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单元整体教学”观照下的单篇教学

本文字数:2784字

阅读时间:9分钟

“单元整体教学”观照下的单篇教学

——以《两小儿辩日》为例

一、基于单元整体设计,确定单篇教学的目标

陆志平老师说:我们以前一直比较习惯于单篇教学,现在要有单元的整体思考、整体设计。单元整体设计了,需要根据单元整体设计来处理单篇教学问题。将一个单元看作一个整体,整体规划单元的主题情境、任务设计、活动推进,最大效益地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这样的设计遵循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同时也是语文学科学习的需要。根据单元目标制定单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就要充分考虑本篇课文在单元教学中的价值,思考怎样与单元中的其他课文一起,共同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切不可依据课文本身和教师的主观经验,随意选取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否则就又回到传统的单篇教学中去了。

1.围绕“核心大概念”进行单元整体设计

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有四篇课文《文言文二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表里的生物》《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口语交际“辩论”,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结合人文主题“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以及单元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和“展开想象,写科幻故事”,不难发现本单元的核心大概念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旨在通过一系列的言语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如果按照单篇的方式教学,学生所收获的可能仅仅是一些碎片化知识点,以及对“科学精神”标签化的理解。基于此,将本单元的内容进行了如下整合:

整合后的单元围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将本单元的内容转化为三个大任务八个学习活动,学生在充分地讨论、辩论、探究等言语实践活动中,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这样的单元规划,目标定位与任务设计让单篇教学有了立足点和发力点,而不是各行其是的散点教学。

2.围绕单元整体规划,制定单篇学习目标

基于单元整体规划,在制定本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文言文二则》中的《两小儿辩日》的教学目标时,结合单元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充分考虑其在单元学习的开篇,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同时也为下面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一些思维基础。确定本课的重点教学目标是:

这与单篇教授《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大不相同的。单篇教学大都是以教材为中心,例如: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等。这些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材中的知识点展开的。而单元统整下的单篇教学是立足学生思辨能力、思维方式的发展,所有教学资源都是围绕达成这一目标而准备的,这里的资源包括教科书中的文章,教学中的教学目标、任务设计、活动安排等,它们彼此相互协调与照应,让单元整体教学发挥了更大的价值,同时也让单篇课文发挥了独特的育人价值。

二、设计学习行为,支持学生的深度学习

“要想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改变灌输式、模式化的教学误区,最关键的是要以学习目标为指引,依据学习内容,设计与之相匹配的学习行为。”在学习目标确定以后,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基于单元整体,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学习行为,支持学生的深度学习。

马扎诺描述的有关人的学习机制中,也指出:人要去学习,最先被触动的,不是知识点和技能点,而是激活学生的自我系统,打开他对这个任务的感受、价值判断、情感态度,如果这一切都没有问题,元认知才会确定学习的方向和策略,调动已有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然后课堂上才会有专心、专注、投入的学习行为,认知系统才会去处理知识和技能。这也就告诉我们,言语实践活动的关键是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实践中,制定有意义、有意思的言语实践活动,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才能实现学生的深度参与、深度学习,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素养的目标。

基于以上理解,将本课的学习活动设计为以下四个板块:

1.小组合作,读通课文

这是一篇文言文,虽然简单,但还是会有一些文言词汇、文言长句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通过独立预习、小组交流、集体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学习经验,有方法有效率地解决字词、朗读问题,充分体现了以“学为中心”的理念,教师只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从旁指点,更多的时候,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思维导图,理解课文

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两小儿分别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学生试着在小组中,通过合作梳理两小儿思考的过程,运用思维导图将大脑中的思考清晰地展现出来,在小组合作中进一步完善,能够将一个复杂的问题逐步完成。如果没有思维导图的支持,对于很多同学来说,要想完成这个复杂的任务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有效的支架帮助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

3.情景再现,体验辩斗

具身体验能够给学生带来全方位的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当学生进入角色以后,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模仿,就有可能获得对人物更深刻的理解。在本课学习活动的第三个环节,请同学们分别扮演文中的两个小儿,学着小儿的样子争辩。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在这样的言语实践中获得言语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能让他们感受到两个小儿的说辞并不是无稽之谈,都是来自于对自然现象的真实观察。

4.角色代入,深度理解

至此,学生对于两小儿争辩的内容应该是充分理解了。此时安排学生站在孔子的角度,即旁观者的角度,用恰当的语言评价两小儿的观点。在言语实践中引导学生顿悟:同一个事物、同一件事,站在不同角度,得出的结论有可能是相反的,以此达到让学生能够更理智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目标。

在教学目标的统摄下,站在学生角度的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置于言语实践活动的中心,充分地读、大量地说、具身地体验,在具体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实现学生的顿悟,获得言语智慧与言语表达的双提升。

三、有效评价,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提升

没有评价的学习是盲目的和无效的。有效的评价不仅是让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及时关注自己的学习状况,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精度和广度,并逐步学会学习,提升学生自我的元认知能力。所以,在学习之前、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结束后,教师要设计适当的学习测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结果,并为改进提供方向。在《两小儿辩日》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评价方法,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状况。

1.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价

通常,表现性任务呈现给学生一个问题:设定一个具有挑战性和可能性的真实世界目标。学生为一个确定的对象开发具体的产品或做出相应的表现。而且应该提前告知学生评价指标和表现标准。

在《两小儿辩日》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设计了这样的表现性任务:

学生是天生的表演家。在这个表现性任务的完成中,学生充满了兴趣和激情,有了这样的评价标准,学生在表现中就有了方向,从而避免了盲目的、随意的发挥,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完成这一任务的表现,从学生的参与意愿、参与程度,以及在活动过程中的言语表现、情态表现、合作的融洽度等方面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的放矢地干预,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

2.活动结束后的测评

活动结束后的测评可以与课时作业相结合,通过设计与之相一致的真实情境、学习任务,将本课的学习内容、人文主题、语文要素等内容融入其中,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在本课的学习完成之后,教师布置了准备开展班级辩论赛的任务,辩题为:家有二宝的利与弊。评价的分级指标如下:

这样的作业设计延续了学生前期的学习任务,同时考查了学生的思辨意识、口头表达等综合能力,每个任务都提供了三个评价等级,学生可以根据层级描述进行恰当的自评与互评。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星光小学)

关注我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说||陆志平:从单篇到单元 从单元看单篇
语文教学四十法09单元教学和“点面法”
主题备课
中学语文单元教学的整体思维
语文课程形态的学段思考
【学术前沿】金星丨基于缄默知识的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研究——以统编高中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为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