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天珍:家乡苕的味道

李天珍:网名淡然,女,陆水湖畔文学社资深会员,湖北嘉鱼籍70后作家,咸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香城都市报、咸宁周刊、南嘉文学等等报刊。清新典雅的文字一如她的为人:幽香淡雅!

家乡苕的味道

家乡苕的味道

家乡苕的味道

家乡苕的味道

       家乡的冬天是苕的盛宴。走近村口,远远的就能闻到一股熟悉的味道,家家户户门前总是晒着苕制品。看,有晒得软烊烊的苕丝、有蛋黄色的苕片、有挂着像冰凌的苕粉丝、有洁白的苕粉面,还有一盆香气扑鼻的苕糖稀。

        苕丝,在所有的苕产品里,做法是最简单的。把生苕洗净,把苕按在擦丝的擦子上,用力来回擦,一条条粗细均匀的苕丝从擦孔里掉下,然后在阳光下铺一张芦席,把苕丝均匀地撒在上面晒干。晒干的苕丝很有嚼劲,越嚼味越甜。但我嚼着嚼着眼泪不由自主地盈满眼眶。在那个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年代,这些苕丝帮我们一家度过艰难的岁月。那年月,每家的大米结余不多,有的根本就接不上第二年的新米。我家也不例外,家里的米缸用手插下去只能淹没手掌,为了能和新米接上把,母亲做饭只能抓一两把米,其余的就是苕丝了。开始吃觉得挺好的,米饭里还有点甜甜的味道,但是,不管怎样好吃的东西,连续吃几月,哪怕是再好再甜的味儿都变得索然无味了。到最后,弟弟边吃边流眼泪,不是饿极了实在是不想往下咽,我和弟弟直接讨厌这米饭了,闻到这个苕味儿就不想吃。母亲看着心疼得偷偷流泪,后来改换方式,中午苕丝米饭,晚上就熬点米粥,这样一直坚持到新米出来我们的肚子就彻底释放了。

       后来生活慢慢好转,苕不再充当主食,母亲就把苕做成苕果,到过年拿出来当点心招待客人,我们也总算有“零食”吃了。母亲先将苕洗净刨皮,再把大苕改刀放进大铁锅里,然后把水倒入锅内和苕一样平,盖上锅盖。在煮苕期间,母亲拿来一只大木桶,一根棒槌用清水浸泡洗净,准备好一会要用的。灶膛里架上废弃的树枝木柴,木柴燃烧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像是欢迎年的到来,蹿红的火苗,将母亲蜡黄的脸映衬得通红通红的,像一盆温暖的火。锅里热气腾腾,白雾般的热气带着苕的香味铺满不足2米高的土墙灰瓦的伙房,浓浓的热气夹杂着浓郁的苕香从瓦缝间飘出,缭缭绕绕!母亲起身揭开锅盖,用筷子穿试苕熟的程度,熟透了便把灶火熄灭,免得挨着锅底的苕烧胡了浪费。苕熟了趁热放进大木桶,用棒槌用力揣,揣成糊状再撒些黑芝麻或者白芝麻,再搅和均匀。母亲把木桶提到事先准备好的晒垫边上,铺开洗净了的床单把苕糊倒在上面,然后用手轻轻抹平,越抹薄越均匀越好,这样容易干而且吃的时候比较脆。做苕果一定要选太阳特别好的天气,苕片一天晒干最好,不然会有黑色的小霉点。到下午3点左右,母亲又开始忙活,苕片晒了一天,床单四边干燥的苕片翘起,母亲把翘起的苕片顺时撕下再转入簸箕中晾晒。撕苕片可是一个细心的活,一点点慢慢地从被单上撕下来,弄不好会成小碎片的,这样就造成很多浪费。晒了一天的苕片晚上收回家母亲又得倒拾一阵,用剪刀把大片的剪成小块小片,把晒得不怎么干的清理出来明天再晒,晒好的剪好了用袋子装好吊在房梁上。到年边,母亲就用砂炒或是用油炸,炸好了的苕片香、脆、甜,吃在嘴里唇齿留香,那香脆味久久回味难以忘怀! 

       苕粉的品种在我们家乡就有三种,一种是宽苕粉,一种是苕粉条,还有一种就是苕粉面。三种苕粉在它们未成形之前的工序是一样的,把生苕洗净,削去根须和烂的地方,通过专用的粉粹机进行粉粹。把粉粹好的苕沫倒入烧好的温水里搅拌均匀,用纱布裹紧过滤,过滤出来的水满满一大缸,沉淀一晚,第二天把缸里浑黄的水舀出来倒掉,下面就看见沉淀的厚厚的苕粉了。这时,根据家里的需要可做苕粉条或者苕粉面。苕粉面最简单,把沉淀好的苕粉面晒干捏细,再搓碎成末就成苕粉面了。如果是做宽粉条,这个操作就有点麻烦啦!先将沉淀好的苕粉面用温水调成面浆状,再把锅烧热,锅底擦点油以免粘锅,把调好的浆到进锅中扞成一张大圆,皮越薄越好,然后出锅用刀切成宽条晾晒,这就是宽粉条的做法。在我们家乡都嫌这个麻烦,很少有人做,而粉条则不一样了,做起来简单,吃也方便。吃的方法可就多了,有炒着吃的,有下火锅吃的,有炖汤喝的。粉条的做法也是先在大灶烧一大锅水,不过这水要烧开,并且灶里不能断火。把沉淀好的苕粉揉上劲,放在手心有点荡荡的感觉,然后拿事先准备好的漏瓢(下面有均匀小孔的器具),把揉好的面放在瓢里,等水开了用力捶面,面从小孔里由粗慢慢变细下垂,落进锅里。苕粉经过滚水煮沸慢慢由白色转变亮灰色,然后捞起用凉水浸透,再挂在竹竿上晒干。母亲除了留些自己吃的,把做好晒干的粉条送给远房亲戚、村里的孤寡老人们,看着母亲拿着空筲箕笑呵呵地跨进大门,笑容填满了那沧桑的沟壑。在这寒冷的季节,一根根苕粉凝聚着爱心,连接着友情,温暖着被遗忘的亲情!

       冬天的大街小巷经常听见一种特别的吆喝声,那声音听得心里暖暖的,浑身热乎乎的!“烤红署,又香又甜的烤红暑”。听着前三个字就禁不住迈步窗前看看那青烟袅袅的烤车,闻着魂牵梦绕的烤苕香味,一串串的记忆温暖而酸涩!

        那时放寒假,伙伴们都在家,站在门前墩坡上一声高呼,伙伴们象笼子里放飞的鸟,扑楞楞地聚集一起。家里的火盆便成为我们的地盘,一圈围拢坐下一个不落。我和一个伙伴拿着铁瓢来到房间一堆苕跟前,挑大小相差不大的,捡了满满一瓢。伙伴们每人拿一个各自放在自己跟前的火盆里,用热灰盖好,过会儿重换一次热灰慢慢煨熟。有性急的伙伴耐不住等待,干脆把苕捞出放在明火里烧,一会儿苕变得黑乎乎的,小伙伴以为熟了就剥开皮,咬里面的肉,生硬硬的。这时母亲正好路过,看着伙伴忍不住笑了。我们的目光也一齐投向那个的伙伴,个个笑得前俯后仰的,原来那个伙伴的脸上成了黑花猫。炉火烤红的脸蛋,烧糊的苕皮涂鸦的胡须和花脸,眼睛眨巴眨巴还挺可爱的。母亲打来水给他卸了妆,并跟我们讲烤苕是不能心急的,苕是用炉灰的温度慢慢煨熟的,就像我们背课文一样,要好多次反反复复地读才背得滚瓜烂熟,烤苕也一样。

       让我记忆最深的还是在我七岁那年,弟弟刚刚满两岁,由于母亲身体虚弱,生产队长特别照顾母亲,要母亲去队里的窑厂食堂做饭。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去食堂做饭可是一份美差,母亲很感激队长,更珍惜这份工作,每天兢兢业业干好食堂的每一件事。一天母亲回家很晚,弟弟饿得哇哇直哭,母亲翻遍家里所有放吃的地方,最后只找到一碗比面粉要黑,比荞麦面要白的一种面粉将就做了一小锅疙瘩汤。弟弟喝饱后就睡着了,母亲忙着收拾家里,然后偎在床上捶着自己的双腿。半夜弟弟又是一阵嚎哭,拉着母亲说饿,找母亲要吃的,母亲抱起弟弟撸起衣服,拉出干瘪的乳头塞进弟弟嘴里,摇呵着弟弟熬过了长长的一夜·····!第二天,母亲一到家,笑呵呵的叫着弟弟,从怀里掏出两个热乎乎的烤苕,让我喂给弟弟吃。后来的日子,母亲每天回家怀里总有两个烤苕,弟弟在烤苕的喂养中,渐渐长大,而母亲一天天在消瘦。一天傍晚,窑厂老郑吃饭回家,发现母亲晕倒在回家的路上,忙背着母亲送回我家,给母亲暖了手脚喝了一杯热开水,母亲才慢慢坐起来。看见弟弟呆呆地站在身边,母亲忙解开棉衣,从怀里拿出手帕包裹得扁扁的东西,打开一看,两个烤苕被压成瘪巴了。老郑见了惊讶一声“啊?”拍着母亲的肩说“老妹儿啊,你这是拿命在养他们呀,拿苕跟你换饭票是我错了,以为你爱吃苕,笨死的我多吃的 二两饭原来是你换苕好带回家呀!以后饭票你吃饭,苕我照给啊!”看着弟弟吃得那么香,老郑哭了,母亲却笑了!

       说起糖稀,肯定有好多人没见过,糖稀也是苕产品的一种。用苕做糖稀必须要麦芽,麦芽要一周时间才长成所需要的程度。如果要做苕糖需提前把麦子用水泡半天,用筲箕装好沥干,上面用湿毛巾铺盖,遇见低溫在毛巾上面铺一层稻草。每天晚上透过毛巾浇湿水,这样一星期后,嫩黄嫩黄的麦芽齐刷刷地把毛巾拱起来,芽长有一食指就可以用了。要熬苕糖母亲又开始忙活,把苕洗净放锅里煮熟,把熟苕捞起剁碎。然后把麦芽也从筲箕里倒出来,白白的根,嫩嫩的芽一起剁碎倒入剁好的苕里搅拌均匀。加水煮,温度控制在刚刚烫手即可,这样过滤不易把纱布的缝隙堵塞。用纱布将苕和麦芽的混合物过滤完,点火烧过滤好的糖水,边烧水分边蒸发,母亲拿锅铲不停搅,慢慢熬,糖越来越浓,母亲浇起一铲,糖下落过程中如果不出现断的现象,而且颜色是金黄透亮的,这时糖稀就熬到火头了,不能多熬,多熬一会,糖稀会老而且黑,也不能少熬,少熬,糖嫩黏性不够。看着亮堂堂的糖稀,馋嘴的弟弟和我拿着筷子在锅里搅,母亲见了笑着说:“傻孩子,糖稀要放置冷却才能用筷子搅成坨,现在只能用汤匙舀着吃。”等待真的难熬,一个晚上好像过了一年,为了吃糖稀和弟弟起了早床,拿起筷子搅起一坨边吃边拉,糖稀越拉越长,越拉越白。弟弟高兴地说:“终于有绞丝糖吃了!”糖稀的甜味氤氲着我们,至今回味依然甜蜜无比,常常在梦中举着筷子不愿醒来!

      现在回到家乡,村口的路面被光秃秃的杂木枝条从两边遮挡了一半,村里再不见家家门前铺满晒垫的苕片,挂满竹篙的苕粉,更闻不着那浓浓的烤苕香。不知道什么时候那繁荣热闹、香气四溢的冬天渐渐走远!几扇半开半掩的大门,几位年近古稀的老人,静静地坐在门前,簸箕里的苕片晒得油亮金黄!

       家乡的苕味是那么令人牵肠挂肚!是那么让人思绪缠绵!那味道一直盘踞在儿女的心里,愈久,愈香,愈浓!

每日一句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那年春节,我吃到了扒肘子
薯乡,薯香
家乡的山芋(“我爱家乡的风物”征文作品14号)
戴晴:酸枣片里那些爱和回忆的味道
家乡的白辣椒干味道超赞,一家老小的都爱吃,是炒肉的好搭档,附教程
悠悠秫桔情浓浓思乡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