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九龄:'风度得如九龄否?'

在大唐帝国由初始走向繁盛的进程中,张九龄是个颇为耀眼的坐标。作为一位在武周朝进士及第、在玄宗朝成为一国宰辅的诗人,张九龄功业文章,可谓冠盖一代,以至于在其去世之后,每有宰相向玄宗推荐公卿,玄宗都会问一声:'其人风度得如九龄否?'那么,张九龄的风度为何能给一朝天子留下如此深的印象?风度,在张九龄身上,又有着哪些具体的指向呢?

应当说,张九龄的风度首先是外在的。作为有唐一代唯一一位岭南书生出身的宰相,张九龄堪称气宇轩昂,仪表堂堂,据说他无论是在家还是上朝,始终都是衣着整洁,温文儒雅,绝不含糊。而这,也恰恰应和唐代对士人'风度'的标准,在唐人看来,一个士人的举止、仪态是相当重要的,在科举取士的考核条件中,一个优秀的士子,不仅要能言善辩、文理优长、书法隽秀,其人外表更要风神俊朗才行,形容猥琐之人是很难拔擢为官的。在这样一种全民推崇的'风度'中,风仪沉整的张九龄自然会得到执政者的垂青,武则天长安二年(702),时年二十五岁的张九龄带着岭南的山水灵气走进帝都,高中进士,到了中宗景龙元年(707),因其材堪经邦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到了玄宗先天元年(712),张九龄'应道侔伊吕科,对策第二等,迁左拾遗'。和姚崇、宋璟等人一样,张九龄的政治起步在武则天时期,但真正到了玄宗朝,他的政治才能才得以释放,他的风度才真正在大唐帝国的政治弈局中得以展现。

如果说倜傥魁伟的仪表构成了'九龄风度'的外在表征,那么刚直、务实与远见,则构成了'九龄风度'的重要内涵,站在大唐由初入盛的帝国风云里,张九龄正是用自身特有的君子之风,赢得了时代的认可和历史的尊重。

张九龄的刚直是始终如一的。史家在评论开元宰相时说:'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紘、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有所长也',而张九龄刚直的个性却是从出仕之后就未改初衷。开元六年,张九龄迁左拾遗,他曾与右拾遗赵冬曦主持考试,秉公持正,不徇私情,'号称详平';开元七年,河北支度营田使兼营州都督宋庆礼去世,太常博士张星建议给张星一个'专'的谥号,意在贬低庆礼声誉,时任礼部员外郎的张九龄虽与宋庆礼素昧平生,但对'为政严、少私'的宋庆礼颇为敬重,于是慨然为其申驳道:'庆礼国劳臣,在边垂三十年,其功可推,不当丑谥。'于是改谥为'敬',对于非亲非故之人能如此秉公仗义,九龄之直可见一斑。

张九龄的入相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广州、冀州、洪州、桂州,都有过他外放的足迹,仕途蹭蹬中,这位体弱多病的岭南诗派的开山之祖,也曾发过人生苦短、宦海浮沉之叹,这首《在郡怀秋》便是作于洪州任上。

秋风入前林,萧瑟鸣高枝。寂寞游子思,寤叹何人知。
臣成名不立,志存岁已驰。五十而无闻,古人深所疵。
平生去外饰,直道如不羁。未得操割效,忽复寒暑移。
物情自古然,身退毁亦随。悠悠沧江渚,望望白云涯。
路下霜且降,泽中草离披。兰艾若不分,安用馨香为。
——张九龄《在郡怀秋▪其一》

张九龄是在开元十九年(731)回到长安,并于三年之后,也就是开元二十二年(734)被玄宗任命为中书令,正式成为宰相的。尽管权柄在握,张九龄却始终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彼时,唐帝国已进入全盛期 ,但张九龄却不忘提醒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他提出了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同时,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而玄宗对这位文采斐然、恪尽职守的宰辅之臣也颇为器重,他曾云:'张九龄文章,自有唐名公皆弗如也,朕终身师之,不得其一二。此人真文场之元帅也。'据说当时士大夫阶层都要把笏板插在腰带上方能骑马,玄宗念张九龄体弱,遂常派人帮助其拿着笏板,后来朝廷还专门为此设立了笏囊,可见玄宗对其倚重之深。

身居宰辅之位,又深得皇帝倚重,张九龄并未恃宠而骄,反而更加朝乾夕惕,如履薄冰,'遇事无细大皆力争',甚至在某些场合,刚直得有些'不合时宜'。据说有一年八月初五,逢玄宗生日,朝臣按照当时流行的时尚纷纷进献宝镜,唯独张九龄,没有随波逐流,进献奇珍异宝,反而搜集历代兴替教训,编撰了一部《千秋金镜录》,作为千秋节的献礼。这本书意在对已经有些飘飘然的玄宗委婉劝谏,'臣于今盛治之时,犹有戒齐之言。……总欲皇上学圣人,治益求治,齐益求齐之至意也。'在《金镜录▪齐家》卷中,张九龄语重心长;'自鱼书既停以后,兵不兵而将不将,不足以保守太平者,尤不足以捍卫边境。此虽一时兵甲钝弊之患,实国家百年无备之忧。有志之士,愿能早图。'在《金镜录▪选卫将》卷中,张九龄忧心忡忡……在朝臣们进献的各类琳琅满目的宝镜之中,张九龄这'面''宝镜'无疑是最不'光彩照人'的,但它却照见了一位老臣的忠耿之心,并试图照亮大唐未来的征途。

如果说刚直成为张九龄被史家载入史册的'风度'标签,那么务实,则是其作为一代政治家难得的人格素养。'平生去外饰,直道如不羁。'在他的《在郡怀秋》中,我们看到,这两句诗可谓其务实之风的生动写照,而这种务实之风,落实到张九龄的为人为政为文上,又有着太多可以参佐的例证。

'凡不历都刺史,有高第者不得入为侍郎列卿;不历县令,有善政者亦不得入为台郎给舍。'这是张九龄在其著名的《上封事书》就官吏选拔制度明确提出的政治主张。在张九龄看来,官吏的选拔任用必须秉持循名求实的原则,他主张官员的基层工作历练,坚持以'才行'举士,反对'据资配职',并认为这是'兴衰之大端',不可不慎。这篇求真务实的上疏马上引起了唐玄宗的重视,在官吏的任用选拔上,玄宗接受了张九龄重刺史县令之选的建议,开元四年,当他听说很多当年所选的'县令非才',便在宣政殿亲自面试,结果发现有四十五人不合格,遂悉数将他们放归习读。而玄宗重视刺史县令之选的直接效果很快便彰显出来,《资治通鉴》云:'是岁,天下县千五百七十三,户八百四十一万二千八百七十一,口四千八百一十四万三千六百九。西京、东都米斛直线不满二百,绢匹亦如之。海内富安,行者虽万不持寸兵。'当地方官的选任因为一纸言辞中肯的奏章得到重视,张九龄的务实之风,实际夯实的是一个帝国的发展之基。

而张九龄务实的突出例证,是他在开元四年以左拾遗身份督造大庾岭南路一事。在《开凿大庾岭路序》一文中,他直陈己见,认为'海外诸国,日以通商,齿革羽毛之殷、鱼盐蜃蛤之利,上足以备府库之用,下足以赡江淮之求',开凿大庾岭,有着实实在在的经济意义。说动玄宗,接旨督造大庾岭南路之后,张九龄更是夙兴夜寐,知难而进。为了在'千里连峰匝,迂回出万寻'的大庾岭凿岭劈路,他不仅亲自履险攀岩,勘测线路,更爱惜民力,不误农时。两年之后,当一条宽一丈、长30里的大道南通广东南雄,北接江西南安,张九龄不仅用沿路遍植的梅树,给这座逶迤的山脉赋予了一个美丽的别名——'梅岭',更在这条南北大通道上,镌刻下一个政治家心系社稷脚踏实地的政治人格。

当务实的作风贯穿张九龄的宦海生涯,我们发现,这种不加粉饰率真质朴的精神同样也成为其作诗为文的圭臬。张九龄的恩师张说是开元时期的文坛领袖,也是大唐名相,他曾屡次在同僚面前称赞九龄'后出词人之冠',直言其'文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而窘边幅',在张说看来,张九龄的诗没有太多富艳的藻饰,而简约清澹、平白如话的风格却犹如一条白练,让人于素淡之中感悟到隽永的韵味。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提到庐山瀑布,我们马上会脱口而出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而早在李白之前,张九龄的名字已经让庐山生出一份荣耀。'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写出了庐山瀑布的气势,'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写出了庐山瀑布的意境,而描绘这样的景色,诗人并没有运用矫情的语言,恰恰是以简约的素描,勾勒出了庐山瀑布的壮美身姿。当然,张九龄不仅状写风景讲求简约清澹,即便描写大唐帝都的盛景,也很少作过份的夸张与眩丽的铺排,当'万壑精光满,千门喜气浮'勾划出长安的繁荣,当'花间直城路,草际曲江流'活画出长安的盛大,张九龄,已经将简约的意象变成了俯拾皆是的诗行。

与君尝此志,因物复知心。
遗我龙钟节,非无玳瑁簪。
幽素宜相重,雕华岂所任。
为君安首饰,怀此代兼金。
——张九龄《答陈拾遗赠竹簪》

这首《答陈拾遗赠竹簪》,是张九龄早期写给陈子昂的的一首酬答诗。对于陈子昂这位前辈,张九龄是心怀景仰的,作为初唐诗歌改革的旗手,陈子昂反对六朝以来'彩丽竞繁'的浮靡之风,力主'兴寄',身为当时的文学后生,张九龄随之响应,倡导以'清淡'为风,在诗歌中力避雕琢华艳,成为陈子昂诗歌改革的坚定盟友和有力的接棒者。'幽素宜相重,雕华岂所任。'当张九龄接过前辈陈子昂赠予的竹簪,其实接过的是一份清淡的美学旨趣,传承的是一份幽素的人生态度。而也正因为这样的诗风,让陈子昂的努力有了可以永续相继的力量,最终成就了百花齐放的盛唐诗歌气象。诚如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在其《艺概》中所云:'唐初四子沿陈、隋之旧,故虽才力迥绝,不免致人异议。陈射洪、张曲江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人文所肇,岂天运使然耶?'而同出清代的另一学人沈德潜在其著作《唐诗别裁》中,对张九龄更是不吝其辞,他认为'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格未遒。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而诗品乃醇。'一个'醇'字,道出了九龄诗歌的不事雕琢、回味深长,更道出了九龄在诗歌创作上与其人品一样的务实态度。

如果说简约务实的文风还只是'独善其身',那么不存私心求真务实地拔擢天下文士,则更显出张九龄磊落的人格和开阔的襟怀。首创唐代山水诗'清澹'一派的张九龄,奖掖了以王维、孟浩然、皇甫冉、卢象为代表的一大批山水田园名家,在张九龄的提点汲引之下,他们迅速成为唐代诗歌迈向繁盛的希望之星,而他们虽出于张九龄门下,却保留了各自的诗歌符号,张扬起各自的诗歌风骨,成为盛唐诗歌的中坚力量!'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这是王维对恩师发自心底的讴歌;'客中遇知已,无复越乡忧',这是孟浩然在感念张九龄的知遇之恩,当这些日后声震大唐诗坛的名字和一代名相的人生轨迹以深厚的师生之谊缔结在一起,我们看到,张九龄,已经用伟大的人格魅力,矗立成为大唐诗林中一片苍翠的绿荫!

走近'九龄风度',如果说刚直的性格是前提,务实的作风是关键,那么,远见,则是构成'九龄风度'的核心。一个卓越的政治家,一定是具备卓越的政治远见的,没有审时度势的政治人格,缺乏洞若观火的政治敏感,是断然不会成为可以彪炳千秋的国家宰辅的。张九龄的政治远见,时隔千载,仍然在史书的字里行间放射着不灭的光芒。

'先见之明,遽为转祸之计,以救万人之命,以成万代之名,岂独大功?真为上智!'这是张九龄在他的《敕契丹知兵马中郎李过折书》中对于'远见'的阐释,作为有唐一代务实的政治家,张九龄始终'以致君尧舜,齐名管乐'为己任,认为'善为政者,防于未然',强调为政者要'见微知著','识祸于未萌',这种可贵的政治理念在张九龄的仕宦生涯中一直不曾丢掉,尤其是他坐上宰相之位后,更让他在一些重大政治问题上保持了自己清晰的判断,发出了自己铿镪有力的声音。

开元二十三年(735)至二十四年,在大唐的朝堂上,张九龄曾对唐玄宗提出过三次重要的警示。彼时,玄宗欲起用李林甫为相,在玄宗看来,李林甫可堪大用。当初李林甫任职国子监时,曾立下了不少规章制度,使国子监面貌焕然一新,据说当时国子监的学生们要给他树一通功德碑,被李林甫'断然'拒绝,他说,一切功劳都应归功于皇帝,而维护法度遵守法度也应是做臣子的份内之事。这件事传到玄宗耳朵里,玄宗甚感欣慰。然而,张九龄却深谙李林甫为人,和他通过科举登第不同,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是凭着裙带关系和谄媚取宠之术,一步步从一介小官最终爬上权力的高位的。正因如此,当玄宗将准备起用李林甫的想法说与张九龄,张九龄的态度十分坚决,他上奏道:'宰相系国家安危,林甫非社稷之臣也,陛下相林甫,恐日后为社稷忧矣。'就在这件事发生后不久,张九龄又一次折了玄宗的面子。玄宗听了李林甫的举荐,说胥吏出身的牛仙客尽管学识不高,没有经过正规的科举,但在河西道任军职期间,因节约用度,节省公费过万,所辖仓廪也颇为丰实,便有意提拔其为尚书。然而,玄宗的这一想法再次遭到了张九龄的强烈反对,在张九龄看来,尚书一职至关重要,一般多为在朝廷或地方曾担任过重要职务并极有声望之人方能胜任,'仙客边隅小吏不知书,若大任之,恐不惬众望。'

张九龄对玄宗发出的日后看来最重要的一次警示是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这一年,担任平卢将军的安禄山在讨伐契丹时失利,时任幽州节度使的张守珪奏请朝廷斩首。此前,安禄山曾入京朝见,拜谒过张九龄,张九龄颇有识人之道,看出安禄山'狡猾,善揣人情',认为他包藏'狼子野心,面有异相',断定其日后必将作乱,他曾对侍中裴光庭说:'乱幽州者,必此胡也。'此次适逢安禄山干犯军法,被押送京城,奏请朝廷判决。张九龄毫不犹豫在奏文上批示,决定将安禄山斩首,在给玄宗的奏文中,张九龄慨然写道:'穰苴出军,必斩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在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辩骨的张九龄看来,安禄山彼时不斩,必留祸患,皇帝一定能领会他的一番苦心。

然而,承平日久的唐玄宗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枉费了这位颇具政治远见的臣子发出的三次警告。在接下来的大唐轨迹中,我们不无悲哀地看到,李林甫最终被玄宗起用为相,执掌大唐帝国的权柄长达十九年之久,他的党同伐异摧毁了大唐官僚体系中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他所举荐的牛仙客不过是他阵营中的一枚棋子,而他的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的兵制改革,直接造成了大唐王朝'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重要症结所在。

而最让人发出一声叹息的,还是玄宗对张九龄奏请斩杀安禄山的漠视。在看过张九龄呈上的奏折之后,不明华夷之辨的唐玄宗对张九龄说,'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唐玄宗没有最终批准,却为示皇恩,将安禄山释放。最终安禄山兵起范阳,重演了西晋末年羯族石勒反晋乱华的一幕。及至为避安史之乱入蜀,玄宗想起张九龄的钟告,才潸然下诏褒赠这位已经病逝的老臣道:'谠言定其社稷,先觉合于蓍策。'

然而,这位具备刚直、务实、远见的政治人格的大唐名臣,再也听不见一个皇帝的悔悟,而'风度得如九龄否'也只能成为唐玄宗在执政后期用人失察的一声叹息。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望月怀远》

开元二十五年(737),就在张九龄被罢相的第二年,他再次被贬为荆州长史,这首脍炙人口的《望月怀远》,正是张九龄在荆州任上所作。'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当人们在中秋之夜将传诸千年的名句脱口而出,人们也许不会想到落寞凄清的张九龄在贬所荆州的创作心境。尽管彼时这位曾经的大唐首辅之臣仍然保留着显贵的封号和实封,但他的心在公元736年的冬天已经被彻底冻结,被驱遂出权力中心的张九龄,只能怅望着沉入江心的破碎的月影,却再也无法返回长安的朝堂之上。四年之后,张九龄郁郁而终,明月依旧,天涯,已见星斗殒落。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有亲知书信,往往只以书系鸽足下,以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之飞奴。时人无不震讶。'因为这段记载,学者普遍认为,张九龄就是成功驯化信鸽的第一人,堪称世界信鸽通讯的发明者。其实,一身君子之风的张九龄又何尝不似一只振翅高飞的信鸽,他将纯白的羽毛融入历史的天空,而在砥砺前行风雨兼程之中,他始终胸怀信诺,笃定操守,为一个帝国不断校正着前行的方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海上生明月,风度贤相张九龄
戏说张九龄:开元盛唐的最后一声叹息!
张九龄看出安禄山脑生反骨 力劝杀之除后患 唐玄宗回复四字
张九龄的风度
一代名相张九龄
盛唐最后一位名相张九龄,生前预言安史之乱,他的这两句诗你一定会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