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逆境中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

01谈坚韧不拔的意志

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曾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阻碍,而中国人民努力奋斗,克服困难,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梦”变成了现实。

不屈不挠,办学救国

抗日战争时期,当时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与南开大学广大师生历经艰辛迁移到云南昆明,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在8年的艰苦办学中,学校培养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共和国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元勋,以及172位两院院士。

当时沿海的浙江大学西迁到贵州,同济大学内迁到四川李庄,交通大学大部分师生迁到重庆九龙坡办学……这些学校的办学历程,代表了中国人民在战火中依然不屈不挠办学救国的决心。

不畏艰险,科技报国

1959年开始,苏联从我国大批撤走帮助我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专家。虽然使我国科研与工业发展一度陷入十分困难的境地,但也极大地激发了我国科技人员自主研发的决心。

在钱三强、邓稼先等前辈的努力下,1964年我们的第一颗原子弹终于成功爆炸。1967年7月,中国成功地进行了氢弹试验,这之间,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于敏等老一辈科学家,几十年隐姓埋名“消失”在科技界的视线里,只为让一个又一个“中国梦”变成现实。

02谈深沉的爱国情怀

在交通大学120余年的办学历史中,涌现出了一批报效祖国的科学家。

如钱学森先生。他从交通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获得博士学位后,他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与加州理工大学的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钱学森立即打算回国,但美国国防部负责的官员说钱学森一个人能抵得上5个师,绝不允许他回来,而将其软禁数年。钱学森就利用这个时间发展了《工程控制论》,这部专著至今仍然是经典之作。1955年,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争取下,钱学森回到中国,推进了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工作。

还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长征五号火箭总指挥王珏等等,他们都为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03谈交大的西迁精神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是西安交通大学宝贵的精神财富。

陈大燮:胸怀大局,无私奉献

陈大燮先生是著名的热工专家、一级教授,当时任交大教务长。他积极响应和支持学校西迁办学,全家西迁,又将一生积蓄的大部分捐赠给学校。陈大燮夫人去世后,他的女儿把陈大燮留下给夫人的生活费的剩余部分,捐赠给了学校的“陈大燮奖学金”,并且先后增补几十万元。

杨世铭、俞茂宏: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杨世铭先生1953年获得美国博士学位后, 谢绝了导师的挽留,绕道英国,毅然回国。1957年全家西迁,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龙羊峡水电站大电流母线的冷却技术的开发作出了贡献。他先后编著了11个版本的传热学教材,总发行量超过60万册。

俞茂宏教授 1956年随校西迁。1961年,年仅27岁的他提出了双剪应力的概念,突破了单剪应力的传统概念,从此,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了长达50年的创建统一强度理论的道路。

1991年,他将各种单一的准则和强度理论发展成为统一强度理论,这一理论得到国际上普遍认同,并被写入310余种专著及教科书。他的老伴长期因病卧床,但他把20万港币的何梁何利奖金捐赠给了西安交大力学系作为奖学金。 他的眼睛几近失明,但仍坚持写作,甘坐几十年的“冷板凳” ,初心不改。

时代召唤各有不同

青春力量一脉相承

让我们在战“疫”中

培养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

不负韶华、立志成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追溯中国现代教育起源,解答钱学森之问
何述强 | “国立浙江大学”西迁宜州办学
专题(音频)| 万佳乐:战时不忘学习,危中迎难而上——河南大学小史(南阳话)
衡阳市新民中学:传承红色精神,迭创新民传奇
大地情怀,石破天惊——钱学森图书馆
毕业演讲是大学精神的窗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