“起”“承”“转”“合”: 27
第二章考场上如何快速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29
一.准确解读文本: 29
二.明确采分点: 33
三.掌握题型及解答方法: 33
第三章诗歌鉴赏题型及方法 36
一.针对诗歌的形象的问题(人物形象、物象、意境): 36
二.诗歌的表达技巧(描写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方式)问题: 37
三.关于诗歌语言的问题: 39
四.概括内容主旨: 42
五.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43
六.评价作者观点: 45
七.概括评价诗歌内容: 45
八.比较评价题型: 46



第一章概述

一.关于考试:i

《考试大纲》要求:
高考古诗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

鉴赏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 鉴赏其形象;○2 .鉴赏其语言;○3. 鉴赏其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意象。鉴赏诗歌的形象要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 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语言鉴赏和表达技巧鉴赏常常结合在一起, 但语言鉴赏侧重于品味炼字和语言风格的特色,表达技巧鉴赏则侧重于分析诗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结构技巧等的艺术效果。
评价就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
无论是鉴赏还是评价,实质上都是考查考生对于诗歌的想象能力。考生从哪些方面去想象,怎样去想象,如何结合诗歌本身、命题者所问、自己所想,不枝不蔓,按要求写出来,这是答题的关键。
总而言之,鉴赏一首古诗,无非抓住内容、表现手法、思想感情三方面。
具体题型:
○1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一个形象?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一形象?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3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4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5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
里?
○6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7 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你认为呢?
○8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可见,提问的方式有多种,但都可归结为内容、表现手法、思想感情三方面。例题: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南宋] 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①噪,
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貔 pí虎:貔和虎。亦泛指猛兽。
“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3 分)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哪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妙在何处?(2 分)
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3 分)
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

上片“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一句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哪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两句对赤壁大战场面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4 分)
解析:1:综合运用了三种修辞手法,其作用主要是内容作用,用于烘托人物,渲染环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2:试题分析:
这二者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周瑜轻松取得赤壁之点的胜利。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3:试题分析:
这首词是典型的以景结情结构,以悲景衬哀情。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以上三题都是从表达技巧方面来鉴赏的。4       题评价思想感情,5       题综合题,从形象及 表达技巧方面来比较鉴赏的。
答案:1.比喻、拟人、夸张;(2 分,写出两种即可)生动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1 分)
“谈笑间、强虏(樯橹)灰飞烟灭”(1 分);极言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
(1 分)
以景结情,拟人(1 分,答出一点即可,“设问”亦可);景存世迁;(1 分)以无心赏柳表达对国势衰微的感伤。(1 分)
下片词人先通过赤壁矶附近的山川形胜,追怀遗迹得到深切感受(1 分),又将话题一转,在感受历史变迁中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感慨之情以及面对美景无心观赏的感伤之情。
(2 分)
○1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1 分)○2 “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两句,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1 分。写出两种即可)。用“貔虎”比喻勇猛的军队;“鱼龙怒”用拟人、夸张的手法写出在千艘列炬的大拼搏中,那些潜居江中的鱼龙,因为受到战火的威胁而感到怒不可当。两句诗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写出了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2 分)

每一种题型在解答时都各有侧重,也大体形成了不同的解答模式,我们将在诗歌鉴赏方法章节中详细介绍。在介绍方法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诗歌的基本知识,这对准确解答问题有很大帮助。

二.关于诗歌:

(一)诗歌的分类:

从诗歌的形式上分类:
可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1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2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今体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3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 58 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 字)、长调 (96 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4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从诗歌的题材上分类: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具体分类如下:
○1 、咏怀诗(可以涵盖大多数诗歌):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2 、怀古(咏史)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咏写对象,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3  、咏物言志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4 、山水田园诗:表达闲情。有时也有消极避世、郁闷之情。通过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生活的向往;或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他们的艺术成就颇高,具有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能力。景物逼真,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诗风恬静清朴,而少奔放雄浑。代表作家如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5 、边塞诗征战诗:描写边塞生活战争与民族矛盾、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6 、讽喻诗
讽喻诗是作者对世态、人生等进行真知灼见的探索,或从正面作出评判,或从侧面发出讽刺而撰写的诗篇。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 、哲理诗
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与咏物言志诗有共同的特点,分析时要注意把握。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诗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只不过这句俗话纯乎说理,而苏轼是以形象来喻理。
○8 、闺怨、宫怨诗
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当然这个“春”可以不指季节,而指恋情)。
○9. 羁旅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这类许多诗人的诗中都有,尤以杜牧、李商

隐、柳永、秦观、李清照为著。这类诗词亦可称之为思乡怀人诗,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
○10 、赠友送别诗
此类诗表现的是“别情”“离情”。“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古诗词中国诗坛上,赠友送别诗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这类诗歌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借对送别情景的描写,表达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
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需要注意的是,赠友送别诗不一定都是凄凄切切的,也有表达豪迈之情的,如《别董大》。
○11 、悼亡游仙诗
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12 思乡怀人。此类诗表现乡情、亲情。思乡,其实根本上是怀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13 忧国伤时诗。此类诗一般表达悲情。
了解这些不同题材,对我们准确把握内容有很大帮助,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做题之前先明确其分类,为后面准确答题指明方向。明确题材,这应该作为诗歌鉴赏的第一步。
现在我们来做个练习体验一下。
判断下列诗歌题材类型,进而初步感知其表达的情感:
月圆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2.送杜十四之江南
白居易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3.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碾,槐庭落暗金。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参考答案:
咏物诗。所咏之物为月亮,一般表达相思之情。相关试题解答示例: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答案】最后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表达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何的告慰。
由此题可以看出,明确意象对理解诗词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后面我们将专门介绍意象。
赠友送别诗,一般这类诗表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生活的向往;或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此诗前三联描绘游山所见所闻,尾联“樊笼累”表明对官场、俗世的厌倦,“松桂心”表明对自然的喜好,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二)诗歌的形象:

古代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意象。
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
诗歌中的物象:物象既可以是事物形象,又可以是景物形象。前者指那些托物言志诗中描绘的形象,有时也折射了抒情主人公自己;后者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象。
常见的物象有:
○1 送别类物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如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在差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表达怨别、怀远等情思。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古诗中,它成为一种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意象。酒,在排解情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折柳、杨柳曲、灞桥、阳关、长亭、烟波等常常表达送别的离愁;
○2 思乡类物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如月亮、鸿雁、双鲤、

捣衣。
○3 愁苦类物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如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鸟、斜阳。
○4 抒怀类物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反悔感慨。如菊花,象征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梅花,哈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不同流合污的情操;松柏,喻坚贞不屈、正直的人格;竹,喻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今衰昔盛的痛惜伤感之情、冰雪、草木,古诗中常用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5 爱情类物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如红豆、莲与“怜”同音,常借以表达爱情。连理枝、比翼鸟常用作对恩爱夫妻的比喻。登高、凭栏、捣衣、寒砧、鸳鸯、鹧鸪等表达相思情怀;
○6 战争类物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夕阳、西风、寒蝉、归雁、子规、浮云等常常表达羁旅的愁绪; 烽火、金戈、战马、玉关、大漠、塞外、黑河等表达战乱戍边。
几乎所有的古诗都是通过意象的描写来表情达意的,因此对意象的分析是古诗鉴赏的关键。分析形象时通常有以下几步:
第一步:提炼意象;
第二步:概括意象特点(意境);第三步:剖析作者思想。
答题模式:
这首诗通过……意象,或描绘出……图景画面,营造出了……的氛围,抒发(表现)了作者的……感情(心情)。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人物形象往往又是折射自己,因此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的一面。
常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有:○1 豪放洒脱的形象;○2 忧国忧民,青衫泪沾的形象;○3 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4 爱惜人才的形象;○5 儿女情长的形象。
人物形象类答题模式:
第一步:指出形象的总体特征,总论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什么形象);
第二步:再以此为“中心论点”,结合描述意象,找出依据,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形象的基本特征);
第三步:概括形象的意义,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形象的意义)。示例:

鹧鸪天酬孝峙①
[清] 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
③熏风:东南风。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 分)
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3 分)分析:
从首联的关键词“病容”“怪”,可抓住其外表形象特点;从颔联的比喻句中可以抓住其性格特征。
答案:
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轫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来推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古诗塑造形象的方法:
细节描写: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
烘托:通过感觉、视觉、听觉以及其他事物对诗歌中所描绘的人物进行烘托。 (3)对比衬托:运用对比、类比来刻人物形象。
比兴手法:如自居易的<;长相思)运用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上片以流水和高山比喻恩妇怀远之情,下片直述念远恨别的情怀。
附:
常用意象表达内涵: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4、蝉 以蝉品行高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8、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10、鸿雁《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

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11、神器 指帝位、政权。
12、陶朱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 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13、连理枝、比翼鸟 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了这些句子,难怪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14、孔方兄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
15、青梅竹马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16、问鼎 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凯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17、见背 背,离开。谓父母去世。
18、逐鹿《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19、杜康《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0、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21、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22、彭祖彭祖,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23、谢家 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
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辛弃疾《泌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24、婵娟,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婵娟。
25、献芹《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26、执牛耳 用“执牛耳”指盟主。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左传·哀公十七年》:“诸候盟,谁执牛耳?”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太仓,人名)
27、作壁上观 壁:营垒、壁垒。观:观望。在壁垒上观望。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28、虞美人 罂粟科一年生丛生草本花卉,亦称丽春、寒牡丹。相传此花系西楚霸王项羽爱妾虞姬自刎坟下碧血所化,故有闻虞兮歌而起舞之说。辛弃疾有诗曰:“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只今草木忆英雄。”亦有英雄惜英雄之意,清代有人以虞姬口吻占诗曰:“君王意气过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该诗角度新颖,情切动人。
29、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在唐时甚红。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30、豆蔻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31、精卫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32、击楫中流 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又称“中流誓”,如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33、鸡口牛后 《战国策·韩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34、岁寒三友  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这称。
35、花中四君子  梅竹兰菊花称为“花中四君子”。
36、泰斗  “泰山北斗”的简称。典出《新唐书·韩愈传》,比喻杰出的可为榜样

的人物。
37、仁人 典出《论语·卫灵公》喻指有博爱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38、传人 典出《荀子·非相》,原指道德学问能传于后世的人。今指能得到祖先或师长精神或技艺的人。
39、玉成典出《西铬》(西晋张载),比喻为人成全好事。
40、口碑典出《五灯会元》,比喻众人的口头称颂。
41、壁还敬词,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指恭敬地退还别人的赠品,或指毫无损伤地归还借用别人的物品。
42、方家典出《庄子·秋水篇》,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43、等身典出《宋史·贾黄中传》,敬辞,比喻著作多,堆起来等于该人的身高。
44、西席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
45、心许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心中暗自答应的意思。
46、三味典出《邯郸书目》,比喻深含的意思(多含褒义)。
47、洗耳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汉蔡邕),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听、恭听。
48、斧正典出《庄子·徐无鬼》,指请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正”
49、抱璞典出《韩非子·和氏》,比喻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
50、染指典出《左传·宣公四年》,比喻沾取不应得的利益。
51、射影典出《苦热行》(南朝宋鲍照诗),比喻说此喻彼,别有用心。
52、掣肘(chè zhǒu)典出《吕氏春秋·具备》,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
53、青鸟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王景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54、涂鸦典出《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撰),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
55、城府典出《宋史·傅尧俞传》,比喻令人难以揣测的深远用心。
56、不才典出《庄子·山木篇》,自谦没有才能。
57、方寸典出《三国志·蜀志》,指人的心。
58、提刀典出《世说新语·容止》,比喻代人写文章。
59、下榻典出《后汉书·徐稚传》,原指礼遇贤者,现一般指接待贵客,也借指住宿。
60、春秋典出《诗经·鲁颂》,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61、梨园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62、抱柱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以喻坚

守信约。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63、班马 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64、辞第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扰边境。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后以喻为国忘家。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65、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66、钓鳌 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固定不动。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只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后以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李白《赠薛校书》: “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
67、三尺 古代,剑约三尺长,故用为剑的代称。《汉书·高帝纪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又因古代把法律刻在三尺长的竹筒或木板上,故又作法律的代称,也叫 “三尺法”。《汉书·杜周传》:“三尺安出哉?”
68、还珠 古时合浦地主盛产珍珠,但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去了。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
69、金鸡 古代流传天鸡星动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竖起长竿,在竿上立一金鸡,把该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们宣布大赦令。后便以“多鸡”借指大赦令。李白
《流夜郎赠辛判官》:“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70、烂柯 古代神话传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来听他们唱,小孩给他一个像枣核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饿了。过了一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来,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他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71、青眼 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讨厌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杜甫《短歌行》:“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72、高山流水 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典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录。明唐寅《世情歌》:“清风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辛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怒

蛙声自咽。”
73、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q ,劳苦)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 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74、巴歌 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唐人李群玉《自沣浦东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员外从公虞》:“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元人谢应芳《水调歌头·再和寄酬袁子英萧寺》:“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其典出自战国楚玉《对楚王问》。
75、白衣苍狗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宋刘克庄《沁园春·和吴尚书叔永》:“笑是非浮论,白衣苍狗,文章定价,秋月华星。”人生是是非非如同天上白云,变化无常,难以逆料,只有 “定价”文章如“秋月华星”,光照人间。
76、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不平凡的来历铸就了一柄宝剑,成了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启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77、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78、武陵人——桃花源。
79、旧家燕子——物是人非的伤感。
80、庄生梦蝶——美好而虚幻。
91、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82、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83、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
84、商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85、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86、五柳——隐者。
87、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88、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89、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90、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91、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
92、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

93、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
94、牧童——淡泊,田园生活。
95、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96、青云——高的地位。
97、青紫——高官显爵。
98、丁香——愁心或情结。
99、蝉鸣——悲秋。
100、青天——清官。
101、落花——伤春。
102、落叶——秋天。
103、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有时也有思乡之意。如“日暮乡关何处是”。
104、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105、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
106、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
107、出山——①首次当官②隐居后又出任官职。
108、松——傲霜斗雪,刚毅坚强,不畏艰难,高洁,正直、坚贞,不谄媚权贵。具有高风亮节。
109、梅——坚强,,高洁、超逸、傲岸,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也有以梅自喻,写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陆游《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或表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10、竹——虚心劲节,不随流俗、不畏风霜、刚直不阿、宁折不弯、孤高刚劲。
111、菊——卓尔不群,坚强、、坚贞、高洁、宁死不变节(如宋人郑思肖《寒菊》的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或隐者形象。
112、兰花———朴实与纯真,不事雕琢,有卓尔不群、宁静之美。具有美女似的纯洁,君子似的风范,勇士似的气概。也喻坚定不移的气节和情谊。
思乡类意象:
孤灯、孤云——孤苦的思乡、思亲情、游子情,或孤独、失落的感觉。 飞镜、明月——望月怀远、思乡、思亲情,别离思聚;或发怀古之幽思。落日——故人情。日暮——思乡。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鸿雁、雁书、雁足、鱼雁、双鲤、鲤鱼、鲤素——传递书信,信、音讯。尺素:、札、书札——信。
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
浮云、孤雁、飞蓬、孤蓬、归蓬落帆、断鸿、——孤寂的游子。

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
戍鼓、雁声——离别、思念之悲凉。
玉关情、羌管——思念征人远戍或征人思归。战争类意象:
投笔——弃文从武。 长城——守边的将士。
朔马、胡马、楼兰——边境之敌。
胡霜——边地。撞金——止行阵。鸣鼓——进军。
边声、角起、角声——军中号角吹响。戎旌——军旗。千嶂、孤城——边塞之荒凉。
山水田园诗类意象:
闲云、野鹤——隐居之闲适、怡然自得。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要做好诗歌鉴赏题,应了解传统审美习惯,主要有下列几点:
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如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
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
折柳送别。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
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
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
有精力的同学识记一些意象,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诗歌内容。诗歌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准确鉴赏。

(三)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是鉴赏诗歌的关键。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理解关键词语和品味语言风格两个角度入手。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方面的艺术效果以及语言风格。
诗歌的语言分为以下几种:
意象语言:如松、竹、梅、菊等被人们赋予特定象征意义,象征人坚强、高洁、清高等品格。
情感语言:如“悲”、“喜”、“孤”等直接表露出诗人的情感。
象征语言:有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 (4)特定称谓语言:如“杨柳”喻指分别;“秋水”指眼睛;“盗泉”指不义之财;“鸿雁”
指书信等等。
语言特点:(1)风格特点:主要包括“平淡、工丽、直率、委婉、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洗练、沉郁”等。(2)结构特点:主要包括“叠词、倒装、意象词语罗列”等。
关键词:
古诗讲究炼字,即锤炼词语。诗人经过反复琢磨,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以形象地描摹事物或精确地表情达意。常见的炼字包括炼动词、炼形容词、炼数量词、炼虚词。一般来说,某些改变了词性的词语,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1 、炼数量词。
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诗人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2 、炼形容词。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表颜色的形容词于句首与句末的运用。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鸥”,郭彦深就说“漠漠阴阴,用叠字之法,不独摹景之神,而音调抑扬,气格整暇,悉在四字中”。“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睛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3 、炼动词。

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如“吐”字,这是最平常易见而没有什么惊人之处的动词了,杜甫有一联诗句是“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苏东坡对此极为欣赏,我想,除了“明”字这一形容词兼摄动词的作用而富于动态之外,就是“吐”字下得极妙。清代的查慎行,大约于此也未能忘情吧,他在《移居道院纳凉》诗中写道:“满城钟磬初生月,隔水帘栊渐吐灯”,写华灯初上灯水交辉的夜景,化静为动,造语奇特,这个富于动力性的“吐”字的运用,真是不让杜甫和陈与义专美于前了。
○4 、炼虚词。
虚词的运用,在新诗创作中似乎远不及在古典诗词中地位重要。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 “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
风格: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韩愈的诗深奥险怪,白居易的诗通俗鲜明。再如,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诗歌流派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词的流派有豪放派和婉约派。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豪放派:气势豪放,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细腻,笔调柔和,抒情婉转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语言风格有如下几种:
○1 平实质朴(朴素自然):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朴实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2 含蓄隽永: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语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深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
○3 清新明丽。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

特点:语言干净利落,明白晓畅,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斩钉截铁,单刀直入,一语中的,一针见血,痛快淋漓,雅俗共赏。
○4 形象生动。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表现在:①人物语言个性化,言如其人;②描写逼真,绘声绘色,惟妙惟肖;③运用多种辞格,新鲜活泼;④注意词语选用,注意句式变换。
○5 绚丽飘逸。其特点是用华丽的辞藻、多变的修辞、神奇的想象进行细腻生动的描绘。
○6 沉郁顿挫。沉郁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
○7 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8 豪放旷达。“豪放”即豪迈奔放,狂放不羁;“旷达”即通脱豁达,潇洒飘逸。这类诗歌的共同特点是想象奇特,气吞宇宙,力拔山河,志向高远,襟怀旷达。
○9 雄浑开阔。这类诗歌骨力挺健,气势浩瀚,境界辽阔。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
○10 慷慨悲壮。此类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心中郁结,愤恨不已。
○11 幽默讽刺。这类诗中多用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运用夸张、反语、仿词、双关等手法,突出事物特征,揭露事物本质,富有讽刺意味,令人忍俊不禁。
○12 庄重典雅:语言平实沉稳,严肃郑重。采用典范书面语,拒绝俚词俗语;常用古语词、成语;多用专有名词、术语;多长句、复句。庄重严肃,堂皇正大,深沉厚实,义正辞严
○13 音律和谐。语言具有音乐美:合辙押韵,节奏匀称,平仄调配,抑扬顿挫,音律讲究;多用叠词象声词,多用整句,多用四字短语。读来朗朗上口,听来悦耳动听,富音乐性。
○14 整散结合:整句(对偶、对比、排比、反复、顶真等)与散句错杂,语言具有整齐美、对称美、复叠美、回环美、错落美,活泼多致,丰富多彩,显得文采富赡,文气十足,情浓意满,酣畅淋漓。
了解以上分类,能帮助我们解答语言风格方面的问题,否则可能表述啰嗦,抓不住重
点。

(四)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达技巧有以下几种:
○1 抒情(情感表达)方式:直抒胸臆、借事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借物咏怀(借物喻人言志)、忧国伤时、建功报国等。
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直抒胸臆; “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王维)-融情于景;
“千岩万壑处深山,远看方知出高处。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瀑布联句》·李忱)-托物言志;
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托物起兴;

○2 表现手法:渲染(从正面着意描写)、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白描(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诗歌中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清,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的境界)、欲扬先抑(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而后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意图)、象征手法、对比手法。
赋比兴(赋(直陈其事,交代事件;铺写了……的场面;渲染了……的气氛)、比(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特征或生活画面)、兴(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物,渲染了……的气氛))、映衬(正衬、反衬、陪衬、动静互衬)、对比、曲笔(正话反说)、象征、渲染、烘托、比兴、铺陈、虚实相宜、避实就虚、移笔于人、动静结合、以小见大、欲扬先抑、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绘声绘色、着眼视听、远近着笔、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如:“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春雨》·周邦彦)-侧面烘托;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王维)-以动写静,
以实写虚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李煜)词中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
○3 修辞手法:夸张、拟人、对比、比兴(用具体常见的事物表达那些不很常见的事物,使读者易于理解;能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使其形象鲜明;还能避免叙事或说理的质直使之委婉含蓄。)
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夸张、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等,其中比喻、夸张、拟人、通感往往使描绘的对象生动形象,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有增强语气、强调突出的作用。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就不可理解为月是秦朝的,关是汉朝的;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

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巧用夸张如:“白发三千长,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李白);再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白居易);
巧用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晴”谐“情”(《竹枝词》·刘禹锡);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李商隐)“丝”谐“思”。
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言简意赅、含蓄,以古人自况,借古讽今(以诗歌形式写时事评论),告诫世人或统治者……的历史教训,寄托……的理想和情怀(书怀咏志)。构成超现实的……艺术境界,寄托诗人的……理想和情怀;
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①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
②语意双关
⑷对比
矛盾的对比,揭示和强化(如“心忧炭贱愿天寒”“近乡情更怯”),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对生活、社会的思考,或批判了……社会现象。
作用: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例:明代杨慎曾批评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相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但若作此修改,虽然实景俱在,却使诗境全无。因为前两句“千里”虚写,其余景物实写,实中有虚,使得 “实景清而空景现”,描绘了广袤美丽的江南春景图,意境开阔,若“千里”改作“十里”,则无此表达效果。
同样的,后两句中“南朝四百八十”“风雨”也是虚写,而寺院是眼前实景,虚中有实,“真景逼而神景生”,诗人所见是阳光下金碧辉煌的寺庙,却想象它们是处于春天的风雨之中。这样诗人在想象中为景物抹上一层迷离的色彩,全诗既描写了晴光潋滟的春景图又想象了山色空朦的春雨图,明亮与迷朦对比,色彩丰富多变。而且用“风雨”与诗人所见不到的“南朝”相呼应,使之具有历史的沧桑感,进而在赞美江南美景的同时,流露出些许物是人非的历史感慨。(加点的文字引自语文课文第五册《中国艺术表现的虚与实》,课文的有关知识要熟知。)
⑸衬托(烘托或反衬)衬托:衬托是烘托的一种,指的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衬托手法又分两种: 一种是正衬 (陪衬) 一种是反衬。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 或特质更加突出。
⑹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⑺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
感。
⑻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
⑼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
⑽反语,讽刺。

○4 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还有直接(正面)、间接(侧面)、工笔(细描)、白描、肖像、动作、心理、景物描写等;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5 结构技巧:开门见山(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曲笔入题(诗歌开头不是马上就触到主题,而是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这种技巧运用得好,会使诗歌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主要事件发生或主要情感抒发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陪衬衬托)、伏笔(为下文行文所作的准备,常和照应结合使用)、照应、起承转合(古诗技巧,一般指对绝句的四句、律诗的四联在写作上的要求。“起”即开头
(绝句第一句,律诗开头两句);“承”即紧承上句(联)的诗意进一步描写或铺陈;“转”即意思的递进或转折,是掼诗的内容宕开一夂,使诗的内容更加丰富或境界更加开阔;“合”则是对全诗的收束,要对前面的描写起到收束的作用,要收得有力,并传达出诗的思想感情,一般要在此句(联)点出诗意或主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画龙点睛(关键处用一两句话点明主旨)、浑然天成。
卒章显志“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儿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花非花》·白居易)“夜半来,天明去”,谁来谁去?读到此不了解。最后两句“卒章显志”使不可捉摸的本意显现出来了。
首尾呼应如:“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观猎》·王维)首联风起云涌,与出猎紧张气氛相应;尾联是风定云平,与归猎后踌躇容与的心境相称。
平中见奇如:“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过山农家》·顾况);诗句似不经意,叙述小事,而农家气息、山农形象却跃然纸上。
1.起承转合――首句(或首联),奠定感情基调,引领全篇,或描绘背景画面;颔联与颈联叙事写景,颈联或转入抒情议论;末句(或尾联)抒情议论,或以景语作结,寓情于景,耐人寻味……
2.结构跳跃.或如散文形散神聚——写景上放开,可时空交错,抒发的……情感是统一的。巧于构思,善于用事。或咏物寄托遥深,寄托了诗人……的思想或情感。
注意:
古诗词的艺术手法在更多的情形下,并不都是单一的,往往是综合复杂地运用。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要注意在具体语境、整体诗境中分析艺术特点,不要简单地陷入术语、概

念的怪圈,有时候还要根据不同的题型,不同的题干要求,从规定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断。


(五)诗歌的思想感情:

“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作品的内容与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态度,作品的意义(包括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局限性,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审美趣味与感情基调。要准确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是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
古诗中常见的主题包括以下几种:l、思乡主题:如赞颂壮丽河山;抒发羁旅愁思;思念家乡等。2、咏人主题:如同情劳动人民;反映离乱痛苦生活;思念亲友;依依惜别、情深意长等。3、慰己主题:如抒发凌云壮志、施展才华抱负;悲叹年华早逝、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仕途失意:告慰生平的喜悦等。4、报国主题: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感叹:山河沦丧的感叹;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等。5、伤世主题: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等。了解了诗歌的主题思想。就能把握诗人的观点态度和所寄托的情感,进而深刻理解作品的意义,为更深一层地鉴赏古诗奠定坚实基础。
情感类别,如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悉别恨、怀古伤今
等;
情感载体,如:杨柳—离别;菊花—高洁;圆月—思念;落叶—失意等;
抒情方式:如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角景生情等。不同题材的诗歌选取的意象和反映的主题也各不相同,如:
送别和悼亡诗:
特征(意象):柳、酒、歌、船、长亭、短亭、灞桥、南浦等。表现要点:离情别恨、深情厚谊、激励劝勉。
⑴送别诗:
①重团聚、怨别离,诗中除了抒发恨别之情外,往往蕴含其他思想感情:
A.建功立业的豪情B.壮志难酬之惆怅C.被贬之愤懑D.忧国忧民之情.E.男
女之情爱F连年战争,有家难归之悲愤
②注意想象诗中描写的景物所蕴含之感情。
古人送别多在歧路旁、津渡口、长亭间或都门外。可供作者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
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人化的自然”,
———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
③领会诗中典故含义。(注意注解提示或联想已学过的诗歌。)
④化用前人诗文,如:
萧萧斑马、携手相看泪眼——写离别六郡良家子、霍去病、魏大——表为国立功之志


⑤注意细节描写。
⑥注意谐音——“柳”谐“留”,“秋”谐“愁”,“丝”谐“思”。“晴”谐“情”,  “莲”
谐“怜”,爱怜,借以表达爱情。
⑵悼亡诗——多是感怀亡妻之作。从魏晋南北朝潘岳悼亡妻的三首代表作起,后人感怀亡妻的作品多沿袭之,用\'悼亡\'为题。——悲叹“双栖一朝只”、“比目中路析”——表达悼亡的痛楚和哀伤。
①诗中所写地点或物象:
【地点】
⑴闺阁庭院———亡妻生前所生活的空间。——“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睹物思人,黯然伤神。
【物象】苔径凉阶、弱蕙衰兰、芜闺尘窗、孤帐空床、长簟床空、室虚悲风、残灯虚座、余墨遗芳、翰墨馀迹、遗挂在壁、朗月胧胧、针线犹存————物是人非,凄寂而清冷、衰颓而黯淡。
⑵墟墓间——怅恨阴阳两分隔,表现“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的伤逝之情。
【物象】坟、墟墓、落叶、孤魂、凄凄朝露、烈烈夕风。
【其他词语】茕茕徘徊、踟蹰、不忍、未忍
②历代著名诗人如潘岳、鲍照、韦应物、孟郊、元稹、李商隐、梅尧臣、苏轼、黄庭坚,一直到明代的于谦和清代的吴嘉纪、厉鹗等,都有悼亡诗流传。
爱情诗:
特征(意象):青鸟、鸿雁、鸳鸯、桃花、红豆等;表现要点:绵绵思念、款款深情。
哲理诗:
特征(意象):深沉浑厚、意象鲜活、议理较多。表现要点:从现象到本质,反映一定的人生哲理。 4.边塞和战争诗:
特征(意象):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念亲、同情将士、批驳
统治者。
诗文思路:塞外景物——戍边战士的情怀。
——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显示祖国河山之壮美,抒发戍边将士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之豪情。(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
——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苦。表示戍边战士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为国捐躯的决心。
——写边塞的风光或思乡怀人的情怀。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之情。
——表达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宋代的

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
——诉连年征战之苦,思乡思亲之苦。(宋代的边塞诗多如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战争诗常如此)
——通过征夫怨妇侧面写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战争诗常如此)
田园山水诗:
特征(意象):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农家风光、山间胜景等。
表现要点:宁静、闲适、恬淡、农家乐(丰收喜悦)、隐逸情怀等。某些诗人不满现实,退居乡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流露出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情绪。
田园诗——远离尘嚣,表现不与世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的高洁品质。
——对于趋膻逐臭的官场生活的极大憎恶。
——隐逸田园、躬耕陇亩的喜悦、闲适的心情。
——弃官归田后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的思想。
——表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典型的耕读生活。安贫乐道的思想。
山水诗——表现自然美的艺术境界。表现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意愿。
——甘于淡泊、守拙归真。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的胸中之景
——意境。
——远离尘嚣,不与世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
——隐逸山水的喜悦、闲适的情感。
——表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表达希望、喜悦之情,热爱大自然之情。
——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宁静平和的心境,“旷而且真”的怀抱的自然流露。
——表现自然恬淡的情趣以及掩盖不住的内心的孤清和寂寞之情。
乡思诗、行旅诗、记游诗:
特征(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客、浮萍、飞蓬等。 表现要点:旅途艰辛、漂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念亲。
——表现愁肠百结,思乡怀人的主题。
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思路:写物象——触“物”生情——抒情。
①注意所写物象:如:黄昏、落日、枯藤、老树、昏鸦、倦鸟、流水、孤雁、鸿雁、秋雁、万里船、孤舟、浮云、杨柳、明月、残风、笛声、歌吹、鸡声、茅店、寒灯、孤影、夜雨、孤灯、风烟、家书、书札、梦、乡关、等。
②乡思诗还有写节日之乡思。如佳节、重阳、寒食。
构思上“以超极表至极”——把乡思之情推到极点之后,又往前推进,超过极点——虽有悖常规,却合情理。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

次书朔方》)划线句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乡思之情得到超强表现,微妙真实。
咏史诗(怀古诗):
历史的人或物——描写古今的盛衰之比———表达主旨。特征(意象):古迹、古人。
表现要点:借古讽(喻、伤)今、盛衰无常、物是人非、壮志未酬等。
①借古讽今——劝谕统治者借鉴历史,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抨击时弊。
②怀古伤今——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悲叹昔盛今衰,或物是人非。感慨岁月瞬息变幻,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忧患意识。
③借古抒怀——寄托对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以古人自况,抒发豪情壮志,或自伤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功业未就鬓发已白。
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特别注意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诗人身世之间相似点,相似点常见于学过的课本。)
咏物、咏怀诗——托物言志:
特征(意象):松、竹、梅、菊、蝉等。
表现要点:托物言志,以所托物象的本质特征,寄寓诗人的情怀,因此要抓住诗歌中所表现的“物”的主要特征(某一与诗人情感相吻合的特征)——揣摩诗中的比喻意和象征意。
①托物言志——表达诗人志向情感。
②借物喻人——赞美或批判社会上某类人。
③借物喻理——.劝世道德箴言
(物之特征具多面性,诗人写时“只取一瓢饮”;诗人性格、经历各异,故同咏一物,诗歌主题可能有差异。但因文化积淀,不同诗人对同一“物”的吟咏,所抒之情感也可能相同,注意诗歌具体的意境)
如王勃《咏风》“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来去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借“风”而起兴,结句表达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要在诗坛上引领风骚的志向。
其他题材—闺怨诗、题画诗、爱国诗等,我们将在下一部分内容——诗歌的分类中详细了解。

(六)什么是“起”“承”“转”“合”:

“起”定基调。“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如:
杜甫《登高》诗首联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便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承”“起”而续。“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以杜甫《登高》为例: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萧萧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转”开生面。“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转”,古人也称为“跳转”,就是要尽量使转折之笔荡开,造就波澜,给人“峰回路转”之感。这一“转”避免了诗歌的平直,让诗意一下子鲜活生动起来,同时也转向了诗歌主旨的揭示,所以理解和鉴赏诗歌,抓住“转”句是关键。
妙“合”主旨。“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登高》尾联两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更在前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又似无可奈何沉重一叹。一个艰难时世中老病孤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令人痛惜!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
“妙合”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点题,于篇末或抒发感情,或议论明理,或直接揭示主旨;第二种收束方式是暗中寄托,即用暗示的方法表现作者的感情、阐述的事理。最常见的是寄情于景,以景语作结。
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每一部分,又都关乎主旨,关乎作者的情感。掌握了这个规律,也就握住了一把打开古诗鉴赏之门的钥匙。
记住以上常识,以便答题时有所依据。
接下来,我们将针对具体题型来学习如何准确解答诗歌鉴赏问题。

第二章考场上如何快速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中许多诗歌理解起来有难度,这种情况下就更不要说准确回答问题了。因此,准确理解内容十分关键。考场上,诗歌鉴赏不能占用太多时间,那么如何在仅有的六七分钟内快速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准确解答诗歌鉴赏问题呢?一般来说,第一步要准确解读文本;第二步要明确采分点;第三步根据题型选择相应的解答方法。

一.准确解读文本:

解读文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看诗题:
上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题目往往体现一首诗的内容、情感、主题等,标题是诗歌的眼睛,不少古代诗歌标题或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或暗示诗歌的感情基调,抓住它就会抓住诗的感情脉络。作者写作的缘由、写作的目的、当时写作的场景等许多有效信息都有可能在标题中体现。如《采桑女》能点出所写中心人物,《寄远》突出了客心孤寂、思念家乡的情感,《春行即兴》中“即兴”暗示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则直接说明了人物关系和事件。又如“约客”,作者约人,对方迟迟没有来,环境上“家家雨,处处蛙”的渲染,约了客人,怎么不来?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虑。
此外,通过题目往往能判断出诗歌的类型,进而帮助我们理解诗歌。如《送人照明京师》,基本能断定是送别诗,再结合第四句“归时一段愁”,可看出作者送别友人却触发了自己的乡愁。
抓意象:
前面已经说过,意象指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的客观物象,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无论在哪位诗人笔下,同一意象往往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蕴。例如: “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 11 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抓诗眼、关键词:
中看主体,圈出诗眼,诗眼是点明整首诗情感趋向的关键字——一个含有丰富的信息,能引起人无限联想的词语,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

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往往是理解全诗的关键。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令人想象到枝头蝶飞蜂舞,鸟争鸣,花争艳,人欢笑的景象,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尤其要住情感语言。诗歌中出现的关键字,如“愁” “寂寞”“独”等等词语,都是作者情感的外露。因此抓住这些关键词语,有助于领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思。
诗眼一般是下列词语:
○1 .多是动词,有时是形容词
○2 .或形容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活用之词不但具有原有词语所具有的色彩、情状或具体形象,而且有了动感。
○3 .动词的使动用法或形容词或名词活用使动用法——言简意赅。(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即诗眼)
○4 .巧用虚词,有时虚词也传神主要是转折连词或语气副词。(如:“无端偏向别时圆”的“偏”字)
○5 .平字见奇,常字见新。(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出”状鱼儿之乐。“斜”状燕儿之轻盈,两字皆诗眼)
○6 改变了词性的词,语序颠倒的词语要引起注意。
合理想像,体会意境:
鉴赏古诗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意境。所谓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诗中描绘的图景相融合而形成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品味诗歌的意境,离不开想像。鉴赏诗歌应抓住具体的意象,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去补充、拓展、丰富诗歌的意境。阅读时要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去再现、补充诗的内容。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重视诗注:
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诗注对理解诗中难点有非常大的帮助。注释往往解释词语和典故,而诗人又往往用典故表达广泛而深刻的主题。
在读诗歌时,考生千万不要忽略看注释这一信息,这是答题时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写作意图等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利用好注释,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好地扫除语言障碍,突破难点,提高阅读效率。例如,比较高蟾的《金陵晚望》与韦庄的《金陵图》,下面的注释“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对第一道题目“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的回答很有帮助,读了注释后,就很容易知道这两首诗是咏史诗,两人都是为了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注意,有时读题干也能获得启示。
看作者。
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

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和不同的思想感情。看作者,主要从作者的时代背景、人生际遇、个人品行、文学成就和写作风格等方面加以分析。如李白的清新俊逸、傲岸不羁,杜甫的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王维的寄情山水、闲适自然,高适的壮怀激烈、建功异域,苏轼的豪放自适、达观坦然等。
把握诗歌类型。
前面已经说过,不同的题材类型反应不同主题,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首先就应该对该诗的题材有所了解,并初步确定其所反应的内容,为进一步答题做准备。
读诗歌要了解诗歌与时代的关系。
鉴赏古典诗歌,要联系其写作背景,从深层次准确地把握主题。古诗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大致分为社会背景和个人的境遇。个人的境遇千差万别,但一个时代总会有这个时代的诗歌特征。
○1 .北朝诗歌多写征战尚武。北朝战乱频仍,加之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粗犷彪悍,在诗歌中往往表现出尚武精神。《木兰辞》是其代表。
○2. 南朝诗歌多写男女相思。南朝尽管政权频繁更替,但与动乱的北方相比,社会是比较安定的。士大夫享乐之风延及民间,因此男女艳情几乎成了这一时期的乐府诗歌的唯一主题。《西洲曲》是其代表。
○3. 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的文人从军,自然要用诗歌反映建立军功的愿望,叙写边塞的生活,表达思乡的情怀;有的文人隐居山林四野,自然以诗歌寄情山水,歌咏田园;有的文人献诗于权贵,希望得到引荐,干谒诗则应运而生。
○4. 宋人注重议理。宋人喜欢议论,连写记叙性的文章也如此,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名曰山水游记,其实均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是议理。此风侵染诗歌,因而宋人的哲理诗就成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道风景线。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卢梅坡的《雪梅》都有这些特点。
○5 .南宋抒发爱国情怀。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爱国之士“位卑未敢忘忧国”。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涌现出了像辛弃疾、陆游等一批杰出的爱国作家。
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
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表面上是讲雨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零了,实际上表达的是作者对春光的留念和惜别。
注意诗歌语境的“冷”和“热”。
从诗歌描写景物的景色“冷”“热”中,体会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如《小重山》从“寒蛩”“松竹老”可见作者忧虑国事、内心苦闷的心情。《摸鱼儿》“休去依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危栏”“斜阳”“烟柳”,暗示了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现实,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无限忧思。而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则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彩云轻舟,衬托了使人喜悦畅快的心情。
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

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以上是理解古诗要特别注意的几点,剩下的,就是按照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紧紧扣住原文,一一对译,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为解答后面的问题打好基础。如果连诗意都没读懂,会再多的答题套路也是没用的,因此希望同学们不要舍本逐末。切记!!鉴赏古诗的前提是要准确理解。
示例:2015 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11 分)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 táo: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 分)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6 分)
答题过程示例:
第一步:确定题材类型,初步确定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抓住关键意象):
由标题可知,此诗为留别诗,其内容可能会表达离情别恨、深情厚谊、激励劝勉等内容,这为我们下一步准确把握内容提供了方向。具体是什么内容,我们要细读原文,通过抓意象、抓关键词等来准确理解,内容理解对了,才能准确答题。
第二步:准确把握内容主旨(抓住关键字,从意境、手法、表达、情感等几个角度全面思考):
这一步要紧扣诗句,一般前三联写景,最后一联抒情。前三联写景比较好译,我们可以按照文言文翻译方法一一对译:“听说轮台这个地方,连年都可以看到大雪纷飞的景象。春风吹不到这个地方,朝廷派来的使节也应该很少啊。沿着满是白草的路通向疏勒,翻过青翠的山经过武威。”最后一联为全文的主旨,理解上较前几联有难度,但依据词的本义稍加推敲仍可准确翻译:“尽力王事怎么敢在路途中耽误,只能梦里面回到家乡看看。”
完成这最关键的一步,后面的问题应该迎刃而解了。
第三步:解读问题,紧扣所问问题,严谨作答(注意表述的层次性、语言的简洁性,最好是分点进行总结)。后面我们还将学习各类题型的解答方法。
一般情况下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                                            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 13 小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写明白:此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案: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二.明确采分点:

一般而言,问什么答什么。对于较大口径问题,围绕以下几点解答:
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具体分析诗句中意象的特点或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分析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等;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等)。

三.掌握题型及解答方法:

古诗鉴赏题型很多,不同的题型也有不同的解答方式。因此,题型及解答方法将在后面专门介绍。
这里先介绍一些通用技巧:
搜索鉴赏的对应术语。鉴赏术语内容庞杂,如果平时注意搜索,注意整理归纳,临场就能打开题目问题与对应术语的通道。如鉴赏语言特征就搜索委婉、含蓄、蕴藉等;“描写语言”,就搜索准确、生动、传神、清新质朴、含蓄丰富、耐人寻味等;“动作语言”,就搜索生动、形象、简练等。如果鉴赏“描写方式”,就搜索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如果鉴赏“修辞手法”,就搜索对比、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衬托等;如果鉴赏“内容主旨”,就搜索托物言志、边塞征战、怀古伤今、即事感怀等;如果鉴赏“思想感情”,就搜索哀怨忧愁、离愁别恨、激愤憎恶、怀乡思亲、壮志未酬等。总之就一句话:问什么答什么。如果问描写方式你答成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那就错了。因此第一章所列举的各种表达技巧要分清并牢记。
运用规范的表达模式。题干如果明确提出了鉴赏某种艺术手法,其答题内容只要在

诗句中引出印证性内容,并分析说明。如鉴赏对比手法,表达模式为:诗中将什么与什么进行对比,突出了什么;鉴赏情景交融,表达模式为:诗中写了何景,渲染了何气氛,寄托了何感情;鉴赏虚实结合,表达模式为:诗中何为虚景,何为实景,虚实结合有何作用;鉴赏衬托手法,表达模式为:用什么衬托(反衬)什么,突出了什么等等。题干中如果没有明确提出鉴赏某种手法,先准确找出来,然后同上。
活用一些答题格式。先观点后理由式、先分后总式、先总后分式,分点作答式等。
如: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
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读完后要求回答: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 “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采取先观点后理由的格式答题:是写“游子思归乡”的。因为一、二句写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写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表现了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的愁苦之情。
利用“三句到位法”。“三句到位法”的基本思路是:第一句引诗释义,第二句指明特殊(包括艺术手法,词类活用等),第三句说出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四.各类题材诗歌赏析要点:

(一)怀古诗
概念:(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怀古咏 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 ”和“咏 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咏 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
——长于议论精辟
咏史怀古诗特点:
形式标志:标题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后冠以“咏”“咏史”“怀古” “览古”“XX 古”,有的干脆以历史地域或人物为题。
内容: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反悔感慨。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
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常用手法:以景衬情、用典、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衬托、抑扬、讽刺、含蓄、联想与想象(虚写),即事议论。
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力铺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
还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如: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只有鹧鸪飞。
语言:储蓄蕴藉。
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古迹(吴钩,乌衣巷,淮水,柳营,后庭花六朝,金陵)
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储蓄沉郁。
3 咏 史怀古诗的情感主题:
(1)(古人)感慨身世,观照自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悲叹年华消逝,时不我待,斗志难酬。
(2)(古迹)抒发感慨,感伤兴衰(变迁):感慨盛衰无常、昔盛今衰,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3)(古事)借古讽今,劝诫世人:感慨国运衰微,优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时下层人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4)理性反思之理性分析,独抒机杼(客观评价)鉴赏咏史诗三步曲:
所写历史的人、事、物、象是怎样的(弄清史实,通解文字);
为什么要写这个人、事、物、象(找准联接点,体悟感情)。
诗人态度感情是运用什么方法表达的(分析技巧)

第三章诗歌鉴赏题型及方法

一.针对诗歌的形象的问题(人物形象、物象、意境):

试题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要点:
○1 抓意象,再现画面。即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 概括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清冷、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 分析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分析〕解答这道题大家很容易能找出关键词“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
意境的营造:意境=意象+情感。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本诗意境,首先抓住诗句,再现画面: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真)巧妙;然后概括特点分析情感: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绝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美景。
〔简析〕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光笼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试题 2: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一个形象?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一形象?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分析:首先分清诗中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其次注意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肖像,特别是细节描写,还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三要结合作者对于人物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特点。四要注意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五对于诗人自身的分析要注意结合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要知人论世。
要点:
○1 概括相关诗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刻画了什么形象;
○2 概括所描摹场景的特点或使用的描写手法;
○3 概括出形象的特征、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例:《点绛唇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如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人在词中刻画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简析〕上片写身份,写人物神态,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下片写性格,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二.诗歌的表达技巧(描写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方式)问题:
题型: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首诗是如何运用各种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3 抒发了诗人何种情感。
分析:表达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分抒情方式、描写手法、修辞手法。
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间接又分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及托物寓理
等。
描写手法主要有:衬托(分正衬和反衬)、虚实结合、对比、白描等。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比喻、拟人、
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详细内容参见第一章。步骤:
○1 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 结合诗句阐释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和诗句的内容;

○3 此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范式:
本诗(或第 X 句或第 X 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示例 1: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诗人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情?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示例: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系”“相识”“欲别”等一系列拟人化动词,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而又巧妙含蓄地表达了对湖上亭的深情。
示例 2:分析下面这首诗歌的表达技巧: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参考答案]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寓情于景、用典、衬托的手法。其中三四两句是寓情于景,“自”、“空”二字写出了祠堂景色虽美,却无人欣赏,以乐景写哀情。“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句用刘备三顾茅庐来衬托诸葛亮的杰出才能,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示例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①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此诗作于天宝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分析尾联的修辞效果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简析〕“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比喻修辞格的运用含蓄地表达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的伤痛,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
示例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简析〕(1)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示例 5: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三.关于诗歌语言的问题: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理解关键词语和品味语言风格两个角度入手。古诗讲究炼字,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这些经诗人反复琢磨、挑选出的词语,最能精确地表情达意。因此,诗歌的语言是鉴赏诗歌的关键。常见的炼字包括炼动词、炼形容词、炼数量词、炼虚词,因此赏析语言时应该抓住这类词语。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透过诗眼能加深理解诗词的意境及诗人情感。
题型:
○1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
里?
○3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人们认为某词是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原因?
○4 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你认为呢?
问题 1 是关于语言风格的问题;2-4 题是从炼字及关键词的角度考查的;4 题也是考查
主观表述及分析能力的。
对整首待语言风格的评价(题型 1):答题步骤:

先归纳该诗语言风格大致分类,用一个词概括语言特色(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闲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含蓄蕴藉、雄浑豪放、笔调婉约人、简练生动、幽默、风趣、平实、典雅、自然、清新、优美、质朴……);
结合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简要评析每首诗的语言风格。
寄 夫
[唐]陈玉兰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 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语言特色:
南溪早春
[宋]杨万里
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语言特色:
答案:(1)语言平实质朴,真切动人。全诗纯用口语,不加任何修饰,平白如话,再加上使用复字,结构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形式,充分表达了哀怨缠绵的深情,十分真切感人。
(2)语言新颖活泼,描写细致入微。如颔联写柳枝返绿总是先从下垂枝条的末梢开始,桃花初绽,也总是先从上伸的枝条末端开始。“下来”“上去”分别写柳枝、桃枝特点,语言生动活泼,描写细致动人,令人耳目一新,又具有拟人意味。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语言风格。
答:
答案:这首词的语言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含蓄蕴藉,不明说为什么醉里贪欢笑,为什么会觉得古人的书全无是处,为什么昨夜会醉倒松边,让读者通过词句去揣摩联想,使得整首词的思想更显深沉感人。二是形象生动,通过动作、语言描写把醉态写得活灵活现。
总结:语言风格有许多种,如何快速分析归类呢?我们不妨可以从大的方面入手:

先从用词上看,是直白朴素的还是含蓄隽永比较华丽的?再从表意上看是直抒胸臆的还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大致分类后,再根据具体诗句特点细分。
针对炼字命题的(题型 2):答题步骤:
解释该词语在句中的含义(注意,古人作诗炼字,品味时切忌把字孤立起来谈,应放在诗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展开联想,把该词语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出该词语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的怎样的感情。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简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人炼字妙用的理解阐释。作者用一个“闹”字,不仅让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针对关键词命题的(题型 3):
关键词一般指那些能构成全诗的线索、概括全诗的感情基调及思想的词语。题型: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该词在诗中的寓意;
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该词在结构上的作用/该词是全诗的关键的原因等等(结合具体问题,扣题回答)。
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晚泊岳阳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问: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答:(步骤 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
(步骤 2)写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主观表述题(题型 4):答题步骤:
找到原句中的关键几点,分条作答,用翻译的方式来解析。例题:
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答案]“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着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四.概括内容主旨:

题型: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可分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了解诗歌的内容主旨应该关注以下几方面:
○1 了解作者经历及写作特点,能够帮助同学们理解其诗歌内容主旨;
○2 抓住诗题;
○3 抓住关键词;
○4 抓住题材类型。不同题材类型所反映的主旨也是不同的。
○5 抓意象。诗人的情感都融入到意象中,抓住意象有助于理解诗歌的内容主旨。
○6 抓注释。注释中的背景介绍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作者介绍暗示本诗的风格及情感基调;重点词语帮助理解内容。
步骤:
分析该诗句写了什么内容:“XX 句(联)写了 XX”;
指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感情。

如何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主旨,这在第二章已经专门介绍过,这里不再赘述。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05 年全国卷 2)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
(想像 1 分,画面描绘 2 分)


五.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要点:
思想感情一般有以下几类:
抒写个人际遇,宣泄伤时离乱之情;
抒写报国之志,表达忧国居民之情;
羁旅诗一般表达思家、思归怀人,渴望团圆之情;
咏史怀古诗一般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感慨岁月、讽刺当政、怀古伤今等;
即景生情一般表达山水田园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结束动乱收复失地的喜悦、借古讽今的感叹。
托物言志诗,表达个人情怀;
怀人悼亡;
离别诗。


分类
解读

抒写个人际遇、宣泄伤时离乱之

这类诗歌往往从作者自身境遇写起,以其身之所历、目之所睹为依托,宣泄伤时离乱之情。如杜牧《题木兰庙》

抒写报国之志,
表达忧国忧民之情
爱国是中国文人的主流思想,在古代诗歌中爱国诗的比重很大。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记录羁旅行役,抒发客心思归之

羁旅诗和思归诗在古代诗歌中也有很多,游子思家,思归情人,都表现出中国文化对于家的眷恋,对于团圆的渴望。如刘禹锡《秋风引》

咏史情古,寄寓盛衰无常之情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寄寓作者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的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的倏忽而过,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历经沧桑之后的深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
今的忧患意识。

即景生情,抒发作者生活杂感
即景抒情诗是古代诗歌中最为常见的一类,这些诗往往以描写景物为主,在描摹中,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1.山水田园的悠闲;2。昔盛今衰的感慨;3。青春易逝的伤感;4。仕
途失意的苦闷;5。结束动乱、收复失地的喜悦;6。借古讽今的感叹。

描摹事物风貌,
寄托作者个性情志
托物言志诗是古代诗歌常见类型,作者往往独具慧眼,抓住所咏事物的特征,咏物言志,表达个人情怀。

追怀亲友昔日情态,挥洒作者缅
怀之情
悼亡诗在古代诗歌中,因其令人动容的情感而备受人们的关注,这类诗歌往往虚实结合,跨越时空,将过去现在或梦里梦外交织,辗转反侧,
催人泪下。如苏轼《江城子》

描述亲朋离别情状,抒发作者依
依别情
离别诗也是古代诗歌中比较常见的类型,古人离别,十里长亭,觥筹交错,吟咏赋诗。其中的离情别绪虽大体相同,但也各具特色。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知人论世、抓住诗题、抓住关键词、抓住题材类型、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抓住典型意象、抓住注释,这些都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内容。
步骤:
根据诗句描述的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提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从诗中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简析〕通过“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六.评价作者观点:

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
题型:
○1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2 诗人对 XX 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3 这首诗体现了 XX 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步骤:
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七.概括评价诗歌内容: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认真审题
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  二乔来展现三国
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格式: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偶成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试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这首诗。
〔简析〕这首诗描绘了风和日丽的春天景色。一二两句写景:天空中有淡淡的白云、柔和的春风、和煦的日光,地上有红花、绿柳、碧水。上下辉映,生机盎然。三四句抒发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闲学少年”,平淡之中寓深意,表达了诗人怡然自得之情。

八.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答题思路:
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05 年浙江卷)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 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
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九.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提问方法:
⑴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⑵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解答分析:
诗歌有思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答题步骤:
⑴概述诗句的内容。
⑵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⑶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问: 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答:
(步骤一)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再——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
(步骤二)这样,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
(步骤三)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歌 鉴赏】2010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复习方案(转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古代诗歌鉴赏解题指导教案合集
高考诗歌鉴赏之试题类型的答题思路
2011届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 诗词鉴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