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88年,张幼仪去世,墓碑上刻了4个字,字字都是对徐志摩的讽刺

1988年,纽约。

八十九岁的张幼仪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程

她此生爱过的人,恨过的人都早已过世。

现在她自己也要走上这一步了。

虽然她还想再陪伴在儿女身边,可是,终究是无法阻止自己生命的流逝。

不过回望此生,她也不算特别遗憾。

她事业成功,晚年收获了幸福,还相对长寿,除了早年与徐志摩那场一地鸡毛的婚姻,张幼仪也许没有什么遗憾了。

当有人问她有没有对徐志摩想说的话时,她却让后人在自己的墓碑上留下了四个字。

而这四个字,就是她对徐志摩的全部回答。

她留下了什么字?

小脚与西服,可和解于社会,不共生于徐张婚姻

很多人都能随口吟诵出:“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首白话文诗歌以其优美隽永的意境让人魂牵梦绕。

《再别康桥》向世人表明,意境的表白不只是文言文的的专利,它的横空出世为白话文运动添砖加瓦,也足以证明大才子徐志摩在文坛上的地位。

但看客们饶有兴味的却不是徐志摩的文学作品。

相较之下,这位风流才子与美人之间的故事传播范围更广。

林徽因、张幼仪、陆小曼。

于是,人们十分好奇徐志摩的感情生活。

因为风流韵事总是能引起人们更大的兴趣。

与林徽因、陆小曼不同,徐志摩的原配夫人总显得更“中规中矩”了一些。

1913年,张幼仪的四哥在杭州府中学视察时,看到徐志摩写的文章极好,便属意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他。

但才华显然不是这位兄长挑选妹夫的唯一理由。

根据张幼仪的回忆,他的哥哥是看重了徐志摩优渥的家世。

“四哥替我物色丈夫的方法很普通,我们不必知道徐志摩的身高,或是他家有多少佣人,只需要晓得他家的声望,他的教育程度,还有他的性情……要知道的就是这些。”

当四哥张嘉璈将联姻的意向转达给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时,对方几乎没有一丝犹豫,表示:我徐申如能娶到张嘉璈的妹妹为儿媳,是我家的幸运。

作为张家的实际掌权人,张家璈定下的婚事张父也全力支持。

徐张两家的联姻成为板上钉钉的事。

当张幼仪第一次见到徐志摩的照片的时候,她才被象征性地征求了一下意见

不过,作为饱受封建伦理道德束缚的女子,张幼仪根本没有提出反对意见的机会。

与张幼仪一样,徐志摩也无法对这场婚姻说出一个“不”字。

尽管他在见到张幼仪的照片时曾吐槽她为“土包子”,但还是在1915年12月5日这天迎娶张家小姐。

张幼仪的家族有很深刻的政治影响力,而徐志摩的家族则是江南有名的富商。

权力与财富的联姻完全完全符合徐父的期望,但这显然不符合徐志摩对自由的追求。

接受过新式教育和西方思想的徐志摩对包办婚姻十分不满,他对爱情有着强烈的渴望。

被迫迎娶自己不爱的女人让徐志摩感到痛苦。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封建家长权威的屈从,让徐志摩感到一种对自己追求的自由的“背叛”。

但他那时的实力与勇气还不足以反抗家族的权威。

那么,同样深受包办婚姻之苦的新婚妻子张幼仪就成了他发泄怨气的对象。

与张幼仪结婚后徐志摩时常会冷落对方,他多次公开表示,要与张幼仪离婚。

但张幼仪对徐志摩的态度却特别好:

“我好想跟他(徐志摩)说话,大声感谢命运的安排。我想说,我现在是徐家的人了,希望能好好伺奉他们。”

显然,样貌英俊、才华横溢、出身名门的徐志摩让张幼仪心动了。

她甚至有些感谢父辈兄长替自己安排的这场婚姻。

尽管徐志摩经常对张幼仪实施冷暴力,但她还是尽自己的所能去维护这场婚姻。

贤妻良母换不回来风流才子的心

在嫁入徐家以前,张幼仪曾被母亲耳提面命:

“第一,一旦进了徐家的门,绝对不可以说'不’,只能说'是’。第二,不管丈夫和我之间发生什么事,我都得以同样态度对待公婆。”

张幼仪在徐家也确实是尽到了媳妇的本分。

晨昏定省她从不落下,即使与徐志摩的婚姻岌岌可危,她也不会因此而怠慢公婆。

对徐志摩的冷落与挑衅,她也尽可能地包容。

丈夫经常以学业为借口避免与张幼仪接触,二人相处的时间十分短暂。

即使是处在同一空间中,徐志摩也从不将目光放在张幼仪身上。

他的眼光总是“穿过张幼仪”看向别处。

1920年,张幼仪远赴英国与在那里读书的徐志摩团聚。

她本意是借此机会缓和夫妻之间的关系。

在张幼仪看来,自己是徐志摩明媒正娶的“正室嫡妻”。

即使是他心有所属,自己正室的地位也是无可撼动的。

在到达英国之前,张幼仪甚至做好迎接徐志摩“妾室”的准备。

张幼仪认为,自己作为嫡妻,为丈夫纳妾是她的责任与义务。

虽然她无法得到丈夫的心,但是她还是要尽到妻子的本分。

大清虽亡,其枷犹在。

眼里阅尽康河美景的徐志摩对张幼仪奉若圭臬的传统道德嗤之以鼻。

西方人对自由的追求,对爱情的崇拜,冲破桎梏的勇气都让徐志摩魂牵梦绕。

一方面是对爱情和自由的追逐,另一方面又是对冲破传统的肯定。

徐志摩抛弃糟糠之妻的主观愿望已经相当成熟了。

更何况,在他们留学生团体中还流行着“离婚潮”。

这也是他们这些“新兴人类”标榜时髦的一种做法。

留学生中甚至有一些人以“拯救”为名,劝说那些受包办婚姻之苦的人离婚。

在他们看来,解除旧式婚姻,不仅仅是追求个人幸福,更是反封建斗士的胜利果实。

自视甚高的徐志摩当然不允许时髦的自己屈从在包办婚姻中,他一定要冲破旧式的枷锁,“做中国第一个离婚的人。”

1921年9月,徐志摩正式向张幼仪提出离婚。

此时的张幼仪身怀六甲,若是按照现在的法律,徐志摩是不能在妻子孕期离婚的。

但20世纪20年代,人们对革新的追捧超过了对妇女的保护。

我们无从得知张幼仪听到徐志摩要离婚的消息是什么心情,想来她总不能是激动地想为这位反封建斗士开凯旋门,鸣礼炮吧。

心灰意冷的张幼仪最终同意与徐志摩离婚。这事由不得她。

张幼仪无法留住徐志摩的心,连他的人也无法留住。

她在英国的唯一“亲人”徐志摩从未给过张幼仪一丝关怀,她在狭小的房间里,每日做着煮饭、洗衣、收拾房间的琐事。

张幼仪本来应该是旧道德所要求的一个“宜室宜家”的妻子的榜样,但在徐志摩这里,就仅仅只是一个“乡下来的土包子。”

二人一个克己复礼,一个追逐天性,标榜自由。

婚姻的悲剧或许早已注定。

张幼仪的侄孙女张邦梅将张幼仪和徐志摩比喻为“小脚与西服”,这比喻诙谐幽默却十分妥帖。

张幼仪虽然没有在身体上裹小脚,但她的思想却全是封建礼教那一套,在思想行动上给自己“裹小脚”,这与穿西服的徐志摩当然无法沟通。

“小脚与西服”,作为东西两个文明的代表符号,可以在大的社会环境中相互鉴借,和谐共处,但就是无法在徐张小家庭中共生。

这到底是小脚和西服之间的冲突,还是根植在徐志摩骨子里的傲慢与偏见?

孕期被丈夫抛弃,张幼仪浴火重生

在徐志摩提出离婚半年后,二人正式登报离婚。

这离婚案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

有媒体将徐张离婚称之为“中国第一桩离婚案”。

徐志摩如愿以偿获得自由,成为一个反封建斗士。

而刚刚生产的张幼仪显然不会对自己这个“离婚第一人”的“盛名”感动欣喜。

轰轰烈烈的离婚案带来的是张幼仪形象的折损。

外界纷纷猜测张幼仪貌丑、性怪、蠢笨……

否则大才子徐志摩为什么会劳师动众地与她登报离婚?

张幼仪带着幼子在欧洲举目无亲,好在她二哥张嘉森在法国,可以给她提供帮助。

虽然因为离婚张幼仪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与折磨,但于她也不是全无益处。

在失去丈夫后,张幼仪的独立意识开始觉醒了。

她选择到德国定居。

尽管娘家与婆家多次写信请她回国,她都拒绝了,这一次,她想靠自己。

痛定思痛后,张幼仪开始学习。

她曾羡慕林徽因的才华,遗憾自己读书太少。

在德国,她积极接触新鲜事物,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视野。

她的法语、德语能力在这一时期得到提升,裴斯塔洛奇学院的幼儿师范课程让她的积累了专业技能。

在德国的这一段时间,是她的新生。

她照顾幼子,自我提升,生活过得忙碌而充实。(注:1925年,张幼仪的幼子彼得夭折,命运总是给她太多考验。)

五年后,当张幼仪重新回到祖国的土地时,她已经是一位独立自主的女性了。

徐志摩偌大的名声,让张幼仪回国后还能经常听到外界对她恶意的揣测,不过浴火重生的她已经能对这些流言蜚语坦然处之了。

张幼仪此次从德国回来是受到前任公婆的邀请。

他们为了表示对张幼仪的尊重,提出徐志摩再婚娶陆小曼要得到张幼仪的同意。

她就这样再次回到徐家。

既然已经与徐志摩离婚,张幼仪自然不会对他再婚一事横加阻拦。

拜见过前任公婆后,张幼仪接走自己的大儿子,远赴上海,在那里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生。

上海新生,成为大银行家

过去的经历淬炼了张幼仪独立生活的能力。

凭借着出色的语言能力,她很快得到了东吴大学的德文教职。

在上海,张幼仪的身份不再单单只是“某某的妻子”,她开始有了自己的姓名。

老师、银行家、企业家……

每一个角色她都能扮演的很好。

在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担任副总裁,打理金融事业;拥有自己的事业,开办云裳服装公司。

劳动不分贵贱,与她在英国所做的那些家务事相比,我们很难说教学、金融、商业这些行业更加高贵。

但张幼仪的价值显然是因后面这些行业而被世人熟知。

她刚刚离婚时所遭受的那些流言蜚语也渐渐消散。

张幼仪终于靠着自己,活出了精彩。

1954年,张幼仪遇见一位苏姓医生,对方对她展开追求。

而张幼仪也有意组成新的家庭。

“母拟出嫁,儿意云何?”

她怀着忐忑的心将要改嫁的消息告诉儿子。

她的孩子体恤母亲的苦衷,立即回信,同意。

得到儿子首肯的张幼仪松了一口气,与苏医生结婚,从此,她总算是得到了幸福的生活。

1988年,张幼仪在纽约安详地去世,享年八十九岁。

张邦梅曾经问过张幼仪对徐志摩的感情。

张幼仪这样回答:

“你总是问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

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的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来没跟人说过'我爱你’。

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

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不过,将爱意放在一个错的人身上终究不能算是个明智的选择,张幼仪自己也知道这一点。

因此,她才会选择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下“苏张幼仪”四个字,以苏家人的身份长眠。

这或许回答了她爱与不爱徐志摩的问题,也许年少动心,也许曾经深爱,但也不会再与之有瓜葛了,她这么好,当然值得被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脚与西服》告诉你,婚姻最幸福的样子是有爱还有了解
当女人一无所惧时,马上会变得强大起来
《张幼仪传》⑤ | 面对丈夫带回家吃饭的女人,她会怎样反击?
张幼仪:中国第一个离婚案的女人,丈夫眼里的小脚,活出辉煌洒脱
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张幼仪,爱情不是生命的全部,幸福要靠自己
她15岁结婚,22岁与丈夫离婚,痛失次子后,成为中国第一个女银行家,成就最好的自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