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奥本海默》:智者畏因,众生畏果。

《奥本海默》讲的是因果。诺兰说,《奥本海默》的核心主题是「后果」。

当我们在讨论后果时,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智者与众生最大的不同是,智者看到的是,「因」,众生凡人看到的是,「果」。

智者总是在一件事刚开始出现,已经预知了终章,所以在一件事情发生时,他们已经在恐惧了,芸芸众生,只有在事件将要发生,板上钉钉,才知道什么是后果,才会畏惧结果,甚至事件已经发生,还被谣言蛊惑,看不到结果。

所以,勇敢有时候跟智商挂钩,智者才会恐惧,蠢货往往无所畏惧。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真正的智者,往往比众生痛苦,因为他们是先知,更先预见到悲剧,愚昧的人才无所畏惧,因为他们什么都看不见。

01
科学

电影的第一个层面是科学的因果。

科学家无疑都是智者,奥本海默在剑桥求学,尼尔斯波尔手握被奥本海默注射氰化钾的毒苹果,然后道出电影的核心,也是智者的告诫:你可以掀开石头,但未必准备好应对躲在石头下的蛇。

所谓的因果,就是石头下面一定会有蛇,有蛇你一定没有想好怎么应对。

枪一响,子弹就会出膛,子弹出膛,就一定会有人倒下。就是墨菲定律说的,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无论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区别只是,这颗子弹是当时杀死了人,还是在时隔几年,几十年,还是几百年以后把人杀死。

这就是智者为什么比结果更畏惧起因,因为这就是科学,一切都是有规律可循。就像德国物理学家,用中子轰击原子,铀原子发生分裂,人类造出原子弹就是必然会发生的事件,人类一旦造出原子弹,使用核武器,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件。

人类一旦启动曼哈顿计划,从裂变到聚变,从原子弹到威力更巨大的氢弹,就不可避免。

你搬开来石头,蛇就会窜出来,奥本海默曾经非常自信,他以为自己可以控制那条蛇,他试图把核武器的发展和研究控制在一定级别,但是根本无能为力。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氢弹计划,他认为这种威力无穷的武器不应该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但是他主持曼哈顿期间,他对泰勒的支持和挽留,最终让泰勒和他的对头施特劳斯成为氢弹的坚定推动者。

无论奥本海默想要还是不想要,奥本海默都一定会以原子弹之父被后人铭记。

你不可能以后果来阻止后果,就像核裂变一样,一旦发生,就像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的晚年,忧心忡忡,担心核武器的扩散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认为原子弹是人类最大的威胁,他曾经说过,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将会用到什么武器,但第四次将会用木棍与石头来打。

但是,正是爱因斯坦,在1939年和西拉德联名致信罗斯福,促成了曼哈顿计划的实施。

即使没有这封信,从他在1905年提出质能方程,开始构筑相对论的理论大厦时,他已经不可避免地扣动了扳机。

智者们总是自责愧疚,政客们不仅不会愧疚,反而狂妄大胆,智者恐惧人类的未来时,政客们却为拥有了一个大玩具而欣喜若狂,并把这种荣耀据为己有。

当奥本海默为原子弹问题求见杜鲁门总统,杜鲁门却恭喜奥本海默,并称他为原子弹之父,把这个桂冠戴在他的头上,此时的奥本海默只有愧疚和担忧,因为自己的发明让22w人乃至更多的人死于非命,杜鲁门却坚定地告诉奥本海默:没人在乎是谁造的原子弹,只在乎是谁投的,是我投的。

并在随后告诉白宫的工作人员,不要再让那个爱哭鬼再来了。

在杜鲁门眼里,这些科学家,这些智者的担忧,完全是杞人忧天,牢骚满腹,十分讨厌,他们自信可以掌控未来,所以杜鲁门在波茨坦会议上,可以在原子弹刚刚面世,向斯大林得意洋洋炫耀他们拥有了一个「大炸弹」。

在杜鲁门眼里,俄国人永远不可能拥有原子弹,他跟奥本海默有过争论:

杜鲁门问:「你知道俄国人什么时候能造出原子弹吗?」
奥本海默回答:「我不知道。」
杜鲁门说:「我知道。」
奥本海默:「何时?」

杜鲁门的回答是:「他们永远也造不出。」

实际上,1949年8月2日,苏联在哈萨克斯坦的赛米巴拉金斯克州核试验场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美国能建造洛斯阿拉莫斯,苏联就能建造赛米巴拉金斯克州核试验场,从来没有什么永远。杜鲁门自信不会有核武的军备竞赛,苏联在原子能领域不堪一击,却不得不宣布氢弹计划。

政治家也不过是凡人,政治家的狂妄是错的,被他们称为爱哭鬼的智者的担心才是对的,事实证明,政治家总是虚张声势,宣布自己无所不能,实际上他们没有来得及应对石头下窜出来的蛇,就迫不及待地搬开石头。

但是在大众眼中,智者只不过是爱哭鬼,政治家则充满魅力和力量,因为众生无法理解科学家看到的未来,只能等到结果摆在面前,才能感到恐惧。

历史往往最吊诡的一点就是,领先半步是英雄,领先十步的人是智者先知,但是智者已经被人们用石头砸死了,因为在他们眼里,这些人同时是爱哭鬼、懦夫、甚至是叛国者。

就像科学家们通过计算,认为原子弹的爆炸,会把大气层烧掉,也就是说,他们的原子弹实验成功的那一刻,可能就是人类毁灭的时刻,这个概率接近于0,但是奥本海默却无法无视,立即专门前往普林斯顿找到爱因斯坦寻求帮助,并让擅长数学的汉斯贝特反复演算,最后仍然只能得出概率「接近0」的结论,接近于0,但不是0,当奥本海默向上校格罗夫斯告知这种风险时,还是坚持说,世界末日的概率接近0,格罗夫斯喃喃自语又带着希冀的目光望着奥本海默,0会是比较好的答案,但是接近0毕竟不是0,尽管奥本海默还是把项目推行下去,但是这也成为他一生无法突破的梦魇,让他一直无法原谅自己。

科学要求探索起源,力求真相,政治要求,追逐结果,追求效率。

02
政治

电影的第二个层面是政治的因果。

奥本海默的一个特殊之处,就在于,他既是一个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家。他兼具两面性,他是最像科学家的政治家,他是最像政治家的科学家。

所以他才是曼哈顿计划负责人的最佳人选,就像他妻子凯蒂对他说的一样,「只有你」,只有奥本海默能担当大任。

影片的最开始,用裂变代表奥本海默,用聚变,代表他的敌人路易斯·施特劳斯。

裂变是科学的隐喻,聚变是政治的隐喻,施特劳斯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奥本海默的另一面,奥本海默之所以能够成为曼哈顿计划的负责人,就因为他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家,雄心勃勃,自视甚高,同时又关心政治,热心社会活动。

这也就是他为什么他能在曼哈顿计划中赢得那么多的科学家的拥戴,《奥本海默》这部电影,完全可以换一个名字,《人类群星闪耀时》,电影中出现的每一个学者,每一个名字,都是人类最聪明的大脑之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中的不少人都具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实力,而奥本海默就是那个能带领他们做事的人,智商超群的人,都有惊人的怪癖和不合群之处,但是奥本海默能够把这些人组织到一起,就是因为他具有超高的情商和组织才能,这是很多科学家不具备的。

奥本海默被科学家拥戴,他的演讲能力,也很出色,所以被民众喜欢,被媒体包围,甚至被政客喜欢,他跟格罗夫斯的交锋,让后来成为中将的格罗夫斯深信只有他具备领导曼哈顿工程的才能,甚至知道怎么对国会讲话,他跟施特劳斯交恶,并引来施特劳斯报复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施特劳斯向参议院报告应当禁止向挪威出口同位素,奥本海默用一句俏皮话,「如果这种放射性同位元素对制造原子弹有用的话,那么,一瓶啤酒也会有用。」,让施特劳斯变成了一个小丑,这也同样说明,只要想,奥本海默完全可以转型成一个政客,获得非凡的名望和地位。

奥本海默天生会讨好人,魅力超群,会知道该说什么样的话,才能让别人喜欢自己,如果有可能,他本可以荣耀加身,一直靠着「原子弹之父」和冷战中的核军备竞赛,成为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

这是奥本海默的因,这种非凡的魅力,年轻的时候,就有很多风流史,也让他主持曼哈顿计划,成为很少有影响力的科学家。

但是,这个因,也同样种下祸根,他交友广泛,他的情妇琼是美共成员,他的妻子凯蒂是美共前党员,他的弟弟与弟媳都是美共成员,他在曼哈顿工程接纳的很多科学家也具有康米信仰,他与美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让他的安全许可,成为后来摧毁他的最大把柄。

他最终又无法是一个纯粹的政客,施特劳斯作为一个卖鞋子的商人,尽管他自学物理,但是他并不是一个科学家,所以施特劳斯可以把核武器当成一个纯粹的工具,帮助他攀登权力高峰的工具,他不会去管因果,他也不关心什么人类的未来,他就只关心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权力。但是奥本海默不行,奥本海默毕竟是一个科学家。

奥本海默尽管也享受权力的快感,地位给他带来的优越的生活,荣耀给他的声名,但是他依然恐惧,自己作为原子弹之父,同时也是一个毁灭者,世界的毁灭者。

奥本海默与情人琼的第一次约会,和琼春宵一度之后,琼赤裸身体,翻开印度史诗《薄伽梵歌》,问他那句话的意思,那句话就是「我将变成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这句话,也是原子弹爆炸成功,奥本海默说的一句话,这也是奥本海默的悲剧性,他无法像一个政客一样无所畏惧,他无法否认自己成为死神的事实。

他掀开了石头,他就要面对那条毒蛇,他无法像真正的政客一样,假装对毒蛇视而不见。电影的一开场,就有一段文字浮现,普罗米修斯从众神那里盗取天火给予人类。

然后是第二段文字,为此他被绑上一块石头受到永恒折磨。

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给世人,宙斯给他的惩罚是,把他用一条挣不脱的铁链绑在高加索山的悬崖,在他的心脏上钉上一颗金刚石,让他永远不能入睡,每天派一只鹫鹰去啄食普罗米修斯的心脏。

奥本海默在推进曼哈顿计划的过程中,尼尔斯·波尔来到美国,告诉他两件事,一件事是,波尔的学生海森堡,也是德国的原子弹计划负责人他曾经向波尔透露利用重水代替石墨作为减速剂,也就是说,德国人在海森堡的带领下,走错了方向,奥本海默不再是追赶,而是领先,如果没有意外,他就会是原子弹的发明者。

但是波尔同时提醒他另一件事,奥本海默,必须提示政客这不是一种新武器,而是一个新世界的开始,奥本海默将成为普罗米修斯,赋予人类力量去毁灭他们自己。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但是,奥本海默和波尔忧心的,还并不是他会成为死神和毁灭者,他担心的是核武器的滥用。

这就是一个伟大物理学家的远见卓识,奥本海默跟爱因斯坦、波尔一样,同样也具有远见卓识,他们在核爆炸未发生之前,已经看见了另一场巨大的核爆。

这就是奥本海默的清醒,也是奥本海默的矛盾,他一直有一个清醒的科学家奥本海默在审视着他作为众生的奥本海默。

或者他成为了神明,他作为死神,一直在审判自己。

原子弹的威力,并不在于摧毁一座城市,杀死多少人,如果单以杀人论,美国对日本的轰炸,杀死的人比一颗原子弹更多。它的真正威慑力在于,巨大的蘑菇云和3000米高的火柱,让人误以为,掌握了神明的力量。所以在历史上,李梅大轰炸没有让日本投降,反而叫嚣着一亿玉碎,当第一颗原子弹投下时,日本天皇和军方高层看到这种神明的摧枯拉朽的力量,意志动摇了,但是同时笃定一定没有第二颗,试图负隅顽抗,而第二颗原子弹投下时,天皇彻底绝望了,立即宣布无条件投降。

谁能够抗拒神力?换言之,谁拥有了神力,又能抗拒使用神力的诱惑?

核弹是一种核爆,拥有核弹之后的狂热是另一次核爆,这种核爆来自于踏步声。

而当向日本扔下核武器成功的那个晚上,消息传到美国,所有的人都疯狂了,人们期待奥本海默,这个死神,这个给他们带来神力的男人说点什么。

奥本海默一步步走向讲台,全场的踏步声震耳欲聋,全场的人们踏着脚步,用炽热的目光欢迎奥本海默,当奥本海默近乎本能地讲述原子弹的丰功伟绩,全场的情绪一次次高涨,当他说到「只是原子弹,很可惜没来得及用到德国纳粹身上」,踏步声如雷贯耳。

这是奥本海默的人生巅峰时刻,这是科学的狂欢,这是正义的狂欢,这也是对法西斯胜利的狂欢,他不能不沉醉,但是作为一个科学家而言,他又不能不清醒。

他看着这些兴奋狂热的面孔,其中不乏这个世界上最理性最智慧的大脑,而那些踏步声就来自于那里。

奥本海默这时候才懂得,有一种核爆炸,叫众生,有一种核爆炸,叫群众。

如果全世界最理性的大脑,都能在对死神的歌颂中变得狂热,那么当这种情绪蔓延,谁能够阻止人们对使用死神之力的疯狂,谁能够阻止政客们迎合众生,去开动战争机器,发动另一场战争,一如还没有结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样?

之前的奥本海默并不反对使用核武器,甚至拒绝在西拉德说服政客不要对日本使用核武的请愿书上签字,因为在他看来,核武器就是要使用,使用才能带来和平。

我们可以结束这场战争,我们联想未来,联想会让我们恐慌,但他们现在并不了解这种武器,所以根本不会恐慌,而如果不使用,他们也不会了解,当全世界都知道了洛斯阿拉莫斯的可怕秘密后,我们在这里的研究,将给全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和平,一种基于罗斯福一直设想的国际合作的和平。

但是在这场演讲后,奥本海默开始反对使用核武器,因为他听见了踏步声,他看到了另一场核爆,所以他坚决反对核武器军备竞赛,反对氢弹计划,杜鲁门错了,他并不是畏惧核武器的威力,而是畏惧人们对核武器的狂热。

就像奥本海默的朋友拉比,强烈的反对研发原子弹,他的理由是「你投下一枚原子弹,但原子弹并不管你是否具有正义。没有逃脱的可能性,谦虚的人不能,诚实的人也不能……」

就像曼哈顿计划前,科学家互相打赌,核试验的TNT当量,有人预测五万吨,有人预测2w吨,而奥本海默的下注是3000吨,他在潜意识里,希望这个原子弹小一些,再小一些,他看到了未来,他骨子里抗拒这个未来,尽管他不免成为这个未来的创造者。

03
人性

电影的第三个层面是人性。

当奥本海默被施特劳斯陷害的时候,他的妻子凯蒂像一个骁勇的斗士一样质问他,你为什么不反击?

凯蒂认为奥本海默过于绅士,甚至怀疑,奥本海默是过于自责自己发明了原子弹,让自己成为殉道者。

凯蒂是这样想的,施特劳斯也是这样想的,他认为奥本海默,是沽名钓誉,是想成为圣徒殉道者,让自己的声望达到顶峰。

而奥本海默拒绝反击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他看到了因果。

攻击奥本海默的人,自有他们的利益、逻辑,维护奥本海默的人,也是因为他们的利益和逻辑,所以无论奥本海默是不是反击。这就跟链式反应一样,无法改变。石头已经掀开,一切无法改变,只能等待人性的自然演化。

奥本海默在组建洛斯阿拉莫斯顶尖科学家团队时,有一名信奉马克思的科学家因为信仰问题拒绝了奥本海默的要求,奥本海默说「他们需要我们」,科学家回答「直到他们不再需要了」。

鸟尽弓藏,卸磨杀驴的道理,这个科学家一开始就懂得,奥本海默一开始也懂。就像爱因斯坦在电影最后所说:「有一天,当他们对你的惩罚足够多时,他们会给你提供鲑鱼,和土豆沙拉,发表演讲,给你一枚奖章,拍拍你的后背,告诉你一切都被原谅了。只要记住,这不是为了你,这是为了他们。」

这是伟大人物的悲剧,也是伟大人物的宿命。

奥本海默无法改变这种宿命,只能静静等待这种宿命,就像施特劳斯,从第一次见面,就暴露自己敏感自私的个性,和洒脱的奥本海默格格不入,奥本海默在担心人类的命运,施特劳斯只关心,奥本海默是不是叫错了自己的名字的发音,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身份。

施特劳斯选择与奥本海默为敌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他觉得在奥本海默与爱因斯坦会面后,爱因斯坦无视自己拂袖而去,看都不看他一眼。是因为奥本海默在谈话中说了他的坏话,实际上奥本海默和爱因斯坦的对话,根本没有涉及施特劳斯,他们两个陷入对科学的讨论,和对人类命运的担忧中去,根本无暇顾及其他。施特劳斯完全是枉做小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这种仇恨的理由,任奥本海默穷尽他顶尖物理学家的大脑,都想不透,他又该如何反击?

另一个原因是,奥本海默认为施特劳斯禁止向挪威出口同位素,极其愚蠢,并玩梗让施特劳斯颜面扫地,让施特劳斯怀恨在心。

这个理由,奥本海默可能有所察觉,但是他想象不到这种仇恨如此之深。

其他人,选择站在施特劳斯的一边,也都基于自己人性的选择,泰勒急于推进氢弹计划,尽管正是奥本海默当年在曼哈顿计划中,支持了他的氢弹研究,让他可以在原子弹没有发明之前,就开始氢弹研究,但是后来奥本海默对氢弹计划的打压,让泰勒不可避免地成为奥本海默的敌人,奥本海默当然也不可能反过来支持氢弹计划,有这样的因,他们根本没有化干戈为玉帛的可能。

劳伦斯则对奥本海默喜欢沾花惹草,和左派的信仰早有不满。

而奥本海默被构陷的理由,则是通俄,在曼哈顿工程中,有人把原子弹技术泄露给了苏联。而事实上,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正是因为克格勃的间谍,剑桥五杰的活动,才获取了关键技术,得以实验成功。

奥本海默不幸,正好一度对美共感兴趣,他最喜欢的情人琼是美共成员,他们相遇时的集会,奥本海默在炫耀自己读过德国原版的《资本论》,同时参加集会的还有奥本海默的弟弟弗兰克,弟媳杰姬,他们同样是美共成员,这个集会很可能已经被当时的FBI监视。

奥本海默警告弟弟,不要娶杰姬,但是却被弟弟拒绝,这个杰姬曾经组织一个美共小组,这个小组的成员,除了弗兰克,还有一个东方国家的空气动力专家,而奥本海默在主持曼哈顿工程时,力主把弟弟招至麾下,都难以洗脱嫌疑。

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基于人性的因果,奥本海默参加FACET组织,从朋友口中知道埃尔滕顿这个名字,这个人就是苏联的间谍,当他还若无其事把这个名字告诉给负责安全的中校时,第二天就引来巴什上校对他的一系列质问和深挖。

巴什上校的仇恨则来自于父辈,他的父亲是一个沙俄的东正教主教,在沙俄革命中失去一切,他与布尔什维克不共戴天,对任何可能的通苏行为必欲除之而后快。

这种仇恨,又岂是奥本海默所能左右。

同样,对奥本海默的平反,也不是他能决定,他只能静静等待,为奥本海默平反的希尔,正是西拉德当年的学生,就是要求奥本海默在禁止使用核武器请愿书签字的时候,被奥本海默把笔打掉的那个青年。

而投票反对施特劳斯的三个参议员之一,其中就有日后的美国总统肯尼迪,肯尼迪上台后主张为奥本海默平反,还准备给他颁发费米奖,但是在颁奖前夕肯尼迪当街被杀。奥本海默真正获得安全许可,也就是正式平反,是在2022年,是在奥本海默去世后55年。

这些同样是奥本海默无法控制的因果,就像当年奥本海默把氰化钾注射进导师布莱克特的青苹果,即使他试图把青苹果拿回来,也无法逃脱毒害导师的罪名一样。

04
审判

第四个层面的因果,是关于审判的因果。

审判与其说是审判,不如说是又一次核爆炸,是众生狂热的一个结果,是麦卡锡主义盛行的一个结果。

原子弹是一次核爆,民众的狂热是一次核爆,审判是另一次核爆。

影片中第三次出现核爆和踏步声,是在听证会上,对他的质问:「为什么,在对日本使用核武器的问题上,你(奥本海默)的道德没有受到谴责,但是当要与苏联进行核武竞争时,你的道德却受到了谴责?」

这是最义正言辞的指责,也是最无耻荒唐的指责。奥本海默作为原子弹之父,毫无疑问,是美国的国家民族英雄,但是现在却被以道德名义,进行审判,审判的理由,居然是他是苏联间谍,他可能叛国。

从大的层面说,奥本海默几乎以一己之力推动了反法西斯进程,即使从最微不足道的层面来说,对美国而言,奥本海默发明原子弹,让美国的国防力量无可争议地处于领先地位。

奥本海默年青的时候曾经遇见过德国后来原子弹计划的主持者,海森堡,海森堡曾经劝告奥本海默留在欧洲,因为当时的美国,还是量子力学的荒漠,而奥本海默却认为,这正是他回去美国的理由,他不能让自己的祖国成为量子力学的荒漠,要把科学带回美国。

他毫无疑问是个爱国者。

而这些什么都没有做的人,却打着爱国的名义,指责他背叛了国家,可见,抓间谍这种事,并没有门槛,所有人都会做。

而泰勒更让这件事变得更加荒谬,他的发言认为:

从很多场合,奥本海默博士的行动——我这里指的是他已做过的事——使我非常难以理解。我在很多问题上与他的看法不一致,他的许多行动让我感到迷惑和难以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希望看到对这个国家生命攸关的事业掌握在我更了解,因而也更信任的人手中。

这是个非常无耻的发言,差不多相当于说,我不知道奥本海默有没有从事过间谍活动,但是他的行动让我感到迷惑与不解,所以我希望把国家重要事业掌握在更值得信任的人手里。

这相当于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因为一个人或许可能有罪,就要被审判为有罪,这甚至不能说是一场审判,因为你无法辩护,辩护律师无从查阅证据资料。

奥本海默事件引起很多科学家的愤慨,其中一个科学家认为:

我认为,这个委员会不应该就一个人发表过坚定的主张,就坐在这里审判他。没有一个委员会应该这样做。如果你们要审判,就审判我。我曾多次发表过坚定的主张,而且我有意这样做。这些主张有时是违反潮流的。当一个人由于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而受到刑罚时,这个国家的状况就危险了。

听证人质问奥本海默:你明知道苏联已经原子弹了你为什么还要反对氢弹的制造?你的目的是什么?你的动机是什么?谁指使你的?

奥本海默:我们造了超级核弹,苏联就必须跟着造!我们的行为在激发他们的行为,就跟原子裂变的原理一模一样!

这场审判,就是你在讲科学,你在讲因果,我在抓间谍,我在讲爱国。

你说的都对,但是你爱国吗?

这是经典的爱国三质问:

你的目的是什么?你动机是什么?谁指使你的?

谁能经得起这样的质问?无论奥本海默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他的异见,都不该被质疑为叛国。

如果这种审判是对的,代表着所有提出不同意见者,都将被这样质问,代表着科学将被永远埋葬。科学本来就不是一个标准答案,科学家的本能,就是去寻找异见,异见不代表异端,更不代表异己。

如果说存在异见就要被审判,这跟中世纪宗教法庭对科学家的猎巫有什么区别?奥本海默和爱因斯坦的辩论,也是两人学术的分歧,爱因斯坦的理论大厦里,认为上帝不掷骰子,玻尔则认为,不要告诉上帝怎么做,认为在量子力学中,一切是随机的,奥本海默更倾向于哥本哈根派的玻尔,但是无论是谁,都没有动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选择打破对方的狗头。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德国,是全世界量子力学的中心,德语是物理学家的语言,德国本可以凭借着这些天才的大脑,成为世界学术的中心,但是,正是德国民众的狂热把希特勒送上宝座,最终断送了德国的未来,让无数科学家流亡美国,德国在原子弹竞赛中的失败,有偶然性,但是从反犹开始,则几乎是一种必然。

当扼杀了异见的时候,某种意义上说也等于扼杀了科学。

然而奥本海默最终被认为存在安全危险,撤销了他的安全许可,右派势力趁机狂欢,这一切固然是施特劳斯的构陷,是麦卡锡主义盛行的结果,但是,不如说是民意狂欢的结果,是当年那一次踏步声的回响,当大众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人们不会听理性的声音,不会听智慧的声音,人们只想听到最暴戾,最坚定的声音,人们不相信原因,只相信结果。

影片最后,奥本海默说,「我想我们确实毁灭了世界」,也许,从人类不相信科学,不相信智慧,而去相信情绪的驱使,政客的煽动时,我们确实就已经毁灭了世界。

文章转载自“升值计”(ID:shengzhijjj)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奥本海默,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摧毁者
奥本海默传:美国政坛宫斗下的悲剧英雄(长文)
飙9分,一刀未剪进中国!《奥本海默》远超预期,预定年度最佳
《奥本海默传》下:诺兰热映电影灵感来源,美国“原子弹之父”的胜利与悲剧
奥本海默:“原子弹之父”的成功与悲剧
“原子弹之父”的辉煌与悲剧(上)(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