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文人之山水情怀

中国文人之山水情怀

于凡宸    

山无水不灵,水无山不秀。山水一体,构出了气势磅礴潇洒恬淡之雅静。山水——一对绝妙的搭配,贯穿着历史,浸透着文人的笔墨!
    
山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文明符号,它勾勒出了中国古代文人或曲折或直达的心路历程,道出了中国古代文人之情操!山水有地上之山水,有画里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山水已经成为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国文人最大的寄托!文人是多情的,多情不免有寂寥的时候,有不得志的时候,便想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烦躁,来理一理纷乱的思绪,抚慰一下受伤的心灵。在这个环境下文人便在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指引下投向了山水的怀抱。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水给予中国文人太多的灵感与情思,中国文人亦有太多的话语想对山水诉说,有太多的情感要对山水表达!山水于中国文人便产生了相见恨晚之情感。从此山水与中国文人便有了丝丝缕缕挥之不去的情结!

山水有了文人的眷顾,便不再孤独;文人有了山水的情愫,也不再寂寞。山水有了文人便多了一份情调,一种韵致;文人有了山水则多了一种风情,一个知音!
  山水之于中国文人,如水之于鱼、草之于马,多少文人贤哲对山水寄予心灵的依托,依山傍水而居,视山水为忘年之交。
  绿水青山、苍松翠柏、洞天福地、摩崖荟萃、云雾缭绕;鹤鸣鹿应、笛声悠悠、琴声瑟瑟、松振涛涛、水声潺潺。

    
山水亦动亦静,亦刚亦柔,文人便从中有所悟有所感,因此一卷卷馨香的文明画卷,便徐徐展现在中华文化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留给我们以无限的向往与思考!
  知己难寻觅,繁星亦无数一曲高山流水如天籁之音,向我们道出了友情的可贵,心灵的相依相偎。
  天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兮之所适,谢灵运从山水之间触及到了生命之意蕴。竹林七贤更是伴着那曲优美的《广陵散》,喝着那醇香的女儿红,在纵情于山水之际,传递着玄学之遗风。
  真可谓文章为案头之山水,山水为地上之文章,可以说山水造就了文人,而文人赋予了山水以历史的永恒,山以其博大厚重之俊,水以其至善至柔至美,向我们昭示着古老与神秘的玄音。山水情怀当永驻你我心中!

 

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恋水情结

在古代诗词中的表现

□竹箫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中国人的心里似乎有一股很浓的山水情结,逢山唱山,遇水赞水,不过水之于山犹如眼睛之于人体,山若少了水,便失了灵性,因此人们对水的眷恋似乎更胜一筹。当李白高唱着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时,大江大河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却已深深地积淀下来。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大江大河是中华文明诞生与繁荣的滋养,因此中国人喜欢称之为母亲河、摇篮。人在遭遇困难的时候最想回到母亲的怀抱与无忧的童年,这种母亲河文化造成了中国文人的江河归属感。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中国文人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文人士大夫的最高梦想,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即使垂暮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可惜世事难料,政局风云,须臾之间便可能从云端跌至谷底。长恨人生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贬谪,是出仕文人常遇到的莫奈何,忠君思想使他们不能也不会有怨怒,只能归究于此身非我有”“心为形役,转而寄情于山水以此来忘机。隐居,便成为文人寻求心灵归属精神安慰的流行风尚。隐居之处则首选山水之畔了。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这就是最经典的归隐场景。

山川庄严,江水温柔。湖光山色,田园农家,一蔬一饭,一桨一舟,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当看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艳丽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的温馨,往往会让文人们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感。道家的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思想通过山水使文人的心灵得到平静,寻找到了黄法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文人对水便有了超乎常人的喜爱,江河湖海,山泉清溪,潭烟薄雾,竹露好雨,凡之所见,皆以入诗。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的温馨,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的灵动,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清逸,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的明幻,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的自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幽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激荡,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霸气,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雄风。不由得不让我们的文人生出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的感叹。邱为在《寻西山隐者不遇》中猜想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綦毋潜《春泛若耶溪》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常建在《宿王昌龄隐居》时羡慕不已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岑参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元结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虽然文人们一个劲地嚷嚷要回归山水回归自然,但士大夫的责任感仍促使他们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真正能做到全身而隐的或许是那些并不留下诗句只默默于历史烟尘中的人物吧。人在最痛苦的时候离人避世,看看江边闲鸭野鹤,野渡横舟,春潮带雨晚来急,将君的闲愁几许都随了一江春水东流去,真的轻松许多。在这凡尘俗世并不能真隐了去,便就在心中存个江海的家,存个闲逸的梦,心灵总是能获得一片灵静与澄澈。

浪打轻船雨打篷,遥看篷下有渔翁。蓑笠不收船不系,任西东。即问渔翁何所有?一壶清酒一竿风。山月与鸥长作伴,五湖中。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古代文人很注重自己的气节与操守,讲求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个性。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性格深处就有着浓郁山水情结的文人便更喜欢附山水以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个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或许是水温柔的包容,灵动的跳跃,清软的触感带给文人宽阔的视野、思维的火花还有敏锐的直觉。在水随行万物坚定而畅然的前进中形成文人韧性执着而脱俗的各色形态性格。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首东坡词,在这里雨成了试验词人胸襟胆识的砥砺。莫听”“何妨一份视险阻如无物,傲然自得的豪情在闲适的无惧中表现得洒脱大气。风也罢雨也罢萧瑟也罢,当一切尽去留下的不过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然与坚定。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碧波寒水正映衬出壮士坚毅无畏的英雄气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水之性犹人之品,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文人喜欢自洁其身,做浊世中的一股清流,高吟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高蹈于尘世之上。可同时他们又清醒地意识到出山而泉水浊的必须。

灵魂的自由与世俗的逼迫使他们感到身为清醒者人格被割裂的痛苦。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面对如此种种,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的豪情,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然,可这毕竟只能是文人们对自我的心理调解,使自我在这一种分裂中尽可能达到一种状态的平衡,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种调解始终是对自我的一种压抑,当不愿合流的清高个性被痛苦压制过头时,文人们往往生出抛弃压力淡出仕途的想法。而此时荡舟五湖垂钓烟波则显出一种历经繁华灯火落尽后恬然淡出的睿智与哲思的沉淀,性情中则透出个性与飘逸的风采。

相濡以沫,莫若相忘于江湖。”“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欲把西湖比西子

 

柔情似水是形容女子最灵动的称谓,水的清澈明净温柔多情灵动活泼复又安静可爱变幻莫测,正如女子不可捉摸的性格,所以人们喜欢把女子用水来喻美。白居易《咏筝》: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眼如秋水,眸如星盼,盈回生辉,见之难忘。周邦彦水眄兰情,总平生稀见……春恋雨润云温,苦惊风吹散。”“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张元干情切,画楼深闭,想见东风,暗消肌雪。田为冰姿洁,金莲衬、小小凌波罗袜。吴文英华堂烛暗送客,眼波回盼处,芳艳流水。素骨凝冰,柔葱蘸雪,独忆分瓜深意。最出彩的当数东坡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水色美人浑然一体,相艳相生,香溢百世。水似美人,情如流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文人对情爱对友谊对仕宦对亲人的思念愁苦往往借水喻之。刘禹锡的《竹枝》: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李商隐的致妻信夜雨之中蕴涵着深情: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女子亦借水寄情: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但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易安亦叹: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怜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姜夔一阕《扬州慢》念来情深: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清照《声声慢》读之心伤: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水之情流转千年,唱不断诉不完倾其不尽,传统文化的积淀与传承在丝丝水纹中漾开。心中水样的深情怀书千年,只想以这样温暖善意的心去体味人生。

从明日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愿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也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文人的山水情结

□鲁双武
    
水动,山静;水是阴,山是阳;水躺着,山站着;水谦逊,山高傲;水依偎大地,山向往天空;水容纳游鱼,山呼唤飞鸟。山与水相互依靠,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山。正因为山与水永远在一起,才使得文人永远都在对比着它们。在文人眼中水有着阴柔的美,而山则代表着刚强的一面。当你焦躁时,你可以来触摸水的妥帖;当你忧郁时,你可以来汲取山的耿介。山与水都是有灵魂的,而这些灵魂也只有那些靠近它们的文人才懂得。
    
孔老夫子曾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如果说知者乐水是显示对活跃的生命力的追求,那么,仁者乐山则当是显示对沉静的理性智慧的执着了。因此到了六朝玄学兴盛之时,玄学家宗炳说: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画山水序》)说的是山水以它外在形状有声有色地(美美地)体现了大自然的内在本质。于是,崇玄者就说:嗟山岳之所奇庭,实神明之所扶持。(孙绰《天台山赋》)崇道者就说:游魂灵怪,触象而构;流形于山川,丽状于木石者,恶可胜言乎?(郭璞《注山海经叙》)崇佛者就说: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惠远《庐山东林杂诗》)再于是,道观佛寺就大都建在深山老林了,而游山悟道之风就越刮越盛了:优游山水,以敷文析理自娱。(《世说新语·赏誉》)徘徊崇岭,流目四瞩。(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游山诗以及游仙诗(名为游仙实为游山)也就盛行开来了。
    
从上面说的可看出,古代文人对的推崇,其实是巴望在人世间追求一个带有几分虚幻性的精神超越境界,这样呢,当他们在现实中感到不得意不顺心时,便就往往扑向的怀抱,将作为逃避现实尘俗的隐逸处所。于是,江海虽未从,山林于此始。(谢眺《始之宣城郡诗》)宦游者不由自主被吸引: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王籍《入若耶溪》)游仙慕道者也向往山林隐遁栖(郭璞《游仙诗》其一)。虽然隐士中也有借隐逸而求仕进者,即所谓终南捷径山中宰相之流,但毕竟成为了历代文人士大夫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结,即使这些的崇拜者大多未曾真正隐居山林,但确实可说是虽身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郭象《庄子·逍遥游注》)了。
    
除此之外,古代文人总得长年在外游走,求学谋职,于是,在他们游走过程中,就自觉或不自觉地跟山水发生种种关系。大概从魏晋起吧,宦游跟山水结合就成了诗歌中的一个传统,沈约说了: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早发定山》)鲍照的话更值得琢磨:乘以乐山性,重以远游情。(《登庐山》)就是将乐山远游结合了,要注意这诗句中的俩字--。这啊,说明有审美的意思;这呢,又说明有抒情的意味,也就是说作者往往是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总之,景跟情纠缠不清了,审美跟抒情水乳交汇了,何逊不就说了么:在昔爱名山,自知欢独往。情游乃落魄,得性随怡养。(《入西塞示南府同僚》)于是,旅途中尽管有山有水,但人们往往更瞩目于山:悬装乱水区,薄旅次山楹。千岩盛阻积,万壑势迥萦。(鲍照《登庐山》)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自然界蕴涵着无穷的魅力和深刻的哲理。人们在自然界中辛苦劳作,繁衍生息,领受自然的恩泽,感悟自然界的真谛。许多的文人都会寄情于山水,因为山水的启迪,他们性情清灵,文思泉涌。陶渊明归隐田园,才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受;王维夜居山间,才有了明月山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名句;白居易江边看春日初升,才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千古流传……
    
写山之中有寄寓,这也是要注意到的一点:十载重来儿女换,似曾相识有青山。(刘宰《过尤溪》)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开篇词)不论是儿女私情还是家国春秋,都是以青山寄寓着物是人非的沧桑感。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晏殊《踏莎行》)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别离苦思与国破悲痛,都一样借助山的阻隔得以重重渲染。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在这些对自然山岭的叙说之中,暗喻了多少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如墨染,水如平镜——乐山水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之间,足见真意。
徜徉在唐宋诗词中
妙联赏析(二)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近代中国画大家的山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