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期待有你,跟我一起读合川 | 垫江县750年(总第15期)

三读合川:2300年建制史的
迭代变迁
(第3读第1期  总第15期)

         垫江县750年    



自公元前314年秦设巴郡及属县垫江开始,合川已有2330多年的历史。从建制的级次看,大体可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垫江县750年——东宕渠郡120年——合州1350年——合川县(市、区)110年。其治所基本都在古之合阳城,即今天合川城北老城区。

战国末期的巴、蜀两国,与秦国接壤,因物产丰饶,为富庶之地。公元前316年,秦王为灭“六国”进而统一中国,采纳司马错建议,一举出兵攻灭了巴、蜀,并在公元前314年,将巴地纳入郡县体制,在今合川地域设置垫江县,隶属巴郡。这是秦在西南可确切考证的19县之一。从此,合川地域开启了750年的垫江县历史。

垫江,本为褺(diē)江。褺者,重叠穿的衣服也。因嘉陵江、涪江、渠江汇于此而流向长江,故取水道汇集,如衣重叠之义,是名褺江。由于在传写《汉书》的过程中,书写者把“褺江”误写成了“墊江”(转换成今天的简化字即是“垫江”),致使后来之人,只知垫江而不知褺江。

▲许慎著 明陈大科编《说文解字》: “褺,重衣也。巴郡有褺江县。”段注:“褺江县在今四川重庆府合州,嘉陵江、涪江、渠江会于此入大江。水如衣之重复然,以褺江名县。”


古之垫江地域最基本的范围,辖今合川、武胜、铜梁、安岳、岳池等地。实际上从巴郡5县的分布来看,秦时垫江所辖地域还包括今永川、大足、璧山、荣昌、北碚、潼南,以及今四川遂宁、资阳、广安、南充的部分地区。辖地之广阔、人口之众多、经济之发达,在当时西南各县位居前列。

这一时期,垫江县的隶属关系虽因郡的调整而不断发生变化,但在整个秦、汉、三国及魏晋南北朝时,县的建制级次却稳定如一,直至宋文帝元嘉时期(424-453年)。

垫江县建制的750年中,值得提及的方面很多。

在垫江的经济发展中,巴濮人民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了矿冶业和手工业。其中,铜矿的冶炼为巴蜀之冠,陶瓷的制造在巴渝地区独领风骚。

合川铜梁山步道

说到铜矿的冶炼,不得不提铜梁山。铜梁山,位于涪江之南,海拔444.3米,是今合川城区最高山。据史称,铜梁山因山顶石梁横亘,又产铜,故而得名。西汉文学家杨雄在《蜀都赋》中就已提到了“铜梁”之名,有“外负铜梁于宕渠,内函要害于膏腴”之名句。从春秋战国开始,垫江一直以盛产铜而著称,为巴蜀最重要的青铜供应地。今天重庆铜梁区也因唐代为合州管辖,借此山而得名。

说到陶瓷的制造,不得不提青瓷。青瓷是我国著名的传统瓷器之一。它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斑斓著称于世,有“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磐”之说,被称为“瓷器之花”、“瓷中珍宝”。从1980年代开始陆续在合川发现和发掘出的窑址和瓷器看,其所制青瓷与浙江龙泉窑同步,体现出了南方青瓷的特色——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色晶莹纯净,可以用类冰似玉来形容。

川出土瓷器


在垫江的文化发展上,由于封建统一国家的建立和秦汉移民的迁入,巴濮文化开始全面融入和向中原华夏文化转变。这一时期,垫江的礼乐教化和上层文化已十分兴盛。秀外慧中、卓荦(luò)英伟的人才不断涌现,庙堂之上有忠贞尽节的大臣,乡野士绅之间有崇尚文学歌咏的风气。

尤其到了汉代,垫江更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荆州刺史龚荣,巴郡郡掾(yuàn)王祈,桂阳太守李温,巴郡太守龚扬、赵敏,以及日南郡(今越南中部)太守黎景等,都出自垫江,他们是合川历史上得到王朝认可的有德行有才能的英才。此外,据说当时垫江还有以美貌著称的淳于长、宁雅等人,他们是三江先民的颜值担当。

在这些人中,有被后世称着合州乡贤第一人的谯(qiáo)君黄,有被《华阳国志》倍加赞赏的李颙(yóng)。


▲汉·舞蹈佣(合川馆藏文物)

谯君黄,西汉哀帝时的谏议大夫,为人禀直刚烈,曾多次向皇帝进谏忠言。汉平帝时,王莽辅助幼主执掌大权,朝中文武争相依附,独谯君黄不为权势所倾。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谯君黄毅然“纵使者车,间窜归家,因以隐匿”。公元25年,公孙述立成国于蜀,欲以谯君黄之令德号令天下,数度征召他辅佐朝政,但均被谯君黄“既不仕伪朝,亦不仕叛臣”的严词拒绝。后来,谯君黄闭门谢客,躬耕读书,年八十而卒。巴人作诗称赞说:“肃肃清节士,执德寔(shí)固贞。违恶以授命,没世遗令声。”

李颙,字德卬(yǎng),汉灵帝建宁时(公元168—172年),以“遇事明敏,善筹谋”而为益州太尉掾。这一官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益州军事长官助理。益州,是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是以巴蜀为中心腹地的中国西南最大的行政区域。

▲至今仍在使用的阳关大道局部

公元176年,益州南部少数民族发生叛乱,益州太守雍陟(zhì)被劫持,前往讨伐的汉朝大军也一败涂地。汉灵帝召集满朝文武商讨此事,最后竟然一致认为:“蛮夷”之地,难于管理,讨伐不成,不如“舍弃边地”。

消息传来,李颙感到万分震惊。出于悲愤,他连忙上书朝廷,慷慨陈辞,自愿领兵收复失地。于是汉灵帝命李颙为益州太守,前往讨伐,但却不给他一兵一卒。

李颙接诏以后,采取“以夷制夷”之法,以安抚招纳的手段很快在故乡东北部的渠江流域召集了两万余众的“板楯蛮”人,直抵南部叛乱之地。板楯蛮人,即之前提到的“賨”人,因古为巴之部族,又称賨巴。

由于李颙率领的板楯蛮人英勇无畏,战斗作风十分顽强,很快便平息了边乱,救出了前任太守,恢复了当地的秩序,为汉庭立下了大功。随后,李颙在太守任上,对各族人民以诚相待,做了不少好事,其事迹为《后汉书》等史籍所记载

▲嘉陵江小山峡古栈道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蜀汉政权建立之时,诸葛亮为加强嘉、涪、渠三江与峡路(长江三峡水路)的联系,在张飞率军由江州(重庆)北上垫江(合川)时开凿的嘉陵江小三峡栈道的基础上,开辟了一条通往涪陵的陆路大道。

这条大道宽4-5尺,总长达400里,从今合阳城的杨柳街开始,渡涪江,经东津沱翻白塔坪(东山)到沙溪庙,在盐井溪过嘉陵江,走凤凰溪、麻柳坪、草街子、二岩白庙子、悦来场、鸳鸯桥、溉澜溪至重庆,然后由长寿经“阳关”到涪陵,史称“阳关大道”

阳关大道是一条与嘉陵江水路既大致并行又彼此交互的陆路通道,在当时算是一项浩大的交通工程。这从一个侧面也印证了当时合川经济发展和地区交往的繁荣兴盛。

话题:历史上,秦被称着“强秦”,汉亦被称着“强汉”。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加强,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三江大地全面进入到了一个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的大一统社会。由此合川的地域文化也与先进、主流的中原文化融入一体,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闪耀其光芒,西汉的谯君黄,东汉的李颙可谓是其人物代表。此外还有什么代表性的人和事,大家不妨讨论讨论。

▲江滩难觅  高勇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庆各县区名称的由来
四川盆地双珠之重庆的战略地位
城市记忆——合川老照片1
地名文摘 | 从地名解读重庆水文化历史渊源
重庆为何简称“渝”?
桓石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