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华州有个白杨村......

白杨村的由来

作者丨姬海涛(煜谦)

白杨村原隶属华县(原竹林乡)现杏林镇,后因行政划分改为城关镇所辖,在撤县设区后又改为华州街道办事处吴家村白杨组。

白杨村不大,历史也不算长。东与古城村相连,中间有一条曾经因修筑城墙,取土而遗留的壕沟相隔,南接古郑路,城门面朝西而开,临华州城区南北主干道,新秦路中段,北依渭华商业步行街。

村子早年修有城墙,城墙东西南北四角约有三、四丈高炮楼,以供观察城外情况。城墙内侧预留一至两丈马车道,绕城内一圈供应急、巡查,打更使用。从南往北依次分三巷,南巷,中巷,北巷。村中以刘姓、姬姓,薛姓三大姓为主。

旧社会时期兵荒马乱,灾害频繁,加之土地贫瘠,收成有限,才有了“金古城,银崖坡,白杨树底下拾柴火”的农谚。这句农谚体现出当时村民生活贫困穷苦的状态。听村里老人讲,过去白杨村叫长宁村,当时村子人少,只有七,八户人家,共计不足六十口人,遇到谁家过红白喜事,都要去外村请人来帮忙。

为何从长宁村改名为白杨村?据村里的老人回忆,在村子城门西北角,栽有一棵白杨树,已经有几百上千年历史了,树身粗大,须有十人环抱,才能环树一周。即便干旱少雨,这棵白杨树依然枝繁叶茂,一片绿荫。早年南山一带村民,每到农历逢四,便赶着骡马,肩扛担挑,土特产、山货、药材之类行走几十里崎岖山路,到当时最繁华的西关街上会(赶集),因路途相对较远,走到中途需打尖歇息。

后来,这棵白杨树树干逐渐中空,但依旧枝繁叶茂,由于树成空洞,且内部空间又大,有人甚至在里面放置了一张八仙桌,供南来北往的人喝茶,歇脚。相伴同行时,走的快的人都会说一句:“我在前面白杨树底下等你。”久而久之长宁村在人们的记忆里慢慢的被淡忘,直到没人叫,只有白杨树底下在众人的口碑中频频被提起,众口铄金,以至于长宁村一直被称作白杨树底下,随着岁月的更迭,最终演变成了白杨村。

随着时间推移白杨树生长一年不如一年,逐渐枯死,合作社的时候,社员们将枯死的树伐倒,大家觉得长这么大的白杨树很少见,一定有灵性了,有人建议用白杨树的木料修建一座观音庙,因而在城门西北角,建有观音庙一座,当时香火旺盛,香客络绎不绝。

时隔境迁,如今的白杨村,在党的政策方针带动下,已发展到70多户,200余人的规模,整个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新秦路主干道改造时,白杨村的村民们依靠有利的交通优势,沿新秦路两侧盖起了门面房,或者做生意,或者出租房屋,村民收入逐年增长,曾经的破瓦泥墙木架房彻底退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的宽敞房屋。

如今,白杨村的群众生活富裕,邻里和谐,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昔日树下拾柴火,今朝阔步奔小康。

图文来源丨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丨姬海涛(煜谦)

整理编辑丨华州之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古城,银崖坡,白杨树底拾柴火”——白杨村的往事回眸
腾讯新闻
华州崔马村:传承百年的传统手艺
去贺村看白杨
【我的卧🐯湾】王兰生|白杨情深●我家好家风&专题征文①
【广东】赖海涛《窗外的白杨树》指导老师:陈美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