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夏商周三朝唐国地望演变


唐国、唐邑,名异地同,它是陶唐氏部族的方国,是唐尧后裔封地中的重要封地,也是其部分后裔聚居、繁衍、承袭之地,同时更是唐尧京畿所在,起着环拱京畿、护卫帝室的重要作用。尧时自子裔袭封翼城唐国后,舜、禹和夏、商、周各朝出于对三皇五帝特别是对帝尧陶唐氏的敬仰尊重,以及为自己拉拢收买人心,达到安定一方“封藩建卫”的目的,都打着“追思古圣先王”之名,先后保留了唐国称谓和对其后裔的分封,期间虽沧桑多变,政权不断更迭,王公接连袭换,唐国和唐人在变化中也遭到不少挫折或失败,但他们在坎坷中不断奋力自立,坚强成长,使这一诸侯小国成为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特珠的明珠。

公元前2070年禹接舜子商均政权后,都山西夏县安邑(史称大夏之墟),后迁到阳城(今河南登丰市告城镇),过世后子启继位建立奴隶制夏王朝,更“帝”为“王”。夏禹在封立先帝后裔为国时,曾封帝尧的后裔于唐(今山西翼城西25里唐城村),称唐国或唐氏国(史称南唐)。启时又封刘式于刘国(河北唐县)承袭为侯。唐国至夏中期日渐衰落。大约在夏廑帝三年(约前1898年),帝尧子裔唐国的刘王沟村有一户刘姓人家(刘国15代刘渝)生了一个儿子,双手掌心纹呈现似留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二字,认为这是吉祥之兆,遂起名刘(刘留相通)累。其长大成人,族人推荐他为本部落首领,家人送他到董国(今闻喜县董泽)董父后裔豢龙氏部族学习豢龙、御龙本领,很快成为中原部落中有名的驯龙能手。恰好这时(约前1879年)夏帝孔甲(都原城,即今河南偃师)从黄河和汉水中各得一对雌雄双龙,招刘累为王室驯龙官,赐为御龙氏,封其于豕韦(今河南省滑县东南50里废滑城)为君,族人相继迁入。过了四或七年,刘累负责训养的四条龙中,一条雌龙遽然死去,刘累将龙肉做成肉羹献给夏王,孔甲觉得味道鲜美,吃后还要再吃,同时高兴时又要累进行驯龙表演。累怕时久事情败露被诛,便带着家人和部分族人悄悄离开夏国都城,隐居于今河南鲁山县邱公城,改姓丘,人称丘公。夏王孔甲闻悉大怒,削去刘累御龙氏称号,收回封地豕韦,同时把它重新赐给旧主暨大彭族的豕韦氏,让其复国,而将居于豕韦的刘氏族人驱逐出境,弃灭其祖先的唐国,余众四散,其中一支乘夏末之乱,逃徙今山西太原,后建立北唐国,以与翼城故唐国相区别。有史料称这个北唐源于祁姓,出自商王朝时期,属于以国名为氏。帝辛三十二年武王灭商立周时北唐国亡,后人以北唐为氏。另据《汉阳诸姬之唐、沈二国考》载,山西太原还有一北唐国,是西北戎族所建。该唐国出产骏马,曾进献绿耳于周,对此《汲冢纪年》《古本竹书纪年》均有记载:“周穆王(八年春)时北唐之君来见,以一骊马,是生绿耳(行走速度极快的马)。”这两个唐国是否同为—唐,查无所依。有学者认为这个北戎的唐国,与上述唐国虽为同名,其文化内涵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时过数年孔甲去世,夏王帝皋继位,念刘累驯龙功劳,封其为鲁隨山刘国国君,族人也之恢复刘氏。《平阳府志?建置沿革》载:“夏之世,尧有苗裔刘累以豢龙懼事孔甲嗣以醢龙罪去之鲁县,在今汝州鲁山一带曲阜县。夏后遂封刘累之孙为唐侯,以奉尧祀翼夏墟也。故曰封在大夏之墟。”

后来夏桀继位,迁都西河(今河南安阳),因暴虐无度南伯(管理南方诸侯之长,即伯爵。以下东、西、北伯同)商汤起兵,先讨伐亲夏羽翼东伯豕韦,接着攻下西伯顾国,又转向攻打北伯昆吾(时在河南许县),此时刘国国君刘隗(累孙)以出兵应战为名倒戈投靠商汤。由于桀作恶多端,刘国、北唐国及翼城唐国等地的唐民,因仇视夏王朝,在商汤灭夏时均也纷纷归服于商汤。据史书记载,夏王桀被商汤率领的诸侯国军打败后退守于鸣条(今山西省夏县故夏邑城),商军追击并包围了夏墟,唐国余众做内应,很快助商汤军攻克域垣,囚禁了夏王桀,至此夏亡。另有资料称,商汤灭“三伯”后在鸣条(河南封丘)与桀决战,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巢县)被杀。

商汤灭夏桀后于公元前1600年建立奴隶制商王朝,都西亳(今河南商丘),他“以宽治民”,奉行怀柔政策,只要不犯上作乱,都一如其旧,给以安抚。同时分封刘累后裔回已灭的豕韦故地,继承豕韦氏称号等。有资料说,后来商汤为兴灭国、继绝世,又允大彭氏复国为伯爵,而将刘累后裔豕韦氏称号取消,恢复尧裔翼城西故唐国。

商王传至盘庚时因“九世之乱”,国已衰落,盘庚为扭转困局,开创生机,力排众议,把都城迁至商汤故地殷(今河南省安阳市),更名殷朝,对内力行商汤之政,抑制贵族…,对外强力反击外族侵扰,稳定政局。传至侄儿武丁励精图治,富国强兵,呈现“武丁中兴”,使商朝进入鼎盛时期。在这期间山西晋南也成为殷的王畿地,与唐国的关系更为密切,在殷墟甲骨文中,有不少关于殷王去唐国田猎和“唐国奉殷王命讨伐邻近的长人国、苦方国”的记载。史书载商王武丁时战争频繁,其中就曾联合刘国(君假)等,远征代县等地攻打土方、鬼方。期间东伯豕韦国君回国叛乱,妄灭商自立天子。武丁得知命刘假回师平叛取胜,又封刘于豕韦并升任东伯爵。由于武丁国力强盛,又有60多个王子,他不愿使外姓诸侯国在都城近郊,遂封其子于豕韦,将刘假的政权及贵族等迁封于“大夏之墟”(今山西夏县),改称唐国(史称西唐)。

这样一来,商时山西地区便有北唐、南唐、西唐三个唐国,君均为帝尧后裔。后南唐被西唐所并,合称为唐国,以南唐故唐城为都。

另外,考古发现至少在西周早期,现今湖北随州市西北唐县镇,还有一北方来的尧之后或周的姬姓宗支建立的唐国,其开国国君是谁不详。从考古墓地出土觶的三件《中》铭文皆有“唐之中濒俯”判定,这是一座古唐国国君墓。《左传.哀公十七年》载:“春秋早期,楚国威服了唐国,中期唐沦为附庸。”鲁定公元年(前509年)唐成公朝见楚昭王,贪婪的楚令尹子常因得不到成公使用的两匹肃霜马,遂将成公扣留3隨年,后来唐人灌醉成公从,窃马晋献子常,成公才得以归国。从此唐与楚结恨。定公四年(前506年),唐国(此时国君是唐成公,前为唐惠侯)与吴国、蔡国—起参加柏举之战击败楚国(都城郢失陷),昭王隨逃避难。次年七月被复仇的楚国,联合秦军大败吴师于沂之后,乘胜灭了唐国(成公战死)。

公元前约1046年,周武王姬发会合部分诸候国军伐商,直捣都城时纣拼凑军队苍促应战,结果商军中奴隶临阵起义,内外夹攻拿下朝歌,纣、妲己逃鹿台自亡。因形势需要武王封纣子武庚于殷(一说在今河南淇县),委派自己兄弟管叔、蔡叔、霍叔为傅相监管。姬发灭商后在陕西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的镐京村)建立西周,为巩固政权一方面继续实行怀柔政策,笼络安抚商遗贵族,另—方面实行“封藩建卫”,大封姬姓和举亲异姓子弟及追封三皇五帝后裔,到商遗旧地为诸侯,其中将姬昌(周文王)弟王季的儿子封到河南偃师刘地当诸侯,后人以地为氏,成姬姓刘氏,为刘姓另—来源。封神农后裔于焦、尧帝一支后裔于蓟(今北京市)…之后,又将同属于陶唐氏后裔的豕韦氏刘累之后封于旧地唐国(今山西省翼城县西)。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唐氏”条载:刘累之后“商更号豕韦氏,周复改为唐”。

1043年武王病逝其子成王姬诵继位,因其年幼小弱由叔父周公旦摄政辅佐,无端引起管、蔡、霍等三叔的猜忌和不满,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乘机勾结“三叔”及商的故亲近国起兵反周。周公旦率大军东征讨伐,杀武庚,收复朝歌,平定了叛乱,唐尧后裔的唐侯国因暗中支持叛乱也遭到了打击,同时下诏将唐侯晖(一说敬)国西迁于镐京东南杜,以利监视。晖感谢成王不杀之恩,带领官员、贵族等离开故唐城西迁,更名为杜国或唐杜国。另一部分未迁唐国成员,有的留在原地,有的分散在其它诸侯国,然多数仍以唐或刘为氏。

唐国迁于杜地后,君刘晖,依附于周,娶王氏女为妻,生子智,智妻魏氏生子皙,皙妻金氏生子贯,贯妻熊氏生子行义,行义妻姜氏生子知,知妻魏氏生子鼎方,鼎方妻戎氏生子聪,聪妻曾氏生子伯,伯为唐杜国君后,人口增多,经济有所发展,国力较为强盛,成为周王朝的亲近国。于是,周王召伯入王室任大夫,并封其为伯爵,人称“杜伯”。这就是《汉书?高祖本纪?赞》记载晋国大夫范宣子所说“祖自虞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的发展史。

约前827年周宣王继位,唐杜国君名恒(累39世孙),因世代居于杜地而改称杜恒,时人循旧亦称之为杜伯。他孝忠宣王当上右将军(六军主将之—),后任伯爵,妻生杜隰。约前787年西戎攻周被杜恒打败,二年后戎又犯周,周杜联军前后夹攻,戎退,打到太原、宁夏固原罢手回师。周宣王—行巡视杜国时,就住在杜恒家,还令工匠铸铜礼器相赠送,关系相当密切。杜恒英俊潇洒,周宣王的宠妃女鸠为之着迷,于是想方设法勾引他,但正直的杜恒不为所动,恼羞成怒的女鸠恶人先告状,反诬杜恒欺负她,周宣王于是斩杀了杜恒。杜恒死后,其子孙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遗族便以国为氏,称为杜氏,他们共尊杜恒为杜氏的得姓始祖。

周宣王死后,继位的周幽王宣布为杜伯平反昭雪,并为之立杜伯祠以表其忠。春秋初年,杜国被秦所灭。公元前687年,秦武公于此地置杜县。公元前65年暨西汉元康元年,汉宣帝因幼时长于古杜伯国,心恋故土,筑其陵于此,此地遂更名为“杜陵”。据有关史料佐证,杜陵杜氏具体世居地应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东少陵原东南端,此地因世居杜氏贵族,故唐时便在此设置—地名为杜曲。后又因其南设杜固地名,子裔便称杜曲为北杜,杜固为南杜,史称杜姓正宗,为杜氏家族主要组成部分。

杜伯被冤杀后其子隰叔投奔晋国,姐夫穆侯姬弗生任蒍命为士师(司法官),他的儿子士任士师期间朝无奸官,升任司空;曾孙士会早年任晋国大夫,辅佐文、襄公,后任三军统帅和元帅,逐步掌握了晋国军政大权。史称“士会辅成、景,军无败绩”“国无奸民”。其子士燮、士鲂等也均仕晋,成为晋国重臣。

周初迁商

遗唐国于杜后,成王为加强对汾水流域的统治,于公元前1106年(成王九年)封弟姬虞(字子干)于唐,国号仍为唐并称唐(周)叔虞,后叔虞之子姬燮父继位,迁都于晋地(史书曰晋水旁),遂改唐为晋。唐代林宝《元和姓纂》综述明载:“帝尧陶唐之后,受封于刘。裔孙刘累,事夏后孔甲,改刘为御龙氏,至商更号韋豕氏,西周复改唐公。…今山西翼城县西有北唐、东唐、西唐、南唐诸村名,当为古唐姓聚居之地”。研究西周唐(周)叔虞历史的学者发现,旧唐国的最后一任国君也叫唐叔虞。《左传.昭公元年》云:“…及成王灭唐而封太叔焉”“昔高辛氏有二子,伯于阏伯,季于实沈…后帝(指尧)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迁实沈于大夏(古唐国遗墟),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史记.正义》说:“此乃(古)唐国之末君,非周之唐叔虞也。”这个唐叔虞可能就是唐国最末君晖。同时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在唐国的唐人中还有一部分唐人,他们是姬虞入唐后部分子裔改姓的唐人,时至今日早已无法区分。

改唐为晋始名地在今襄汾

晋国是帝尧之后在“夏商时期遗留下的古唐国废墟上建立起的屏藩周室的军事藩国,周叔虞所受封的唐国与帝尧时代的唐国属于同一地理方位的历史延续。”有学者认为唐虽是晋的源头,但不是燮父改唐为晋的始名地,那晋的始名都地到底在哪里?自古至今多有争论,焦点是燮父在唐都晋水之旁就地改唐为晋还是迁徙异地依晋水立晋为国?从古文献信史来看,就地改唐为晋者认为:

《索隐》曰:“成王诛唐之后,因戏削桐叶而封之,故曰唐(周)叔虞,而唐有晋水,其子燮父,改其国号为晋。”

《晋国史纲要》“燮父改国号,当是以唐(周)叔虞曾晋献嘉禾给周成王的缘故,改称晋侯以志之,随后又将国号改为晋了。”

《太平县志.沿革》云:“周,成王九年,封叔虞于唐都,其子燮父改晋,穆侯始迁(古)绛。”文中表述唐有晋水,故燮父就地改唐为晋。

相反异地立晋为国者认为:

《史记?晋世家》:“子燮,以尧墟南有晋水,改曰晋侯(《毛诗谱》),此后称唐为晋”。

今本《竹书纪年》:“唐迁于晋,作宫而美,王使人让之。”

徐才《宗国都城记》云:“唐(周)叔虞之子燮父徙居晋水旁,今并理故唐城。唐者,即燮父所徙之处,其城南半入州城,中削为坊,城墙北半见在。”“燮父迁晋水易唐为晋,都晋阳也。”

《毛诗谱》云:“叔虞之子燮父以尧墟南有晋水,改曰晋侯。”

《括地志》云:“平阳,今晋州所理平阳故城是也。平阳河水,又名晋水,父(燮父)因晋水而易唐为晋。”

《汉书.地理志》云:“河东郡平阳县尧都也,在平河之阳故名。”“成王九年,封叔虞于唐,唐子燮父,作宫(迁都)晋水,始改国号于曰晋。”

以上两说,前者认为燮父改唐为晋的晋水在翼城,即“翼城之涧水,涧晋音近,涧水即古时晋水”。有人考证,今翼城县南梁镇故城村附近有座小城叫“桐城堡”,在桐城堡的南边有一水环绕,名曰天河。河的上游为滦水,滦水和翔翱山上下来的洪水汇合为“天河”,成为浍河的支流,这股常流之水被当地人们称为晋水。距此不远的绛县仍有村名“晋峪”。至今这里仍流传着“涧峡自古是晋峡,滦水老早是晋水”的说法。而且引用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曲沃县令张坊(湖南湘潭人)《咏晋都》诗佐证,诗云:“故城城外看流泉,唐叔初封始卜迁。改国昔因池浩瀚,作宫曾爱水回旋。阳阳似相居豳旧,兆吉还同定鼎年。漫羡太原悬瓮出,何如此地涌清涟。”

后者认为燮父迁徙的地方在平阳尧墟之南的晋水之阳,即今襄汾县襄陵镇北街村的晋阳故地。这个地方既非古唐国早期范围内的所谓“晋水”之地,更非旧说晋之得名源于太原之晋水,因太原的“晋水”与叔虞封唐的地望差之千里,绝然不是燮父改晋因之的晋水。而且这个所谓晋水和相对应的太原晋阳始名时间也在去唐改晋之后。对此,顾炎武先生曾断言否定,“晋之始见春秋,其都在翼,今平阳翼城县也……所谓成王灭唐而封大叔者也。它北距晋阳七百里,即后世迁国,亦远不相及…况霍山以北,皆戎狄之地,自悼公以后始开县邑,而前此不见于传。”鉴此可知,太原晋水、晋阳的出现不仅表明这两个地名是后人移植而来的,反而佐证燮父迁徙到襄陵的晋水之旁、定都晋水之阳的晋阳之名是可信的历史事实。关于平水、晋水的源流《襄陵县志》(民国八年版)早已明述:“平水,在县西北十五里平山下,脉分十二官河,灌临(今尧都区)、襄(古襄陵县)二县民田,即今之龙子祠水,古称平阳河。晋水,在县(古襄陵县)治屏霍门外,其源出姑射山,晋水汇入平水,东注入汾。”现在源头晋掌(掌管水利)村依然存在,泉水仍日夜川流不息,造富一方。由于这里两河流域水源充足,平湖明珠出在其中,环境优美,物产丰富,人谓晋山晋水、晋善晋美。因此早被晋襄公看中,并安息在襄陵城南东柴村坡上的垣地。古时这里有四五个大坟,除内葬襄公外,是否还有叔虞,不得而知。据早年去过的老人们告知,他们年青时曾进过盗墓贼挖开的墓道,两边还有彩绘等。以上两说相比晋阳说较有说服力,特别是近日看了赵冬生等人《再论法显故里在襄陵》一文后更感晋阳说接近历史。该文说:晋水之阳的晋阳具体方位在今襄陵北街村,这里有历史名河(晋水),燮父晋国都城,并建有‘晋桥’、‘阳圣殿’、‘点将台’、‘金殿’、‘桃园’等。与上《咏晋都》等说相比,显然更具有说服力。

燮父为什要改唐为晋?过去不得其解。最近看到中国覐社科院专家对港人收藏的(即古尧字)公作妻姚簋铭文“遘于王命易(唐)伯侯于晋唯王廿八祀”等全文的研究,明确了以下几点:周初唐时当地就有冠晋地名,是否指晋水,不明;燮父迁晋是成王下令批准的,即“王命唐伯侯于晋”,时间是“唯王廿八祀”(成王二十八年)。那么晋地在什么地方,未见史载。所以古往今来各家都在寻找晋水作为确定晋都地望的依据。基此,我们初步认为晋都的地望大体在今襄汾县襄陵镇北街村,因时居于晋水(源自姑射山)之阳(北)故名晋阳。而在其北有相邻的平水(源自平山),在平水之阳(北)又有平阳(即今尧都区金殿)。这是两条同向不同源的名水,两座相邻而不同时代的名城。晋阳在今襄汾县境,平阳在今尧都区境,行政管辖不同却相依为邻,各有自史。按《宗国都城记》述,我们初步理解晋阳城与尧墟故唐城相邻,且有部分重叠。太原之晋水、晋阳之名就源出这个晋国始都晋阳。至于晋都“作宫而美,王使人让之”传说,因缺佐证似可不为信。

大约1974年前后我们之中—作者,曾听襄陵镇人说晋阳就在城北,那里汾河边沿水下有个古花园遗迹,运气好的话还可找见遗迹里的东西,有天他同友人慕名而去,确在河边水下挖出园中像空心面条无序粘在一起的石头,放在水中撒上谷子即可发芽生长。这个花园为什沉浸水中,是河床抬高还是地面下陷,暂无法说清。

另外,在今襄汾县汾城镇还有一个历史之迷至今难解。据有关部门在汾城镇东关村、东坡村(汾城南关东侧)考证,这里属陶寺古龙山文化遗址所在,人类发展和陶寺时代—样。汾城古为太平县治,后为汾城县城。唐朝时为尉迟恭封地,名敬德堡,现为襄汾县汾城镇。明清残存主要古建大部分完好,周边曾有五桥。据镇人所说和我们所见所闻,此地南门城楼外侧石刻门匾为“太平”,内侧门匾石刻“晋基”(下图,汾城张凤台先生提供);东关(村)东城门楼门匾石刻“东眺汾益”;南关(村)南门城楼(上图)外侧门匾石刻“孕育汾水”,内侧门匾石刻“晋基”(下图上);北关(村)北门城楼北侧门匾石刻“古晋国”(下图下,邢文斌先生提供)。北关村居民说,过去有人建房挖地基时,曾在地表下2处发现大量炼铁废渣,疑为晋在此铸造过兵器等。

按上匾名字义,这里曾应是晋国的根基、柱石、国都在地,其正南不远有《晋岭》、再南有晋献公故绛“晋城遗址”(地震下陷毁灭),北有“京安”、“晋阳”、“平阳”(古称尧墟),东北即是陶寺宏伟尧都。除此在汾城东侧偏北的东南李村,其北门城楼门匾上还石刻“北拱神京”四字,这个神京在北边何地,不明。东南李村是李牧将军后裔居地(之一),李牧先在晋国任职,后到赵国把守雁门关…官至承相,门匾所书“神京”应是京城、国都,而今其村北的京安、晋阳、平阳均无此另名,且与李牧也没有直接关联。相反却有学者研究认为,“京安”(距东南李村约15里)很可能是晋国小宗武力征服大宗期间哀侯或小子侯的临时都地。史载,在此期间因晋鄂侯不敌曲沃庄伯攻势,弃隨翼奔;哀侯在汾河边被武公和陉廷俘虏,让韩万杀死,接着小子侯又在鄂地(乡宁)被诱杀。同时在京安村的西北还有个村名叫北戍,是晋国戍边驻军防守都城的豁都峪关口要地。

汾城这个古老地方,为什会有“晋基”“古晋国”之称?有人释义指此地是晋国之域,不是晋都,相反有人认为应作都城解,即这里很可能就是晋国故墟或晋的初都。经查襄汾历史沿革,百都百科曰:“汾城系古晋国都,因汾河流经得名”。若这里是晋国始都那更深层的原因可能与周的先祖有关。据学者研究“周人始于晋南(古太平地)”,《诗经.公刘》中的“于京斯依”“于豳斯馆”以及《史记》中的庆节“国于豳”,其京与豳均在汉代的临汾,即前汾城县境(含今汾城),而且今襄汾县丁村旧门额还刻有“吹豳雅”三字。表明汾城原是先周时代姬姓的旧地。那时周人在戎狄(鬼亶方)的侵迫下,古公父领周族从豳迁往岐,后又携长子昌打回豳的旧地伐诸戎、建西周,接着虞又建了封建亲戚,屏藩周室的军事藩国,即本文所说的唐国。

众所周知,平阳是个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气候适宜,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的人类宜居富饶之地,更是尧都圣地,自古就流传着表里山河,沃野连属及“金襄陵(今襄汾县襄陵镇),银泰(太)平(今襄汾县汾城镇),数了曲沃(含侯马),数翼城”的美好赞歌。其中尧都就在金襄陵之域。而叔虞所处的商末唐国面积不大,仅佔据翼曲(含侯马)等狭长地带,且周边均由众多诸侯国相围。现在初步获知在翼城县城东6公里两河三角洲高地有霸国,时代横贯西周,晚期进入春秋初年(考古证倗实),与晋国、国、燕国及周王室有往来係倗关;南部横水(绛县)有国,似为隗姓狄人族群一支,娶周文王姬昌第15子姬高之女为妻,周武王赐此侄女婿为伯爵,分封周原(即今横水一带),以姓为国,是倗为国,约前705年前后被晋兼并;西部偏南(新绛东北、襄汾南部)有荀国,都城在新绛县东北25里临汾故城,即今襄汾晋城村,前678年(桓公十三年)被曲沃武公灭,赐晋大夫原氏黯(即荀息)为采邑。蒍献公九年士城绛后,荀国迁新绛三泉镇席村,其荀国旧地并为晋邑;西北部在今襄汾东侧有贾国,址在河东贾庄。据天马-曲村31号墓主(献候夫人)玉环刻字“文王卜曰:我及唐人弘战贾人。”(即文王与唐国联合战贾国)。贾国被灭后该国成为周叔虞小儿子公明的封地。前703年,在曲沃和翼内战中,贾伯参加了周王室组织的五国联军,共同讨伐曲沃武公。20年后武公灭晋自成晋侯,进而灭了贾伯国;再西乡宁县境有古鄂国,是以鳄鱼为图腾崇拜的部族,商末为鄂侯国,“地在乡宁慈州昌宁县(有鄂山)东二里”,周初叔虞封唐后,将鄂国吞并,史传居鄂;北部今洪洞东南有杨国,初代君为周宣王的儿子长父,后被献公所灭,封其弟伯侨为邑,即后来的羊舌氏家族;今霍州西南有霍国,周武王封弟叔处于此,是为霍叔。前661年(献公十六年)晋献公作二军克霍,霍地归晋等。

唐国地处北方,是通往太原的要道、防御戎狄部落内侵的前哨。境内外有诸多民族杂居,特别是北部更是“非戎即狄,竟是‘百蛮’的天下”,夏商时与戎狄战争连年不断,周初双方交战仍然有增无减,仅周康王时就杀俘万人,武王用兵三年,成王伐鬼方也俘甚多。面对如此复杂形势和重要地理位置,成王不仅封弟入唐给以重任,而且把唐国视为特区,给以特殊政策,同时在行前隆重举行了册封仪式,颁册命、宣诰令、授疆土、定政策、配五正、赐九宗、赏礼器、明义务等,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依靠这一重要人选和股肱力量,把唐国作为“以藩屏周”、抗衡戎狄、保卫京畿的前沿阵地。为此叔虞开国继文绍武,在国内力推新政,发展生产,团结各族,改善生活,并向成王、周公晋献了“异亩同颖”嘉谷,周公作诗《嘉禾》给以赞扬。在对外方面则进—步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按夏代的政令办事,照戎狄的习惯划分牧地,借以稳定政局,维持统治。这是周王朝的需要,也是唐国发展的必然。因此,叔虞父子经多年努力,在强国富民,开拓扩疆道路上改善发展了周边关系,扩大了疆域,使金襄陵、银太平和乡宁大地等併入其境,国力大为改善,全国呈现安定局面。针对如此有利条件,周成王及时抓住时机,令燮父在晋地创建了新都,把政治中心移向西北部战略前沿,为进一步以藩屏周奠定了坚固基础。

从近年学者调研、考古成果和各相关地域实情来看,翼城冠唐的地名繁多,襄汾冠晋的地名居首,曲侯两地(汾浍两河夹角地带)都城陵墓并存,无疑这—格局的形成基本表明叔虞受封的唐国在翼城、燮父迁晋的都地在襄汾,这应是客观历史真实的反映。

综上所述可以初步结论:周叔虞受封的唐国就是唐叔虞迁杜留下的古唐国,没有可能再在翼城东南故城村另建新都,故两个叔虞唐国同为一地。燮父徙晋地改唐为晋是奉成王之令而行的,都城晋阳在金襄陵、银太平,即今襄汾县境,其中在襄陵镇北街村的可能性尤大,然也不完全排除汾城是晋的初都的可能性。这两个地方不是一前(临时都地)一后(正式都城)相关,便是二必有一,否则绝不会空穴来风。晋国自唐(周)叔虞始至韩赵魏三家分晋,共历38730余年,中间多次迁徙,都地历有变化,其中除燮父在今襄汾县域始建晋国晋阳都城外,今襄汾县赵康东门外晋城村也曾是晋国的知名都城遗址。史载公元前669蒍年,士建成故绛(襄汾晋城遗址)后,晋献公率文武众臣由曲沃宗庙迁都至此,使晋国开创了历史上最辉煌、最悲壮的85年。期间,先后历经献、惠、怀、文、襄、灵、成、景八公,灭了虢国、虞国等二十多个小国,疆域版图成倍拓展,晋国由一弹丸之地小国一跃而为气势吞天的春秋五霸之首。前585年晋景公再迁今侯马新田。前446年晋空桐强烈地震将晋城遗址夷为平地。可见,襄汾在晋国都城迁徙和国家发展进步中,先后都承担了不少历史重任,为晋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晋国的国都为什么不在太原?
尧之陶唐地址考
晋侯|翼城之二
翼城县是晋国的发源地
晋国都城变迁新说
中国古代都城(六)春秋五霸,雄踞中原—晋国都城之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