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文化名城丨杭州:西湖翠谷梅家坞

人间天堂杭州,最美是西湖。

西湖的西南面,是层叠而舒展的群山,翻过五云山、狮子峰,就到了梅家坞。梅家坞重峦叠翠,溪水清清,茶树丛丛。如果说西湖是夜明珠,那么梅家坞就像一颗翡翠,镶嵌在山谷之中。

《西湖各景全图》(局部)上的梵村、云栖寺、五云山(约1760年绘)

据康熙《杭州府志》载:“梅家坞在云栖坞西北。上郎当岭,达天竺,越山而东,即老龙井。东为羊棚坞,逾坞可达大青岭。”据临海文人项士元1934年所著的《云栖志》记载,村名因族姓而得名。

梅家坞如今是西湖龙井茶的著名产地,其种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杭州,游览云栖胜景时,特别写了《观采茶作歌》,反映了当时梅家坞茶农的生活境况和他的内心感受。

清晨,采茶姑娘们成群结伴上山。

采摘茶叶

摊青

炒制茶叶

到了民国,茶叶已成为梅家坞的主业,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茶制茶。每到茶季,妇女小孩全家出动,还要雇佣外人来帮忙,山边、路上、地里,都是挎着竹篮的采茶人。晚上家家灶火通红,急着炒茶,一直要忙到天亮。学校也要为此放假两周以上。梅家坞所产的龙井茶,香味虽然稍逊于狮峰龙井,但做工讲究,后来居上。它外形扁平挺秀,色泽翠绿,滋味鲜爽。梅家坞炒茶高手为了使茶叶炒得光洁,不惜花费7个多工时打磨一只炒茶锅,但辛勤的劳作却换不回茶农们的温饱。

“十山九荒一片黄,人穷地瘦茶地荒”,新中国成立前,梅家坞有茶园500多亩,住户228户,其中6户地主和6户富农占有全村80%以上的土地。村民因受地主、茶行老板的剥削压迫,加之货币贬值,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地方国营茶厂的工作人员正在为采茶女工们评定工作

评产委员们正在茶地进行评估

新中国成立后,部分茶场收归国有,其余茶园也被分给了茶农。茶农成了茶地真正的主人。1951年2月,杭州市供销合作总社在梅家坞设立了茶叶收购站。收茶站制定了公平合理的规章制度,规定了“对样评茶,按质论价,好茶好价,次茶次价”的原则,还要求向茶农收购茶叶时,必须经过对样评茶,并依此将茶叶分成十一级、三十三档,既保障了茶农的利益,又满足了市场上对茶叶的需要。

1952年4月,梅家坞7户茶农组成了第一个常年互助组。接着,全村共组成了27个互助组。1953年11月,梅家坞茶农劳动互助组被浙江省确定为首批对外开放单位。1954年4月,梅家坞试办茶叶生产合作社。1955年10月21日,梅家坞三个低级农业合作社、两个互助组和几户单干农户联合组成杭州市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命名为“十月高级茶叶生产合作社”,省、市各界代表1000多人出席了成立大会。

此后,在互助合作前进的道路上,在战胜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梅家坞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先进人物。1954年2月开始,先后有村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2月,梅家坞正式成立了党支部。茶农们在党员的带领下,用辛勤的双手改变着茶园的面貌。

梅家坞正是凭借集体的力量,进行技术革新,加强肥培管理,茶叶产量不断提高,从新中国成立前每亩产量不到60斤,到1952、1954、1955年茶叶平均亩产分别达到110、140、143斤。从亩产量上看,当时在全国也是领先的。随着茶叶产量的提高和定价的合理,茶农生活得到了大大改善。

杭州电厂的工人为茶农们安装了4千米的电线,把电力送到梅家坞村。

与此同时,梅家坞的社会事业也有所发展,设有供销合作社、医疗室、小学、托儿所等,解决了村民生活的后顾之忧。1956年2月,村里通了电,3月又通了电话,是我国农村最早通电和通电话的村。村里的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村道上干净整洁,绝大部分猪圈、鸡圈也很清洁。全村建立了分段包干制,每星期有一次小扫除,一个月进行一次群众性的卫生活动,并加强鸡、鸭和猪的饲养管理。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不断发生着变化。

茶农们把炒好的新茶卖给国家

游客们在九溪茶场购买龙井茶

梅家坞村和新中国成千上万的农村一样,在党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资料和图片来源:《周总理和梅家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盏龙井酌知音明前佳茗似佳人
一口正宗西湖龙井是什么味道l 一年一次的推荐
大型电视纪录片《西湖情韵》(17)龙井问茶
走进“梅家坞”,听茶农讲那龙井茶的故事,看罐装龙井茶的手法
龙井茶的作文
东行记(29) | 梅家坞茶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