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赢回来


《超越原生家庭



慈怀为你读的第三百十一本书 来自慈怀读书会 17:27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简宁朗诵



每天一本书

 


各位慈怀读书会的读者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我们的每天一本书栏目,我将用一篇文章的长度,来向您讲解书中精髓。


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书是《超越原生家庭》


豆瓣上有一个著名的小组,叫“父母皆祸害”。小组里有约十万个成员,他们的Logo是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哪吒三太子。打开这个小组,光看标题你就能感受到一种可怕的怨念。


人们不禁会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剑拔弩张? 


今天,我们讲的这本《超越原生家庭》,就从原生家庭这个影响个人成长的源头入手,帮助我们理解家庭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给备受家庭问题煎熬的人,找到一个和解的出路。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纳德·理查森博士,他是“美国婚姻与家庭心理治疗协会”的临床心理治疗督导,同时也是“美国牧师咨询协会”的执业医师。罗纳德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婚姻问题咨询和家庭心理治疗,有近20年的工作经验。


《超越原生家庭》在全美热销几十万册,是一本全面了解原生家庭的心理学经典著作。


接下来,我们一起翻开这本书,去破解原生家庭带来的种种谜团。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什么是原生家庭?


作者认为,原生家庭就是我们出生和成长的家庭,原生家庭的生活经历对我们的一生都有巨大的影响。


家庭是我们每个人都逃不开的话题。无论你有没有结婚并且组建自己的家庭,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是从自己的原生家庭中成长起来的。


这种生活经历的影响和作用,不仅仅是在我们的童年时期,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对待他人的方式,以及我们的整个世界观,都由原生家庭的环境所塑造。


在原生家庭中习得的各种观念也会伴随并影响我们一生。但有时面对复杂的家庭问题,人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备受煎熬又找不到出路。


这本书的开篇讲了一个故事。苏从19岁就离开了家,她在青春期就和父母冲突不断。


离开家庭的苏独自完成了大学学业,毕业后就与男友史蒂夫结婚了。


然而,苏与史蒂夫的婚姻却出了问题,甚至准备要离婚。


他们找心理咨询师协调,想要挽回这段婚姻,才发现原来夫妻二人的冲突和矛盾大多是因为各自的原生家庭,以及与早期家庭环境中培养出来的敏感性格有关。


心理咨询师认为,他们婚姻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夫妻双方都试图在婚姻关系中,去解决他们原生家庭遗留的问题。这就是典型的被原生家庭影响的例子。


在作者看来,家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家庭成员之间会彼此牵制和影响,任何一个家庭问题都不是某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家庭共同造成的。


我们在原生家庭中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就会遗留在新关系中去解决。


比如刚才我们提到的苏的例子。苏和史蒂夫婚姻的背后,实际上就是两个家庭的碰撞和融合,在这种状况下冲突、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例如两个人的关系,关爱的表达方式、关系问题的处理方法、对问题的忍受底线等等,无不带有原生家庭的烙印。知道了问题的所在,那么最有效的解决方向就要从原生家庭入手。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我们知道了原生家庭是什么,同时,也知道了原生家庭环境对我们的行为模式有着深远影响。


那么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着我们,并把相应的反应模式进一步渗透到亲密关系中的呢?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归属感和安全感上。


作者认为,人与人之间一方面需要“亲近感”,另一方面也需要“距离感”。


换句话说,我们需要有一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希望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关爱,但同时也需要拥有独立自由的权力。


对于亲密关系,有的人希望可以常常黏在一起,家中大小事情共同决策,步调必须一致。有的人希望能适当保留自己的空间,重大事情一起商量就可以。


前者希望亲密关系中没有界限,后者觉得有一定的界限比较舒服。大家的需求并不一致,夫妻间的争吵大多由此而来。


前者是追逐者,想把双方都融化在亲密关系里,后者是疏远者,认为没有界限的亲密关系是一种吞噬。


因此,在良好的亲密关系中 ,关系双方有必要根据不同的状况,适当的转化“追逐者”和“疏远者”的角色。双方应该及时发现并表达自己对关系亲密或疏远的需要。


其次,原生家庭的影响体现在能够给予我们价值感。


作者认为,价值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我认为我有被爱的价值。这就是说,如果在生活中有人喜欢我,有人欢迎我,我是能够欣然接受的。


另一部分是我的存在对于别人是有意义的,并且我能够从别人那里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我们获得价值感最重要的渠道就是小时候父母给我们的反馈,换句话说当你做了一件好事,父母就会及时表扬你,你就感受到了真正的来自他人的欣赏,这对于孩子价值感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假如,在原生家庭中孩子缺少正面的反馈,后果就会非常严重。


缺乏正面反馈的孩子性格会变得比较自卑,别人稍有怠慢,就觉得是自己的错,别人稍有不满意,就会归咎于自己,不停的内疚和自责。


而且这种卑微的性格一旦进入婚姻关系中,就会演化成新的灾难。一旦一方对另一方有一点好,另一方就容易感动,但是一方对另一方不好的时候,另一方就开始自我归咎。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如何改变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那么,在了解了原生家庭内部的运作原理后,我们又该如何改变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呢?作者认为有6个步骤,我们来分别说一下。


第一步,理清家庭谱系。


作者认为,首先要弄清楚你的原生家庭都有谁。想要全面的确认自己的家人,往往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当家庭成员被疏远,家庭的组成部分就会缺失。我们有必要知道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家庭成员失去联系,或离家出走。不管是什么原因,我们都需要了解清楚。


也许我们以前从来都不知道这些人的存在,也从来没见过他们,但他们依旧会对你身边的至亲造成影响,而你的至亲会对你产生影响。


例如,如果家庭成员中的爷爷是个酒鬼,那么家庭中的父亲就有可能受他的反面影响而滴酒不沾。


父亲对酒的态度也会影响你对酒的态度。即使你不了解这些不经常往来的家庭成员,但是他们的影响力仍旧在家庭族群里发挥作用,并深刻影响着家庭的发展和平衡。


家谱图可以直接明了地表达很多信息。


书中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纳西姆从八九岁起就和他父亲的关系闹得很僵。


25岁那年,纳西姆告诉父母,他是一名同性恋者。他的父亲非常愤怒,和他断绝了父子关系。


在接受家庭心理治疗时,纳西姆通过理清家庭谱系,才发现他竟然有一个素未谋面的同性恋的叔叔,纳西姆的父亲非常憎恶自己的弟弟。


这时,纳西姆才发现了父亲对自己厌恶的根源和背景。


作者认为,一旦完成自己的三代家谱图,你第一次完整地看到了整个家庭,还发现了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到的各种模式和关系。


所以,理清家庭谱系可以让你更好地找到自己和家人矛盾的根源。


第二步,联系家庭成员。


这一步是说,要绘制自己的三代或三代以上的家谱图。


需要你把自己知道的所有家庭成员姓名,以及重大事件日期也放进去。即使不那么完整也没有关系。


绘制好家谱图之后,把它复制几份,发送给其他家庭成员。然后,让他们补充缺失的家庭成员姓名和重大事件日期,并且校对家谱当中的错误。


书中举了一个唐娜的例子,唐娜的母亲已经去世了。


唐娜想起了母亲生前的一位密友,她和母亲的密友取得联系,获得了很多宝贵信息。


在得到这些以前根本不知道的信息之后,为唐娜发掘自身问题根源做好了铺垫。


完善家谱图的目的是在整个大家族范围内,尽可能地搜集每个核心小家庭中各位成员的信息。看看家庭成员之间如何相互影响,以及各位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第三步,创建一段家庭史。


这一步就是要创建包括三代人在内的家庭编年档案。档案上应该标明具体日期、事件,以及你认为该事件可能对家庭造成的影响。


档案的内容则例如出生、死亡、结婚、分居、离婚、重大疾病等信息。这些是家庭编年史可以帮你解决的问题。


它可以让你了解各种事件对家庭的影响,能帮助你更清楚地了解你出生时的家庭状况,以及你的诞生对家庭生活造成的影响。


比如书中提到的乔治,他在整理家庭史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抑郁症与祖父母曾经遭遇的经济危机有关,这个发现非常重要,为乔治治疗自己的抑郁症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第四步,发现家庭内部运行模式。


这一步是将所有信息整合在一起,并试图找出其中的意义。


在这个阶段,除了收集数据之外,还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其中隐含的模式,并提出关于家庭运行规则的理论假设。


进行这一步时,请把你想要询问和探究的所有问题全都记在一个笔记本上。


比如,从童年开始,达琳总是表现得“功能过度”,她的母亲则显得“功能不足”。


结婚生子后,她仍然在自己的家里负责处理一切家务,还要照顾子女。孩子们在她的影响下,变成了“功能不足者”。


开展原生家庭疗法之后,达琳预感到:如果她不再担任家里的“功能过度者”,将会对丈夫和孩子们产生很大的冲击。


她也认识到自己不仅要找到办法应付家人的反应,也要应对自己的焦虑。


做好了这一步接下来就可以开始 “探访亲人”了。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第五步,探访亲人。


探访过程中,当你搜集信息时,必须要做的一件事的就是检验你之前获取的信息是否正确,还有你对家庭体系以及自身角色的假设是否准确。


你会发现许多关于家庭成员与家庭关系的新情况,而这些新情况会影响你对家庭的认识。


比如,耐德很少跟母亲一对一单独交流。有一天,他开车带母亲出行,终于有机会跟母亲单独相处一整天。


他以前总觉得母亲不愿跟他说话,所以认为母亲这次肯定会感到不适。


但是,他与母亲单独待在车里时,却发现自己才是焦虑的一方。


他心中积攒了很多问题,还有很多事情想要了解,在这一整天内,他开始尝试问母亲问题,解开他心中的疑惑。


他感觉自己与母亲进行了有生以来最棒的一次交流。


第六步,自我分化。


当你逐步完成了前面的步骤,弄清楚了自己在家里的位置之后,就到了最关键的一步了,那就是开始着手改变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作者称之为“自我分化”。


所谓的自我分化,简单来说就是在保持亲密的同时,不为保持亲密而放弃自我,也不为追求自我而放弃亲密关系。


书中提到了一个例子,辛西亚对自己20岁的儿子有些过度关心。


她可以为了儿子跟丈夫大打出手,还要在儿子陷于困境时将他解救出来。但现在,她决定不再这样继续下去了。


在一次交谈中,当她表示不再帮儿子之后,儿子开始冲她大喊大叫。


她努力保持冷静,坚定自己的立场。


虽然儿子一怒之下离开了,表示不再把她当作母亲,但辛西亚并未因动摇。


三天后,她的儿子打来电话,以全新的态度和她交流,语气中充满了尊敬。


这种相处方式,会有一定的阵痛期。特别是面对分歧的时候,追求自我,或许并不是对方的期望。对方可能会伤心,会痛苦。


但是只有不会为了保持亲密关系而迎合他人、放弃自我的关系,这才是健全的亲密关系。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总之,通过这本书我们对原生家庭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其根源都出在原生家庭上。


原生家庭是我们出生和成长的家庭,每个人都无法摆脱原生家庭生活经历的巨大影响。既然无法摆脱,那就得勇敢面对。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残酷的事实:小时候,我们的父母没有给我们安全感,价值感,我们没有无忧无虑的童年。没有别的办法,我们只能成为自己的教养者。


通过理清家庭谱系,探访亲人等方法开始自我分化,也就是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这时你就成为了自己的教养者。


你期待小时候父母怎么爱你,你就怎么爱自己,虽然很难,但是也值得尝试。


当我们不仅从物质上独立,还从精神上,与父母独立,我们才能真正从原生家庭的爱恨交织中走出来,理性地看待与父母的关系。


当我们学会了独立,学会了爱自己,放下了对原生家庭的执念,那个时候,我们就会找到一些家的温情。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全部内容,这是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第三百十一本书。


因书明理,以慈怀道,关注慈怀读书会,每天读完一本书,把自己活成你喜欢的样子。


*注:配图来自《生在幼子》剧照


*文:迪文,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自由撰稿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超越原生家庭》(原书第4版)[美]罗纳德·理查森
如何真正从原生家庭中走出来?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如何释放家庭爱的力量
【社工课】社会工作家庭结构图(附绘图工具介绍)
萨提亚家庭治疗的主要技术和应用
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