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定下这三条家规,你的孩子想不成材都难

文 | 东子

摘自《好爸爸胜过好老师(实践版)》


俗话说:“家有家法,铺有铺规。”国家有治国的法典,单位有有利于发展的规章制度,学校有为学生更好成长的学生守则,家庭也一样,同样要有利于家庭发展和孩子成长的规章制度,这种规章制度就是家规,它的作用相当于国家的法律、单位的制度、学校的学生守则。


任何规章制度都不同程度地对人有些约束,它告诉我们哪些事可做,哪些事不可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分在于动物永远处于自然状态,可以为所欲为,而人则必须遵守社会规则,有所为、有所不为。人人渴望自由,不愿意受束缚,可自由永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绝对的自由是没有的,人类的活动必须遵守一些规则。


由于过去的一些家法、家训,带有强制的家长制思想,有些内容对孩子有一定的摧残和压制,所以有些家长担心,家规条条框框多了,会禁锢孩子的思维,束缚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认为家规是一种奴性教育的表现。


确实,在过去几千年里,中国人受封建皇权思想影响很多,奴性教育一直发展到今天。现在社会的重考分轻育人、重权威轻民主、重乖巧听话轻个性发挥的应试教育才真正是奴性教育。这种教育忽略对孩子的人格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到头来千人一面,万人一孔。


家规一般提倡的是恩威并重、奖罚分明的教育,而不是偏执一端的教育。既要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又要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和孩子的自然状况做出相应的规定。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孩子的学习、玩耍、自由等基本权益,为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一、质疑远比答案重要



在我家的家规里有一条:鼓励孩子质疑。


在女儿依依很小的时候,我就曾对她说,老师的话、爸爸妈妈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不要盲从,要学会质疑,学会发现问题。读书时,我告诉她,要读书,但不能尽信书,对书本上的东西也不能照单全收。因为书是人写的,而人无完人,不可能做到一点错误都没有,要学会批判地吸纳他人的东西。


我一直认为,人的批判精神很重要,没有骨气只有奴性的人,是无法拥有批判精神的,所以,我鼓励孩子的质疑和批评精神。在我的影响下,孩子不迷信权威,勇于向权威挑战。


刚开始,还闹过一个小笑话。上幼儿园学前班的时候,依依拿回一张批改过的卷子,我看了一眼,发现其中的一道题老师判了错,而依依的确做错了,可是她没有改正。我就问她为什么这道题不改啊,结果孩子眼睛眨都不眨地说:“哦,那道题啊,老师批错了!”语气十分坚定。过后,我肯定了孩子的质疑精神,但同时也指出不可盲目质疑,要虚心谨慎。

二、别让孩子的好奇心沉睡



好奇心是孩子学习兴趣的源泉。好奇、好问、好动,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索来了解世界是孩子的天性。经常和孩子在一起,你一定会发现他们似乎有问不完的问题,闯不完的“祸”。但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便会从中看出,他们对大千世界充满了好奇。


为了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我家的家规里专门列了这一条。


许多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出意外,怕孩子破坏东西,当孩子爬上爬下,不停地触摸,不停地翻动他所能够得到的物体的时候,总喜欢说:“别动,脏!”“别摸,危险!”


孩子好奇的天性,决定了他对第一次见到的东西总是很感兴趣,孩子“调皮”也正符合他的发育特点,这时家长应该因势利导,在判断基本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解放孩子的手脚,否则孩子的探究精神在萌芽状态就泯灭了。人的学习动力最初都是缘于好奇,好奇心是人获得智慧的关键。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由于好奇心的驱使,问题特别多,几乎见啥问啥,他们有强烈的探究心理,总想摸摸、看看、闻闻、尝尝,弄个明白,喜欢拆卸钟表、玩具、收音机,乱按电器开关或遥控器……


为了更好地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在能够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要让孩子尽量去尝试,有些看似无聊的问题也要尽量去解释,或适时地反问孩子,以启发孩子的思维。


依依不到2岁的时候,刚刚能把话说利落。有一天,她抓起一只荔枝就要往嘴里放,然后很好奇地问我:“这里面的核是什么样子的?”我笑着问她:“宝宝,你说呢?”孩子歪着脑袋,很专注地想了想说:“是圆的。”


我接着问:“为什么?”“因为桃子的核就是圆的。”“哦,那它会是什么颜色的呢?”“嗯……和桃核颜色一样。”依依肯定地回答。我再问:“那会不会是另外的样子呢?因为它是荔枝,不是桃啊,你怎么就知道它的核肯定和桃子的核一样呢?”依依面露疑惑:“那,它是方的吗?”


就这样,我们针对一个荔枝核是什么样子的,“讨论”、“研究”了半天,但我始终没有告诉孩子它是什么样子的。孩子想了很多种样子,最终说:“还是吃一个再说吧。”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三、家规不是“听话教育”



像担心管教孩子变成奴性教育一样,有些家长可能会担心家规会把孩子规范成遇事唯唯诺诺、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只知道听话的“乖”孩子。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认识到“听话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弊端。几千年来,中国的家庭教育一直信奉“听话”教育,中国的不少家长认为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不听话、爱顶嘴的孩子就是“坏孩子”。


由于受这种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求孩子一定要听自己的话。父母最不满意孩子的就是不听话,他们认为“听话的才是好孩子”。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的最明显的缺点,就是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


从现代教育的实践来看,用“听话”作为管教孩子的目标显然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所以我们制定的家规一定不能把孩子规矩成“听话”的孩子,而是让孩子知道是非曲直,按规矩行事,对违规的行为要坚决地说“不”。同时,要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甚至和家长就有关问题展开辩论,使家庭充满温馨的民主氛围。


从幼时发蒙起,父母就告诉我,在家要听父母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在单位要听领导的话。可遗憾的是,自小我就是个不听话的孩子,这三条“听话原则”我都没有做到。到我做了父亲后,就把我的三不听原则灌输给了女儿。所以,才有今日不从众、有自己的主见的依依。


当然了,不听话也要有个度,孩子要懂是非,不能胡搅蛮缠,讲歪理。听话与否,首先要看说话者的话在不在理,是否正确。如果家长的话在理,相信孩子还是会听到,但也要讲究说话的方式,尽量要柔和,说到孩子心里,他才会信服,家长的话才会有效力。


家规不是要把孩子驯化成没有思想的人,而是尊重儿童的身心特点,为了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保驾护航,在大的教育还是应试教育,而我们又无力改变现实等的情况下,家规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领路标,是孩子快乐成长的基石。


-end-


*作者:东子,本名范景宇,著名家教专家,首席父教专家,畅销书作家。“父亲教育”“快乐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本文摘自《好爸爸胜过老师(实践版)》一书,经出版方授权发布,更多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越管越不听话!聪明妈妈只用这4招,孩子都会乖乖听话!
十八岁女孩不听话怎么教育?找对方法很关键!
信奉不打不成器的家长,都把孩子带向了何方?
家规家训100句,句句是真理,老祖宗传下来的,我们应好好继承下去。孩子不听话,就是父母疏于管教,家长...
聪明的家长永远不要跟孩子说这7句话,特别是第3句
从小教孩子有所敬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