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陵之战:被人性计谋算计,不上当都难

桂陵一战,庞涓带领魏军虽然中了孙膑“围魏救赵”的埋伏,损兵折将且自己也成了齐军的俘虏,败的是一塌糊涂,但是从兵力上看,庞涓带的是先锋部队,是急行军挥师救援国都的,主力没受影响,从结果来看,魏国还是攻占了赵国都城邯郸,预期目标达到了(《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中记载:二十二年,魏惠王拔我邯郸,齐亦败魏於桂陵。),虽说战术上失败了,但战略上却成功了,魏国依然是霸主地位,齐国的“救赵”没救成,

当然,齐威王有自己的小算盘,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齐国是想坐山观虎斗,等你们魏赵两国拼个你死我活,逐渐消耗,疲惫之时,我在攻其不备,以逸待劳。

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纷争不断,这种“一石二鸟”的伎俩,赵国怎会不知,只是有苦说不出,“咱是请人家齐国来救咱们的”,

吃到大亏的赵国,自然不会对齐国感恩戴德,这或许也是赵国日后参加五国伐齐的原因。并且,围魏救赵之后,赵国作为最大的输家,选择重新和魏国结盟,而不是看似帮助自己的齐国。

桂陵之战后,齐国把庞涓放了,目的是不想与魏国撕破脸,万一开战,没有胜算,魏国暂时罢兵休战,

到了公元前341年,魏国的独霸野心又开始膨胀,发兵攻打比它弱小的兄弟之邦--韩国。韩国自然不是魏的对手,危急中遣使奉书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征求孙膑的意见,孙膑的看法是:既不同意不救,也不赞成早救,而是主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即首先向韩表示必定出兵相救,促使韩国竭力抗魏。当韩处于危亡之际,再发兵救援,从而“尊名”“重利”一举两得。他的这一计策为齐宣王所接受。

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疵率师及郑孔夜战于梁、赫,郑师败逋。 ”魏国派遣襄疵攻打韩国汝南的梁、赫,韩国派将军孔夜应战,韩国战败,后求救于齐,于是就有了司马迁笔下,齐国在韩国五战全败后才出兵救援的记载。《战国策》中也有《南梁之难》一篇描述此役。

韩魏两国在此暴发激战,双方统帅是韩孔夜和襄疵,并非《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中所说,是庞涓领兵攻打韩国。

韩国得到齐国答应救援的允诺,自然增加了底气,人心振奋,竭尽 全力抵抗魏军进攻,但实力在那摆着,结果仍然是五战皆败,只好再次向齐告急。

齐威王抓住魏、韩皆疲的时机,任命田忌为主将,田婴为副将率领齐军直趋大梁。孙膑在齐军中的角色,一如桂陵之战时那样:任军师,居中调度。拉开了齐国与魏国巅峰对决的大幕——马陵之战,

魏国眼见胜利在望之际,又是齐国从中作梗,其恼怒自不必多说。于是决定放过韩国,好好教训这个眼中钉,免得老是捣乱,遂转将兵锋指向齐军。魏惠王待攻韩的魏军撤回后,即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气势汹汹扑向齐军,企图同齐军一决胜负。

和上次的桂陵之战一样,同样的对手,同样是“围魏救赵”的战法,

当时魏军与齐军的实力都不弱,硬拼不仅会死伤惨重,而且弄不好两败俱伤,削弱了自己,当时是战国时代,都想争霸,若让别国座山观虎斗,坐收渔利,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既不能有大的损失又要致胜,这就要出奇招,以少胜多,

齐军已进入魏国境内纵深地带,魏军尾随而来,孙膑认为,魏军悍勇,不可贸然决战,只可利用魏军向来轻视齐军的和庞涓求胜心切的弱点,来创造战机,

魏军彪悍是由来已久的,早在战国初期,魏国有一支令各国闻风丧胆的精锐——魏武卒,魏武卒,相当于如今美国“海豹突击队”一样,都是精锐中的精锐,虽然后期有些削弱,但尚武精神仍在,当时,魏国拥有30多万常备军,如果全面动员,能够集结70万军队。所以魏军不容小觑,

齐国以经济发达著称,国家比较富裕,但是人口却不怎么理想,原因就是齐国偏东,受限于地理形势的约束,齐国的人口比不上中原地区密集的人口规模,所以,齐国人口是本国的一大弊端,也就造成了军队规模偏小,最多的时候也就十几万兵力,别国就冠以齐军“胆怯”称号(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

当时战场的基本情势是,魏军强悍但处于疲劳状态,齐军偏弱且深入魏国腹地,

这次的战略还是上次围魏救赵的办法,庞涓自然不会轻易上当,孙膑就要另作文章了,

《孙子兵法》上有这么一句:“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长途的奔袭,士兵必然困乏劳累,如果对方以逸待劳,那么士兵受了埋伏,必然军心大乱,人往往在疲惫的时候,心神不安宁,这个时候,往往容易无法理性思考,无法静下心来思考,就更容易恐慌

孙膑做的第一步就是,让庞涓追,想尽办法让他追,

魏、赵、韩那些地方的士兵向来骠悍勇猛,看不起齐国,齐国士兵的名声也确实不佳。

孙膑根据魏军轻视齐军,便将计就计,知道我弱是吧,那我就正常的弱给你看,

示弱,也就是孙子说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以利动之,以卒待之”,等虚实原则的运用,再让庞涓上上当,庞涓若信了,计策就成了,

怎么才能引诱庞涓追呢?孙膑用退兵减灶的办法,引诱魏军追击。

古代士兵打仗,都是要吃饭的,所以,军队驻扎在某个地方之后,都会“埋锅造饭”,所谓埋锅造饭其实就是在地上挖个坑,把锅支在上面做饭,然后这个坑就被称为灶。灶的多少,往往可以判断有多少士兵。

孙膑就是利用这个常理的判断,对庞涓进行了逐步的引诱和欺骗。如果孙膑一下子就让从十万灶减到二万灶,那么必然会引起庞涓的怀疑。而如果是从十万减到五万,然后再减到二万,逐步的减少,就能够骗过庞涓。

第一天齐国的军队是十万灶,到了第二天变成了五万灶,这个时候肯定会引发庞涓的怀疑,他面对这个情况是将信将疑,所以,这个时候庞涓并没有急着去追击孙膑,但是到了第三天,齐国军队变成了二万灶,这个时候,庞涓开始相信了,他认为这真的是齐国的士兵开始大量逃亡了。

在庞涓看来,如果第一次孙膑是使用的诈术,那么自己没有上当,孙膑肯定不会故技重施。连续两次灶都是减的,而且减的幅度很大,士兵饿肚子肯定不干啊,所以,庞涓判断就必然不是诈术,而是士兵逃亡了,士兵逃亡当然不需要那么多灶了。

这个计策实际上是利用了人性,给你一个固有的形象,然后按照这个形象操作下去,逐步的慢慢的,温水煮青蛙,你就进去了,被人性计谋算计,换成是谁,在庞涓这个位置上,都得上当受骗,

庞涓也是名将,没有十足的判断也不会贸然追击,齐国是在魏国作战,远离本土作战,水土不服,并且齐兵胆怯,逃兵也是必然的,这都迎合了正常的思维判断,

认定了你逃兵多,于是命令部队丢下步兵和辎重,只带着一部分轻装精锐骑兵,昼夜兼程追赶齐军至马陵,见剥皮的树干上写着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点起火把照明。

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便万弩齐发,给魏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魏军顿时惊恐失措,大败溃乱。 庞涓智穷力竭,眼见败局已定,遂愤愧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又连续大破魏军,并俘虏了魏军主帅太子申。

这场战斗就是兵家的一次诡道制胜,全程并未出现两军摆阵,正面硬刚的情景,有的只是心理战,利用地形伏击。

马陵一战,标志着魏国自三家分晋以来七十年的霸业就此泡汤;而西河与上郡广大土地的丢失,则标志着魏国大国地位的终结。从此以后,魏国一日弱过一日,一年衰过一年,无论怎么折腾,依然头都不回地朝亡国路上一路狂奔,拉都拉不住。

而齐国呢,虽然替代了魏国的中原霸主地位,但也遭到了别国的反噬,究其原因,齐国富而不强、韧性不足,难以进霸中原,所以本应采取“均势战略”,即对其而言,没有谁是固定的盟友或是敌人,他们只要做一件事,那就是一旦有谁强大到有可能统一天下,齐国就要及时联合其他国家,群起而攻打这个强国,

就跟最近几百年来欧洲大陆英国做的那样,这也是确保外缘国家战略安全的最好办法;然而齐国因为没有在马陵大胜之后取得令人满意的战略利益,从而逐渐走向了这个战略的反面,跑去吞并弱小的燕国和宋国,结果导致列国群起反噬,齐国被严重削弱并瓜分,最终一蹶不振。

所以说,马陵之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马陵之战结束的这一年(公元前341年),也就是秦孝公和商鞅临死前三年,秦国正式宣告完成大国崛起之路。

中原争霸最后的大赢家竟然是西边儿的“乡巴佬”秦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孙膑减灶引诱庞涓之计:虚构的故事,还是真实的历史?
减灶诱敌,庞涓命丧马陵道
浅谈历史上的孙膑和他的‘围魏救赵’、‘减灶诱敌’!
孙膑和庞涓的两次交锋,庞涓之死带来的现实教育意义
血战天下----马陵之战(1)
《资治通鉴》通俗故事 围魏救赵 孙膑与庞涓 增兵减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