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晋元帝司马睿历史资料简介 司马睿怎么死的

  司马睿(276—322年),字景文,司马懿曾孙。永嘉元年(307年)出镇建康(今南京市),依靠东渡的汉族官僚和江南望族建立了南方政权。晋愍帝死后,司马睿称帝,史称东晋。王敦起兵,挟迫元帝司马睿隆其职,司马睿忧愤而死。

  一、继位江东 网罗名流

  316年,汉主刘聪将晋愍帝掳至平阳,西晋灭亡。荡荡中原,没有了国主。第二年三月,弘农太守宋哲自长安奔至建康,取出愍帝诏书,南面宣读,大意是:国家遭遇患难,胡人灭我晋国,朕被掳至北方,生死难测。现遣宋哲传朕旨意,使琅琊王睿继承朕位,以图他日收复中原。开始,琅琊王司马睿恭逊谦让,不肯继位。大臣们再三劝谏,方才应允,但是不用帝号,只称“晋王。”改元建武,更名建业为建康。颁令大赦。立世子司马绍为王太子。江东草创,一切事务,多由太常卿贺循与尚书左仆射刁协两人决定。

  晋王睿礼贤下士,尊敬名流。在他为琅琊王时,就特别乐于招纳贤才,作为自己的谋士。那时,他用王导为司马,每事必向导咨询,非常亲信。睿忧自己德浅望薄,为吴人轻。王导为睿设策,君臣到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临江镇)观禊。睿但乘坐肩舆,而王导与掾属却骑着骏马,安辔徐行。吴中人士。望见睿一行仪容,都为琅琊王的谦恭所震惊。知睿爱才不虚,便相率归附。一时间,琅琊王司马睿门下名士接踵,英才济济。

  睿嗜饮酒,有时延误政务。王导婉言规劝,司马睿如梦方醒,将杯中酒洒到地上,示意从此戒酒。王导曾对司马睿说:“谦以接士,俭以足用,清静为政,抚绥新旧,这才是创制大业的根本所在。”司马睿一一实行,果然吴会人士都心悦诚服,竭忠尽力辅佐司马睿治理国家。

  传说司马睿非其父司马觐的骨血,而是小吏金牛与觐妃夏侯氏的私生子。原来,夏侯氏容貌秀美,爱慕府中小吏美少年金牛,与他暗中挑眉逗目,传情达意,二人勾搭成奸。不久,夏侯氏身怀有孕,产下一男孩。司马觐很是心疑,但因夏侯氏貌美无双,生的男孩又伶俐可爱,所以也就忍怒不发。这个男孩就是现在的司马睿,今天继承晋朝国位的晋王。

  二、愍帝遇害 晋王称尊

  317年十二月,汉主刘聪命晋愍帝执戟前导,又使行酒、洗爵、执盖,晋臣悲泣不已。聪一怒之下,杀死愍帝。

  愍帝遇害的消息传至建康,晋王司马睿斩衰居庐。百官请上尊号,睿尚不许。前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纪瞻力劝晋王睿登帝位,睿仍徘徊不进。至瞻等拥他升殿,还令殿中将军韩绩撤去御座。纪瞻厉声喝道:“帝座上应列星,谁敢妄撤?妄撤者斩!”睿也为之动容。纪瞻即请睿下即位令,慰副民望。睿乃允诺,使草令官缮就文辞,颁发朝堂,令云:

  孤德望不深,适逢国家多难,才力不足属臣节,智谋不足复国土,内心不安,废寝忘食。现在宗庙废绝,黎民流离,众卿力推孤称尊位,实难违背。谨从众请,即日践位,特发此令,使众 皆知。

  令文刚下,奉朝请周嵩呈入一笺,阻谏司马睿称帝。纪瞻等大惊,都指斥周嵩无知。九将军王导进言说:“诸公不必哗噪,殿下亦不必过谦。孔子圣贤,尚且尊重众意;一二人异议,何足多虑?请殿下更衣登位,统民安邦,也好一心一意收复中原沃土。”司马睿连连点头,衮冕出郊,祭天告地,还朝登基,称皇帝位。

  司马睿是江东第一位皇帝,历史上称为东晋,又因他后来庙号,叫做元皇帝,所以沿称元帝。

  司马睿即位以后,大赦天下,又改建武二年为太兴元年,立三太子绍为皇太子。绍幼年聪颖,很受父亲宠爱,常常抱置膝上与他戏耍。数岁以后,还是把他留在身边,特加疼爱。有一次,长安来使,元帝问司马绍:“长安与太阳,哪个离我们近呢?”绍回答道:“当然长安近了。谁听说过有人从日边来呢?”第二天,元帝款待使者,宴饮群臣,又把司马绍叫来,问他:“到底是长安近呢,还是太阳近呢?”绍答道:“当然是太阳近了。”元帝惊问道:“你昨天说长安近,为什么今天说太阳近呢?”绍从容答道:“抬头见日,不见长安,所以说是太阳近。”元帝更加惊异,连连称是。群僚无不竖指,称之神童,谓将来器欲难量。成年以后,司马绍仁义孝悌,喜弄诗文;又善武艺,好礼贤士,虚心纳谏,与庾亮、温峤等为布衣之交。庾亮清峻高雅,善谈老庄。元帝称道庾亮有清才,娶其妹为绍妇。元帝曾将韩非子之书赐给太子,令他苦读。庾亮进劝说:“申韩刻薄伤化,不足效仿,还是不读其说为是。”太子绍遵从亮言,从不尚烦苛,专好宽简,中外都把他看作帝位的继承者。司马睿又封王导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王敦为江州牧,迁刁协为尚书令,荀崧为尚书左仆射,其余内外文武各官,都增位二等。只将周嵩黜为新安太守,阴示薄惩。

  三、王敦叛乱 元帝病亡

  江州牧王敦,扼守长江,权倾中外。汉沔一带,有反朝廷者杜曾出没,王敦特嘱梁州(今汉中)刺史周访往讨,并拟把荆州刺史之职作为酬劳。周访屯兵沌阳,出奇制胜,大败曾兵。访一鼓作气,又进击武当,突破城池,擒斩杜曾。前荆州刺史王訥滥杀将佐,士民交怨。此事元帝也有所闻,便征訥为散骑常侍,令周访代任荆州刺史。王敦因以前曾与访约,至此得朝廷委任,正好实践了诺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但是,从事郭舒偏偏有异辞,对王敦道:“荆州为要紧之地,不可轻易让别人统领,公还是自领为宜。访已经任梁州刺史,其功得报,若再移荆州,恐势力一天天强大,不可抑制,成为你的心腹之患。请公早早拿定主意。”王敦听了郭舒之言,竟改变了让周访领荆州的想法,上表元帝,请仍留周访为梁州刺史,自己亲领荆州。元帝也不好驳他面子,便批准了他的请求,加敦荆州牧,命周访留任,任使为安南将军。从此周访与王敦产生了矛盾。周访料王敦有异志,于是时时加以提防。但因年已垂暮,不到一年,竟至病死。有诏赠访为征西将军,赐谥曰壮,另调湘州刺史甘卓继任,兼督沔北诸军事,仍镇襄阳。

  甘卓未到时,王敦已派从事中郎郭舒监襄阳军。等甘卓已到任所,王敦便把郭舒招回。元帝要征舒为右丞,王敦不肯放人。从此元帝对王敦的为人产生了怀疑,另树刁协、刘隗为心腹,牵制王敦的势力。王敦愤愤不平,向元帝上了一篇奏疏,充分流露了对朝廷的怨望情绪。元帝览毕此疏,心中不快,夜召谯王司马承入宫,拿出敦疏,让他展阅。元帝说:“朕待王敦不算浅薄,现在他却得垄望蜀,没有满足,且语多愤激,你看如何处置为妥?”承答道:“陛下对他不早加裁制,可谓养痈遗患。如果再姑息下去,局面就难以收拾了。”元帝听了,也觉后悔,连连叹息。次日,又召来刘隗商议此事,刘隗请求尽快挑选重臣,防备王敦。元帝点头。这时,恰巧王敦也上表荐人,称宣城内史沈充贤能,可使之代甘卓为湘州刺史。元帝哪里肯应允呢?元帝又召谯王承入宫,对他说:“王敦奸迹已露,视朕如惠帝。朕如不加预防,必受其乱。湘州为险要之地,怎能轻授恶人?看来只好烦劳叔父,为朕一行。”承答道:“陛下要紧之事,臣怎敢延误?”元帝于是下诏令,命承为湘州刺史。承系谯王司马逊次子,秉性忠厚,为元帝所亲信,所以元帝大事小情,都乐于同他商议。

  元帝常恐王敦为乱,乃更命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丹阳尹刘隗为镇北将军。两人皆假节领兵,名为讨胡,实为防敦生变。又迁王导为司空,录尚书事,外尊内疏,一切机要大事,多不与导商议,只遥与刘隗密通信件,决定施行。但刘隗、刁协等人实不堪称英才,对元帝的治国治军、防御王敦并没有什么大帮助。因此,王敦并不把二人看成最大的敌人,最大的敌人,还要算豫州刺史祖逖。此时祖逖已肃清河南反民,荡平各地叛者,正计划进军河北。偏朝廷派戴渊来统豫州,祖逖心中不快。祖逖早闻渊徒有虚名,实无真才,不足共事,更加担心。又听说王敦与刁协构隙,将生内乱,眼见国家多灾多难,其势难以复图中原,于是积愤成疾,日重一日。临危时,还营造虎牢关隘,命诸将筑垒,以防有变。可惜工程未竣,身先离世。王敦闻祖逖病逝,喜出望外,心中以为天下已无敌手,于是决计发难。当时为太兴五年(321年)正月,元帝正改为永昌元年,颁诏大赦。王敦发难的表文,接连传至京师。元帝览罢逆表,已知王敦造反,心中怒气直往上涌,当下飞召征西大将军戴渊、镇北将军刘隗,还卫京师,一面下诏讨敦。王敦毫无惧色,仍决意进兵,又拣选名士,入居幕府,作为辅臣。谯王司马承移檄远近,号召各地兵马讨伐王敦。零陵(今湖南零陵)太守尹奉、建昌太守王循、衡阳太守刘翼、舂陵令易雄都应声如响,举兵袭敦。湘东太守郑谈,系王敦姐夫,甘心附敦,被司马承诛戮,传首四境,以示吏民。

  元帝加梁州刺史甘卓为镇南大将军,广州刺史陶侃为平南将军,共讨王敦。王敦闻报,心中惊惶,忙遣其兄王含坚守武昌,谨防袭击;又让将军李桓率兵2万往攻长沙。长沙为湘州(今长沙)治所,城郭残破,储备缺乏。谯王司马承竭力守城,但因力亏资薄,不能久持。有人劝承南投陶侃,或退保零桂,承慷慨陈辞道:“我起兵时,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哪有贪生怕死、临危脱逃之理?事若不济,我身虽死,问心无愧!”说完,便派司马虞望出城交战。连战数次,司马虞望中箭而亡,全城恐惧。

  司马承遣人向甘卓求援,甘卓年老志衰,驰檄讨敦时,尚有雷厉风行的气象,及过了数日,勇气锐减。又因其他州郡兵马一时未能会齐,他便得过且过,根本没有心思顾及长沙。

  戴渊、刘隗奉命入建康守卫元帝,二人请元帝尽诛王氏,元帝不许,却跣足下座,握住王导之手,安慰他不要闷闷不乐,朕不会因王敦叛逆连累卿家。王导谢恩不已,自请讨伐王敦,元帝许之,诏命王导为前锋大都督,加戴渊骠骑将军,同领军务,又使王訥往劝王敦,让他撤兵还镇。王敦不但不听,还把王訥留下,作为自己的亲信。王訥也早想附敦,便心安理得地成了王敦的心腹。王敦从芜湖进兵石头(在今南京市西),元帝命征虏将军周札为右将军,都督石头诸军事,另使刘隗屯守金城。元帝还身披铠甲,检阅军队,给将士们鼓气。

  王敦攻石头,守将周札见敦兵人众势盛,吓得不敢开战,竟开门投降王敦。刁协、刘隗率众来袭,被王敦兵马横冲直撞,杀得四散奔逃。刁、刘二人,顾不得收拾兵马,奔回建康。败报连至宫廷,宫廷宿卫吓得逃的逃,躲的躲,只有安东将军刘超及侍中二人还留守殿中。元帝一筹莫展,脱去戎衣,改穿朝服,神情沮丧,对刘超说:“王敦要上龙座,也可早言,何必这样大动干戈,坑害黎民?”刘超默默无应,只是连连叹气。

  殿外忽然传来喧闹与哭叫声,原来是王敦兵马突入都城,正在大肆抢掠。元帝派使臣晓谕王敦:“王公如有怜恤百姓之心,就请就此罢兵,共图安乐。如不息兵,朕当归老琅琊,避贤者之路。”王敦置之不理,任兵士胡作非为。这时,刁协、刘隗狼狈入宫,伏在地上呜咽不止。元帝握住二人之手,相对垂泪。好一会,元帝才迸出这么两句:“事已至此,你二人快去避祸吧。”刁协装模作样地说:“臣当与国共存亡,哪能临难脱逃呢?”元帝还认为他是个忠良之臣,更加怜惜地说:“卿等在此,徒死无益,不如快快出城,寻个生路,朕也就放心了。”刁、刘二人听了此话,心中暗自欣喜,拜别出殿,各奔家中,准备出逃。刁协年老,不堪座骑,只得下马步行,行至江乘(今江苏句容县北),被人所杀,携首献敦。刘隗挈妻携子投奔后赵,竟得寿终。

  刁协被杀,刘隗奔赵,君侧已清,王敦理应入朝谢罪,收兵还镇。但王敦用兵本意不在“清君侧”,而在于凌驾皇帝之上,横行朝中。既已起事,怎肯善罢甘休?便据住石头,按兵不动,用来挟迫元帝就范。元帝无法抵制,只得令公卿百官统往石头,劝王敦罢兵。王敦盛气相见,任意凌辱百官。王导系王敦之弟,从中调和,请元帝颁发赦书,加王敦官爵,饬令退兵。元帝别无良策,只得依允,下诏大赦,进王敦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封武昌郡公,领江州(辖境相当今江西、福建两省,湖北陆水以东、长江以南及湖南舂陵水中上游以东地区)牧。使太常荀崧赍册诣敦,敦对崧说:“我此来不是为了升官,而是为了铲除国家祸患。一切封爵,我都不受,还是烦卿收回罢了。”荀崧规劝数语,王敦不听。

  元帝召周顗入见,对他说:“近日之事,二宫无恙,诸人平安,大将军果真负民望吗?”周顗答道:“二宫原如明谕,臣等生死,还未可预料。”元帝不禁长叹。

  王敦参军吕猗,性好谄谀,为周顗、戴渊所恨。此时猗乘机向王敦进言道:“顗与渊俱负重名,今日不除,必为后患。”王敦本来就忌二人才望,一闻猗言,便起杀心,遂将周顗、戴渊二人收捕处斩。

  王敦既杀周顗、戴渊,仍未罢兵。此时镇南大将军甘卓,出屯睹口,逗留不进。卓兄之子卓卬,曾为王敦参军,王敦让他晓谕甘卓,言愿修好。甘卓本来没有主意,听此消息,乐得观望徘徊,引兵退回襄阳去了。

  王敦闻甘卓还军,心中慰藉,乃令西阳王綛为太宰,王导为尚书令,王訥为荆州刺史,擅自改任文武百官及各地镇将,转徙罢免,数以百计。自思朝中内外都已安排心腹,便放心启程,径还武昌。

  王敦得志,骄倨日甚,四方贡物,统统纳入府中。用沈充、钱凤等人,搜刮民财,起建宫室殿阁;侵人里宅,剽掠市道。百姓互相咒诅,但愿王敦早亡。

  就在王敦在内用兵作乱的时候,后赵大举进犯,先后占领了司、豫、青、徐、兖诸州。元帝内迫叛臣,外忧强寇,名为江左天子,实际号令不出国门。他累日穷愁,无处诉说,致使忧郁成疾,卧床不起。自知内外重臣,只有司徒荀组还算老成宿望,便把他提升为太尉,兼领太子太保,想用他主持朝政,遥制王敦。但荀组年已65,身体又弱,还未入拜,就先谢世了。元帝悲叹许久,索性把司徒、丞相之职暂时罢撤,不再补官。过了几天,元帝病势加重,眼看不能在世多久了,便召入司空王导面授遗诏,令辅太子绍即位。永昌元年(322年)闰十一月,元帝驾崩,享年47岁。总计元帝在位5年,改元两次。

  元帝生平没有做出什么宏伟事业,但是崇尚节俭,体恤百姓,还是值得称道的。有司曾经入奏,说太极殿应施绛帐,有诏不准,只令冬施青布,夏施青练。宫中要册封贵人,侍从请购买金雀钗,元帝又不许。所幸郑夫人,衣无文采,只着练裳。从母弟訥,筑屋稍微奢华一点,元帝流涕,诏谕改建。元帝轻赋薄税,百姓负担有所减轻,因此民无怨声,共祝天子万岁。可惜元帝自治有余,治人不足,致使权柄下移,恶人横行,含羞忍辱,饮恨终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羲之家世第三篇第五章王羲之的父辈族人(33世)
集功臣与乱臣于一身的东晋宰辅
集功臣与乱臣于一身的东晋宰辅——王敦(2)
东晋门阀政治(二)——王与马共天下
以卵击石司马承:惟忠与义,夫复何求?
北方都乱了,东晋为何不能收复故土?东晋的内斗远超想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