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相漫录:口头语惹祸

 (作者:温带)

      人们在语言交往中形成了各种不同语气的附加语,也叫口头语。口头语可以表示询问、打招呼、惊讶、蔑视、气愤等各种不同的语气。运用得好,对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运用得不恰当,也会招来不愉快。
    我们这个地方的人平时见面好问“吃了吗?”,如果正逢吃饭时间,互问“吃了吗?”这倒可以理解。但有些时候明明已经过了吃饭的时间,或者离吃饭的时间尚远,人们见了面也好问“吃了吗?”,是人们不懂得时刻的早晚吗?不是的,这是人们见面打招呼的口头语,好象不能说别的,只能说:“吃了吗?”之后,才能谈及其它的事。如果彼此没有其它的话要说,“吃了吗?”也就应付了见面时的尴尬。
    另外表示惊讶的口头语,如“天哪”、“我的老天爷来”、“我的娘来”;表示气愤,不满,轻蔑等情态的口头语,如:“姐来”、“奶奶的”、“娘的”等。这些口头语用在适当的场合,可以恰当表示说话人的心理、情态,语感力很强。但用得不恰当,就会招来麻烦。我曾经见过一个买菜的用巴掌搧一个卖菜的激烈场面:买菜的问:“韭菜多少钱一斤?”,卖菜的回答:“一块八一斤”。买菜的说:“太贵了,不买了。”卖菜的心里不太高兴,随口说:“娘的,嫌贵,你去买贱的。”这时那个买菜的扬起巴掌对准那个卖菜的脸打个炸响,卖菜的愣怔地站起来说:“娘的,你怎么打人?”,买菜的又对卖菜的送去一巴掌。此刻卖菜的好象意识到点什么,又连忙说:“你怎么打人?”,买菜的说:“你早这样说我就不打你了,我打的就是你说的“娘的”,你早不带“娘的”,我早就不打你了。
    原来卖菜的说话中带了口头语“娘的”,被买菜的认为是骂人的话。卖菜的白白挨了两巴掌,哑巴吃黄莲,有口难言。由此可见说话带口头语有时会带来麻烦,望人们以此为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所欠缺的:语言交流技巧
即墨人的口头语
“看”之别
一张口就知道你是什么人
口头语的暗示
[转载]梅霞道人口头禅背后的真实内心世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