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唱医雅言阐释》之二(脉诀门)

《唱医雅言阐释》

陈治生 阐释

《唱医雅言》一书为道光元年(1821) 隐居陕西名医汪海峤在陕西蜀河朝阳古洞修著。有残卷本卷前页可看到“敦厚老人汪海峤著,明一后学王太华校正”等字样。能查到的记载为:道光元年(1821) 名医汪海峤在蜀河朝阳古洞修著《唱医雅言》 ,民国十七年(1928)《新镌唱医雅言》由陕西旬阳华阳五彩石印局印刷出版。

有关唱医的记载可参考下文

《唱医,民间中医“遥远的绝响”》:夫唱医者,亦是一种古老的行业,上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下及明清乃至民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可以看出,扁鹊行医没有固定的执业地点,随遇而安。他在那个时代只是个高明的“匠人”罢了,因故医生也叫“医匠”;明朝著《韩氏医通》的韩懋据丁光迪教授考证“韩懋,金华王山人,尤得武夷仙翁黄鹤老人启其精微。继而走家难,技医给旅,重游南北……号飞霞子”可见,从扁鹊到韩懋,再到清末的赵学敏的“宗子柏云”都是靠游历行医的,他们“枪响鸟落”的绝技背后都隐着一个丹道的方外之客,如韩懋的老师”黄鹤老人”如《串雅内编》的内容许多都来自于明末清初的傅青主,所以这个“走方郎中”与丹道医有很深的渊源,“唱医”是“走方郎中”中的一个分支,不同的是他们从业者都有点文化素养,他们不像铃医摇“虎撑”去招揽生意,而是一边走一边唱,一边把脉一边唱,一边开方一边唱,唱的内容都是医学与世俗相接合的东西,,如这个《唱医雅言》中的内容就是!直唱到病人心服口服,从怀中掏出钱包,把钱递给他,他还要再唱一段嘱咐语,逗得病家眉开眼笑,身上的病已然好了一大半(医患关系显然没有现在大医院里那么紧张),然后又一路小唱着寻找下一个村庄……他们居无定所,行无所踪,温饱难料,却肩负着群众的健康,比“铃医”有所高尚之处,如“医病不可要贫钱”“积些阴功买神仙”……解放后这些人就少了,七十年代,我们偶尔还能看见他们,这一批人大都源于中原河南一代,随遇而安,随处定居,如我的祖师爷汪海蹻就最后定居陕西旬阳。他们授徒是师找徒,要先考验一番,辟如这个人聪明否?德行如何?记忆力是不是超好?……总之他们就一本教材,就是这个《唱医雅言》,要求三个月背的滚瓜乱熟,然后跟师在实践个三个月,师徒就分道扬镳,师徒互不留姓名,各走各的路,有时要几年才能碰到一起,有的一辈子师徒再也见不上一面,因为古时候,交通不便。我所知道的就这么多了,为那“遥远的绝唱”而纪念云云!

                                                                        ——陈治生

《唱医雅言阐释》作者陈治生,陈治生,民间中医,凭着对中医深切的爱好,学习临床三十载而经久不衰,自学考试完成中医专业课程,三十年来游学拜师六七位,或求之于丹道,或求之于民间大德,或问道于学院派教授。近九年为孟河派马培之第四代传人程知惜入室弟子(孟河医派本土这一支的传承是:马培之--->邓星伯--->杨伯良--->颜正华、张元凯---->程智惜、范智超---陈治生)。

孟河医派这一支每一代都有著述:马培之著《医略存真》、《马培之医案》、《务存精要》、《外科集腋》、《马评外科症治全生集》、《伤寒观舌心法》、《药性歌诀》、《青囊秘传》、《纪恩录》,邓星伯著《邓星伯医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杨伯良著《杨伯良医案》(学苑出版社),张元凯参编《孟河四家医集》(第一版),并著《医刍融新》,程知惜著《程知惜医案》(待版),陈治生著《唱医雅言阐释》(待版)。陈治生手写本《唱医雅言》已经丢失,其校释的本子是抄写其师某道医的。现拟在中医学苑微信公众号分期推送,希望读者有所获益。

如有问题可直接微信陈先生。

(wxid_mqiv6yimt3ny22 昵称 春生)

脉诀门

寸关尺,天地人,右寸属肺左寸心;右关脾,左关肝,左尺属肾右命门。

释: 这是把脉定位之诀,古人根据取类比象的原理(即近年宇宙全息律)把人之一身也分天地人,寸部侯天,人身之上焦;尺部侯地,人身之下焦;关部侯人,人身之中焦;具体到脏腑,是以右寸侯肺,左寸侯心,心肺居上焦也。右关侯脾,左关侯肝,肝脾居中焦。左尺侯肾,右尺侯命门,肾、命门居下焦。这是《脉经》的脉法定位,即”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道医曰:”右脉,寸关尺,浮取肺胃、命门,沉取大肠、脾、三焦;左脉,寸关尺,浮取心肝肾,沉取小肠、胆、膀胱。又曰:“右手寸脉好,一般不会是恶病”,浮取就是轻按,沉取就是重按,关部,正当掌后高骨下,寸在高骨前,尺在高骨后。脉这一部分本不欲言,然道人的脉法确与各家脉法不同,就随便介绍一点。

七诊诀,一静心,二忘外意三气匀;四皮毛,五肉筋,六骨七息至数分。

释: 此处专解“七诊”二字,所谓《脉经》言“三部五脏易识,七诊九侯难明”。向来医家不知道“七诊是那七诊”,他这里说的很明了,就是静心、忘外意、医患气息调匀、要诊查皮毛(以知肺的情况)、诊肉筋(以知脾肝之虚实)、诊骨头(以知肾的强弱)、数息以测心(一呼一吸谓之息)。脏象学说,有之内而必形之于外,內外是辨证统一的,心主血,肝主筋,脾主肉,肺主气,肾主骨,所以从呼吸、皮毛、肉筋、骨头就能测知体内心肝脾肺肾的详情。所以道医说“右手寸脉好,一般不会是恶病”,右寸侯肺,肺又主气,主治节,“人活一口气么”,一旦”气”出现了问题,肺怎么能治理调节一身的宣发和肃降呢?

九侯诀,浮中沉,三三见九至数分;定呼吸,五十均,浮皮沉骨中肉筋。//

释: 谈完七诊谈九侯,九侯就是寸关尺三部在浮中沉的不同取脉法(即轻按、中按、重按,也就是《脉经》所谓三菽之重、六菽之重、九菽之重的不同力度的按法。菽者,古代的一种豆子)。三部寸关尺,因不同的按法即得到九侯。每诊脉必须侯五十动止。浮轻取在皮,沉重按至骨,中按是在浮沉之间的肉筋之部位。不能不懂装懂哦!我考察过很多同道是做做样子,老远看见他的手法和侯诊时间就知道是真把脉还是假的把脉,笔者把脉能知道患者三年后会不会生癌症,能知道女性患者有没有囊肿和子宫肌瘤,能知道妇女患者是否正在行经,能知道她是不是在排卵期……这些在很大程度上能在心理上让患者放心,有一次,一个病人在别的地方把脉看病,那大夫问她月经来了没有?医生说妇女应问经带产么?那知道那患者一下把手抽了回来,站起来,说不治啦,我让陈医生看病,他一把脉就知道是不是在行经,你这个医生怎么还要问?

七表脉,属阳宫,浮芤滑实紧弦洪;八里脉,濡弱同,微沉缓涩迟伏中。//

释: 此处说明了七表八里脉的阴阳属性及七表八里脉的內容。七表脉属阳脉,八里脉属阴脉。七表脉有浮、芤、滑、实、紧、弦、洪脉七种。八里脉有濡、弱、微、沉、缓、涩、迟、伏等八种脉。

九道脉,长促动;细牢短结代虚空;散数革,三才用,二十七脉名同供。//

释:叙述九道脉的名称,并言七表脉、八里脉与九道脉再加上散、数、革三脉,合计二十七种脉。

浮外感,沉內伤,迟而寒热数无殃;有力实,无力虚,浮沉迟数是提纲。//

释: 重申浮、沉、迟、数、虚、实脉之重要性,是二十七脉之纲领。因为浮脉主外感表病,沉脉主內伤之里病,迟脉主寒病,数脉主热病,虚脉主虚病,实脉主实病;疾病的部位不在表就在里,疾病的性质不是热就是寒,不是虚就是实;所以浮沉迟数虚实脉再加上阴阳脉之分,就是二十七脉的提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纲,阴阳是八纲之总纲。

孟河医家医著介绍(学苑版)

《周玉麟医案》 单德成 编

 周玉麟先生学宗《内经》、《难经》、仲景、金元四大家及温病诸家,勤励精专,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学验俱丰,师古而不泥古。本书收入周玉麟先生所写的125则医案,有重阐医理,以案阐理者;有形象比喻,深入浅出者;有寥寥数语,凸现主旨者;有记载辨证论治经过,夹叙夹议者;有突出辨治要点,启人心思者。医案广征博引,理畅辞达,可师可法,值得后人揣摩再三,读者可从中汲取医学精华,启迪思维。

本书作者对周案中的典型医案加以评注,阐述注者本人的见解,提其要、钩其玄、举起善、道其短、知其疑、驳其误、申其意、补其缺,可说是锦上添花之作。

《杨博良医案》

范智超 邱 浩 校注

杨博良(1880~1952),世居江苏武进横山桥西崦村,师从孟河医派邓星伯(邓氏为孟河名医马培之嫡传弟子),为孟河医派第三代传人。杨博良先生一生,鄙仕途黄粱之梦,淡泊荣华,任医道青囊之术,慈惠苍生。常有危急重证,洞见二竖,效如桴鼓;无论贵贱妇幼,普同一等,倾力救治。

今存《杨博良医案》分内、妇、幼、外四科,二十一门。其中内科外感六门,以六气分类,内伤五门,以五脏分类;妇科四门,以经、带、胎、产分类;幼科二门,以小儿外感、小儿杂病分类;外科四门,以人体自然体位分类。最后附杨博良先生集验方二十三则。

先生《医案》,顺天地中正之机,复万物平和之气,可谓得孟河正宗之神髓,炉火纯青,技臻化境矣!且文辞古雅,简明流畅,诚医文并茂,接踵“马培之医案”、“邓星伯医案”,毫不逊色。

《孟河医派三百年---孟河医派研究荟萃》    李夏亭 主编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在繁衍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科学体系,也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积淀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而从常州孟河这片文化土壤中生发的孟河医派,以其高深的学术造诣,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功绩,影响深远,享誉海内外。

考孟河医派,明末清初就有马荣成、费尚有、法征麟、沙晓峰等以启其先。至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孟河医派崛起于吴中,以费、马、巢、丁四大家为代表的孟河医派名扬大江南北,成为江苏医家一大流派,一个历史影响深远的地域性流派,是祖国医学继温病派后的一支新军,文化底蕴深厚,流派色彩明显,学术成就突出,业绩彪炳,薪火相传,至今不衰。正如近代名医丁甘仁在《诊余集·序》中所说“吾吴医学之盛,甲于天下;而吾孟河名医之众,又冠于吴中。”

本书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对历史上孟河医派学术思想的回顾梳理,又有对当今孟河医派临床实践的归纳总结;既有对孟河医派名师大家的考证溯源,又有对孟河医派传承弟子的全面搜集;既有从中医药科学内涵角度进行的精辟分析,又有从吴文化特性角度展开的深入思考;既有简廉验便的临证方药,又有引人入胜的轶事趣闻,本书代表了多年来孟河医派的研究成果和水平。

编写本书的目的就是能为大家提供线索,了解孟河医派的历史由来和发展,对孟河医派的产生和发展、流派特色、学术思想、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作为课题研究的成果,为同道提供参考。

《颜正华验案精选》

颜正华教授,著名中医药学家、博士生导师擅治内科杂病,每能应手取效精通本草,谙熟药性,勤求医理,技艺精湛,临床诊病具有辨证细腻、用药精当、综合调治的独特风格。

《神志本草》秦子丁 著 

秦子丁 1963年由上海中医学院毕业分配至北京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消化系传染病(甲肝)研究组。主任中医师,曾受聘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数届省卫技高级技术职称评委,荣获“江苏省中医先进工作者”及“常州市名中医”称号,孟河医派传人。

本书将历代先贤对本草中涉及神经、精神病症的药物功效的认识、使用经验的文字记录,按原貌转载,共424味,取名“神志本草”,以凸显专科内容。对其中涉及神经、精神系统的内容,诸如挛缩、痿瘫、喎斜、语謇、失视、失聪、失噤、耳鸣、麻木疼痛、痠楚、阳痿、咳逆上气、呃逆反胃,以及失志、失语、不认亲疏,弃衣而走、谵语、惊厥、昏迷和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等,均用粗红体字印刷。这种既突出神经精神专科内容,又可窥药品功能全貌的“本草书”,此前尚无同类。本书是神经内科、中医临床各科及脑病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孟河费氏医案》 

《孟河费氏医案》为费伯雄及其孙费绳甫医案合辑。费伯雄医案计20门,列有时病、疟、中风、痿、诸痛、肝气肝风、不寐、虚损、调养、风湿痰、咳、肿胀、呕吐呃、大小腑、妇科、儿科、外科、瘀伤、眼耳、喉科等门,载时病、中风、诸痛及妇、儿、外、喉等各科疾病,案语简洁,议论精辟。费绳甫医案计38门,列有伤寒、感冒、春温、湿温、冬温、大头瘟、疟、痢、霍乱、痧胀、中风、痿、痹、诸痛、情志、不寐、遗精、虚劳、脱、痰饮、咳哮喘、肺痈、黄疸、肿胀、噎膈、呃逆、吐血、尿血、便血、痔、二便不利、淋浊、遗尿、虫、奇病、妇科、儿科、喉科等门,分述伤寒、感冒、春温、湿温、奇病诸证。病案详尽,理法方药层次分明。擅用养胃阴法,于虚损病证颇有效验,对近现代中医临床有较大影响。

《孟河丁甘仁医案》  

《孟河丁甘仁医案》,15卷,丁甘仁撰,丁济万编,程门雪、朱振声、陶可箴、钱乃振、刘佐彤、宋大仁等校订,刊于1927年,又名《丁甘仁医案》、《丁氏医案》、《孟河丁甘仁先生医案》、《孟河丁氏验案》等。卷1~12为内科病证,分中风、类中、伤寒、风温、暑湿、湿温、霍乱、疟疾、泄泻、痢疾、咳嗽、肺痈、吐血、虚损、喉痧、痹症、痿症、消渴、痉症、肿胀、脚气、黄疸、胸痹、脘胁痛、少腹痛、神志、头痛眩晕、肝阳肝气、呃嗳、疝气、癃闭、遗精、淋浊、便血、溲血、衄血等门,卷13为调经、胎前、产后、崩漏、带下门等妇产科病证,卷14外科病证有脑疽、夭疽、骨槽风、牙疽、牙岩、大头瘟、时毒、瘰疠痰核、痰毒、痰瘤、血瘤、气瘿、发背、乳岩、肝疽、肺疽、鼻痔、鼻疳、疔疮、湿疮、痔疮、缩脚阴痰,卷15为膏方门、临证笔记。共收载病案400多则。所载医案,必详录脉象、舌苔、症状、病理,辨阴阳表里,究经络脏腑,审证求因,以因求治,因治制方遣药,论述严谨精当,理法方药丝丝入扣。治外感热病,能融伤寒与温病两法;对杂病,先定六经,后加辨证;治外科病,整体着眼,治疗内外兼施。丁氏崇尚和缓,用药轻灵,无猛峻之剂。本书中不少重病险证的治疗经验,颇有启迪价值。本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是一部优秀的医案作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唱医雅言阐释》连载厥阴门(二) 自痢症
《唱医雅言阐释》 40 虚弱门
《唱医雅言阐释》53.血证门
《唱医雅言阐释》连载之八(阳明门)
鼻炎攻略:道家秘传验方——丽泽通气汤 | 唱医雅言鼻病门阐释
名医余听鸿,孟河医派代表人物,擅治奇病怪症,人称“民国医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