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世炎——信仰之火永不灭

北京师范大学是当之无愧的“红色师范”,始终同中国共产党血肉相连。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在这里播撒革命火种,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建立了全国最早的基层组织之一;这里走出了中共历史上第一位女党员缪伯英,走出了五四运动八勇士、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先驱等一大批彪炳史册的革命志士。

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钱学森纪念馆、赵世炎烈士像)被命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担负起了传承红色基因的光荣使命。

走进北师大附中的校门,向前数十米处,映入眼帘的便是英姿勃勃的赵世炎烈士像。今天,丹丹就带大家走进这里,回顾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赵世炎是如何在这里开启革命生涯的。

邓小平题词“赵世炎烈士像”

在北师大附中的日子

奋进“少年”

赵世炎生于1901年,4岁入私塾,11岁进龙潭高级小学堂读书。学堂教师王勃山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会员,赵世炎在外从军的二哥赵世珏也是同盟会会员,受他们反帝反清思想影响,赵世炎痛恨帝国主义和卖国政府,他用后人赞扬岳飞的诗句“上下三千年,古今第一人”激励自己,以“生今之世,处此万恶社会,不奋斗何以为人也”鞭策自己,决心以民族英雄为榜样,为拯救中华民族而献身。1915年8月,赵世炎来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求学,从此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赵世炎

北师大附中是一所实验学校,学校设有研究部,还成立了多种学会,办有《励学旬刊》,并且设有“国货制造社”和“国货售品所”,让学生参加了工商劳动和社会实践。赵世炎在写给家乡亲友的信中曾说:“进这学校是一种幸福,岂可白白放过!”

在北师大附中学习期间,赵世炎非常刻苦,各门功课成绩优异。他的国文成绩尤为突出,在校期间他曾写过一篇作文,题目为《海王村公园游记》,生动地描绘了公园的前后变化,并对一些落后现象进行了抨击和评论:“人声鼎沸,车马驱驰……公园之乐无之也……陵夷至今,成为市场,其变迁诚不可测矣……”他的国文老师夏宇众先生(鲁迅的好友)给这篇作文很高的评价,说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学生。

赵世炎作文《海王村公园游记》手迹

北师大附中的老校友陈遵妫、马巽等都曾回忆说:“当时我们都是低年级的学生,可是赵世炎的形象却很清楚地留在我们的记忆里。他个子不高,四川口音,对人和蔼可亲。他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图书馆和大操场。在校期间,他还组织过英文课外小组,并用英语讲演,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北师大附中老校门

赵世炎是四川人,学习英文发音不太准确。一次在课堂上,他回答老师的提问特别认真,还大段大段念英文,但发音不标准,有些同学偷偷地乐,但他一直念完才坐下。为了学好英语,他跑到教堂去听传教士传教。有些同学不理解,有的还以为他信教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英文进步很快。一次,附中的英语学会请来一位外国学者来讲演,但担任翻译的人没有按时来。正当讲演组织者十分着急的时候,赵世炎走上了讲台,原来英文并不怎么好的赵世炎,此时在讲台上态度从容,翻译得准确、流利。后来,有位英文教员还带着几个学生去访问赵世炎,让他介绍学好英语的经验。

中学时代的赵世炎非常关心时事,撰写了不少评论时弊的文章。1916年下半年,赵世炎发表了《三代专制辩》,其中有这样的论述:“古之民意机关公于众,今之民意机关萃于一,公于众者名实相符,萃于一者有名无实。”赵世炎揭露当时的国会有名无实,锋芒直指军阀专制,是很不简单的。在“论王安石青苗法”的文章中,他提倡反潮流的精神,他写道:“苟利于民,则虽障碍坎坷,事务掣时,人言啧啧,几无以立足……必可收效于异日。”在《论图书馆》一文中,他写道:“奴役人的尊者,只不过是自以为尊,而真正的尊者都是被奴役的小人。”他还在附中学生中组织少年学会,出版《少年》半月刊。赵世炎在《少年》半月刊上连续发表《说少年》等论文,分析当时一般青年的思想状态,揭露封建家庭、旧的教育制度对青少年的思想束缚和毒害。他还在《工读》半月刊上撰文,与朋友们共同讨论中国的前途,公开评论当时中国社会的弊病,主张中国应实行社会主义,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是“最公道,最平等,无军阀、财阀,无种族界、国界,经济上固然好,道德上尤其好”的社会制度。

走上革命道路

1918年,赵世炎的人生道路发生了一个飞跃——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当时,李大钊正在发掘有志青年,准备筹建少年中国学会。一次,他在米市胡同便宜坊请几位著名学者吃烤鸭,到了开席时间,李大钊要求稍等一会儿,不大一会儿,有两位青年一起掀帘而入,这两个青年人就是赵世炎和毛泽东。1919年秋,赵世炎参加了李大钊等人创办的少年中国学会,为创建一个有朝气的年轻中国积极奋斗。

五四运动的先锋

巴黎和会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北京学界决定在5月7日“国耻纪念日”举行游行示威,为准备这次游行示威,李大钊、赵世炎、黄日葵、许德珩等人参与撰稿、编辑、出版了一个“五七”刊物。

当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一些核心领导人物经常在李大钊处举行会议,研究局势,进行决策。领导五四运动的还有一个“十三校联会”,是五四运动的前线指挥部,主要成员有邓中夏、黄日葵、高君宇、瞿秋白。赵世炎也是成员之一,他是北师大附中的代表。

5月3日,得知北洋政府将在5月7日采取镇压措施,游行决定提前到5月4日举行后,赵世炎立即通知了附中学生自治会的邢大安。邢大安问:“何不把游行时间告诉同学们?”赵世炎说:“不妥,泄露机密,会影响全局。”邢大安又说:“附中同学可靠,不妨通知。这样有利于吸引更多同学参加。”赵世炎说:“要遵守大会纪律,不让说时不能说。敌人的惯技是攻破缺口,附中同学年轻,又已经受到注意,绝不可做一着不慎,累及全局的事。”赵世炎的老练让比他还大几岁的邢大安非常佩服。

北师大附中学生参加1919年“五四”运动(左一赵世炎)

“五四运动”之后,胡适提出“多提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口号,掀起了一场“问题与主义”的争论。当时,担任《少年报》《平民周刊》以及《工读半月刊》主编的赵世炎,经常对时事进行评说,力求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赵世炎还勇敢地走到产业工人中去进行革命活动。他和邓中夏、许德珩等人到铁路工人中进行讲演,开办学校,还成立了“十人团”,开展革命活动。

成长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书记

从师大附中毕业以后,赵世炎于1919年9月进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1920年5月,赵世炎从上海出发,登上了法国远洋航轮“阿尔芒勃西号”,开始了赴法勤工俭学之旅。

为深入了解工人情况,赵世炎辗转于赛克鲁工厂和三得建铁厂等地,与华工们一起从事最艰苦的工作。他与李立三等组织华工组合书记部和劳动学会作为领导华工的核心,并编辑发行《华工周报》,掀起华工争取人身自由的浪潮。

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赵世炎仍坚持每天至少三小时的学习。他抓紧时间大量阅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学习。赵世炎曾对旅欧同伴讲:“我们漂洋过海遥遥数千里来到法国,总要学到一点东西才好回去。”通过勤工俭学期间的学习和实际工作磨炼,赵世炎思想日渐成熟。

1921年2月,赵世炎与周恩来等发起组成旅法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1922年6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赵世炎当选为书记。1922年秋,中共旅欧总支部成立,赵世炎被选为总支部委员和中共法国组书记。赵世炎的组织领导能力在此时已得到充分展现。

赵世炎(右一)在法国留学时寄回母校的照片

出色的工运领袖

1924年秋,赵世炎回国。1926年5月,赵世炎调上海工作,他以施英为化名,组织上海工人举行了一系列规模浩大的罢工运动。1926年10月,为配合北伐形势,中共上海区委讨论举行上海暴动事宜。1927年3月,北伐军逼近上海,赵世炎与周恩来、罗亦农等精心制定计划,发动、指挥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赵世炎亲临火线指挥纠察队员战斗,经过30个小时的浴血奋战,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完全胜利。赵世炎在工人运动中不仅显示出领导才能和组织才能,也展现出高度的理论水平,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建党初期党的建设等作出很大理论贡献。

为革命壮烈牺牲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赵世炎领导广大上海工人群众继续坚持斗争。面对严重的白色恐怖,他临危不惧,坚定表示:“共产党就是战斗的党,……党存在一天就必须战斗一天,不愿意参加斗争,还算什么共产党员!”他主编过党的内部刊物《政治生活》,撰写了70多篇宣传马克思主义、抨击时弊的文章,对提高党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7年7月2日的黄昏,赵世炎被捕。在龙华监狱中敌人用尽酷刑,但他坚贞不屈,面对敌人的屠刀,他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在上海枫林桥畔英勇就义,年仅26岁。

当时《救国时报》曾评价:“人们公认他是上海部工会的灵魂,中国共产党的天才领袖,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英雄。”革命老人吴玉章曾作《忆赵世炎烈士》一诗:

龙华授首照丹心,浩气如虹烁古今

千树桃花凝碧血,工人万代仰施英

(“施英”是赵世炎在党和工会的刊物上写文章时用的笔名。)

今年是赵世炎诞辰120周年,北京师大附中的师生们在赵世炎烈士像前举行纪念活动,重温革命事迹,传承先辈精神。

英烈已逝,但信仰之火永不熄灭。正如赵世炎同志那样,所有党员都应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练就共产党人的钢筋铁骨,铸牢坚守信仰的铜墙铁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伟大总理波澜壮阔的一生(19)—青年团旅欧支部
接任陈延年21天后,他也在同一个地方牺牲
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家(10)赵世炎 赵世炎(190
红色遗存背后的故事——中共上海区委早期党校旧址|缪新亚|老小孩讲述
龙现代│讲述百人故事(三):萧楚女、陈延年、赵世炎、张太雷
赵世炎:26岁英勇就义,牺牲时结婚不满2年,妻子怀有身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