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基础理论11-2

第十一单元 体    质

二、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1.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通过经络的联络、功能的配合与隶属关系,以五脏为中心构成五大生理系统,以精气血津液为重要物质,通过五脏系统的功能活动,调节着体内外环境的协调平衡,故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是体质形成的生理学基础。

脏腑盛衰偏颇的不同决定体质的差异。脏腑是构成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中心,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均离不开脏腑,因此,个体体质的差异必然以脏腑为中心,反映出构成身体诸要素的某些或全部的素质特征。脏腑的形态和功能特点是构成并决定体质差异的最根本的因素。在个体先天遗传性与后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不同个体常表现出某一脏象系统的相对优势或劣势化的倾向。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道路。体质不仅取决于内脏功能活动的强弱,还有赖于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协调,经络正是这种联系沟通以协调脏腑功能的结构基础。脏居于内,形见于外。体质主要通过外部形态特征表现出来,不同的个体,脏腑精气阴阳的盛衰及经络气血的多少不同,表现于外的形体也就有了差异性。

精气血津液是决定体质特征的重要物质基础。精气血津液既是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又通过经络的转输作用,输布于人体各脏腑形体官窍,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成为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脏腑精气的盛衰,经络气血的多寡,决定着体质的强弱,并影响着体质的类型,故精气血是决定人体生理特点和体质特征的重要物质。

总之,脏腑、经络的结构变化和功能盛衰,以及精气血津液的盈亏都是决定人体体质的重要因素。体质将脏腑精气阴阳之偏倾通过形态、功能、心理的差异性表现出来,实际上就是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固有素质的总体体现,是因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的盛衰偏颇而形成的个体特征。研究体质,实质上就是从差异性方面研究藏象。

2.影响体质的因素

(1)先天禀赋:是指子代出生以前在母体内所禀受的一切,包括父母生殖之精的质量,父母血缘关系所赋予的遗传性,父母生育的年龄,以及在体内孕育过程中母亲是否注意养胎和妊娠期疾病所给予的一切影响。先天禀赋是体质形成的基础,是人体体质强弱的前提条件。父母的生殖之精结合形成胚胎,禀受母体气血的滋养而不断发育,从而形成了人体,这种形体结构便是体质在形态方面的雏形。因此,父母生殖之精的盈亏盛衰和体质特征决定着子代禀赋的厚薄强弱,影响其体质,父母体内阴阳的偏颇和功能活动的差异,可使子代也有同样的倾向性。父母形质精血的强弱盛衰,造成了子代禀赋的不同,表现出体质的差异,诸如身体强弱、肥瘦、刚柔、长短、肤色、性格、气质,乃至先天性生理缺陷和遗传性疾病,如鸡胸、龟背、癫痫、哮喘、艾滋病等。这种差异决定于先天遗传性因素,取决于父母肾之精气阴阳的盛衰偏颇及母体的调摄得当与否。先天之精充盈,则禀赋足而周全,出生之后体质强壮而少偏颇;先天之精不足,禀赋虚弱或偏颇,可使小儿生长发育障碍,影响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2)年龄因素:体质是一个随着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而不断演变的生命过程,某个阶段的体质特点与另一个阶段的体质特点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人体有生、长、壮、老、已的变化规律,在这一过程中,人体的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都发生着相应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变化,男女体质的形成和演变,大致可划分为5个阶段:①从出生到青春期,是体质渐趋成熟、定型的阶段,体质基本定型于青春期之末。②青春期到35岁左右,女性的体质常会发生较明显的变化,且多半是转向病理性体质,出现一些病态。相对而言,男性这一时期的变化不很显著。③35岁至更年期以前的男女,均处于壮年阶段,体质变化大多数较为平缓。④50岁上下的妇女和55~60岁的男子进入了更年期,因天癸渐竭,精血衰减,体质也发生显著变化。⑤更年期以后的老年阶段,男女体质日渐虚弱,常以虚为主,兼夹痰瘀。

小儿生机旺盛,精气阴阳蓬勃生长,故称之为“纯阳之体”。但其精气阴阳均未充分成熟,故又称为“稚阴稚阳”。小儿的体质特点前人概括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明·万全《育婴秘诀·五脏证治总论》指出,小儿的体质特点为“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热为火同肝论,娇肺遭伤不易愈”。

(3)性别差异:就体质学说而论,人类最基本的体质类型可分为男性体质与女性体质两大类。由于男女在遗传性征、身体形态、脏腑结构等方面的差别,相应的生理功能、心理特征也就有异,因而体质上存在着性别差异。男为阳,女为阴。男性多禀阳刚之气,脏腑功能较强,体魄健壮魁梧,能胜任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性格多外向,粗犷,心胸开阔;女性多禀阴柔之气,脏腑功能较弱,体形小巧苗条,性格多内向,喜静,细腻,多愁善感。男子以肾为先天,以精、气为本;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男子多用气,故气常不足;女子多用血,故血常不足。男子病多在气分,女子病多在血分。男子之病,多由伤精耗气,女子之病,多由伤血。此外,女子由于经、带、胎、产、乳等特殊生理过程,还有月经期、妊娠期和产褥期的体质改变。当月经来潮后,体内产生了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故中医学有经期感冒热入血室等专论;妊娠期由于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产褥期由于产育、哺育的影响,母体各系统产生一系列适应性反应,故有“孕妇宜凉,产后宜温”之说。《金匮要略》将产后体质特点总结为:“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然而,男性在体质上也有不足,男性往往较女性对于病邪更为敏感,更易患疾病,且病变常较严重,死亡率也较高。

(4)饮食因素:饮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对体质有明显的影响。饮食物各有不同的成分或性味特点,而人之五脏六腑,各有所好。脏腑之精气阴阳,需五味阴阳和合而生。长期的饮食习惯和固定的膳食品种质量,日久可因体内某些成分的增减等变化而影响体质。如饮食不足,影响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可使体质虚弱;饮食偏嗜,使体内某种物质缺乏或过多,可引起人体脏气偏盛或偏衰,形成有偏倾趋向的体质,甚则成为导致某些疾病的原因。如嗜食肥甘厚味可助湿生痰,形成痰湿体质;嗜食辛辣则易化火灼津,形成阴虚火旺体质;过食咸则胜血伤心,形成心气虚弱体质;过食生冷寒凉会损伤脾胃,产生脾气虚弱体质;饮食无度,久则损伤脾胃,可形成形盛气虚体质;贪恋醇酒佳酿,湿热在中,易伤肝脾。合理的膳食结构,科学的饮食习惯,适当的营养水平,则能保持和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使精气神旺盛,脏腑功能协调,痰湿不生,阴阳平秘,体质强壮。

(5)劳逸所伤:过度的劳动和安逸是影响体质的又一重要因素。适度的劳作或体育锻炼,可使筋骨强壮,关节通利,气机通畅,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旺盛;适当的休息,有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维持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劳逸结合,有利于人体的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的体质。但过度的劳作,则易于损伤筋骨,消耗气血,致脏腑精气不足,功能减弱,形成虚性体质。如《素问·举痛论》说:“劳则气耗。”《素问·宣明五气》说:“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而过度安逸,长期养尊处优,四体不勤,则可使气血流行不畅,筋肉松弛,脾胃功能减退,而形成痰瘀型体质。如《灵枢·根结》说:“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体柔脆,肌肉软弱。”

(6)情志因素:情志,泛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心理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刺激的正常反应,反映了机体对自然、社会环境变化的适应调节能力。情志活动的产生、维持有赖于内在脏腑的功能活动,以脏腑精气阴阳为物质基础。七情的变化,可以通过影响脏腑精气的变化,而影响人体的体质。因此,精神情志,贵在和调。情志和调,则气血调畅,脏腑功能协调,体质强壮。反之,长期强烈的情志刺激,持久不懈的情志活动,超过了人体的生理调节能力,可致脏腑精气的不足或紊乱,给体质造成不良影响。常见的气郁性体质多由此起。气郁化火,伤阴灼血,又能导致阳热体质或阴虚体质。气滞不畅还可形成血瘀型体质。情志变化导致的体质改变,还与某些疾病的发生有特定的关系,如郁怒不解,情绪急躁的“木火质”,易患眩晕、中风等病症;忧愁日久,郁闷寡欢的“肝郁质”,易诱发癌症。因此,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体质健康十分有益。

(7)地理因素:从现代医学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地球在其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地壳元素的分布不均一性,这种不均一性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影响着世界各地区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生长,造成了生物生态的明显地区性差异。因此,不同地区或地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特征,包括地壳的物理性状,土壤的化学成分、水土性质、物产及气候条件等特征。这些特征影响着不同地域人群的饮食结构、居住条件、生活方式、社会民俗等,从而制约着不同地域生存的不同人群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行为特征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人类具有能动的适应性,由于自然环境条件不同,人类各自形成了与其生存环境条件相协调的自我调节机制和适应方式,从而产生并形成了不同自然条件下的体质特征。早在《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就曾详细论述了地域方土不同,人受到不同水土性质、气候类型、生活条件、饮食习惯影响所形成的东、南、西、北、中五方人的体质差异及其特征。《医学源流论·五方异治论》指出:“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故其气体随地不同。”一般而言,北方人形体多壮实,腠理致密;东南之人多体型瘦弱,腠理偏疏松;滨海临湖之人,多湿多痰。居住环境的寒冷潮湿,易形成阴盛体质或湿盛体质。

(8)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疾病是促使体质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疾病改变体质多是向不利方面变化,如大病、久病之后,常使体质虚弱;某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炎、肺结核等)迁延日久,患者的体质易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但感染邪气,罹患某些疾病(如麻疹、痄腮)之后,还会使机体具有相应的免疫力,使患者终身不再罹患此病。此外,疾病损害而形成的体质改变,其体质类型还与疾病变化有一定关系,如慢性肝炎早期多为气滞型体质,随着病变的发展可转为瘀血型、阴虚型等不同类型的体质。可见,体质与疾病因素常互为因果。

药物具有不同的性味特点,针灸也具相应的补泻效果,能够调整脏腑精气阴阳之盛衰及经络气血之偏颇,用之得当,将会收到补偏救弊的功效,使病理体质恢复正常;用之不当,或针药误施,将会加重体质损害,使体质由壮变衰,由强变弱。

总之,体质禀赋于先天,受制于后天。先、后天多种因素构成影响体质的内外环境,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个体不同的体质特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基础理论_课程电子讲稿5_体质_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舌诊
中医舌象辨析
中医望“形”诊法
跟我学中医 | 看身体测健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