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真正从原生家庭中走出来?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1

昨天看了《梵高传》一书,为梵高因童年伤痛孤独抑郁一生唏嘘不已。

之前了解到的梵高是一个生性古怪、风流成性的画家,虽惊叹于他极具艺术表现力的名作,但对他的个性作风不敢恭维。

直到读了梵高的传记,我竟能逐渐理解,为何他的性格如此狂妄怪异,为何他如此放纵自己的性欲,

为何他说自己一生都在流放之中,为何他要割掉自己的耳朵,为何他要选择亲自结束生命。

这一切都追溯到他的童年。

梵高的母亲安娜是一个古板守旧严守纪律的人,在她眼里纪律条规代表着一切,她不容许孩子有任何不守规矩放纵欲望的行为,孩子们安分守己、严于律己,就是她认为的最好的幸福。

梵高的父亲是一位很严肃刻板的神父,不管是在教堂,还是回到家中,他都希望保持至高无上的威严,

孩子们最好是像做祷告的人那样臣服听命与他,他最讨厌忤逆不听话的孩子。

在这样家庭氛围下长大的梵高,一方面信仰父母,把父母等同于神,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感;

另一方面却想要挑战父母说的那些规矩,和父母对着干。

父母越是让他老实本分,他越调皮捣蛋唱反调;

越是让他和兄弟姐妹多沟通玩耍,他越是要一个人在阁楼独处;

越是不让他到大自然独自散步,他就越要一个人独步旅行,弄得满身脏兮兮回到家。

梵高从小表现出古怪、孤僻、叛逆和爱生事端,让父母为之头疼,也越发不喜欢这个老大。

他们为了让梵高乖乖听话,把他送到几十公里外的寄宿学校,让他在里面接受调教。

但梵高父母没想到的是,这一行为在梵高看来就是活生生把他抛弃了。

父母那么重视子女的团结,却忍心把他放逐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不是抛弃又是什么?

2

性格孤僻排外的梵高与寄宿学校格格不入,他甚至认为寄宿学校的经历比后来在精神病院的禁闭岁月更痛苦。

而这才是梵高被流放的开始,后来他又被父母安排进另一所寄宿学校。

好不容易答应在森特伯伯的画廊工作,却因为性格问题和上司处不来,把他流放到伦敦做闲活儿。

这种被流浪被抛弃的孤苦无依感伴随梵高的一生。

梵高一生都在盼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和喜爱,但屡屡以失败而告终。

父母更喜欢开朗俊俏懂事能干的弟弟提奥,对他的任性反叛却是深恶痛绝。

他们给梵高的信件无不是在训导他要听话,不要惹是生非;

对他放纵自己的性欲严厉批判,对他的狂放的画风更是嗤之以鼻。

童年被父母压抑的欲望到成人后加倍放大,所以他不可控地疯狂激情作画,不能自拔的沉溺情色性欲之中,狂妄对他人加以批判。

梵高的生命底色是悲凉的,无论他多么坚决地跋涉在旷野之中,多么忘我地埋首于书和画作之间,

他一生也摆脱不了让父母失望的内疚感,摆脱不了被父母否定和批判的自我排斥感,摆脱不了对家人又爱又恨的复杂心情。

和家人断绝来往之后,他的世界陷入死寂。

即使他创作再多的画,父母也不会欣赏;

即使他再怎么落寞放纵自己,父母也不再关心;

即使有再多的女人陪在身旁,他的心依然孤寂到底。

所以最后他选择了死亡,结束年轻又寂寥的生命。

3

梵高的悲剧是原生家庭的悲剧,也是他自己的悲剧,他一生也无法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无法释怀对父母的愧疚感,无法从内心真正的肯定自己。

孤独忧郁狂躁定义了梵高的童年。

他后来写道:“这是一段阴郁荒芜的岁月。”而这样的荒芜与阴郁的时光贯穿了他短暂的一生。

斯特劳特说,家像个潮湿不见光的洞穴。

我们从小生活在这个洞穴里,习惯了洞穴的环境,养成了固有的习惯,即使出了洞穴,还是不自觉重复在洞穴里的言行习惯。

《超越原生家庭》一书中说:“从小在原生家庭养成的习惯性格、行为模式,对人有根深蒂固的影响。”

很多人长大以后,依然保持着原生家庭的说话习惯和行为方式,会做很多父母曾经做过的事,染上他们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性,尽管他们发誓自己绝不会这么做。

就像很多孩子长大以后,和另一半的关系就是父母关系的翻版;

有些从小目睹父亲家暴的女生,对父亲恨之入骨,长大后却找了和父亲一样喜欢家暴的男人;

有些孩子很讨厌父母脏话连篇,长大后却像父母一样出口成脏。

事实证明,大部分人很难摆脱原生家庭对自身根深蒂固的影响,它就像是一个魔咒,即使长大离开家庭,依然被这个魔咒远远控制着。

就像《狗十三》里被大人规则驯化被迫成长的李玩,就像《都挺好》里因为重男轻女的父母长大变得强大冷酷的苏明玉,就像《欢乐颂》里被毒蛇似的家庭吸血入不敷出的樊胜美。

在原生家庭中习得的各种观念会伴随我们一生。

原生家庭对家里子女的影响越深刻,子女长大之后就越倾向于按照幼年时小小的世界观来观察和感受成年人的大世界。

4

如果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难道一辈子都无法摆脱阴影,走不出来了吗?

当然不是,只要你愿意与自己和解,与亲密的家庭成员和解,只要你愿意付出很多精力和时间,用积极正确的方法去行动,

终有一天你会摆脱早先原生家庭的影响,与家庭成员乃至伴侣建立更亲密健康的关系。

《超越原生家庭》一书,让我学到了摆脱原生家庭的三个方法论,分享给大家:

第一,你需要理清你和家人的关系,弄清楚在家庭中你处于什么位置。

要想摆脱原生家庭,首先你要清楚自己与家庭成员的关系。

书中说,你可以采用画一个家谱图的方式,家谱图应包括所有家庭成员的姓名和年龄,还应该提供家庭成员出生、逝世、结婚或离婚的日期。

家谱图至少应该涵盖三代,包括你自己的一代、你父母的一代和祖父母的一代。

当你完成这个家谱图之后,你会缕清和家庭各个成员的关系,爸妈和姥姥姥爷关系如何,你和爸妈的关系如何,

你和兄弟姐妹的关系怎么样,这些能让你发现家庭成员中新的关系模式,会改变你对家庭成员的看法。

你会慢慢理解爸妈,明白你和原生家庭的关系是如何发展为今天的模式。

这促使你换位思考:原来爸妈有爸妈的无奈,长辈有他们难以启齿的辛酸,他们之所以那样对你事出有因。

你现在要做的不是纠谁的错,而是想办法改善你们的关系,在家庭中做回真正的自己。

第二,从改变自己做起,不要妄想着去改变家人。

弄清你在家里的位置后,你就需要着手去改变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了。

这时你要记住的是,一切的关键在于改变自己,而不是改变家人,

因为你很难改变他人,妄想改变只会失望而归,所以你只能靠自己改变自己。

放下你心中对父母以及其他亲人的埋怨和恨意,安抚你内心受伤的小孩,放下过去你才能很好地面对现在。

改变自己时,你要注意应付家人对你改变的反应。

他们可能会感到奇怪、不适应,甚至会反对,但你无须顾忌,你只需保持自己的立场,做真正的自我,以自认为有意义且愉快的方式行动和生活。

不管这有多难,你都坚持改变自己的行为,因为家人会最终适应你的改变,他们甚至会重新调整自己的位置。

很久会后,他们会对你的改变感到欣慰,甚至是感激。

第三,你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经历去思考,持之以恒地改变自己。

对于你想改变的事情,你可以先从容易的事情下手。

比如回家不再只是对着手机和电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拒绝和父母的交流。

你可以制造一些和父母交流的机会,比如吃完饭和他们一起散散步,聊聊天;

比如他们做饭时,给他们打下手;比如教他们怎么玩抖音,怎么拍抖音作品;

比如带他们去附近的旅游区转转,给他们拍拍照。

这些都能让你和父母多一些交流,你在交流中潜移默化灌输自己的想法,他们逐渐也会理解你一些。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改变之前的那种应对习惯,父母一唠叨就炸毛,一催婚就抓狂,一想要介入你的生活就唯恐避之而不及。

既然你决定去改变了,你就要做好思想准备,你要知道父母的坏脾气,顽固习惯依然存在。

他们依然把你当孩子看,依然忍不住数落你身上的种种毛病,你的亲戚依然一见你就会催婚。

要想不受其扰,你除了改变自己别无他法。你只能抱着平和的心态去接纳,接纳父母的坏脾气,接纳父母从小对待你的说话行为方式,接纳亲戚的世俗理念。

然后用真诚的态度做出行动,循循善诱去感化你的家人。

我相信你做出的行动他们一定能看见,你真诚态的度他们能感受到,你真正开心自然的状态是爱你的家人愿意看到的。

为什么处理好和原生家庭的关系如此重要?为什么要和原生家庭成员保持密切联系的同时,又要在感情上保持独立自我?

因为我们长大成人后的任何一段亲密关系,大都是原生家庭关系模式的重复。

如果你在原生家庭中的不同环境下都能保持自我,那么你将在任何环境中都有保持自我的能力。

这样一来,你就能以更加恰当的方式处理现在人际关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你能很好处理和亲密爱人的关系,能很好处理和最好朋友的关系,也能妥善应付与各种亲戚的关系。

不管处于任何一种环境中,你都能很自如愉悦地做自己,同时也能让他人感到舒适和开心。

相信我拥有这种心平气和泰然处之的能力,你能收获的不仅是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能收获事业上的成功,和真正幸福的人生。

还在为原生家庭感到困扰的你,建议按照我上面的三点建议去实践,也推荐你看看《超越原生家庭》这本书,相信你会获得更多可实践的方法。

祝你能超越原生家庭,摆脱童年带来的阴影,有勇气迈向新的幸福人生阶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超越原生家庭》(原书第4版)[美]罗纳德·理查森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赢回来
抑郁症患者复学后,学习状态不稳定,难以坚持,父母和孩子应如何快速调整心态?
中秋送“心”礼:团聚之日、与家人有效沟通
你的朋友圈,暴露了你的原生家庭
婚后,跟各自的父母还是更亲近些……是正常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