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何说庄子才是真正的“人间清醒”?《人间世》给你完美答案(图文精读版)
userphoto

2023.07.14 上海

关注

“蝉解庄子”第7

《人间世》图文精读版


《人间世》是庄子文章里非常特殊的一篇。荀子曾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然而在《人间世》里,庄子以孔子为首席代言人,大谈人道的处世哲学,但却处处暗藏玄机。

今天我们还是老套路,先了解这篇文章都讲了些什么,然后一起来提炼主题,用最恰如其分的一个关键词来表达。

最后我们会发现,庄子不但知人,而且是少有的“人间清醒”。

简便起见,我把《人间世》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三个人、两棵树、一怪、一狂。当然还可以根据文意,分为两大块:有用之用,无用之用

文章比较长,大家耐心看到最后,相信一定会有收获。

一、有用之用:三个人,三种使命

先说三个人,这可都不是一般的人,而是三个身负重要使命的人。

第一个人,是孔子高徒、在儒家有“复圣”之称的颜回。

这天颜回突然向孔子辞行,说要去卫国。孔子问他去卫国做什么。颜回说,卫国的新国君——这里应该是指卫庄公蒯聩——壮年气盛,暴虐无常,卫国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他要到卫国去,希望能匡正卫君,这样卫国或许有救。

颜回还说,我这么做,也是遵从老师您的教导呀。您不是说过吗,“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离开安定的国家,去往危乱的国家,就好比医生门前总会有很多病人。

这十二个字,完美诠释了儒家的救世情怀!

可是面对一腔热血的颜回,孔子却当头泼下一盆冷水:唉,你这一去,怕是性命不保啊。

所谓“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古代的至人,先以道德充实自己,然后再去帮助别人。

而颜回你呢?“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你连自己都还没有搞定,怎么去匡正暴君、拯救人民呢?

孔子判断颜回此行,非但不可能成功,甚至可能像桀的忠臣关龙逄、商纣的忠臣比干一样,惨遭暴君杀害。

这时候的颜回难免有点发懵,于是孔子又说,你要去,肯定有你的理由,说说看!你凭什么呢?

颜回说,我凭我能做到“端而虚,勉而一”,既庄重又谦虚,既勤勉又专一,行不行?

孔子说,不行!卫君固执己见,你很难用道德感化他。

颜回又说,那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呢?

就是说,我内心真诚而外表恭敬,向卫君进言时,全都引用古代圣贤的话,就算卫君不爱听,是他们说的,又不是我说的,这样总没问题吧!

孔子说,你招式太多了,也许不至于获罪,但怎么能实现意图呢?这还是师心自用啊!

颜回说,那我没办法了,老师你教教我。

于是孔子顺势提到了“心斋”,这一段是全文的精华所在,也是庄子的处世之道区别于先秦诸子的关键所在,我们放在后边详细解说。

从古至今,我们从来不缺热血志士,像极了这里的颜回,他们怀抱崇高理想,一心济世安民,可是在现实面前,常常碰得头破血流。

成就任何事业,仅有热血、理想、才华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庄子的智慧。

第二个出场的人物,是楚国大臣沈诸梁,也就是成语“叶公好龙”的那位叶公。有一次,楚王派给叶公一个任务:出使齐国。

叶公认为这个差使很难办,齐国人精明着呢,自己怕是玩不过他们。差使办不成,有人道之患,会被楚王责罚。即便侥幸办成,人长期处于忧虑、恐惧之中,也难免有阴阳之患。

当时孔子周游列国,正好在叶公那里做客,叶公就跑去向孔子求教。

孔子的态度,跟上面对颜回截然不同,他的结论是“夫子其行可矣”

你不要多想,去就是了!

为什么呢?孔子说,天下有两个“大戒”,一个是命,一个是义。

像子女爱自己的父母,这就是命,“不可解于心”,是人性中自带的。

而臣子侍奉君主,是义。哪个地方没有君主呢?“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所以叫“大戒”。

孔子说,子女孝敬父母,要“不择地而安之”,你是什么条件,就按什么条件来,有肉一起吃肉,有糠一起咽糠。

臣子侍奉君主,则要“不择事而安之”,君主安排你什么任务,你就全力去完成!

这叫“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大道理说完,孔子告诉叶公:“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

这里是委婉地批评叶公,身为臣子,为君主效力天经地义,哪能像你这样贪生怕死呢?

“夫子其行可矣”!

随后,孔子传授叶公一些外交策略,要点就是:如实传达君命,切勿添油加醋,但这都不是重点了。

重点是庄子借孔子之口提出的两个“大戒”:“子之爱亲”、“臣之事君”,转换成今天的观念,就是家、国二字,爱家、护家,爱国、卫国,是每一个人的本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最后要说的第三个人,是鲁国一位著名隐士颜阖,这次他准备出山,去当卫国太子的老师,于是跑去向蘧伯玉请教。

蘧伯玉是卫国元老级的大臣,也是孔子的好朋友。他治理国家崇尚“无为而治”,自己也一口气活到了101岁,可谓德高望重、福寿双全。

颜阖对蘧伯玉说,现在有个人,“其德天杀”,这是在暗示太子的为人,刻薄寡恩。我辅佐他,如果不按法度来,教育不好他,将来国家就危险了。如果凡事按法度来,肯定要得罪太子的,那我个人就危险了,怎么办?

这又是一个“两难”!可见人间的事情,确实是不好办!

蘧伯玉开口就说:“戒之,慎之,正女身也哉”,要戒备,要谨慎,要端正你自己呀。然后蘧伯玉就开始给颜阖支招了,大意是,你表面上一定要迁就他,但也别被他带到沟里去了。同时你要巧妙地引导他,但是切勿表现自己的好,以免招惹是非。

蘧伯玉这番话的亮点,是两个有名的寓言,一个是“螳臂挡车”,等于告诫颜阖,你若自不量力,去跟太子硬碰硬,是绝没有好下场的。

另一个是养虎人的寓言,大凡有经验的养虎人,都会顺着老虎的性子来。比如:不给老虎活物吃,防止它杀死猎物时激发凶性;也不喂整块的肉给它,防止它撕裂整肉时激发凶性。

饲养老虎,最重要的就是“时其饥饱,达其怒心”,即掌握其饥饱的时间,了解其喜怒的规律。

老虎虽是野兽,也本能地“媚养己者”,对养虎人一般是友好的,但若一个不小心,逆了它的性子,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蘧伯玉用养虎人的寓言,告诉颜阖该怎样辅佐太子,“时其饥饱,达其怒心”,伴君如伴虎,道理是相通的。

这个故事,其实可以看成第一个故事的前传。

颜阖要去辅佐的这位卫国太子,正是蒯聩,也就是前面颜回要去匡正的那位卫君。

可见,尽管有高人蘧伯玉的指点,颜阖终究还是没能辅佐好太子。

当然也不怪颜阖,人间的事,真的是太难了!

这三个故事,构成了文章的第一部分,庄子借孔子、蘧伯玉之口,讲的虽是“有用之用”,但却留了一个“大招”,我们后边会重点解读。

接下来第二部分,讲到无用之用,文风、思想就大不一样了。

二、无用之用:两棵树,一怪一狂

接下来要说的,是两棵树的故事。

第一棵树,是曲辕这个地方的栎树,长在祭祀土地神的神庙旁边,“其大蔽数千牛”,大得实在超乎想象,所以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观看。

有一天,一个叫匠石的木匠经过这棵树,看都不看一眼,就走过去了。他的徒弟却忍不住停下脚步,看了个够,然后追上匠石,问:自从我跟随老师学艺以来,从没见过这么好的树木,老师为何都不看一眼呢?

匠石说,算了吧,这个是“散木”,做成船就会沉下水,做成棺材也会很快腐烂,总之做什么都不行,行话就叫“不材之木”。

匠石回去后,这棵栎树托梦给他,说,如果我像山楂树、梨树、橘子树那些有用的果树一样,早就没有了,怎么能长这么大呢?无用就是我的大用。你也不过是个快死的“散人”,凭啥说我是“散木”呢?

匠石醒来之后,把这个梦告诉了徒弟。徒弟就问,既然它选择无用,为何又长在神庙之旁呢?

匠石赶紧叫他打住,说,栎树寄身于神庙,是它的自保之道,怎么可以用常理来评价呢?

第一棵树说完了,咱们再说第二棵。

这是长在商丘的一棵不知名的大树,也是大得离谱,所谓“结驷千乘,隐将芘其所藾。”一乘是四匹马,等于说这棵树底下,也能同时容纳几千匹马。

南伯子綦,也就是《齐物论》里自称“吾丧我”的南郭子綦,看到这棵树,研究了半天,发现树根、树枝也是什么都做不了,树叶还有毒,舔一下嘴巴就烂了,闻一下都能使人昏迷三天。

就算有长颈鹿在,恐怕饿死也不会碰它一下。

南伯子綦说,这就是不材之木,才能长得这么大。神人也是这样,以不材而处世的呀!

与这两棵“不材之木”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荆氏这个地方广泛种植的楸树、柏树、桑树等,这些树因为很有用,所以下场很惨,总之一句话,“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

接着庄子还引申了一下,讲到在解罪求福的祭祀中,像额头有白毛的牛,鼻孔上翻的猪、生有痔病的人等等,巫师都不会用来祭祀的。

庄子写这两棵树的故事,貌似有重复的嫌疑,其实不然。

虽然都长得很大,虽然都是“不材之木”,但两棵树自保的方式是不同的。

曲辕之树寄身于神庙,多少自带几分神圣感,很有“大隐隐于朝”的味道,有点像蘧伯玉这类人物;而商丘之树,则是靠自身的“毒性”远离祸患,就像那些以怪人、狂人形象栖身江湖、远离是非的隐士,如接下来讲到的支离疏、楚狂接舆。

支离疏长相十分怪异,属于严重畸形,只能从事缝洗衣服等简单劳动以维持生计,国家征兵打仗或派发徭役的时候,他就甩着胳膊在人群中闲逛,因为没他什么事,而国家给病人发福利的时候,他还能得到更多东西。

在那个战乱年代,很多正常人要么死在战场上,要么死在工地上,而支离疏却得以终其天年。

所以庄子说:

“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所谓“支离其德”,首先是要有德,但又不刻意表露出来,以“和光同尘”的姿态,发挥“无用之用”,是有德者在乱世得以自我保全的奥秘。

顺着这层意思,才有接下来楚狂接舆对孔子发表的一番著名言论,开头就是:“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

孔子当然是有德之人,故而楚狂誉之为“凤”,但孔子又不能“支离其德”,德行彰显于天下,却又处处碰壁,所以是“德之衰也”。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未来有没有太平盛世?有的!过去有没有太平盛世?也有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时代,都是太平盛世,至少在孔子看来是的。

但,过去、未来没人把握得住,我们能把握的只有当下。

所以接下来楚狂说:“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天下有道,圣人就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就明哲保身。而当今时代呢,能够免受刑罚就谢天谢地了。

而在“仅免刑焉”的情势下,孔子却还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那就是不知祸福、不知轻重了,所以是“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最后几句话,是楚狂主张的处世之道:“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

大意是避开荆棘之地,避免不必要的伤害,结合《养生主》来说,也就是中道而行,以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最后,庄子用一句话结束全文,他先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山木、脂膏、桂树、漆树,都因为有用而自我毁灭。所以结论是“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以上就是《人间世》的全部内容,有用之用、无用之用都说了,庄子到底想表达什么呢?

如果我们像前几篇一样,用大众熟悉的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全文主旨,大家认为用哪个词才恰如其分呢?

三、在人间,你安的什么心?

《人间世》,在《逍遥游》《齐物论》和《养生主》之后。

从蝉大侠对前三篇的解读看,庄子聚焦的,全是心性上的东西。

《逍遥游》讲“心量”的话题,破众生的舍大求小,是“颠倒心”。

《齐物论》破是非、善恶等二元对立,是“分别心”。

《养生主》破感官、情感等种种人类本能,是“执着心”。

那么到了《人间世》,庄子固然讲了很多入世之道,比如怎么出使他国,怎么侍奉君主,等等。

他在这里提出的谋略、方法,即便让儒家、法家或纵横家的大师们来评判,也得承认:全是“正论”!

但庄子的谋略、方法,不同于其他各家的地方,他讲的仍是心性上的问题,换句话说,是“道”的问题。

站在天道的高度俯瞰人道,始终是庄子一个独特的视角。

诚如庄子所说,生而为人,种种的“不得已”,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那么,我们该怎样玩转这个“人间世”呢?

也许有朋友会说“无用之用”,那“无用之用”怎么理解?“无用之用”的背后又是什么呢?“无用之用”和“有用之用”,真正的区别在哪里呢?

顺着这个思路去参悟,庄子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整篇文章,其实都不离一个主旨——“清静心”

“无用之用”和“有用之用”的差别,不在任何形式层面,而在一清静心而已。

“清静”是道家常用的一个词,可能出自《道德经》,比如第十五章“孰能浊以静之徐清”,第四十五章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我们也常把“清静”和“无为”连用,说“清静无为”。

另外,道家还有部著名经典,就叫《清静经》。

《人间世》,庄子讲的是“清静心”,您想到了吗?

先说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就是叶公跟孔子描述他接到出使任务时的心情,是“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上午接受使命,下午就要狂灌冰水,我们怎么评价叶公的这个表现?

“内热”只是身体的表象,心不够清静才是真的,对吧?

叶公找孔子也有个由头,就是孔子跟他说过的一句话:

“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

“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就是说,大大小小的事情,很少有能不遵循“道”而能圆满完成的。

“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

看,“道”和“德”都出来了,可见庄子借孔子之口,要说的不是谋略、方法,而是道德,是心性。

叶公想问的,应该是在事情完全没把握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做到“无患”?

但孔子告诉他怎样做到“无患”了吗?没有!

孔子告诉他的是,什么有患无患的,你连生死都不该计较,“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既然身不由己,那就让你的心保持清静吧,如此而已!

其实,前面三个人的困惑、纠结,可以说,都是源于“清静心”的缺失。

比如颜回,他自告奋勇要去济世安民,可是从一开始,他内心就存有“善”与“恶”的二元对立,希望自己能扬善而去恶,由此孔子认定,颜回此去必有危险!

同样,叶公纠结的是“成败”,而颜阖纠结的是“吉凶”。

这种情况下,虽然想做的是好事,但做着做着就可能变成坏事。孔子形容颜回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正是源于心不清静。

所以我们看孔子、蘧伯玉的开导,是要让他们从二元对立的分别心中解脱出来,回归清静心。

对颜回,是无事别“作”;对叶公,是有事别“躲”;对颜阖,是处事别“乱”。

像孔子说的“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等等,指向的就是丧失清静心而引起的连锁反应,还是那句话: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那么,到底什么是“清静心”呢?

我们一般所理解的“清静心”,可能是一种较为平和、安宁的情绪。

但从究竟义上讲,清静心就是自性,就是真心。

真心始终清静不染,只因我们的分别、执着,离开了自己的清静本性,大小颠倒,活得可怜、可悲。

而修道,无非就是回归“清静心”,所以《清静经》这个经名,确实大有深意。

那么怎样回归“清静心”呢?这就要回到第一个故事里,孔子和颜回讨论的“心斋”了。

四、心斋:唯道集虚

在孔子的教导下,颜回认识到自己那套“与天为徒”(内直)、“与人为徒”(外曲)、“与古为徒”(成而上比)的策略实在行不通,他只好向孔子请教:我该怎么做?

孔子要求颜回先“斋戒”。颜回说,我家里穷,已经好几个月没吃荤了,这算不算?

孔子说这是“祭祀之斋”,不是“心斋”。

颜回就问:什么叫“心斋”?

于是孔子说了一段很重要的话: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若一志!”也就是万缘放下,凝神专一,这是闻道的基础

然后我们看最后一句,“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心斋”的要点就是一个“虚”字,所谓“集虚”,换种说法就是“损之又损”。《道德经》四十八章说“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心斋的最终目标,正是无为,清静无为。

心斋的具体法门,就是“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这两句。

什么叫“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奇怪,人不都是用耳朵听声音吗,怎么能“无听之以耳”呢?

其实这里有一个基本误解: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都只类似于接收器,真正发挥作用的是我们的真心,即自性,自性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等等。

我们平常一听到声音,就会本能起分别,这是汽车声,这是狗叫声,这是蝉鸣声,等等等等。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就是不去理会所有的声音,而是用心反听无声之处,让声音单纯流入我们的耳朵,而心不起分别。

但问题是,我们的心太活跃了,若没有个依止,就会不自主地向外攀援,导致散乱。所以庄子又说“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把意念集中于气息,但要注意“听止于耳,心止于符”,就是说不管用耳还是用心,都仅仅止于闻听,而不加以任何的定义、分别。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随着气息逐渐变得若有若无,直至一丝妄念不起,动静二相不生,这样不断修习,久而久之,我们就能破除对声音的本能分别,进一步突破六根的局限,明心见性。

以上所述,在另一个伟大的智慧系统里,可能是其他的表达,比如“反闻闻自性”、“舍识用根”、“六根圆通”等等。

诚如陆九渊所说,圣人出世,不论东西南北,“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关于“心斋”的境界,后面还有十二个字,极为难懂,叫“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历代名家注解里,我个人认为,唐代成玄英的解读最为准确,或许因为他本人就是道士,且证量很高的缘故。

所谓“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即“观察万有,悉皆空寂,故能虚其心室,反照真源……”

这里直指庄子的最高知见,即宇宙生命的本源——“无”。证入“无”的境界,回归清静本心,即可启用自性光明,无为而无不为。

所谓“吉祥止止”,即“吉祥善福,止在凝静之心”。

“心斋”,最终斋出来的就是这颗“凝静之心”,亦即清静心。

深入理解了“心斋”的内涵,我们才能理解随后孔子对颜回说的话:

“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

孔子告诫颜回,去到卫国,切勿为任何名相动心,卫君能听进去就说,听不进去就不说,不开一门,不发一药,只守着一清静心,凡事不得已而为之,这样就差不多了。

这些话说起来简单,但若没有“心斋”的功夫,是很难做到的。孔子还说:

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

“心斋”功夫不到家,就是为人使、有翼飞者、有知知者,即“有用之用”,免不了人道之患,或阴阳之患。

“心斋”功夫到家了,就是为天使、无翼飞者、无知知者,即“无用之用”,是“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的境界。

所谓“绝迹易,无行地难”,也就是说,避世不出容易,入世而不留痕迹难。

什么叫“无用之用”?就是“无行地”三字,入世而不留痕迹。

您说那两棵所谓的“不材之木”,它们大到能荫庇数千头牛马,在烈日炎炎下,还能提供人们一片清凉的所在,真的是无用吗?

这种无用,才是大用。

这两棵树,象征的是老子、庄子这样的得道者,表面看,他们在历史上并没有什么功业,但是他们伟大而圆满的智慧,几千年来,一直在荫庇着众生,而且生生世世,无有穷尽。

所以,庄子的《人间世》,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刻。

庄子传授给我们的,是一种最高级的处世法,即凡事均以“清净心”为根本,而这又离不开“心斋”的功夫。所以入世离不开修道,正所谓“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存诸己”、“存诸人”呢?这就要看下一篇的《德充符》了。

好,《人间世》就讲到这里,一家之言,欢迎大家评论、转发!感谢大家的支持!

蝉大侠“经典导读”,让经典更好读!咱们下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虚室生白
人间-庄子 | 第六天
《庄子》(4):庄子的处世之道
《庄子 内篇 人间世》(5)人之常情,不可不慎
荀子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殊不知,庄子一句话就把人说完了(文字版)
夏读庄子: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