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六国——北凉国武宣王段业等历朝君主

北凉,十六国之一。卢水胡(或作匈奴族)酋长沮渠蒙逊所建。都张掖(今属甘肃)。盛时有今甘肃西部及青海、宁夏、新疆

北凉
各一部,西域各国均遣使贡献。历二主,共三十九年。

 

 

武宣王
397年后凉进攻西秦战败,吕光杀死从征的部下沮渠罗仇兄弟,罗仇侄蒙逊以会葬为名,与诸部结盟起兵反抗吕光,并与从兄男成推后凉建康(今甘肃高台西北)太守段业为凉州牧、建康公。399年段业入据张掖,自称凉王。401年段业杀男成,蒙逊以此起兵,攻破张掖,杀段业,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张掖公,建国北凉。后屡次出兵击败南凉,并几次进围 姑臧。410年南凉秃发檀被迫放弃姑臧,退回乐都。412年十月蒙逊迁都姑臧,称河西王。421年蒙逊灭西凉 ,取得酒泉、敦煌,据有河西走廊。433年四月,蒙逊死,子牧犍(亦作茂虔)继位。439年北魏大军围攻姑臧,牧犍出降,北凉亡。蒙逊弟无讳等率残余势力西走,后立国于高昌 ,460年为柔然所灭。 

世 系 表

北 凉 世 系 表 ①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逊——② 哀王沮渠牧犍(401~433)(433~439) 理人民,征发赋役。又大兴 佛教 ,译经造像。还不时与刘宋互通使节,使河西与江南的文化交流 得以继续保持。北魏灭北凉,徙凉州民三万余户至平城(今山西大同)一带,其中一 批东迁的学者,对北魏的文化有重大影响。

北凉-灭亡

 

与西秦之战

西秦建弘七年(北凉玄始十五年,426年)西秦军攻北凉失败的作战。是年八月,西秦王乞伏炽磐领兵进攻北凉,进

北凉
至廉川(今青海乐都东),派遣太子乞伏暮末等率步骑3万攻西安(今甘肃张掖东南),不克,又攻番禾(今甘肃永昌西)。北凉主沮渠蒙逊发兵抵抗,同时派人劝说夏主赫连昌发兵乘虚击西秦都城枹罕(今甘肃临夏西南)。夏主遣征南大将军呼卢古率骑兵2万攻苑川(今甘肃榆中东北),车骑大将军韦伐率骑兵3万攻南安(今甘肃陇西)。西秦王闻讯,急忙收兵还师;九月,留左丞相昙达守枹罕,并将境内老弱、畜产迁移至浇河城(今青海贵德南,黄河南岸)及莫河仍寒川(在浇河西南)。韦伐攻克南安,俘西秦秦州刺史翟爽、南安太守李亮。原依附于西秦的吐谷浑之慕容握逵等见西秦兵势日衰,遂率部众2万帐落叛秦,奔昴川,往投吐谷浑王慕瑞。十月,昙达在康良山被呼卢古战败。十一月,呼卢古、韦伐联兵进攻枹罕,乞伏炽磐退保定连(今甘肃临夏东南)。呼卢古攻入枹罕南城,旋即为西秦镇京将军赵寿生率领300敢死之士所击退。夏军又攻西秦沙州刺史出连虔于湟河(在今青海境),被其部将乞伏万年击败;转攻西平(今青海西宁),俘西秦安西将军库洛干,坑杀士卒5000余人,掠民2万余户而去。点评:此战,西秦不顾兵势渐衰发兵攻北凉,而北凉能联合夏攻其必救,使西秦军陷入被动,终于失败

灭亡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六月至九月,在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中,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军攻克北凉都城姑臧(今甘肃武威),灭亡北凉的战争。

是年三月,北魏帝遣使至北凉,得悉北凉主沮渠牧犍喜于传播柔然可汗妄言:去岁魏帝伐我大败,不能复振。知其称藩怀有二心,经朝议,决定依从谋主崔浩之言,出其不意,乘虚攻凉。六月,魏帝率兵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出发,使侍中、宜都王穆寿辅助太子拓跋晃监国,又令大将军、长乐王嵇敬,辅国太将军、建宁王拓跋崇领兵2万屯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地区),以防柔然。同时命公卿草书遣责北凉主沮渠牧犍,列数其12项罪状,劝其亲率群臣远迎魏军,才是上策。随后自云中渡过黄河,于七月至上郡属国城(汉置属国于上郡以安置降胡,称属国城),留下辎重,部署诸军:以抚军大将军、永昌王拓跋健,尚书令刘吉与常山王拓跋素为前锋,两道并进;骠骑大将军、乐平王拓跋丕,太宰、阳平王杜超为后继;以平西将军源贺为向导。源贺为故南凉主秃檀之子,南凉原据姑臧,后为北凉所占。源贺对魏帝言道:姑臧城旁有四部鲜卑,皆臣祖父旧民,愿劝其归附。魏主称善。八月,拓跋健获得河西(即河西走廊与、泊水流域一带)畜产20余万。北凉主未肯出迎,一面遣使求救于柔然,一面派其弟征南大将军董来领兵万余出战于姑臧城南,北凉兵望风奔溃。魏帝遣使晓谕北凉主出降,沮渠牧犍得报柔然将攻魏边塞,猜测魏帝可能还师,遂闭城固守。其侄沮渠祖城出降,魏帝俱知城内情况,于是分兵围攻。由于源贺引兵招慰城附近诸部下3万余落,故魏帝得专攻姑臧。九月,北凉主沮渠牧犍之侄沮渠万年率部降于魏。姑臧城溃,北凉主率文武5000人出降。北凉历39年而亡。继之,魏军又攻克张掖、乐都、酒泉等地,皆留将镇守。至此,北魏统一了北方。西晋末年以来历时135年的十六国时期结束。

北凉-佛教文化

 

北凉
北魏太武帝意识形态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其自登位之后,虽然非常依赖儒生崔浩为其策划国事,然其一直没有发展儒家思想的想法。后来他在儒、道联盟的状态下做了道教皇帝,以道教意识形态治国,但在其心中,他一直很想使用佛教意识形态治国;特别是在他知道北凉有印度高僧昙无谶(Dharmarak.sa,384~433)在为北凉的奠基者沮渠蒙逊(412~433)发展佛教意识形态治国之后,更是积极地想做佛教的转轮王,用北凉佛教意识形态治国。太武帝其时想做佛教皇帝,并以佛教意识形态治国的想法,在当时并不是不寻常的事。自石虎在第四世纪中期使用天王制,以佛教意识形态治国之后,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很多都步石虎的后尘使用天王制,以佛教意识形态治国。譬如,在太武帝稍前统治长安的后秦姚兴(393~416)就是一个例子,也用天王制治国。与太武帝同时代统治河西地区的沮渠蒙逊,亦在中国西北蓬勃地发展佛教,用另一种佛教意识形态的发展模式治国。

北魏太武帝之所以要发展佛教意识形态的原因,可以说是文化历史环境使然。在当时,他除了有北凉佛教的选择之外,也可以步姚兴及鸠摩罗什的后尘发展天王制。但他郄选择使用当时北凉正在发展的佛教意识形态。北凉发展佛教意识形态的事业相当复杂,也即壮观。从表面上所见的景象,就如高谦之撰《凉书》所言的:「国寺极壮,穷海陆之财,造者弗吝金碧,殚生民之力」的景象。太武帝知道,要发展北凉佛教,其问题并不是花费钱财的问题,而是技术性的问题。北凉所发展的佛教,并不是一般的佛教,相对的,其是具有技术性及组织性的佛教。北凉所发展的佛教,即是后贵霜王在犍陀罗及罽宾地区发展佛教意识形态时,所使用的佛教信仰及造像模式。这种模式的运用,因为包括翻译经典、剃度僧人、提倡弥勒信仰、建造塔寺及开窟造像这些技术性的活动,因此,这种佛教活动不是普通僧人能主持或从事的活动。换言之,只有像昙无谶这种曾游学罽宾,对后贵霜文化有深刻了解的专家,才能为北凉主持这种佛教意识形态的发展事业。

在过去,我们都不知道昙无谶在北凉所扮演的真正角色,乃是为北凉主持发展佛教意识形态的角色,故在谈论北

北凉
凉佛教或昙无谶时,都无法明白为何会有北魏太武帝要遣使去北凉取昙无谶的举动。譬如,中村元等人便如此说明太武帝取昙无谶的原因:

太武帝知道北凉有个咒术、学德兼备的昙无谶,正事于沮渠蒙逊之下,遂遣派使者前去谈判,请其相让。可是沮渠蒙逊判断昙无谶一旦到敌国去,定会给自己的国家带来危机,就下令把昙无谶杀掉。

北魏太武帝冒可能与北凉发生战争的危险去北凉取昙无谶的原因,当然不是只为了昙无谶是「咒术、学德兼备」之人而已。在当时的魏廷,太武帝也有其认为几近于「神人」的崔浩及寇谦之,故,太武帝之所以要取昙无谶的原因,当然不是如中村元等人所说的原因。由此,我们确实须要先了解北凉佛教的发展性质及情况,甚至昙无谶在北凉所扮演的角色,才能理解北魏太武帝的佛教意识形态发展性质及状况。

北凉-石窟艺术

 

北凉
公元412年,匈奴族的沮渠蒙逊占领了姑藏(即凉州),统一了河西走廊,自称为“河西王”,使北凉国发展到了极盛。沮渠蒙逊本人是很相信佛法的,也怀有弘扬佛教的远大志向,他不但在国内修建了华丽壮观的佛寺,还特意邀请了很多中外著名高僧前来凉州翻译佛经,使凉州成为了当时全国的译经中心之一,河西佛教的重要基地。北凉国的佛教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很重视禅定修行,也出现了很多历史上有名的习禅僧人,这对以后中国佛教中的禅定与观想修行影响很大。要想安静地修行禅定,就需要寻找一个幽雅僻静的场所,而位于河边山崖间的石窟就为习禅僧人们提供了优良的修行地。因此,石窟寺的开凿就在北凉国境内兴盛起来了。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在中国的新疆以东年代最早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开窟造像活动,是开始于凉州的南山。

据唐代和尚道宣的《集神州三宝感通录》等书记载:沮渠蒙逊曾经在凉州以南百里的地方为他的母亲祈福雕凿了一尊5米多高的石佛像,还开凿了几所石窟,里面的佛像有泥塑的也有石雕的,千变万化,常常令前来礼拜的信徒们心惊目眩。一些中原来的僧人在经过这里时,有时会远远地望见那尊大佛正在来回不停地走动着,但等他们走到跟前时大佛就又恢复了静止,不过它的脸上还显露着刚刚活动过的神态。有的人不相信,就取来一些细土撒在地上,想看看它到底会不会走动。撒土人刚刚走远,大佛就离开了山崖不停地行走起来,它的双脚踏着大地,留下了清晰可见的足迹。几百年来,这尊大佛就是这样经常地向人们显示着它的灵异。

但在公元7世纪以后的中国历史文献中,就再也看不到有关这处凉州南山石窟佛像的记载了。直到公元20世纪40年

北凉
代初,著名历史学家向达先生才开始怀疑武威东南40多公里的张义堡天梯山大佛寺,有可能就是沮渠蒙逊开凿石窟的地方。1954年,浙江学院的史岩先生亲往天梯山进行了勘查,从而确定了那里就是沮渠蒙逊开创石窟寺的地点,但是这位北凉国的国王当年凿出的石窟与大佛像已经不在了,据记载这一带隋明以后,平均每60年发生一次大地震,所以,最先开凿出来的大佛像可能早已毁坏于大地震了。

天梯山石窟大约有15座,其中有4座是中心塔柱式洞窟,还有一些唐代开凿的石窟。中心柱窟都是中等规模,平面近似于方形,中间立着一座通顶的方柱,象征着楼阁式的佛塔,方柱的每面开出二或三层佛龛,再在龛内塑制佛像。在公元20世纪50年代末,天梯山一带修建水库,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包括第1、4这两所中心柱窟在内的几座重要洞窟进行了拆迁保护,发现在这两个中心柱窟壁面上有两层壁画,上层的和敦煌莫高窟北魏时期的壁画很相似,那么下层的就很有可能是比北魏更早的北凉国壁画了。在那些下层的壁画中,有手提净水瓶的观世音菩萨立像,有手握兵器的天王形象,有双手合掌蹲跪着的供养菩萨像,还有体现西方极乐世界思想的化生童子形象。这些壁画人物在绘制时都是以线描为主,面相也很有自己的特色,壁画中所表现的主要是大乘佛教的思想,与龟兹地区的通过道式中心柱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来自印度的绕塔礼拜思想被北凉国佛教徒接受以后,就开始形成了最初的具有中国内陆特色的石窟艺术,并对以后中国石窟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令人瞩目的是,在同属于北凉国境内的肃南与洒泉地区,也发现了类似于凉州石窟的北凉国的中心柱窟。

武宣王段业,(公元?—401年),原为后凉建康太守,后建北凉,称凉王,在位5年,沮渠蒙逊发动兵变将他俘杀,葬处不明。

  段业,京兆人,初为后凉太祖吕光部将杜进僚属,从征西域,因战功任建康太守,公元397年5月,宿卫沮渠蒙逊,沮渠男成兄弟为报家仇,拥立他为使持节大都督,凉州牧,脱离后凉独立,不久称建康公,建年号为神玺,定都张掖,建立政权,史称北凉,公元399年2月改称凉王,改年号为天玺。

  公元401年6月,尚书左丞沮渠蒙逊起兵夺位,进攻张掖,段业部下田承爱打开城门,迎入叛军,沮渠蒙逊带兵冲入宫中,俘住段业,段业哭求说,我孤单一人飘零到这里,被你们推立为王,本来就是暂时应付,现在我愿让位给你,只求饶我性命,让我回故乡和妻儿团聚,我这就感激不尽了,沮渠蒙逊回头鼓动士兵说,他往日杀人的时候,并没有怜悯别人,如今死在眼前,倒要别人怜悯他,你们看可以饶他吗,士兵们喧哗着要杀掉他,并一齐上前去砍他,他终于死在乱刀之下。

  段业史称武宣王。

武宣王沮渠蒙逊(366—433年),临松(治今甘肃张掖南)卢水人,匈奴族,十六国时期北凉的建立者,军事统帅。

沮渠蒙逊的祖先为匈奴左沮渠,后来便以沮渠为姓。沮渠蒙逊虽为少数民族,却博览史书,还颇晓天文。史书上称赞他“雄杰有英略,滑稽善权变”(《晋书·沮渠蒙逊载记》)。所以,附近的胡人都归于他。前秦凉州刺史梁熙、后凉主吕光都奇而惮之,为此,沮渠蒙逊常整日游玩饮酒。

沮渠蒙逊(368~433年),临松(今民乐南古)卢水胡人,其祖先曾任匈奴左沮渠,因而以官为姓。

东晋十六国时,河西割据政权北凉为沮渠蒙逊所建,在位33年,二传其位于沮渠牧犍,历39年。

蒙逊滑稽多智,富有权变,颇晓天文,善于用兵,因此诸胡皆愿归其所用。先臣事后凉吕光,因吕光借故杀死蒙逊的伯父沮渠罗仇,蒙逊遂聚众万余攻临松,屯金山(今民乐洪水城),与其从兄男成反叛吕光,推段业为凉王,定都张掖,号称北凉。段业称王后,忌惮蒙逊的勇略威名,使蒙逊深自晦匿,内不自安。蒙逊遂于401年先谮杀段业亲信张掖太守马权,又暗中使人诬告素得人心的沮渠男成谋反,借段业之手赐死男成。其后,沮渠蒙逊泣告众人,哀戚至报,宣言要为男成报仇,众人被他激怒群起而攻,杀死段业,沮渠蒙逊自称张掖公,也号称北凉。412年,蒙逊攻克姑臧(今武威),徙都居之,改元玄始,称河西王。420年他佯攻浩门,诱杀李歆于临泽,夺得酒泉又引水灌溉敦煌,屠灭其城,尽占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海、金城、西平七郡。当时蒙逊听说刘裕北伐,心中害怕,便派使持表向东晋称臣。蒙逊重视同汉族的合作,译佛经,兴佛学,立学校,倡儒学,广揽人才,扩充势力,尤为重视发展农业,鼓励农民专力田亩,不误农时。

吕光
隆安元年397年,沮渠蒙逊的伯父后凉尚书沮渠罗仇和三河太守沮渠麹粥随从后凉主吕光进攻西秦,吕光弟吕延因贸然追击兵败被杀。沮渠麹粥便对沮渠罗仇说:“主上荒耄骄纵,诸子朋党相倾,谗人侧目。今军败将死,正是智勇见猜之日,可不惧乎!吾兄弟素为所惮,与其经死沟渎,岂若勒众向西平,出苕藋,奋臂大呼,凉州不足定也。”但沮渠罗仇认为:“理如汝言,但吾家累世忠孝,为一方所归,宁人负我,无我负人”(《晋书·沮渠蒙逊载记》。

四月,吕光听信谗言,以败军之罪将二人杀死。沮渠部众万余人为二人发丧,沮渠蒙逊哭著对部众说:“昔汉祚中微,吾之乃祖翼奖窦融,保宁河右。吕王昏耄,荒虐无道,岂可不上继先祖安时之志,使二父有恨黄泉”(《晋书·沮渠蒙逊载记》)!以此号召部众结盟起兵反后凉,部众将后凉中田护军马邃、临松令井祥斩首。起兵攻克临松郡(治今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东南马蹄镇),10日之内,聚军万人屯据金山(今甘肃山丹县西南)。

五月,吕光遣太原公吕纂率军进讨沮渠蒙逊于忽谷(今甘肃山丹西南),沮渠蒙逊兵败,逃入山中。蒙逊从兄沮渠男成响应蒙逊,起兵数千于乐涫(今甘肃酒泉东南)。后凉酒泉太守垒澄率步骑万人攻讨沮渠男成,垒澄战败被杀。沮渠男成顺势进攻建康(今甘肃高台西南),遣人说服建康太守段业反后凉,并推举其为大都督、龙骧大将军、凉州牧、建康公,建元神玺(北凉始此)。以沮渠男成为辅国将军,委以军国之任。蒙逊率众投奔段业,被任镇西将军。吕光命吕纂转兵进讨段业,不克。沮渠蒙逊乘机进攻临洮(今甘肃岷县),支援段业,与吕纂战于合离(今甘肃张掖),吕纂军大败。

隆安二年(398年)五月,北凉主段业遣沮渠蒙逊进攻后凉重镇西郡(今甘肃永昌西),时众人普遍都疑之。沮渠蒙逊说:“此郡据岭之要,不可不取。”段业说:“卿言是也”(《晋书·沮渠蒙逊载记》)。沮渠蒙逊遂率军攻城,但10余日不下,沮渠蒙逊引水灌城,克之,俘太守吕纯而归。后凉晋昌太守王德、敦煌太守孟敏皆以郡投降北凉。段业加封沮渠蒙逊为临池侯。

六月,后凉常山公吕弘据守张掖(今甘肃张掖西北),段业又遣辅国大将军沮渠男成及王德进攻之。吕弘弃张掖向东撤退,段业遂迁都至此,后准备追击吕弘,沮渠蒙逊认为:“归师勿遏,穷寇弗追,此兵家之戎也。不如纵之,以为后图。”段业不听,说:“一日纵敌,悔将无及”(《晋书·沮渠蒙逊载记》)。遂并亲自带军追击吕弘,果被后凉军反击,大败而归,幸有沮渠蒙逊救助才免于一死。段业叹息道:“孤不能用子房之言,以至于此”(《晋书·沮渠蒙逊载记》)!

同月,段业筑西安城,以其将臧莫孩为太守。沮渠蒙逊认为:“莫孩勇而无谋,知进忘退,所谓为之筑冢,非筑城也”(《晋书·沮渠蒙逊载记》)。段业不纳,不久,果为吕纂击败。沮渠蒙逊怕段业不能容己,便采取大智若愚的方法以避之。

隆安三年(399年)二月,段业即凉王位,改元天玺。以沮渠蒙逊为尚书左丞。

吕绍

四月,吕光遣其二子吕绍吕纂攻段业,段业向秃发乌孤求援,秃发乌孤遣其弟秃发鹿孤及杨轨率兵增援。吕绍认为段业等军盛,想从三门关挟山向东。吕纂说:“挟山示弱,取败之道,不如结阵卫之,彼必惮我而不战也”(《晋书·沮渠蒙逊载记》)。吕绍乃引军向南。段业准备攻击,沮渠蒙逊劝阻说:“杨轨恃虏骑之强,有窥觎之志。绍、纂兵在死地,必决战求生。不战则有泰山之安,战则有累卵之危”(《晋书·沮渠蒙逊载记》)。段业认为言之有理,遂按兵不动。吕绍知难而退,引军而回。

隆安四年(400年)十一月,酒泉太守王德北凉,自称河州刺史。段业使沮渠蒙逊讨之。王德焚城,逃奔唐瑶,沮渠蒙逊追至沙头,大破之,虏其妻子、部落而还。

隆安五年(401年)四月,段业忌沮渠蒙逊威名,对其逐渐疏远。以其从叔沮渠益生为酒泉太守,沮渠蒙逊为临池太守。段业门下侍郎马权俊爽有逸气,武略过人。段业以马权代沮渠蒙逊为张掖太守,甚见亲重,常轻陵沮渠蒙逊。沮渠蒙逊也惮而怨之,便用离间计,对段业说:“天下不足虑,惟当忧马权耳”(《晋书·沮渠蒙逊载记》)。段业遂将马权杀死。沮渠蒙逊对沮渠男成说:“段业愚暗,非济乱之才,信谗爱佞,无鉴断之明。所惮惟索嗣、马权,今皆死矣,蒙逊欲除业以奉兄何如?”沮渠男成说:“业羁旅孤飘,我所建立,有吾兄弟,犹鱼之有水,人既亲我,背之不祥”(《晋书·沮渠蒙逊载记》)。沮渠蒙逊见沮渠男成不同意,遂请为西安太守,段业喜出望外,许之。沮渠蒙逊为寻找起兵的借口,便约沮渠男成一起祭兰门山,并故意遣司马许咸向段业告发:“男成欲谋叛,许以取假日作逆。若求祭兰门山,臣言验矣”(《晋书·沮渠蒙逊载记》)。到了约定的时间,沮渠男成果然到兰门山。段业遂将沮渠男成抓捕,令其自杀,沮渠男成说:“蒙逊欲谋叛,先已告臣,臣以兄弟之故,隐忍不言。以臣今在,恐部人不从,与臣克期祭山,返相诬告。臣若朝死,蒙逊必夕发。乞诈言臣死,说臣罪恶,蒙逊必作逆,臣投袂讨之,事无不捷”(《晋书·沮渠蒙逊载记》)。段业不从,令其自杀。沮渠蒙逊闻其死,便对部众说:“男成忠于段公,枉见屠害,诸君能为报仇乎?且州土兵乱,似非业所能济。吾所以初奉之者,以之为陈、吴耳,而信谗多忌,枉害忠良,岂可安枕卧观,使百姓离于涂炭”(《晋书·沮渠蒙逊载记》)。沮渠男成平素威望甚高,在沮渠蒙逊的号召下,各部众纷纷响应,至氐池时,部众已超过万人。镇军将军臧莫孩、右将军田昂等也皆归附之。段业遣武卫将军梁中庸攻讨蒙逊,梁中庸也向蒙逊请降。五月,沮渠蒙逊攻至都城张掖(今甘肃张掖西北),田昂侄田承爱开城门内应,沮渠蒙逊攻入城里,杀段业。

吕纂
六月,梁中庸等共推沮渠蒙逊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张掖公,赦其境内,改元永安。沮渠蒙逊以从兄沮渠伏奴为张掖太守、和平侯,弟沮渠拿为建忠将军、都谷侯,田昂为西郡太守,臧莫孩为辅国将军,房晷、梁中庸为左、右长史,张骘、谢正礼为左右司马。时后秦主姚兴遣姚硕德攻后凉,大破后凉军,七月,沮渠蒙逊遂遣从事中郎李典奉表入贡于后秦。九月,沮渠蒙逊所部酒泉、凉宁二郡叛降于西凉,又闻吕隆降于后秦,大惧,遣其弟建忠将军沮渠拿、牧府长史张潜去姑臧见姚硕德,请率其众东迁。姚硕德大喜,以张潜为张掖太守,沮渠拿为建康太守。张潜劝沮渠蒙逊东迁,沮渠拿私下对沮渠蒙逊说:“吕氏犹存,姑臧未拔,硕德粮竭将远,不能久也。何故违离桑梓,受制于人”(《晋书·沮渠蒙逊载记》)辅国将军臧莫孩也认为有理。沮渠蒙逊遂杀张潜,并下书说:“孤以虚薄,猥忝时运。未能弘阐大献,戡荡群孽,使桃虫鼓翼东京,封豕烝涉西裔,戎车屡动,干戈未戢,农失三时之业,百姓户不粒食。可蠲省百徭,专功南亩,明设科条,务尽地利”(《晋书·沮渠蒙逊载记》)。

元兴元年二月,沮渠蒙逊领兵进攻后凉都城姑臧(今甘肃武威)。吕隆向南凉求援,南凉派广武公秃发俯檀率万骑,救援吕隆。兵尚未至,沮渠蒙逊已被吕隆击败,蒙逊留谷万余斛请与吕隆讲和。秃发傉檀至昌松(今甘肃古浪西),闻沮渠蒙逊已退,裹胁凉泽、段冢(两地在武威东)之民500余户而还。

义熙二年(406年)九月,沮渠蒙逊袭击酒泉(今属甘肃),进至安珍(即安弥县,今甘肃酒泉东)。西凉主李嵩战败,退守城中。沮渠蒙逊撤兵。

义熙三年(407年)九月,南凉王秃发僻檀率5万余人讨伐北凉主沮渠蒙逊。两军战于均石(今甘肃张掖东),秃发傉檀战败。尔后,沮渠蒙逊进攻南凉西郡太守杨统,战于日勒(今甘肃永昌西),杨统兵败投降。时南凉与北凉,各为扩展实力,相攻不息。南凉主秃发傉檀遣左将军枯木等讨伐北凉主沮渠蒙逊,掠获临松(今甘肃张掖南)居民千余户而还。旋沮渠蒙逊讨伐南凉,兵至显美(今甘肃武威境),也挟其民数千户而去。南凉太尉秃发俱延复征蒙逊,大败而归。

义熙六年(410年)三月,秃发傉檀亲率5万骑兵再伐蒙逊,两军战于穷泉,秃发僻檀大败。蒙逊乘胜围攻姑臧(今甘肃武威),夷、夏万余户降于蒙逊。秃发僻檀以司隶校尉秃发敬归及子秃发佗为人质,求和于沮渠蒙逊。蒙逊允应。因人质出逃。蒙逊徙其民众8000余户而去。秃发傉檀畏惧沮渠蒙逊逼犯,迁都乐都(今青海乐都)。

义熙七年(411年)二月,沮渠蒙逊攻克姑臧(今甘肃武威),俘焦朗。沮渠蒙逊以其弟沮渠孥为秦州刺史,镇守姑臧。蒙逊继续征伐南凉,围困乐都。秃发傉檀以子秃发安周为人质于北凉,沮渠蒙逊乃还。不久,秃发僻檀复伐蒙逊,兵分五路齐进,至番木(今甘肃永昌西)、苕藿(今甘肃张掖东),抢掠其民众5000余户而还。沮渠蒙逊随后追击,秃发傉檀败走。沮渠蒙逊再次进围乐都,秃发傉檀固守城堡,沮渠蒙逊攻之不克。最后,秃发傉檀以子秃发染干为人质,请求和解,沮渠蒙逊始班师。

八月,沮渠蒙逊率轻骑兵远袭西凉都城酒泉,西凉公李嵩欲挫其锐,不与战。不久,沮渠蒙逊因粮尽而撤退,李嵩遣其长子李歆率骑兵7000人追击,沮渠蒙逊大败,沮渠百年被俘。

义熙八年(412年)十月,沮渠蒙逊迁都至姑臧。十一月,沮渠蒙逊即河西王位,大赦,改元玄始。

义熙九年(413年)四月,立其子沮渠政德为世子,加镇卫大将军、录尚书事。

吕隆

同月,南凉王秃发傉檀征伐河西王沮渠蒙逊,战于若厚坞、若凉两地,秃发傉檀皆败。沮渠蒙逊进围乐都(今属青海)二旬未克,南凉湟河太守文支以郡降沮渠蒙逊。沮渠蒙逊再伐南凉,秃发傉檀以太尉秃发惧延作人质,沮渠蒙逊撤军。沮渠蒙逊又西至苕藋(今甘肃张掖东),并遣冠军将军伏恩率骑兵万人袭击西秦卑和、乌啼二部,大破之,俘2000余落而还。

义熙十一年(415年)三月,沮渠蒙逊举兵攻克西秦广武(治今甘肃永登)。西秦王乞伏炽磐遣将军乞伏魃尼寅拦击沮渠蒙逊于浩軎(今甘肃永登西南),大败,乞伏魋尼寅被斩。乞伏炽磐又遣将军折斐等率1万骑兵占据勒姐岭(今青海西宁东),沮渠蒙逊且战且前,将其击败,并生擒折斐等700余人。

义熙十三年(417年)二月,沮渠蒙逊遣将袭西羌乌啼部落,大破乌啼军,又击卑和部落,卑和部落投降。

四月,北凉主沮渠蒙逊遣张掖太守沮渠广宗向西凉诈降,西凉派兵接应,沮渠蒙逊率3万人马埋伏于蓼泉(今甘肃张掖西北),李歆等前往迎接,行至中途发觉中计,即行撤退。沮渠蒙逊率军追击,两军战于鲜支涧(今甘肃高台西南),李歆战败,被斩7000余人,蒙逊筑城置戍而还。

义熙十四年(418年)九月,沮渠蒙逊再举兵攻西凉,西凉主李歆欲兴兵迎战,被左长史张体顺劝阻,改为闭城自守。沮渠蒙逊收掠其粮谷而还。

永初元年(420年)七月,沮渠蒙逊企图进攻西凉,事先引兵攻西秦浩亹(今甘肃永登西南河桥驿附近),既至,又秘密回师屯于川岩(今甘肃张掖西南)。西凉公李歆得知沮渠蒙逊攻击浩亹的消息,欲乘虚袭击张掖,遂率骑兵3万人东出。沮渠蒙逊恐李歆知他还师,不攻张掖,于是张帖布告,宣称北凉军已占领浩亹,即将进攻黄谷(疑今青海民和境)。李歆不知有诈,率军进入都渎涧(今甘肃张掖西),沮渠蒙逊督兵进击,两军战于怀城,李歆战败,继而又勒兵迎战于蓼泉(今甘肃高台西南),为沮渠蒙逊所杀。李歆弟酒泉太守李翻、新城太守李预等西奔敦煌。沮渠蒙逊遂入酒泉。李翻与其弟敦煌太守李恂弃敦煌奔北方山区。同年冬,李恂率数十骑回敦煌。改元永建。蒙逊遣其子沮渠政德进攻敦煌,李恂闭城不战。

永初二年(421年)正月,沮渠蒙逊率兵2万攻西凉李恂据守的敦煌。三月,沮渠蒙逊派兵兴筑长堤,用水灌城,将敦煌团团包围。李恂部将宋承等出城投降,恂自杀。西凉灭亡。

七月,北凉主沮渠蒙逊派遣右卫将军沮渠鄯善、建节将军沮渠苟生率领部众7000进攻西秦。西秦王乞伏炽磐命征北将军木奕干等率步骑5000进行抵抗。西秦军在五涧(河名,今甘肃武威南)击败北凉军,死2000人,苟生被俘。

景平元年(423年)八月,柔然进攻河西(今甘肃,青海二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一带),沮渠蒙逊命世子渠蒙政德率领轻骑迎击,渠蒙政德战败被杀。沮渠蒙逊立次子沮渠兴为世子。

元嘉三年(426年)八月,西秦王乞伏炽磐领兵进攻北凉,进至廉川(今青海乐都东),派遣太子乞伏暮末等率步骑3万攻西安(今甘肃张掖东南),不克,又攻番禾(今甘肃永昌西)。沮渠蒙逊发兵抵抗,同时派人劝说夏主赫连昌发兵乘虚击西秦都城枹罕(今甘肃临夏西南)。夏主遣征南大将军呼卢古率骑兵2万攻苑川(今甘肃榆中东北),车骑大将军韦伐率骑兵3万攻南安(今甘肃陇西)。西秦王闻讯,急忙收兵还师。

九月,留左丞相昙达守枹罕,并将境内老弱、畜产迁移至浇河城(今青海贵德南,黄河南岸)及莫河仍寒川(在浇河西南)。韦伐攻克南安,俘西秦秦州刺史翟爽、南安太守李亮。原依附于西秦的吐谷浑之慕容握逵等见西秦兵势日衰,遂率部众2万帐落叛秦,奔昴川,往投吐谷浑王慕瑞。十月,昙达在康良山被呼卢古战败。十一月,呼卢古、韦伐联兵进攻枹罕,乞伏炽磐退保定连(今甘肃临夏东南)。呼卢古攻入枹罕南城,旋即为西秦镇京将军赵寿生率领300敢死之士所击退。夏军又攻西秦沙州刺史出连虔于湟河(在今青海境),被其部将乞伏万年击败;转攻西平(今青海西宁),俘西秦安西将军库洛干,坑杀士卒5000余人,掠民2万余户而去。

段业
元嘉五年(428年),五月,西秦王乞伏炽磐卒,太子乞伏暮末即位。六月,沮渠蒙逊乘秦丧,领兵攻西秦西平(今青海西宁)。西平太守麴承许诺北凉军若攻下乐都,愿请降。北凉主遂转攻乐都。西秦相国元基率3000骑自都城枹罕(今甘肃临夏西南)往救乐都。刚入城,北凉兵即至,攻克外城,断绝水道,城中饥渴,死者过半。部将东羌乞提随元基救乐都,暗中与北凉勾结,下绳引入其兵,登城者百余人,鼓噪烧门。元基率众奋击,北凉军乃退。乞伏暮末为保境,遣使至沮渠蒙逊处,许归沮渠成都(成都于422年被俘)以求和。沮渠蒙逊引兵还,并遣使入西秦吊祭。

十二月,沮渠蒙逊率众再攻西秦,至磐夷,西秦相国元基等率1.5万骑抵抗。沮渠蒙逊还攻西平(今青海西宁),西秦征虏将军出连辅政等率骑2000往救。翌年正月,出连辅政等还未赶至西平,沮渠蒙逊已攻克该城,俘太守麴承。

元嘉十年(433年)三月,沮渠蒙逊去世,时年六十六岁。

沮渠蒙逊-大事记

沮渠蒙逊卖兄称王

沮渠蒙逊
甘肃一省境内同时存在四、五个国家,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在十六国后期却的的确确是事实。这五个国家分别是吕氏的后凉(甘肃中部)、乞伏氏的西秦(甘肃南部)、秃发氏的南凉(甘肃西南部及青海东北部)、沮渠氏的北凉(甘肃中西部)和李氏的西凉(甘肃西部)。

吕光死后,几个儿子之间的争斗便爆发。他的侄子吕超劝嗣位的吕绍除掉握有兵权的吕纂,吕绍抱着吕光的遗命不放,坚持不肯。吕纂、吕弘兄弟就没那么客气,两人私下里一拍即合,率军攻入宫廷,吕绍被逼自杀,吕纂以庶长子的身份夺取了天王之位,改元咸宁。不久,吕纂、吕弘又彼此拥兵自疑,在宫中大打出手。吕弘战败,出逃后被抓回处死。吕纂给内乱中与他作对、而后外逃的吕超等人官复原职,暂时稳定住国内形势,也埋下了定时炸弹。他一心想着攻伐外敌,其目的应该是提高自己的威望,但后凉兵在咸宁二年(公元400年)与南凉的“希望之星”秃发傉檀的对抗中吃了败仗,吕纂的威望不升反降。据守张掖的段业于一年前自称凉王,建立了北凉政权。这还不算,更西面的敦煌太守李暠又在这一年脱离北凉,也自称凉公,这就是西凉。

李暠是北方各政权统治者中极少有的汉人之一,他的出身没有太大的疑问,他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十六世孙。他的先祖在汉初奉命到陇西讨伐叛乱的羌人,不幸战死,后人前来奔丧,将他葬于陇西,并将全家迁到这里。李暠的家族从汉朝到晋朝,一直是凉州的大族。祖父李弇在前凉张轨的手下做到将军、侯爵,相当不容易。父亲李昶也很有名气,只是死得早,李暠是他的遗腹子。

李暠年纪轻轻,就文武双全,喜欢结交名士,与郭黁以及异父同母的弟弟宋繇志同道合,众人一致看好他会有一番作为。

段业、沮渠蒙逊起兵的时候,李暠也与宋繇等人响应。段业任命李暠做效谷(今甘肃敦煌西)县令。不到一年,敦煌太守孟敏去世,李暠又被推为敦煌太守。

段业自称凉王,他的右卫将军敦煌人索嗣想取代李暠,担任敦煌太守,在段业面前竭力构陷李暠,段业最后让索嗣去取代李暠。索嗣带着五百个骑兵,从张掖赶往敦煌赴任。在离城二十里处,得意忘形的索嗣给李暠写了封信,让他前来迎接。李暠惊疑之际正欲前往,被宋繇和效谷令张邈劝止。他们说:“吕氏衰微,段业暗弱,正是英豪有为之时。将军既已据有敦煌之地,岂可轻易拱手送人?索嗣是个怎样的货色,将军可一战擒之。”李暠早有野心,只是担心自己虽系陇西大族,毕竟不是敦煌当地人,吃不准敦煌名门大户的态度,如今见到身边的敦煌士人领袖都明确地表示支持自己,顿时信心倍增,回答说:“我这人向来没有叱咤风云之志,受了委派来此为官,没想到竟得到大家的拥戴。刚才准备出迎,实在是因为不知道你们的心意。”于是,李暠在宋繇、张邈等人的支持下,乘索嗣没有防备,出兵击败了索嗣。索嗣逃回张掖,李暠又上书段业,历数索嗣的罪状。沮渠男成也因与索嗣关系不好,乘机怂恿段业除掉索嗣。无主见的段业不仅杀了索嗣,而且还专门派使臣到敦煌向李暠表示慰问,提拔李暠为都督凉兴以西诸军事、镇西将军。

李暠控制的地盘在段业的“支持”下不断扩大。北凉的晋昌太守唐瑶跟着背叛段业而支持李暠,传檄敦煌、酒泉等六郡,推举李暠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李暠下令大赦境内,改元为庚子,建立起一个类似前凉的汉人政权。李暠的独立几乎是段业一手促成,段业这个懦弱书生作为领袖人物,表现实在差劲。沮渠蒙逊看出此人不足与谋,决定取而代之。段业任命的张掖太守马权有勇有谋,与蒙逊争权。他就在段业面前说些马权的坏话,事情果然进展顺利,段业杀了马权,为他排除掉一个障碍。沮渠蒙逊想与堂兄沮渠男成联手,对他说:“段业愚暗庸碌,够不上做个君主的资格,我想除掉他,推兄长为主,怎么样?”男成没这兴趣,回答说:“段业本是孤客,是我拥立为君主的,靠着我们兄弟,才如鱼得水。人家亲信我们,我们却要背叛人家,这可不行。”沮渠蒙逊没得到支持,却不愿作罢,竟想出一招毒的!他在北凉天玺三年(公元401年)四月,约男成一同去祭告兰门山,在暗中却派人告诉段业说:“男成准备发动变乱,如果他请求祭告兰门山,我的话就可以应验。”

到了那一天,男成当然向段业提出要去祭拜,段业就派人抓了男成,命他自杀。男成说:“沮渠蒙逊先前曾和我商量谋反,因为他是我兄弟我没有把他告发。如今又因为我在,担心部众不听他的,才约我祭山,反诬我谋反,他这是想借大王之手杀掉我。大王不如假说我已被处死,沮渠蒙逊必然起兵反叛。那时我再奉大王之命讨伐,就可以无往不胜了。”段业不信,还是杀了男成。沮渠男成一死,蒙逊便到自己的部众面前哭着说:“男成忠于段业,竟被段业无故杀害。当初之所以推举段业,是把他当作陈胜、吴广一样的人物,他却听信谗言,滥害忠良,我们怎么可以再忍耐下去?”男成平时深得部众拥护,部众为了替男成报仇,都跟随蒙逊讨伐段业。不少匈奴人,羌人起兵响应,蒙逊走到氐池(今甘肃张掖一带),手下的部众人数已超过了一万,段业手下的一些将领也归顺了蒙逊。

这年五月,沮渠蒙逊到达张掖,段业的军队早就四散溃逃。蒙逊不费吹灰之力就攻进城去,斩杀了段业,自己当上了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张掖公。

沮渠蒙逊-历史贡献

 

北凉沮渠氏联合境内汉族大姓势力,以郡县方式管理人民,征发赋役。又大兴佛教,译经造像。还不时与刘宋互通使节,使河西与江南的文化交流得以继续保持。北魏灭北凉,徙凉州民三万余户至平城(今山西大同)一带,其中一批东迁的学者,对北魏的文化有重大影响。

北凉的建立,沮渠蒙逊兄弟具有非常之功,段业任命沮渠男成为辅国将军,沮渠蒙逊为镇西将军。沮渠蒙逊多次为北凉建立战功,陆续被封为临池侯、尚书左丞、张掖太守等。与此同时,沮渠蒙逊与段业之间的摩擦与冲突也表现出来。主要是,段业忌妒和恐惧沮渠蒙逊的才能,逐渐疏远并排挤他,借故免去其张掖太守一职。这引起了沮渠蒙逊的强烈不满。同时,沮渠蒙逊认为,段业书生气太足,胸无大志,缺乏深思熟虑,难能成大事。沮渠蒙逊采取离间计,挑拨段业与沮渠男成的关系,诬告沮渠男成谋反,段业不分青红皂白就将其杀害。沮渠蒙逊利用段业错杀沮渠男成这一事件,在少数民族上层中进行煽动,要为沮渠男成报仇。少数民族上层迅速在氏池(今甘肃民乐)集中万余人,袭杀段业并夺得了王位。沮渠蒙逊于401年五月自称使持节、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张掖公,建年号永安,建都张掖,仍然称为北凉。

沮渠蒙逊主持北凉后,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四面受敌。为了渡过难关,沮渠蒙逊采取外部积极的外交政策和内部励精图治的国策。首先向强大的后秦奉表纳贡,表示臣服,减轻周围环境的压力。在内部制定了富民强国的一系列措施,礼贤下士,起用人才,曾经颁布《求贤令》,在全北凉境内招贤纳士;重视文化教育,创办学校。这些举措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一时北凉境内人才济济,文化出现了繁荣景象。在北凉实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沮渠蒙逊开始向周围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421年三月,沮渠蒙逊亲自率领2万军队,攻克西凉首都敦煌,灭西凉。

这样,北凉占领了整个河西地区。在征战西凉的过程中,北凉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尊崇儒学,保护人才,深得各族人民的拥戴。412年迁都姑臧,称河西王,改元玄始。义和三年(433年),蒙逊去世,谥武宣王,庙号太祖。其子沮渠牧犍继位。

沮渠蒙逊-文化贡献

 

一.凉州佛教

 

这里所说的凉州佛教,主要是指北凉王沮渠蒙逊在建都姑减以前的凉州佛教。《魏书 ·释老志》说:“凉州自张轨以后世信佛教。”事实h.由于凉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佛教东渐,特别是进入玉门关和阳关以后,除了地扼两关的敦煌以外,姑减乃第一个重镇,因此,不论从那一方面来讲,凉州佛教的流布和发展,是比较早的。至少在西晋时期,佛教在凉州已有了很多信徒。据佛史记载,远在西晋太康七年(即公元286年),由“敦煌菩萨”竺法护所译的《光赞般若经》以及《渐备一切智德经》等,便曾流布凉州。但是,直到东晋简文帝司马显咸安二年(公元372年),始由内陆前往天竺求法的慧常、慧辩等人路经凉州时,才将它和《首楞严》.《须赖》二经一并抄写后,辗转送到正在襄阳弘法的我国著名高僧道安手中,在 I}名人所写《渐备经十住胡名并书叙》(很可能就是道安所写)中说:“护公出《光赞》,计在《放光》(即《放光般若经)))前九年,不九年当八年,不知何以遂逸在凉州,不行于世。”对此,道安在《合放光光赞略解序》中也曾叹道:“恨其寝逸凉土九十一年,几至泯灭,乃达此邦也。”按《光赞般若经》到达襄阳乃东晋孝武帝司马耀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减去“寝逸凉土”的九十一年,说明至迟在西晋太康年间便已有佛经在凉州流布,比张轨到凉州之永宁元年(公元301年)至少要早十几年近二十年。《开元释教录》云:“前凉张氏都姑减,从晋年号。自张轨永宁元年辛酉,至天锡咸安六年丙子(公元376年)凡八主,七十六年。外国优婆塞一人,译经四部,六卷,见存一部,亡三部。优婆塞支施仑,月支人,博综众经,来游凉土,张公(张天锡)见而重之,请令翻译。以咸安三年癸酉(公元373年).于凉州内正厅堂后湛露轩下,出《须赖经》等四部.龟兹王世子帛延传语,常侍西海赵潇、会水令马亦、内侍来恭政三人笔受,沙门释慧常、释进行同在会证。”这是现在所能见到的凉州最高统治者正式组织译场和释译佛经的最早记录。但是.据道安在襄阳整理的《综理众经目录》中所列《凉土异经录》记述,当时,在凉州所出的佛经便已有五十九部七十九卷之多。可见当时凉州佛教已发展到了何等昌盛的程度。再说。道安之所以将出自凉州的佛经,能够专门列成一部《凉州异经录》,也说明凉州佛教经籍,在我国当时的佛教发展中已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然而,数量这么多的佛经出自凉州,这绝非是十年八年和短时期内所能够做到的事。 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就在这里,凉州地方,不仅释译了许多佛教经典,而且还出了许多著名的译经高僧和弘法大师。他们的译经和弘法活动,不但在当时受到了所有高僧大德的称赞,而且在我国佛教史上也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二.沮渠蒙逊的崇佛

沮渠蒙逊的崇佛,史书多有记载,首先,在《十六国春秋》卷九十四《北凉录》一说:“先是,蒙逊王有凉土,专

弘事佛”。《魏书·释老志》也说:“沮渠蒙逊在凉州,亦好佛法。”凉州高僧道朗在其所撰《大般涅架经序》内更说:“大沮渠河西王者,至德潜著,建隆王业,虽形处万机,每思弘大道,为法城渐。”在《高僧传》卷二《昙无俄传》内则不光称“蒙逊素奉大法”,且说他“志在弘通”。至于《魏书·高崇传附子谦之传》所谓的“凉国盛事佛道”,以及《弘明集》卷第十一《何令尚之答宋文皇帝赞扬佛教事》内所说:“末节感悟,遂成善人”等等,显然都是指沮渠蒙逊而说的。然,综观蒙逊之崇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在他的主持、倡导和劝请下,翻译了不少佛经;二、开凿了著名的凉州石窟;三、对名僧昙无徽以及玄高等人的敬重。现叙述如下:译经:在北凉,见于史书记载的大规模译经活动至少有四次。第一次是在沮渠蒙逊建都张掖时,有沙门道龚、法众、僧伽陀等三人,先后所译的《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大方等陀罗尼经》、《宝梁经》第三部八卷。其具体时间,大约在公元401年到412年的北凉永安年中。按《开元释教录》卷四及《历代三宝记》卷九记载,在上述诸经的《后记》中,虽有“于张掖为河西王沮渠氏译”的记述,但均无沮渠蒙逊组织译场等记录。

三.沮渠蒙逊的尊儒重道

在沮渠蒙逊的倡导下,凉州佛教虽盛极一时,但,我们认为,蒙逊之崇佛,远不如他的尊儒。他的尊儒,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远在玄始六年(417年),他即在姑减“起游林堂于内苑,图列古圣贤之像”,他不但常宴群臣于堂,还经常在堂内与群臣说论儒家经传。

(二)承玄二年(429年)冬十一月,“复遣使至宋入贡”,除“献青雀头黛百斤”外,“并求周易子集诸书,诏并给之,合七十五卷。又就司徒王弘求《搜神集》,弘写与之。”当时在通宋路中虽多有割据者阻隔,尚求书若斯,可见其学儒之心切。

(三)据《魏书·列传》第四十《阐胭传》称:蒙逊曾给阐胭“文吏三十人,典校经籍,刊定诸子三千余卷。”其数量远远超过了整个北凉所译的佛教经典。

(四)至于蒙逊之对待硕学通儒,他不但敬重有加,且一律委之于重任,使其在北凉政权中均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敦煌人张穆,博通经史,才藻清瞻,当沮渠蒙逊攻克姑减时,即摆拜为中书侍郎,并委以机密之任。金城人宋钦,幼而好学,有儒者之风,博综群言,声著河右,仕蒙逊为中书郎,世子洗马,上东官篇,甚见亲重。前面提到的那位阐胭,因注王朗《易传》,学者籍以通经,撰《十三州志》行于世.蒙逊不仅让他典校经籍,且让他常侍左右,访以政治损易,拜秘书考课郎中。敦煌硕儒宋蒜,本为段业的中散常侍,后白张掖告归敦煌以后,既为西凉王李篙佐命之臣,又为李属临死时为其子李歌唯一的托孤重臣,及散嗣位,乃迁武卫将军、广夏太守、军谘祭酒、录三府事。史谓霭虽位至通显,家无余财,唯雅好儒学,虽在兵旅,讲诵不废,每闻儒士在门,常倒展出近,停寝政事,引谈经籍,尤明断决。及至沮渠蒙逊平酒泉,于琳室得书数干卷,盐米十余解而已。蒙逊乃叹曰:孤不喜得李欲,欣得宋舔耳。遂拜宋舔为尚书吏部郎中,并委以全衡之任。特别是在他临终前,仍以子牧键迁之。刘晒亦以儒学见称,曾就学于郭璃,为璃快婿。尝以《三史》文繁,著《略记》百三十篇八十四卷,《凉书》十卷,《敦煌实录》二十卷,《方言》三卷,《靖恭堂铭》一卷,并著《周易》、《韩子》、《人物志》、《黄石公》及《三略》等均并行于世。

沮渠蒙逊-相关书法作品

 

沮渠安周造佛寺碑

沮渠安周造佛寺碑

北凉沮渠安周承平三年(445)刻,22行,行47字,存德国拍林。原碑于清光绪年间在新疆吐鲁番高昌故城出土。1903年被德人盗往柏林,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原碑断裂。光绪三十二年(1906)端方赴欧时拓以完本;拓本纵132.2厘米,横85.8厘米,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北凉为羯族沮渠蒙逊所建,位置在今甘肃省西部,后为北魏所灭。沮渠安周为沮渠蒙逊第十子。该碑撰文为中书郎中夏侯粲。北凉石刻甚为少见,除此碑外只有比它晚十年的封戴墓表(承平十三年,455)。它们为研究北凉情况提供了实物资料。

此碑为隶书,但已具楷意。主用方笔,横笔两端多呈锐角并向上翘起,笔画挺拔,锋芒毕露。结字稳健中具有活泼气氛。和《露宝子碑》有相近之处。

沮渠蒙逊-史书记载

 

《晋书·沮渠蒙逊载记》

沮渠蒙逊,临松卢水胡人也。其先世为匈奴左沮渠,遂以官为氏焉。蒙逊博涉群史,颇晓天文,雄杰有英略,滑稽善权变,梁熙、吕光皆奇而惮之,故常游饮自晦。会伯父罗仇、麹粥从吕光征河南,光前军大败,麹粥言于兄罗仇曰:“主上荒耄骄纵,诸子朋党相倾,谗人侧目。今军败将死,正是智勇见猜之日,可不惧乎!吾兄弟素为所惮,与其经死沟渎,岂若勒众向西平,出苕藋,奋臂大呼,凉州不足定也。”罗仇曰:“理如汝言,但吾家累世忠孝,为一方所归,宁人负我,无我负人。”俄而皆为光所杀。宗姻诸部会葬者万余人,蒙逊哭谓众曰:“昔汉祚中微,吾之乃祖翼奖窦融,保宁河右。吕王昏耄,荒虐无道,岂可不上继先祖安时之志,使二父有恨黄泉!”众咸称万岁。遂斩光中田护军马邃、临松令井祥以盟,一旬之间,众至万余。屯据金山,与从兄男成推光建康太守段业为使持节、大都督、龙骧大将军、凉州牧、建康公,改吕光龙飞二年为神玺元年。业以蒙逊为张掖太守,男成为辅国将军,委以军国之任。

业将使蒙逊攻西郡,众咸疑之。蒙逊曰:“此郡据岭之要,不可不取。”业曰:“卿言是也。”遂遣之。蒙逊引水灌城,城溃,执太守吕纯以归。于是王德以晋昌,孟敏以敦煌降业。业封蒙逊临池侯。吕弘去张掖,将东走,业议欲击之。蒙逊谏曰:“归师勿遏,穷寇弗追,此兵家之戎也。不如纵之,以为后图。”业曰:“一日纵敌,悔将无及。”遂率众追之,为弘所败。业赖蒙逊而免,叹曰:“孤不能用子房之言,以至于此!”业筑西安城,以其将臧莫孩为太守。蒙逊曰:“莫孩勇而无谋,知进忘退,所谓为之筑冢,非筑城也。”业不从。俄而为吕纂所败。蒙逊惧业不能容己,每匿智以避之。

业僭称凉王,以蒙逊为尚书左丞,梁中庸为右丞。(节选)

沮渠蒙逊-历史评价

 

《晋书》

“史臣曰:蒙逊出自夷陬,擅雄边塞。属吕光之悖德,深怀仇粥之冤;推段业以济时,假以陈、吴之事。称兵白涧,南凉请和;出师丹岭,北寇宾服。然而见利忘义,苞祸灭亲,虽能制命一隅,抑亦备诸凶德者矣。”

“赞曰:光猜人杰,业忌时贤。游饮自晦,匿智图全。凶心既逞,伪绩攸宣。挺兹奸数,驰竞当年。”

 

哀王沮渠牧犍

(?-447年),一名茂虔,匈奴支系卢水胡族人,沮渠蒙逊之子。十六国时期北凉国君主,433年-439年在位。

北凉义和三年(433年)沮渠蒙逊去世,沮渠牧犍继立,即河西王位,改元永和。当时北魏一统华北已势不可挡,永和七年(439年)北魏攻姑臧,沮渠牧犍出降,北凉亡,北魏统一华北,沮渠牧犍也成为五胡十六国时代最后一位君主[1]。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八年(447年),有人密告沮渠牧犍谋反,遂被太武帝赐死哀王

酒泉王沮渠无讳(?--444)沮渠氏高昌(后北凉王朝)的列立者。北凉末代君沮渠茂虔之弟,封弥安侯,拜征西将军、沙州刺史,都督建康以西诸军事,领酒泉太守。北魏太延五年(439)太武帝破姑藏,沮渠茂虔投降。太平真君元年(440)起兵晋昌,聚众复国,一度收复酒泉,继攻张掖不克,八月求和请降于北魏。二年(441)正月魏拜无讳为征西大将军、凉州牧、酒泉王;四月又派兵攻打酒泉。五月敦煌太守沮渠唐儿反叛,无讳留从弟安周守酒泉,亲征唐儿并杀之,驻于敦煌,十一月酒泉陷落,无讳谋度流沙,转略高昌,作出了战略大转移的决定,遣弟安周率5000人西击鄯善(楼兰)。三年(442)四月,无讳率众万余家弃敦煌西迁鄯善,直接威胁高昌的阚爽。此时,盘据伊吾的西凉残余势力唐契在柔然的威逼下进犯高昌,阚爽向无讳求援“欲令无讳与唐契相击”,以坐收渔人之利。八月无讳留从子丰周守鄯善,亲率大军赴高昌。无讳兵至高昌,唐契已与柔然战死。阚爽闭城拒无讳于城下。九月,无讳大将卫兴奴夜袭高昌,遂屠其城,阚爽逃奔柔然。无讳据高昌以为都,创建后北凉王朝(一作沮渠氏高昌),自是高昌独立为国。同岁遣使奉表江东,宋册封之为都督凉、河、沙三州诸军事、征西大将军、凉州刺史、河西王、建元承平。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病逝,享国3年。

河西王沮渠安周

(?-460年),北涼國君主,匈奴支系盧水胡族人,沮渠蒙遜之子,沮渠牧犍沮渠無諱之弟,牧犍在位時被任命為樂都太守

北涼永和七年(439年北魏姑臧,牧犍出降,無諱據酒泉自保,一度向北魏投降,惟不久北魏仍以無諱終為邊患而討之,無諱敗退,安周乃奉無諱之命西渡沙漠攻擊鄯善。(442年)無諱西行與安周會師,並佔領鄯善,不久並佔領高昌

北涼沮渠無諱承平二年(444年),無諱死,安周繼立,不改元[1]南朝宋仍封安周為河西王。承平十八年(460年),柔然攻高昌,沮渠安周被殺,高昌北涼滅亡。阚伯周被柔然立为高昌国王,阚氏高昌开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激荡四百年:兵临城下吕隆被迫投降,沮渠蒙逊竟戏耍姚硕德
五胡十六国之后凉(9)
打仗多靠“观星占卜”料敌取胜,曾把筑城当成“修坟”的一代枭雄
英雄不问出处——五胡十六国的牛人们 NO.219
2北凉武宣王沮渠蒙逊(401年—433年)
第78战:刘老虎的西征梦(2)甘肃版“淝水之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