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基本上算的上的牛人
基本上算的上的牛人

  南北朝时期,雄霸北方的北魏,本是鲜卑人建立的政权,但是其在汉化的道路上,却走的比其他少数民族更远,而这个汉化的端倪,早在北魏立国初期就开始了,从拓跋珪开始,北魏君臣就不断学习汉人文明,而这里面,有一个人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个人就是历侍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的重臣崔浩,此人堪称南北朝时期第一流的谋略家,为北魏的统一北方出了很大的力气,只不过最后却落了个灭族的下场。
  前文讲述了范晔因为和刘义康的余党搀和在一起,最后为刘宋朝廷所诛杀,这范晔虽然也算个有才之人,但中国历史这么悠久,有才的人就和大海里面的鱼一样,多的数都数不过来,而这个范晔之所以能为历史所记住,恐怕也是因为自己的作品《后汉书》吧,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这个范晔也就算是个知识分子,可是这个崔浩和他比起来,那可就是超越了好几个档次的人了。
  之所以说崔浩是个比范晔强很多的人,是因为人家的确是干过几个“大买卖”的人物,只不过这二者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出身好,他爹不是李刚就是双江,这个崔浩出身于著名的清河崔氏,是后来所谓的五姓之一,出身在这家的男人嘛,是注定要当官的。这崔浩的祖先从曹操的时候就已经位居高位,经过百十余年的经营,家族更是势力庞大,虽然北方是战乱不断,但是不管是汉人政权也好,胡人贵族也罢,对清河崔氏这样的家族势力,都是拉拢有加,谁让人家是士族呢,于是,这崔浩就成了官n代,而且人家这个n,绝对是大于三的。
  这个古时候的世家大族,和现在的权贵,在奢侈糜烂腐败不堪这些方面有很大的一致性,可是相比于现在的所谓豪门公子哥懂不懂就打人、强奸这些个事情,古时候的世家大族,在一些方面还是强一点的,特别是这些家族大多都以文学传家。这崔浩崔伯渊的父亲崔弘,本身就是以学问著称,年轻的时候号称冀州神童,一听这名字就很了不起,结果他儿子崔浩更厉害,不但博闻强识,而且博学多才,对儒家以及佛家的典籍都有研究,科学造诣也很深,从年轻的时候就是公认的通才,号称是“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涉及”,而且这哥们长的很符合现在的审美观念,具体来说,就是这位崔公子长的很伪娘,长的就很个美女似的,这可能也和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这士族之家,男的往往都抹粉涂唇,所以满大街坐在马车里面的伪娘实在是比现在的“什么男生”还多,崔浩长成这样,在当时也算是美男子了,而且这位还经常自比是子房张良。
  因为人家是赫赫有名的世家大族官n代,所以自然就不用参加什么类似于公务员考试之类的东东,而是在还未成家的时候就光明正大的当上了官。我们说过,这位崔伪娘可是博览诸长,所以书法这种小儿科自然是不在话下,魏道武帝拓跋珪见崔浩擅长书法,常把他安排在自己的身边。
  拓跋珪到了晚年的时候,精神上有点不正常,其实也是因为寒食散吃多了,中毒了,所以就变得很吓人,而且还经常自残,好几天不吃饭,不睡觉。而且动不动就自己动手杀人,在皇帝面前当差也成了高危职业,许多工作也都没人做了。 “朝野人情各怀危惧。有司懈怠,莫相督摄;百工偷劫,盗贼公行,巷里之间人为希少”(《魏书?太祖纪》)。内廷许多亲近的人,都因为细小的过失而受到惩处,于是大家无不逃避躲藏,怕一不留神就被神经病皇帝给莫名其妙地弄死了,此时,唯独崔浩恭敬殷勤,慎守职事,不稍懈怠,有时整日不归家。崔宏也小心谨慎,既不得罪,又不献媚取宠,故父子安然,得以免祸。
  公元409年,拓跋珪被其子拓跋绍杀死,明元帝拓跋嗣初即位,拜崔浩为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常为明元帝讲授经书。每当去郊外祭祀天地,崔氏父子都乘坐轩轺车,时人羡慕不已。 明元帝好阴阳术数,听了崔浩讲《易经》等,非常赞诩。命崔浩占卜吉凶,参考天文,解决疑惑问题。崔浩把天道与人事结合起来,加以综合考察,举其大要,用来占卜各种灾祥变异,多有应验。有段时间,后宫有兔子出没,查问门卫,兔子根本无法进来。太宗觉得很奇怪,命崔浩推测其是否是不祥征兆。崔浩认为当有邻国进贡嫔妃,是好兆。第二年,姚兴果然进献女子。从此,崔浩得宠,“恒与军国大谋,甚为宠密”(《魏书?崔浩列传》)。
  公元415年,魏国首都平城连年霜旱,开始闹饥荒了。许多百姓没得吃,饿殍遍野。于是有人给皇帝建议说:“平城连年霜旱,有人观天象说,必有大难,我们不如把国都从平城迁至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明元帝向群臣咨询意见,崔浩和特进周澹对明元帝说:“以臣之见,国家迁都于邺,虽可暂时解救今秋之饥,但并非长久之策。东州(太行山以东各州)之人,一向认为魏国地大物博,人口、牲畜众多。现在如果迁都,东部各州分配不了多少人,而且让鲜卑人和汉人杂居各地,处于荒野山林之中,水土不服,疾病流行,会使人们意志沮丧。四方人士知道了真实情况,也易产生蔑视和欺侮鲜卑族人的念头。同时,北方的柔然等部族也会乘机而入。那时,云中、平城就有沦为敌手之患,那时想回师援救,因中隔恒山代土,恐怕也来不及。如果暂不迁都,即使山东发生变乱,也可轻骑南出,耀武扬威,人们不知虚实,必然望尘畏服。这正是国家威制中原的长远方略。再说,到明春牧草生发、乳酪充足,兼有苹果,足以接济来秋。如果再有一个好的夏收,形势就可变好了。”明元帝拓跋嗣听了这一番高论,觉得很有道理,可又很不放心地问崔浩:“假如挨不到来秋,或者来秋庄稼不熟,将又如何是好?”崔浩献计说:“你可以把那些最穷的民户,下到各州去就食,如果来秋仍然庄稼歉收,就再想别的办法。但切切不可迁都!”明元帝拓跋嗣听从了崔浩的劝告,于是挑选了一批最穷困的民户,下到各州去就食,即山东定、相、冀3 州,令汉民每户出租米50石来养活这些穷户。明元帝纳其言,于是挑选部分贫困户分赴定、相、冀三州就食,由当地开仓赈恤。第二年秋天,收成很好,百姓富足,人心安定,国家度过了难关。明元帝很高兴,赐给二人各一妾,御衣一套,绢五十匹、绵五十斤。
  等到刘裕北伐的时候,北魏朝廷不听崔浩之言,结果被刘裕的“却月阵”所击败,之后明元帝是后悔不迭,恨不能用崔浩之计。这之后刘裕兵临潼关,崔浩又准确地分析出了姚氏的命运和长安的归属,后来都被历史所证明。
  等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面临一个重大决策:先灭夏还是先伐柔然?许多北魏将领都害怕统万城的坚固,而力主先攻打柔然,但是崔浩却力劝魏主,应该先伐夏,最终,崔浩等人跟随,一举拿下了统万城。
  破统万城之后,拓跋焘为摆脱北面柔然与南朝宋腹背受敌的威胁,决意集中力量打击柔然。公卿大臣们担心宋军乘机北进,竭力劝阻,只有太常崔浩极力赞成,他很有把握地说:‘现在刘宋自刘裕去世后,元气一直未恢复,对我构不成直接威胁。我们统一北方的大业,首先应对北方的强国夏国、蠕蠕(柔然)下手。夏国现在已被我打败,大伤元气,气数已尽,灭亡夏国已是时间问题了。蠕蠕气焰嚣张,不可一世,常口吐狂言,我还未真正重创它,所以必须调集精兵,趁蠕蠕骄横轻敌的时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长驱直入蠕蠕境内,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到时一定能获全胜!”
  于是群臣推举太史令张渊、徐辩出面劝阻。张渊年轻的时候,由于曾经劝阻过苻坚,不可以南伐,苻坚不肯接受,结果大败而名噪一时。拓跋焘命令当庭辩论。张渊的理由是:当年是已己年,属于‘三阴之岁’,‘太白在西方’,故不能举兵,否则必定失败。崔浩针锋相对,有一番‘五行生克’的高论。“阳是恩德,阴是刑杀,所以出现日食时,君主要积德,出现月食的时候,要注意刑罚。帝王使用刑法,对犯罪的人则绑缚肆市处决,对于犯大罪的敌国,就应该使用甲兵消灭它们。今天出兵讨伐有罪之国,正是加强刑罚。我观察天象,近年以来月亮运行遮盖昴星,到现在仍然如此。这表明,三年之内天子将大破旄头星之国。柔然、高车都是旄头星的部众,希望陛下不要犹豫。”张渊等人羞愧难言,辩解说:“柔然,是远荒外不确定的东西。我们得到他们的土地,也不能耕种收获粮食,得到他们的百姓也不能当做臣民驱使。而且他们疾速往来,行动没有规律,很难攻取并彻底制服,有什么事如此急迫,要动员大队人马去讨伐他们?”
  崔浩说:“张渊、徐辩如果谈论天文,还是他们的本职,至于说到人间的事情和当前的形势,恐怕不是他们能确切了解的。这是汉朝以来的老生常谈,用在今天,完全不切实际。为什么呢?柔然本来是我们国家北方的藩属,后来背叛而去。今天我们要谋杀叛贼元凶,收回善良的百姓,使他们能够为我国效力,不是毫无用处的。世上的人都信服张渊、徐辩深通天文,预知成功或失败。那么,我倒想问问他们,在统万城没有攻破之前有没有溃败的征兆?如果不知道,是没有能力;如果知道了却不说,是对皇上不忠。”当时前夏主赫连昌在座,张渊等人自以无先言,惭不能对。太武帝非常高兴,对大臣们说:“吾意决矣。亡国之臣,不可与谋,信矣哉”
  为了打消太武帝拓跋焘最后的疑虑,崔浩又进言:‘刘义隆今日君臣,非刘裕时可比,他们如果敢来,譬如小马小牛斗虎狼,有何畏惧?’‘如今夏季,柔然的习惯分散放牧,秋天牲畜肥壮,方才集中,天寒时南下掳夺,现在出其不意,大举袭击,必定成功,只怕诸将不肯深入,不能全胜’他口若悬河,舌战群臣,终于令佛狸彻底打消了疑虑,决计大举讨伐柔然。这次远征,根据崔浩的“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谋略,果然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柔然主力溃败,提出和亲。从此不再是北魏的主要威胁。也正如崔浩的担心,当魏军进到琢琊山,诸将怕有伏兵,劝佛狸停止进军,七月,魏军班师。后来得到情报,再前进两天,就可以把残部消灭光。佛狸后悔不已。
  公元432年拓跋焘又灭了汉人为王的北燕,在统一北方的道路上,只剩下西北角的北凉苟延残喘。439年拓跋焘讨论伐谅之事,这次还是群臣反对,特别是一个叫李顺的反对得最厉害。这个人也不是个平凡之辈,他曾经多次出使北凉,对北凉的情况了如指掌。但是这个人啊,有个当官的普遍具有的德性,就是贪财,被北凉给收买了。所以多次阻挠伐凉。这次他看到拓跋焘决心很大,只好编造谎言“那里没有水草,不适合我军行动”。
  对此,崔浩反驳说:“《汉书?地理志》中讲道:凉州的畜产,天下最为富饶。如果那里没有水草,牲畜怎么繁殖?另外,汉朝绝不会在没有水草的土地上兴筑城郭,设置郡县。况且,高山冰雪融化以后,只能浸湿地皮,收敛尘土,怎么能够挖通渠道,灌溉农田呢!这种话实在是荒谬不可信。”李顺恼羞成怒地说“耳闻不如眼见。我曾经亲眼看到,你有什么资格和我辩论?”崔浩一针见血地说:“你接受了金钱贿赂,就想要替人家说话,你以为我没有亲眼看到就能被你蒙蔽吗?”
  后来太武帝决意亲率大军讨伐,当看到姑臧城外水草茂盛,便十分痛恨李顺,对崔浩说:“你当年说过的话,今天果然应验了。” 崔浩回答说:“我不敢不讲实话,一向如此。”而李顺不知悔改,三年后奉旨赏赐群臣时又接受贿赂,太武帝大为震怒,两罪俱发,处死了李顺。
  除了以上事件中以外,崔浩在平息薛永宗,盖吴暴乱,征讨吐没骨部落,吐谷浑以及南征刘宋等战争中屡献奇谋,也是屡建奇功。
  拓跋焘曾对崔浩说:‘你才智渊博,历事我的祖父与我父亲,尽忠三世,因此我对你特别看重。希望你凡有所思,直言相告,助我治世。我有时脾气不好,也许不能采纳你的建议,但过后静思,却总觉得你说得很有道理’ 他还曾指着崔浩,对新归降的高车酋长们说:’你们别看此人纤弱不堪,手无缚鸡之力,但他胸中所怀,却远远胜过甲兵。但我征战前犹豫不决之时,都是他使我下定决心,而且总是大获全胜。这都是他的功劳!
  他曾召集众尚书,下令道:‘日后凡属军国大计,你们不能决定的,都应先征询崔浩的意见,然后再可实施’ 拓跋焘对崔浩不仅是信任,而且很亲近。他有时到崔浩家中向他请教,崔浩接待皇帝仓促之间,来不及制作精美的食品,就搬出家常菜肴,拓跋焘总是高高兴兴拿起来就吃。崔浩进宫见驾,地点也不限于朝堂,可以出入卧室。
  故事到了这里,当然是一个君臣无间的好局面,可是,事情最后的发展,却是相当令人惊讶的,这为备受信任的重臣,却一夜之间,就被欣赏自己的皇帝给灭了族。
  在拓跋焘镇压盖吴起义的过程中,崔浩曾亲见寺僧藏匿武器,崔浩笃通道教,主张废佛。北魏太武帝由此下令关闭长安沙门,焚烧寺院,捣毁佛像,史称“三武之祸”。寇谦之以杀僧过多,曾苦求崔浩,阻止灭佛行动,崔浩不但没有听从,反而极力劝告拓跋焘要加大打击佛教的力度。当时“一境之内,无复沙门”,朝野间怨声载道。
  崔浩掌权后,还企图按照汉族的世家大族的传统思想,整理、分别和规定氏族的高下。崔浩曾经“欲大整流品,明辨姓族”,表弟卢玄劝阻他说:“夫创制立事,各有其时;乐为此者,讵有几人!宜加三思”(《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四》)。但崔浩不从,从而得罪了众多的鲜卑贵族。
  崔浩之弟崔恬嫁女儿给王慧龙,王氏是太原大族,世代遗传齇鼻,就是酒糟鼻。在江东被称为“齇王”。崔浩见王慧龙时,一看到他的齇鼻,就说:“的确是王家男儿,真是贵种!”又多次对朝中的鲜卑诸公称赞他长得俊美。司徒长孙嵩听了大不高兴,就向太武帝告状,说王慧龙是从南方归降的,崔浩称赞南人,是相当地不怀好意。太武帝大怒,把崔浩传来训斥,崔浩脱帽叩头,自责了一番才得到宽恕。 太子拓跋晃监国时,崔浩自恃才略及魏主所宠任,专制朝权。一次曾推荐冀、定、相、幽、并五州人士数十人,皆起家为郡守。太子对崔浩说:“先征之人,亦州郡之选也;在职已久,勤劳未答,宜先补郡县,以新征者代为郎吏。且守令治民,宜得更事者。”崔浩固执己见,最终把他推荐的人派出去任职。这个时候崔浩显然已经在权位上迷失了,你得罪日后的皇帝,能有好下场吗?
  所有的这些事情,都给崔浩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但给崔浩带来杀身之祸的直接原因,是《国书》事件。
  在太延五年(439年)十二月时,太武帝命崔浩以司徒监秘书事,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参著作事,续修国史。太武帝叮嘱他们,写国史一定要根据实录。崔浩他们按照这个要求,采集了魏国上代的资料,编写了一本魏国的国史。当时,皇帝要编国史的目的,本来只是留给皇室后代看的。但是《国记》修毕后,参与其事的著作令史闵湛、郗标建议把《国记》刊刻在石上,以彰直笔,同时刊刻崔浩所注的《五经》。闵湛、郗标巧言令色,平时以谄事崔浩而获得崔浩的欢心。他们的建议被崔浩采纳,太子也表示赞赏。于是,在天坛东三里处,营造了一个《国书》和《五经注》的碑林,方圆一百三十步,用工三百万才告完成。 由于《国记》秉笔直书,尽述拓跋氏的历史,详备而无所避讳,其中直书了拓跋氏一些不愿人知的早期历史。这那个王朝的早期历史还没有些丢人丢脸的事情啊,而石碑树立在通衢大路旁,引起往来行人议论。鲜卑贵族看到后,无不愤怒,先后到太武帝前告状,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太武帝命令收捕崔浩及秘书郎吏,审查罪状。崔浩被捕后,承认自己曾经接受过贿赂。其实他对自己所犯何罪,也不明白。太武帝亲自审讯他时,他惶惑不能应对。公元450年7月5日,太武帝诛杀崔浩。在送往城南行刑时,“卫士数十人溲(撒尿)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自宰司之被戮,未有如浩者”(《魏书?崔浩列传》)。同时,秘书郎吏以下也都被杀,而清河崔氏同族无论远近,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史称“国史之狱”
  不久,太武帝就后悔了,一次他北巡阴山,后悔诛杀崔浩。时北部尚书宣城公李孝伯病世,太武帝说:“李宣城可惜!”既而又说:“朕失言,崔司徒可惜,李宣城可哀”(《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五》)!但事已至此,也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史之狱
燕赵文化名人—崔浩(4)
北魏太武帝与崔浩之死:因为国史还是因为宫斗?
他是北魏统一北方的第一功臣,刑场上士兵在他头上撒尿,惨被灭九族
崔浩忠心耿耿,结果七十岁高龄被夷灭九族,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北魏最大的灭门惨案——崔浩国史案之后的真正原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